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中国企业的十大商业模式

影响中国企业的十大商业模式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以来,技术创新开始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开放式创新是本世纪初以来创新管理研究中最令人兴奋和最具有实践生命力的主题。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范式。开放式创新模式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认为企业的创新思想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和其他部门

自熊彼特1912年提出创新概念以来,技术创新开始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灵魂。但是在理论上,人们一直认为技术创新只能由企业独立开展,内部研发被认为是企业有价值的战略资产,能保证技术保密和技术独享,进而在技术上保持领先地位,是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和维持竞争优势的关键所在,甚至是竞争对手进入众多市场的巨大阻碍(陈钰芬,2007)。Chesbrough(2003,2004)将这种传统的技术创新范式称为封闭式创新(Closed Innovation),其特点是对创新进行严格控制并进行纵向整合。

在20世纪大部分时间里都运行良好的封闭式模式,却在世纪之交随着外部竞争环境的剧变而变得低效,甚至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企业创新绩效的快速提高。近年来,企业面临的经营环境出现更多新的特点,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企业快速提出新产品并商业化。封闭式创新模式受到了广泛的质疑与挑战,全球化和互联网的兴起共同促成了封闭式创新模式的瓦解。于是,Chesbrough(2003)正式提出开放式创新理论(Open Innovation)。

从资源理论的角度看,组织是由特定资源所构成的社会共同体,资源得以在这一共同体中转移和创造。组织的核心竞争优势来自于它所拥有或控制的、有价值的、难以模仿、难以交易的特殊资源。国际化和开放式的技术创新有利于组织在全球范围内有效获取所需资源。技术创新是“生产要素的新组合”,是技术创新资源(信息、思想、物质、人员等)的组合。任何层次、任何规模的技术创新都需要资源的投入。在全球范围内识别存在于特定国家或区域中的有利资源,获得利用这些资源的权利,并在全球范围内有效地配置和整合这些资源是企业能力构建的关键和成功的重要因素(陈劲、朱朝晖,2003),有能力在全球范围内整合资源并迅速创新的组织将成为竞争的优胜者。因此,资源外取(outsourcing)被认为是智慧型企业成功运作的关键因素(Greis,Dibner & Bean,1995;Chesbrough,2003a)。

从在位组织的角度看,一个企业即使研发相对落后,如果能有效利用其所拥有的创新所需要的互补资源来与创新者合作,也能较好地适应技术创新带来的变革,甚至获得比创新者更高的利益(Rothaemel,2001;Chesbrough,2003a)。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Henry Chesbrough(2003a)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模式。从创新者的角度看,创新者通过不同的战略途径获得互补资源(Teece,1986)或获得互补资源的使用权以促进技术创新(Sheen & MacBryde,1995;Lanctota & Sweanb,2000;Funk,2003)。

与以往独立的、封闭的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创新模式认为组织的边界是可以渗透的,组织的创新思想主要来自于组织内部的研发部门和其他部门,但也可以来自于组织外部。组织能够,而且应该利用内部和外部的创新思想、内部和外部的市场途径。开放式创新将内部和外部的创意结合到企业的体系结构中。组织内部的创新思想也能够通过外部的渠道进入市场,将组织现有的业务外置,以产生额外的价值(Chesbrough,2003a)。

创新的国际化和开放趋势改变了企业单一从内部获取所需知识的状况,使企业内部与企业外部组织间形成了一个庞大的知识交易网络。企业可以更广泛地借助外部的知识和信息来构建自己的技术知识结构。创新管理和知识整合成为企业成功与否的关键,依靠创新联盟和外包创新成为提高技术创新能力和应对知识驱动所带来的竞争压力的优先选择。

当今世界,随着新科技革命的迅猛发展,不断引发新的创新浪潮,产品复杂程度也不断提高,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同时互联网使消费者获取信息的广度和速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高,用户需求的不确定性及个性化增加,市场日益要求快速和顾客化。因此,技术的迅猛发展、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使得创新日益成为一种复杂性活动,需要广泛的资源和能力,企业面临的创新压力大大增加,单独创新变得越来越困难,即使大公司也不可能在所有的技术前沿领域维持研究的努力,跟上技术变革的步伐。[2]任何实力雄厚的企业不可能拥有创新所需的全部资源和技术。[3]再加上经济全球一体化趋势愈演愈烈,国际化的生产和贸易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随之产生的是,创新活动变得越来越国际化和开放(Cantwell & Kosmopoulou,2001)。

综上所述,全球创新形势正在发生巨大变化,仅依靠内部研发资源已很难满足企业的发展需求,企业已不再是一个孤立的系统,而成为一个开放的、非线性的创新系统。如何更好地利用内部研发的杠杆作用撬动和分享外部价值,提高整合内外创新资源的能力已经成为企业创新所面临的重要课题。

开放式创新是本世纪初以来创新管理研究中最令人兴奋和最具有实践生命力的主题。这一理论自提出以来,迅速引起学术界和企业界的极大兴趣和关注。从世界卓越创新型企业(如三星、宝洁、3M、英特尔等)的成功经验来看,这些企业无一不是坚持了开放式创新的发展战略,从而培育和积累了雄厚的技术创新能力。三星公司在世界500强中以速度、创新和领导数码电子时代而著称,它以开放的姿态,广泛学习世界领先企业之长,并通过高效的技术学习和二次创新,从模仿者、跟随者一跃成为行业的领跑者。近年来,我国一些领先企业,如海尔、中集等获得了快速发展,企业竞争力不断得到提升,其原因最主要的就是坚持开放式创新的创新战略。开放式创新已成为当今企业创新管理的新范式(陈劲和陈钰芬,2006)。

根据Chesbrough(2003)和陈钰芬(2007)的定义,开放式创新模式就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企业内部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内部进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途径实现,与多种合作伙伴多角度的动态合作的一类创新模式。开放式创新模式把外部创意和外部市场化渠道的作用上升到和内部创意以及内部市场化渠道同样重要的地位(Chesbrough,2003,2004),认为企业的创新思想主要来自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和其他部门,但也可以来自于企业外部,企业能够而且应该利用内部的和外部的创新思想、内部的和外部的市场途径(朱朝晖,2008)。Chesbrough(2003)最早提出了一个开放式创新的理论模式,后来陈劲和陈钰芬(2006)加入了领先用户和供应商,对该模式进行了发展和完善(见图2-1)。

图2-1 陈劲和陈钰芬(2006)改进后的开放式创新的理论模式

资料来源:陈劲和陈钰芬(2006)

开放式创新模式的主要特征表现在:(1)强调内外部间的创新合作。开放式创新要求企业通过广泛的内外合作,搜集和利用企业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创意,使内外部的创新人才都为公司“服务”。(2)强调对外部创新成果的搜索和利用。Chesbrough(2003)认为,企业并非仅仅靠自己的研究才能获利,外部研发也可以创造巨大的价值,企业应当充分分享这一价值。(3)重视卓越商业模式的构建。认为,建立一个能利用一切研究成果的模式比仅仅把自己的产品推向市场更重要,许多企业仅仅在某些产品上具有竞争力但却错失了更大的价值空间(Chesbrough,2003)。(4)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产权观念。如果企业能充分利用内部和外部的所有好的创意,就一定会取得更大的成功,企业也可以从别人对其知识产权的使用中获利,另外,只要对企业有利,企业也可以购买别人的知识产权(Chesbrough,2003,2004)。这意味着传统的知识产权管理中主要把专利作为防止竞争者模仿的武器的观念已不再完全有效,开放式创新模式下的知识产权管理将面临新的发展趋势。

与封闭式创新模式相比,开放式创新模式具有显著的优势。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企业边界是模糊的,创新思想和技术信息主要来源于企业内部的研发部门或其他部门,但也可能来源于企业外部。由于存在着大量的丰富的知识以及知识的快速流动,企业内富有创新思想的科技人员在不同企业间的广泛流动,风险投资的存在给科技人员创业提供了资金的保障,种种因素促使企业必须加快新产品开发的速度,并快速使之商业化(Chesbrough,2003)。

企业在加强内部研发的基础上,对外部知识进行密切的监视和跟踪,充分吸收和利用外部知识,以弥补某些知识的空缺。通过对内外知识的有机整合,减小技术创新在技术上的不确定性,从而加快创新的速度。在开放式创新范式下,创新不再以传统的方式进行,而是发展成为一种全局性的活动。开放创新体系将吸纳更多的创新要素,形成以创新利益相关者为基准的多主体创新模式(陈劲和陈钰芬,2006)。

开放式创新是指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同时利用内部和外部相互补充的创新资源实现创新。企业内部技术的商业化路径可以从内部进行,也可以通过外部途径实现,与多种合作伙伴多角度动态合作(Chesbrough,2003)。与传统的“企业内部研究和创新”的封闭模式不同,开放式创新强调采用现成的成果并加以发展,企业需要向外部的思想和知识融合开放,行业之间的界限不再分明,一切创新资源(包括人才、投资、研发等)在企业之间、企业和相关组织之间都可以实现快速流动和共享。因此,企业需要更多地借用外部的创新成果,甚至还要通过授权和许可证向外部开放自己的研发成果,以充分利用这些成果的潜在价值。

继Chesbrough(2003)提出开放式创新概念后,众多学者开始对这一主题进行广泛的研究,在Chesbrough(2003)案例分析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数理统计方法,对开放式创新的理论模式和管理架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比如,Piller(2004)对领先用户在手机游戏开发中的重要性的研究,Laursen和Salter(2004)的对英国制造业开放创新程度的研究,Kirschbaum(2005)对丹麦特殊材料公司(DSM)开放式创新的案例分析,赵晓庆(2004)对华为、海尔、长虹、东信等国内典型的高技术公司的案例分析,许庆瑞(2004)、陈劲和陈钰芬(2006)对宝钢集团开放式创新的案例研究,任寒青(2006)对UT 斯达康和中兴通信开放式创新战略的案例研究,杨武(2006)对开放式创新战略与知识产权管理关系的研究,等等。其中,浙江大学的陈劲和陈钰芬(2006)、陈钰芬(2007)和齐艳(2007)的研究较为系统。陈钰芬(2007)认为,开放式创新强调企业在创新过程中外部创新资源的获取和利用,以及内部技术商业化的路径可以通过内部渠道和外部渠道实现,是一种与多种合作伙伴多角度的动态合作的创新模式。当然,尽管在开放式创新环境下利用外部知识的能力是成功的关键,但开放式创新模式并不是一种简单地依靠外部技术资源进行创新的模式,内部研发仍然起着很重要的作用。陈钰芬(2007)提出了开放式创新机理的理论模式,并根据大规模的问卷调查进行了实证分析,提出了一个开放式创新的机理及作用路径模式图(见图2-2)。

图2-2 开放式创新的机理与作用路径

资料来源:陈钰芬(2007)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