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控股”的公司

“不控股”的公司

时间:2022-08-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控股”反映的是马云的一种胸襟和智慧。实际上,很多人都并不看好马云的“不控股”制度,他们甚至误解马云的“不控股”就是阿里巴巴对自己的“不控股”。但实际上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不控股”只是马云个人与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构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涉及阿里巴巴对自身股权的关系。

我第一天就不想控股,我说一个CEO,一个公司的头绝对不能用自己的股份来控制这家企业,而是应该用智慧、胸怀、眼光来管理领导这家企业。[4]

在公司股权结构上,马云自创建阿里巴巴以来就一直秉持着一种很特殊的个人参股方式:不控股。

1999年,马云和他的团队成员各掏腰包共同凑够50万元种子资金,这一方面反映了阿里巴巴初创时期的资金艰难,另一方面也反映了马云一开始就已具备“不控股”的治企理念。根据当时马云的声名和能力,他完全有办法解决50万元启动资金的问题,但是,他却非常认真地采用了“合伙”的办法,甚至定下了几条原则:

第一,不向父母借钱,不动老人的养老钱;第二,不向亲戚朋友借钱,不能影响家人的生活。愿赌服输,大不了重新开始。

马云坦言,采用不控股的做法是他试图用智慧、胸怀和眼光来管理企业的一种表现。喜欢看武侠小说的马云充满了侠义情怀,对中国文化语境中的管理文化很清楚,他说:“家庭气、小本本主义、小心眼,这些东西都不行,西方的公司是用制度来保证,而我们中国人是用人来保证。”[5]中国的企业应当“落地生根”、“接地气”,在管理文化上的表现就是采取符合中国文化风俗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人聚则生财,即使是办企业开公司,也要做得尽情尽味,如果赢得钱财但输掉了人情,最终只能“独孤求败”。

“不控股”反映的是马云的一种胸襟和智慧。2007年,《中国企业家》杂志举办了“最具影响力25位企业领袖”评选,马云获奖,柳传志为其颁奖并当众表示马云有四件让他觉得了不起的事情,其中之一是:“这次阿里巴巴上市以后,我在报纸上看到他把这么多的股份留给了他的同伴分享,他自己只得5%,这个胸襟,这个志向,我都觉得了不得。虽然他比我年轻得多,但是我真诚地向他学习,向他致敬。”[6]

马云的“不控股”所带来的结果是在阿里巴巴B2B业务上市后,阿里巴巴近千位员工一夜之间成为百万富翁,阿里巴巴一时被称为“千人富人帮”。2007年,马云在B2B公司只象征性持有1.89亿股股份,而B2B旗下的4900名员工总共持有4.04亿股份,远远超过马云。马云并不在意自己的员工富起来,他一直以三个人作为自己低股权掌控企业的成功参照:比尔•盖茨,他只持有微软约10%的股份;任正非,他在华为的持股不到1%;杨致远,他在雅虎持股不到5%。在马云心中,“精神控股权”似乎远比实质控股权重要,他需要的并不是员工因股权而跟随自己,而是因自己的领导魅力而追随自己。

实际上,很多人都并不看好马云的“不控股”制度,他们甚至误解马云的“不控股”就是阿里巴巴对自己的“不控股”。但实际上这两者的区别是很明显的:“不控股”只是马云个人与阿里巴巴集团的股构结构之间的关系,并不涉及阿里巴巴对自身股权的关系。早在2009年,马云就开始酝酿“合伙人”制度,这个制度保证了阿里人——一批对阿里巴巴的文化价值观念有高度认同的员工——对阿里巴巴的控股。这是一种新颖的控股方式,至于马云自身,他更希望通过自己的精神力量而不是股权来影响阿里巴巴。曾有外国的投资者问马云,为什么中国很少有超过20亿美元规模的企业,马云的回答是:“我认为一个核心的原因是,中国人喜欢控制,40%、50%都是我的股份,(从而造成)财聚人散。”[7]这是马云的哲学:钱散则人聚,财聚则人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