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引种与捕捉种苗

引种与捕捉种苗

时间:2022-08-2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根据医药部门有关药用蜈蚣的标准引种,不是所有种类的蜈蚣都具有药用开发价值,医药部门对药用蜈蚣的收购是有一定要求的。应符合本种类的种质特征要求,如少棘蜈蚣的种质特征是:成体体长为11厘米左右,头部与第一体节背板为金黄色,步足黄色,尾足上只有2~3个棘等。引种少棘蜈蚣至少应该选择符合这些特征的个体。种用蜈蚣的年龄最好已达4足龄,进入成体,即进入繁殖年龄。

(1)根据医药部门有关药用蜈蚣的标准引种,不是所有种类的蜈蚣都具有药用开发价值,医药部门对药用蜈蚣的收购是有一定要求的。例如,我国古籍药典中就规定了少棘蜈蚣才是药用蜈蚣的正品,而且,还将少棘蜈蚣中“头足赤”的类群列为上品。对成材的蜈蚣的体尺也有一定的规定,如规定加工成药材的原动物,体长为100~110毫米,经加工过程中竹片的牵拉后,药材长度达到140毫米等。按照这个要求,我们养殖药用蜈蚣的首选种应该是少棘蜈蚣,而且还应该尽量选择其中头部、步足都呈红色或接近红色的类群,其成体体长至少达到100毫米以上。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这些标准也不是一层不变的。例如,后来的药典便将多棘蜈蚣、墨江蜈蚣等几个大体形种类的蜈蚣也列入药用蜈蚣种类中。随着人们对蜈蚣研究的不断深入,今后可能会有更多有药用价值的蜈蚣种类被发现或者被引进。同时,随着现代动物繁育技术在蜈蚣养殖中的应用,今后人们还可能培育出新的蜈蚣品种,这些新的种或品种除有一定的药用价值外,可能在其他方面有很强的优点,如生长速度快、生产周期短、个体大等。但对于药用蜈蚣养殖者来说,首先应该考虑的是这些种或品种的药用价值,要弄清楚它们是否已被医药部门接受或有无可能被医药部门接受。其次才能考虑它们的其他性能,如生长速度、生产周期、对环境条件的需求、饲养难度等。

(2)根据本地域生态气候条件引种。每一种蜈蚣都只在一定的地理纬度区域分布,也只能适应相应地域中的气候条件,一旦被引入另一种生态区域,其生长、繁殖等生命活动就有可能发生障碍,药用成分也有可能发生变化。例如,有人曾多次将生长于湖北地区的少棘蜈蚣引入东北的吉林养殖,就未获得过成功。当然,这不是说寒带地区就无法养殖蜈蚣,在条件许可、能完全人工控制养殖小环境的情况下,养殖成功也是很可能的。关于蜈蚣的异域引种养殖,目前正在开展广泛的研究尝试,全国许多区域中都已有成功的报道,因此,养殖者引种前,一定要尽可能多地了解准备引种的蜈蚣对环境生态条件需求的严格程度,本地区气候生态特征以及自己能够创造养殖小生态的能力,同时还应掌握该种蜈蚣目前已养殖成功的区域等。另外,引种时应遵循先近后远的原则,最好先了解一下本地区是否有合适的野生种,如果有就在当地收集。当地有养殖成功者就在当地引种,实不得已才到远方去引种。

原则上,一年四季都可以引种,但为了加快养殖速度,提高引种的准确性,最好是在立夏前后引种,因为此时种蜈蚣尚未产卵,而又到了临产的时期,雌蜈蚣是否怀卵容易看出。如果鉴别准确,种蜈蚣引回后较短时期内就可能产卵,这有利于加快养殖速度。如果在秋冬时节引种,由于雌蜈蚣一生中多数只能产一次卵,能产两次卵的,其二产以后的卵孵化率也低些,而其他未产过卵的蜈蚣,因是非繁殖季节,不容易准确掌握其成熟程度,对其次年夏天是否能繁殖就无多大把握,而且引回之后还要度过一个冬眠非生产期,这样不划算,所以引种时最好在春夏蜈蚣繁殖之前。

鉴别种蜈蚣的优劣主要从其外观与行为上。外观上:作为种用的蜈蚣应身体完好无缺,不得断肢,体节伤残等。体色要光亮鲜艳,不得粗糙暗淡无光泽。应符合本种类的种质特征要求,如少棘蜈蚣的种质特征是:成体体长为11厘米左右,头部与第一体节背板为金黄色,步足黄色,尾足上只有2~3个棘等。引种少棘蜈蚣至少应该选择符合这些特征的个体。另外,最好还应选择其中头部与步足颜色较深,接近红色的个体。因为它们更符合药用要求。种用蜈蚣的年龄最好已达4足龄,进入成体,即进入繁殖年龄。在繁殖季节将到时引种,应能看出雌蜈蚣腹部明显膨大。

另外,引种时,引种者最好能在供种者的养殖场现场学习几天,并在夜间能亲临现场观察到种蜈蚣的活动、取食等情况,以保证引入的种蜈蚣健康,活动正常。

鉴别蜈蚣的年龄对选种也非常重要,因为蜈蚣最适宜的繁殖胎次为头胎,过小的蜈蚣尚未性成熟,无法产卵;太大的蜈蚣有可能是已繁殖过一胎或二胎,以后便不再具有旺盛的繁殖力的一些老态龙钟的个体。因此,选择种蜈蚣一定要学会识别年龄。到目前为止,蜈蚣的年龄鉴别还只能从体长大小来鉴别。因此,引种蜈蚣前,必须了解所要引入种类的生长发育年龄与体长体重之间的关系,由测定的体长数据反推其年龄。各种蜈蚣都有自己年龄与体长对应关系的资料,如正常生长下的少棘蜈蚣,1龄时体长为5厘米,2龄7厘米,3龄9厘米,4龄11厘米,5龄12厘米,6龄13厘米。能活6年的少棘蜈蚣非常少,4龄的蜈蚣即为成体蜈蚣,具有繁殖能力,因此,引种少棘蜈蚣的体长最好达到10厘米。

达到性成熟后种蜈蚣的雌雄个体从外形上区别很小,只有细心反复观察才能作粗略判断。雌性头部扁圆呈饼状,雄性头部稍隆椭圆;雌性躯体较大,躯干部较宽,腹部肥厚;雄性体型小,躯干部窄,腹部紧缩瘦薄等。在临近繁殖时节,雌蜈蚣活动量少,反应迟钝。而雄蜈蚣活动频繁,动作灵活。

当然鉴别蜈蚣性别最直接而又较准确的方法还是翻看其腹面的生殖孔,看有无生殖肢或几丁质化的阴茎,雌蜈蚣无该两个器官,而雄蜈蚣则有一对生殖肢与一退化的、几丁质化的阴茎(多棘蜈蚣除外)。

这是一种较经济而且较稳妥,但发展速度较慢的求种方式。在捕捉前一定要了解当地哪些种类的蜈蚣具有药用价值或养殖价值,并学会辨认它们。捕捉野生蜈蚣的时节最好在每年的春末夏初,此时的野生蜈蚣已从冬眠中“醒来”,活动日趋旺盛,其冬眠前组成的集群现在尚未“散伙”,活动范围较集中,易于大量捕捉,而且此时的蜈蚣即将进入繁殖期,怀卵的雌蜈蚣容易辨认,捕回之后即可安排繁殖或养殖。

在丘陵地区,蜈蚣常常喜欢居住于向阳坡地的乱石块下、荒地路边的房基下、烂树蔸下、长年堆放的柴草堆下或土面房舍内的墙脚下、灶台附近等。在平原地区,蜈蚣则喜居于大树下肥沃疏松的土壤中,这里土壤潮湿,很少日光照射。牲畜养殖场的墙脚边的疏松土壤中爱生蚯蚓,也是蜈蚣特别喜爱光顾的去所。根据蜈蚣栖居特点,在这些地方寻找。白天可用钉钯、铁锹等在这些地方翻挖,夜晚则在这些地方用手电筒搜寻,当发现蜈蚣后,可用镊子或竹筷等物将其轻轻夹起,放入准备好的容器中。特别是当天气闷热,要下暴雨前,或刚下过暴雨之后的夜晚,蜈蚣外出活动最为频繁。此时正是捕捉的好时机。

除了主动搜捕之外,还可采取诱捕的方法捕捉蜈蚣。在蜈蚣经常出没的阴暗潮湿的地方,挖一小坑,其大小视蜈蚣出没场地而定,深度以疏松浮土层向下5~10厘米左右为准,在坑内堆放一些畜禽骨头、皮、毛等杂物,上面覆盖3~5厘米厚的松土和碎石块等,并经常在松土上浇水以使该处保持湿润。当蜈蚣闻到这些动物残渣散发出的腥味之后,就会在此落脚栖居,20~30天后,即可将沟内残渣翻开捕捉1次,并添加少许新鲜畜禽残渣,继续覆盖泥土、石块等,以后每隔一段时间又可捕捉。

装蜈蚣的容器很多,但最好是有盖的小巧的罐头瓶,内盛1/3的饲养土,并要多准备几个,这样可以根据所捕获蜈蚣的大小而当时分级。在蜈蚣的产卵季节,有时还可以挖到正在抱卵的雌蜈蚣,但当将其捕捉回家饲养时,该窝卵很少能继续孵化成功,因为当大肆惊扰了抱卵的雌蜈蚣或将其移窝后,雌蜈蚣一般会将自己的卵吃掉或抛弃。如果雌蜈蚣吃掉自己的卵,则过不了多久,它又会产卵,当年还可以得到一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