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影响农村社会稳定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农村作为农民世代生息繁衍、居住、生产、生活的场所,只有在这里真正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才能造就农民的人生意义,使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使农村成为农民真正可以依靠的家园,也只有这样才会有农村的稳定繁荣,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因此,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民“乐业”的有效手段,而这些都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农村作为农民世代生息繁衍、居住、生产、生活的场所,只有在这里真正实现农民的“安居乐业”,才能造就农民的人生意义,使其具有强烈的归属感,使农村成为农民真正可以依靠的家园,也只有这样才会有农村的稳定繁荣,进而实现整个社会的稳定。正如邓小平所说的:“中国有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住在农村,中国稳定不稳定首先要看这百分之八十稳定不稳定。城市搞得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7]

首先,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无法实现农民的“安居”。“安居”顾名思义,就是安于居住,愉快安定地生活。要想达到上述目的,应实现两个主要方面:一是生活条件的改善、宜居;二是精神家园的构建,使其具有归属感。强有力的农村集体经济是农民实现安居的重要保障,因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承担着社区服务与社会管理等诸多职能,其自身实力的增强可以为农村道路硬化、村庄绿化、院落美化、居住环境净化等提供充足的资金支持,并且可以依靠集体优势对村庄面积整体规划,使生产区域和生活区域有效分离,实现村容整洁,而这单靠一家一户是无法有效完成的,所以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自然也就无法实现农民的安居。至于精神家园的构建也是农民安居的根本。有学者指出“物质条件远非农民生存尊严的全部。农民生存条件的改善还必须要有一定的非物质因素,例如:环境优良、人际和谐、邻里互助、能够在村庄中寻求到生活的意义、有文化参与、有社区共同体认同等等。”[8]所以贺雪峰指出农民之苦并不仅限于纯粹的物质方面,更苦于精神方面。因此,要想重建乡村生活的意义,使农民对其具有认同、归属感,就需要使日渐凋敝的乡村文化得以复兴,这一系统工程只能依靠农村集体经济发展为其提供资金和智力支持,没有逐步壮大的集体经济实力作保障,农民的安居就失去了实现的根本。

其次,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无法实现农民的“乐业”。“乐业”即愉快的工作,既能获取较为满意的收益,又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农村集体经济的衰弱一方面无法有效扩宽农民增收途径,因为集体经济作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有力推动者,其可实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一体联结,使贸工农、产供销有机结合,从而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另一方面,无法有效实现农民自身的人生价值,若农民在农村无法实现收入的持续增长,其势必要背井离乡去城市寻找更多机会,由于当前农民自身素质以及我国城镇化发展的不协调等诸多原因,现在的城市很难让每一个农民都能真正“留得下、有尊严、生活得好”。因此,实现农民的就地转移,不仅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途径,也是实现农民“乐业”的有效手段,而这些都需要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