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三个星期搞定亿美元融资

三个星期搞定亿美元融资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赋予了许多企业和创业者很多机会,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诸多挑战。“滴滴出行”的投资人朱啸虎曾经这样评价柳青:“她很厉害,能把所有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投资基金全拉过来,三个星期内搞定了7亿美元融资。”从不断地赢得打车大战,到最终战胜国际巨头Uber,占领中国市场,“滴滴出行”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柳青贡献的力量不容小觑。

这是一个互联网时代,赋予了许多企业和创业者很多机会,同时也对他们提出了诸多挑战。不同的女性企业家,对机会和挑战也许会有着不同的感受,不过,柳青却并没有觉得女人要面对的挑战会比男人更多,反而还会感受到更多的机会。

其实,如今男性和女性在智力上几乎已经没有任何差距,最大的区别是在体力和体能方面。柳青之所以觉得女性的机会更多,是因为哪怕有一天自己不再做“滴滴出行”,也可以利用移动互联网开一个网店,随便卖一些自己喜欢的东西,这也是其中的机会之一。

当然,在任何一个时代,从事任何一个行业,都会遇到一定的挑战。在移动互联网这样的技术类企业里,女性创业者的确不多,因为中国的现实就是这样,女性在面对事业上的挑战的同时,还要平衡家庭,因此她们会比许多男人更累。

身为女性企业家,如何平衡事业和家庭,的确是一门艺术。柳青参加了一个名叫“商界木兰”的组织,这个组织是由《中国企业家》杂志主办的,里面有许多成功的女性企业家。蒙牛的孙伊萍等成功的女性企业家,都是“商界木兰”的重要成员。

柳青觉得,身为职业女性,很难做到家庭和事业的绝对平衡,因此,她总是与女性创业者分享这样一个观点:“你不可能每时每刻都保持一个平衡。”

其实不仅是女性,就连男性也很难做到保持家庭和事业的绝对平衡,因此在这一点上,是不分性别的。

因此,柳青也学会了更加合理地安排时间,也就是所谓的用高质量的时间安排生活,比如在陪伴家人和孩子的时候,她就会做到专心地陪伴,不会人在家人旁边,心却在工作上,更不会随时随地拿着手机处理工作。

柳青觉得,陪伴家人的时间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全情投入。如果人在心不在,即使花了很多时间陪在家人身边,家人也感觉不到你的存在,如果全身心地陪伴家人,哪怕只有半个小时或者一个小时,和家人之间都能有一种极深入的沟通。尤其是小孩,对这方面的感受更加深刻。

虽然柳青每天在家待的时间很短,但她觉得这短暂的时间却有极高的质量,尤其是在短暂的时间里她和三个孩子之间,能有一种心与心之间的交流,因此她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平衡自己的生活更多的是用心,而不是用时间。”

柳青陪伴家人的时间极少,大部分时间,都被她用在了工作上。加入“滴滴出行”仅仅半年的时间,她就为公司拉来了7亿美元的融资,帮助“滴滴出行”在一场又一场商业大战中积累资金的力量。

“滴滴出行”的投资人朱啸虎曾经这样评价柳青:“她很厉害,能把所有对这个行业有兴趣的投资基金全拉过来,三个星期内搞定了7亿美元融资。”

从不断地赢得打车大战,到最终战胜国际巨头Uber,占领中国市场,“滴滴出行”的团队一路披荆斩棘,柳青贡献的力量不容小觑。在程维的心目中,柳青是一名女勇士,正是她不断地为“滴滴出行”拉来融资,才让“滴滴出行”一直拥有生存下去的资本和能量。

2012年程维创办“滴滴出行”时,柳青还是高盛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滴滴出行”在成立6个月之后,获得了金沙江创投A轮300万美元的投资。而与此同时,“Uber”已经获得了高盛投资的170亿美元。

在柳青加入之前,“滴滴出行”在2013年获得了腾讯的1500万美元B轮融资,2014年年初又获得了1亿美元C轮融资,其中包括腾讯的3000万美元、中信产业基金的6000万美元,以及其他企业的1000万美元。

有人说,程维将柳青拉入“滴滴出行”的阵营,就是希望柳青为“滴滴出行”解决融资问题,柳青却说:“我进来绝对不是这个核心的诉求,真正有价值的公司不会为了融资而招人。况且我来之前,程维一个人去见投资人,一样融得很好。”

不过不得不承认,柳青还是为“滴滴出行”的融资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加入“滴滴出行”之后,柳青将自己曾经在高盛期间有过大额合作项目的两家公司——淡马锡和DST变成了“滴滴出行”的外资投资者。对于为什么不停地为“滴滴出行”融资,柳青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我们一路在烧钱,一路在融资,如果想打造一个很大的移动互联网企业,就必须要很高效地运用资本,资本里面最快的途径可能就是上市,‘滴滴出行’短期一两年内可能没有排上市的时间表,但是长期肯定会考虑这条路。”

因为融资方面的出色表现,程维对柳青的能力也更加认可,他曾经这样评价柳青:“柳青在加入‘滴滴出行’的半年时间,帮助公司完成了当时非上市公司最大一笔7亿美元融资,并带领专车、PR、GR团队开始了面向未来的组织变革。”

柳青的加入,对于当时的“滴滴出行”来说,无疑起到了“及时雨”的作用。因为在“补贴大战”中,“滴滴出行”的资金几乎已经消耗殆尽,并且“补贴大战”没有起到应有的效果,当补贴结束之后,订单量瞬间呈现急速下滑的趋势。

因此,“滴滴出行”也渐渐开始开发出租车以外的市场,当对专车市场有了诸多了解之后,“滴滴出行”已经有了从补贴大战中抽身而退的打算,将业务的重心稍做调整,将更多的资金放在专车运营当中。

因此,柳青才一再澄清自己的加入不是仅仅为了融资。事实上,程维也的确希望柳青可以负责专车的业务、品牌公关、商务合作等诸多重要工作。

“滴滴出行”在D轮融资中拉来的资金,不再用于补贴大战,而是大量用于专车推广,并且为此展开了一系列的营销策略,投放资金也几乎超过了1亿元。

在高盛时,柳青曾亲眼见证了高盛对Uber的巨额投资,并且在柳青加入“滴滴出行”之后,高盛再一次以发行可转换债券的形式,为Uber提供了16亿美元的投资。这对于柳青和“滴滴出行”来说,的确构成了不小的压力,并且,在当时,柳青的压力不仅仅来自竞争对手。

在当时,许多城市都叫停了打车软件,“滴滴出行”也在这个过程中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柳青对此也有一些小小的忐忑。因为当时“滴滴出行”旗下所有的专车车辆都是私家车,确实不具备营业执照。一旦国家出台相关政策,对专车服务的冲击一定不会小。

但即便是国家真的出台了相关政策和法规,“滴滴出行”也会通过开发新的服务,或者与其他企业进行合作的方式渡过难关。

因为程维的信任,柳青在工作中也就更加没有了顾忌。在抓好专车业务与公关、营销工作的同时,她还尽量发挥自己在投资行业的经验和优势,为“滴滴出行”拉来更多的融资,为“滴滴出行”尽可能地拓宽未来的发展道路。

在为“滴滴出行”拉投资的过程中,柳青甚至请动了“苹果”,让“苹果”成了“滴滴出行”的投资者,也让“滴滴出行”在国外的声势瞬间高涨了起来。

在“滴滴出行”和“快的打车”进行“烧钱大战”时,柳青感觉身上的压力倍增。她知道,就连程维都对这场战役心有余悸。签字批款的时候,程维的手都有些颤抖,最终还是柳青凭借女性的柔韧,化解了这场战争。对于这一场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合并,程维这样评价:“我们完成了一件互联网历史上都没有人做到的最成功的合并,因为互联网历史上还没有竞争到这种程度的对手完成了合并。”

参与到这场战争和合并中的每一个人都知道,这其中最大的功劳,一定要记在柳青的头上。

合并后的“滴滴出行”与“Uber”竞争时,柳青在风险投资行业十几年的工作经历派上了用场。这十几年的工作经历,让她积攒了大量的国际人脉关系,在与“Uber”的竞争中,柳青的这些关系也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聪明的柳青并没有一开始就找“Uber”谈合作有关的事情,而是采用了一种迂回策略,她找到了“苹果”。2015年5月,“苹果”投资“滴滴出行”10亿美元,这也让“滴滴出行”在与“Uber”的谈判中有了足够的底气。

2016年6月,“Uber”宣布获得了来自沙特主权财富基金的35亿美元投资,距离“滴滴出行”获得“苹果”的10亿美元投资,刚刚过去一个月的时间。当“Uber”获得投资的消息公布之时,柳青刚好也在美国,她在Code Conference大会上宣布,“滴滴出行”本轮的融资并没有结束。并且,她还公布了一个让业界跌破眼镜的爆炸性新闻:“‘滴滴’募集到的资金总额早已经远超35亿美元。”

在“滴滴出行”的融资之路上,柳青以其十多年的风险投资从业经验,始终走在融资阵营的最前方。她曾经表示,“滴滴出行”一直在寻找像腾讯和阿里巴巴这样的投资者。虽然她十分相信“滴滴出行”一定会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却也知道这不是凭借“滴滴出行”自己的力量就可以实现的。

曾经有人问柳青,是否会将新一轮融资中得到的这部分投资继续用于价格补贴大战。柳青表示,如今的交通出行市场,已经过了需要靠价格补贴来刺激的阶段。

在平台建设的最初,“滴滴出行”的司机资源的确不算充沛,许多乘客在下单之后很久都等不到车,甚至有的乘客等了超过一个小时的时间才坐上车。因此,这种靠价格补贴来激励用户的方式既是迫不得已,也是当时最行之有效的办法。不过,自从“滴滴出行”的日订单量达到1400万的水平,说明市场已经十分稳定。因此,“滴滴出行”的补贴幅度越来越小,甚至不再补贴。

柳青曾说:“中国是独特的市场,技术将成为制胜关键,补贴不再是终点,没有人为了拿30%的补贴而愿意等上30分钟。”

截止到2016年5月,“滴滴出行”在中国交通出行软件市场占据的份额已经超过87%,网约出租车的市场份额甚至达到了100%。

这代表着“滴滴出行”的进步,也代表着中国交通出行市场的进步,更代表着一个时代的进步。

因为不忘初心,柳青不愿意将赚快钱作为经商的最终目的。她希望能够将“滴滴出行”打造成一个长远的企业,因此,在技术上的投入必须成为公司的主要投入。在“滴滴出行”,有一半的人员都是工程师,也就是说,“滴滴出行”的一半员工都在为中国的出行市场做着技术贡献。

经常有人说,“滴滴出行”虽然抢占了中国的交通出行软件市场,却依然是一个不盈利的企业。但是,柳青纠正了这种错误的说法。她承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滴滴出行”的确几乎没有盈利,可是进入2016年,“滴滴出行”在中国覆盖的四百多个城市中,已经有两百多个城市都实现了盈利。

当“滴滴出行”成功收购“优步中国”之后,柳青再一次成了“滴滴出行”的头号功臣。

柳青还记得最初犹豫是否加入“滴滴出行”时,父亲柳传志对自己说过这样一番话:“是不是真的下定决心,放弃平凡的生活走一条更崎岖的路?以后任何苦都不能叫苦,那是自己选的路。”

于是,柳青更加用心地去走自己选好的这条路,时刻保持着高强度的工作状态。

凭借着坚定的意志和一股拼劲,柳青与程维一起带领着“滴滴出行”,征服了中国的交通出行市场。程维认为,是柳青的优秀和出色,成就了他最热爱的事业,对于一名创业者,这是一种极大的幸运。

“滴滴出行”对“优步中国”的收购,其实是一场规模并不大的合并。有趣的是,这场收购案竟然将全球前十位的互联网公司都联系到了一起。

站在“滴滴出行”身后的股东包括阿里巴巴、腾讯,以及后来在新一轮融资中投资的“苹果”,而在“Uber”的身后,则有谷歌和微软这样的大股东,除此之外,在“优步中国”的A、B轮融资当中,百度也成了参投者之一。

在融资的过程中,柳青总是对投资人说这样一句话:“中国有13亿人的市场,我们和Grab一起服务近20亿人,投资于这样的市场领袖是非常明智的。”

其实,在融资的同时,“滴滴出行”也成了投资者。柳青提到的Grab就是“滴滴出行”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企业之一。2015年8月,在Grab的融资中,“滴滴出行”投资了3.5亿美元,除此之外,“滴滴出行”在全球范围内投资的企业还有Lyft和Ola,到如今,这几家公司已经可以为全球近半数的人口提供服务。

“滴滴出行”也将自己投资的三家公司当作伙伴,中国是一个庞大的市场,“滴滴出行”在这样的市场中可以有很多的历练,同时也可以获得更多的经验。“滴滴出行”愿意将自己的经验分享给这些合作伙伴,例如“滴滴顺风车”,司机可以通过预设目的地,为上下班时同路的人提供接送服务。当“滴滴出行”将这些经验分享给合作伙伴的时候,Grab很快也在东南亚市场上线了类似的顺风车服务。

在东南亚地区,Grab的服务已经覆盖六个国家,并且,占据了整个东南亚市场75%的市场份额。

“滴滴出行”已经凭借自己的实力,在国外的市场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接受了“滴滴出行”的投资之后,Lyft在美国的市场份额比上一年足足翻了一倍之多,在旧金山等城市的市场份额已经达到45%左右。

每当谈到中国的交通状况,柳青总是会表现出隐隐的忧虑。在美国生活多年,她十分了解美国的交通环境,这个“在汽车轮子上建立的国家”,无论是汽车经济,还是汽车文化,都比中国超前许多。

即便是家家有车,甚至人人有车的情况下,美国的交通状况却非常好,这与中国的现状截然相反。虽然中国的汽车保有量还不到10%,可是城市已经拥堵不堪,停车场也已经不足以满足有车一族的停车需求。

因为这些弊端,中国汽车保有量的增长已经呈现出极其缓慢的态势。从美国回到中国之后,柳青也希望能买一辆汽车代步,可是一连好几年,都没有摇到车牌

如今,最流行的话题之一,莫过于“无人驾驶”,新闻上隔三岔五都能看到与“无人驾驶”相关的内容。可是却从来没有准确的消息告知人们,究竟什么时候才能体验到“无人驾驶”的服务。

不过,柳青也透露,已经有许多汽车厂商主动找到“滴滴出行”,来研究这项服务的可行性。对此,柳青也表示:“我们的平台是开放的,技术是中立和多样性的。”

“无人驾驶”是一项全新的高科技服务,柳青对这项技术也十分感兴趣。不过,她毕竟还是一个商人,究竟怎样将这项技术商业化,还是一件需要商榷的事情。因此,目前,柳青暂时还没有让“滴滴出行”投资“无人驾驶”业务的打算,不过她也对市场做出了这样一个预测:“当无人车成本下降,传统汽车也会更便宜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