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邓中翰与他的创业团队

邓中翰与他的创业团队

时间:2022-08-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邓中翰与他的创业团队(一)从挑战杯开始挑战人生14年前,正在中国科技大学读本科的邓中翰生活非常单纯。从中星微创立初始,邓中翰就意识到,只有进行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从中不难看出邓中翰对同伴的贡献一直铭记在心。这是中星微的副总指挥张韵东对邓中翰的评价。

一、邓中翰与他的创业团队

(一)从挑战杯开始挑战人生

14年前,正在中国科技大学读本科的邓中翰生活非常单纯。篮球、游泳就是全部的课余生活,但精力充沛的他却希望做些科研工作,在老师的鼓励下,他与其他研究生一道开始做科学研究。8个月后,一篇用量子力学解释外太空射线对地球矿物质影响的论文在权威杂志上发表,邓中翰还因此获得了团中央颁发的挑战杯奖。

“我在人生的每一个阶段,都会回忆这个奖杯。它使我突然意识到,普通学生,创造出来的科研成果也会被社会采用。”这个奖杯也成为他人生的第一个拐点,让他从幼稚无知到开始了解自己的价值。

那时邓中翰期望成为一名优秀的科学家,因而毕业后去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攻读物理学硕士。这里是知识的殿堂,该校仅他所在的系就曾经出了7个诺贝尔奖获得者。“我每天经过走廊,都能看见他们的照片,所以希望有一天,自己也可以在物理学领域做出贡献。”

然而,临近硅谷的邓中翰却不可能感受不到芯片带来的震撼力。那时Intel的386刚刚问世,坐在摩尔定律创始人戈登·摩尔捐赠的会议室中,邓中翰感受到的是前沿信息技术掀起的硅谷热浪,随后转到电子工程系也顺理成章。因为转系之路的艰难,他自嘲一度成为“书呆子”,到1995年,在日本滞留一周后,他再度横跨学科,读起了“生意经”,成为该校百余年历史上唯一一个在5年里获得物理学硕士、电子工程学博士和经济管理学硕士三个学位的学生。

经过硅谷创业的洗礼,31岁的邓中翰应邀回国并观看了祖国50周岁国庆庆典,“我突然意识到,自己应该为祖国的强大做些什么”。站在观礼台上,他异常激动,同时也感到了自己肩上的责任:“一定要把祖国的芯片产业推动起来。”因此,邓中翰把创业的领域锁定在具有巨大成长潜力,在全球范围内又属空白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这与国家发展芯片核心技术的想法不谋而合。

1999年的冬天,在海淀区北土城西路103号,这是中星微电子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星微)入住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最早的创业地点。虽然,他们手中拥有国家信息产业部电子发展基金出资的创业启动资金上千万元,著名爱国学者、前加州伯克利大学校长、邓中翰的恩师田长霖教授等也给予了资金支持,但邓中翰和他领军的团队坚持“把钢用在刀刃上”,办公地点选择因陋就简,有的甚至是用库房改造而成的。条件简陋,对工作的要求却丝毫没有降低,他们瞄准世界上最先进的芯片设计,立志走出一条中国特色的数字多媒体芯片跨越式发展之路。

从中星微创立初始,邓中翰就意识到,只有进行技术的自主创新,才能实现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产业升级。

中星微成立之初,他们与信息产业部领导一起,多次沟通、探讨,决定借鉴微软的做法,从世界市场空白点着手进行公司主要产品的战略布局。相对通用CPU、存储器(Memory)芯片已经有Intel、三星这样的国际霸主的领域,或如ARM、MIPS在嵌入式处理器市场上确定的强势地位,对于缺乏人才和市场运作经验的小公司,要向它们挑战似乎有些“以卵击石”。被全球普遍注目的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仍处于群雄混战局面,且未来无论PC或移动通信业务,还是3C整合时代的消费类电子等应用,数字多媒体芯片均将担当“心脏”角色。邓中翰认为,“凭借庞大市场需求,中国厂商联手攻克数字多媒体芯片领域,便如同美国攻占通用CPU、韩国攻占Memory芯片一样,完全有机会成功”。

于是,中星微切入市场的点定位为以CMOS数码技术为依托,研发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数码摄像处理芯片,因为这种芯片的应用领域涉及个人消费的数码相机和工业上的质量检测、生产监控及天文器械、医疗设备,还可应用在交通、银行、视觉玩具、通讯等方方面面,市场容量大。最主要的,邓中翰看到了未来3C合一的趋势下数码摄像处理芯片的市场将更加广阔,占据了数码摄像处理芯片的市场高点,就有可能占据产业链的高端。中国的芯片产业就会在同世界的互动中壮大起来。

2001年3月,中星微终于推出了中国第一枚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百万门级超大规模专用芯片“星光一号”,并实现了产业化,被三星、飞利浦等国内外一流IT厂商采用。

2003年,中星微研发的新一代移动数字多媒体芯片还打开了世界手机市场的大门。到目前为止,中星微申请的国内外专利超过400项,在PC图像输入芯片领域已经占据了全球60%以上的市场份额,这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电路芯片,第一次在一个重要应用领域达到全球市场领先地位。

2005年11月15日,中星微成功地在纳斯达克市场首次公开发行8697063股美国存托股票,发行价格为每股10美元,股票代码为VIMC。

(二)邓中翰和他的团队

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将“星光中国芯”第一个打入国际市场,实现了几代中国集成电路工作者的梦想,是中国电子信息产业从“中国制造”迈向“中国创造”、引领国际市场的重大突破和成功的范例。

中星微在北京北四环边上的办公室常常彻夜灯火阑珊。因为上班的时候太忙,邓中翰率领的中星微核心团队只好利用晚上的时间开会,他们称之为“碰一碰”,有时候这一碰就碰到三更半夜。对中星微来说,要做的事情确实太多太多了。

谈到中星微团队,邓中翰每每如数家珍:副总指挥张辉博士对多媒体数据驱动平行计算技术和超低功耗振幅电路的贡献,副总指挥杨晓东对深亚微米超大规模芯片设计的贡献,副总指挥金兆玮对单晶成像嵌入系统的贡献,副总指挥张韵东参与高品质图像处理的研发,还有芯片设计总监朱军、首席图像科学家俞青也各有建树。从中不难看出邓中翰对同伴的贡献一直铭记在心。

“我们之间没有什么不可以在桌面上谈的,即使开会时争论得很激烈,会下仍会亲密无间,因为我们都是对事不对人,都是为了中星微的事业!”这是中星微的副总指挥张韵东对邓中翰的评价。

在邓中翰众多的照片中,他最喜欢的是坐在办公桌前照的那一张,因为,他的旁边是一面鲜艳的五星红旗。他说,我们团队都是“海归”,当初出去就是为了有一天回来,爱国是我们共同的情感。这不是唱高调,只有到了国外,你才能知道什么是“中国心”,我们都不甘心在硅谷、在别人的地盘干一辈子……

合力攻关最紧张的阶段,废寝忘食是“家常便饭”,制定目标、研究方案、策划实施……常常使公司的核心层工作夜以继日。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邓中翰对他人的关心也没有疏漏。他能清楚地记得几位属下的生日,只要有条件,就一定安排大家聚一聚。一次为了给副总张辉过生日,他特意在出差时调整了航班,于是有了他俩在万米高空的“生日长谈”。另一次,他发现公司的一位技术人员忙着设计方案很晚没顾上吃饭,后勤送来的盒饭是双层的,这位技术人员不了解饭盒“构造”,结果只吃了上面的菜,没有吃下面的饭。邓中翰事后批评办事人员工作不细致,“为什么不多说一句话?每个人都应努力把自己承担的工作做到最佳状态!”虽然挨了批评,但当事人心服口服,“邓博士关心自己的团队,尊重人,体贴人,我们没有任何理由掉以轻心”。整个中星微公司就是在这样一种融洽的氛围中向高科技的制高点发起冲击。

邓中翰曾经说过:“中星微的发展不是一帆风顺的,公司也曾经有过非常困难的时刻。对于我们这样的创新型企业而言,会有很多困难,但我们不可能把星光中国芯项目卖掉。我们几个合伙人曾经用个人财产作抵押,贷款渡过难关。通过这些事,我们的团队更加团结,也更加激发了我们那种破釜成舟的勇气。每当遇到困难时,我都非常依赖我的团队,他们是我最可依赖的后盾。我一直强调,我这个荣誉是我们整个团队的。干事业,一个团队最重要。一个优秀的团队不仅是团队成员之间合作得很好,而且还能把团队的DNA复制,围绕核心团队不断扩大。”

曾研究设计芯片长达9年之久的全国政协副主席、著名科学家王选仔细研究了邓中翰和他的伙伴成功的经验,深有感慨地说,过去曾有人说一批优秀的中国人在一起就要打架,还说日本人善于下围棋,团结一致,牺牲个别棋子求得全局的胜利;美国人善于打桥牌,跟对家进行密切合作战胜别人;中国人爱打麻将,孤军奋战,看着上家,防着下家,自己和不了也不让别人和。现在完全变了,中星微的总指挥、副总指挥都是各有专长的一批优秀人才,能够很好地团结奋斗,说明中国已经彻底改变了只会打麻将的作风,而且非常善于打桥牌,跟一些国际大公司的合作就充分说明了这一点。这样的评价对于邓中翰和他的伙伴是很贴切的。

从2005年开始,邓中翰和他的团队又投入到以移动多媒体应用服务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主旨的“星光奥运计划”当中。2006年底,令人注目的“星光移动一号”已经诞生。展望未来,邓中翰充满信心:“我们曾在黑暗中摸索了很久,但自始至终我们都相信,国内的大环境很好,党和政府给了我们方向性的指导,让我们放手干,有了这样的支持,什么困难都能克服,回国的选择不会有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