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集团和记黄埔李嘉诚

集团和记黄埔李嘉诚

时间:2022-08-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李嘉诚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是全球华人首富。19日,李嘉诚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加上此前李嘉诚教育基金捐出的三千万元人民币,李嘉诚捐款已达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

  李嘉诚,1928年出生于广东潮州,父亲是小学校长。他14岁投身商界,22岁正式创业,半个世纪的奋斗始终以“超越”为主题:从超越平凡起跑;为超越对手努力;达到巅峰,超越巅峰;实现自我,超越自我,于是世人称之为“超人”。李嘉诚不仅是创业精英、商界巨头,而且在其创业发展路上,并购多家公司。可以说,李嘉诚创业之路就是一条并购之路。李嘉诚的并购之路同其人生经历、创业经历一样备受世人关注。李嘉诚统领长江实业、和黄集团、香港电灯、长江基建等集团公司,是全球华人首富。

  1.李嘉诚的成才成功史

  1940年,为了躲避日本侵略者的压迫,李嘉诚一家冒着随时可能被杀的危险,躲着不时而来的流弹,爬过一道道封锁线,步行十几天,一路风餐露宿,历尽千辛万苦,辗转到香港。一家人寄居在舅父庄静庵的家里。祸不单行,这时候李嘉诚的父亲李云经因劳累过度不幸染上肺病。身为长子的李嘉诚一边照顾父亲,一边拼命地温习功课。他知道父亲是给累病的,因此,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学习,以取得好成绩,让生病的父亲能获得一份精神上的慰藉。

  为了给父亲治病,李嘉诚一家的生活过得相当清贫。两顿稀粥,再加上母亲去集贸市场收集的菜叶子便是一天的“美食”。全家唯一的希望都寄托在李嘉诚的父亲身上,希望他能尽快把病养好,让全家能渡过这一难关。父亲没能熬过那年冬天,还是撒手归西了。

  作为长子,李嘉诚从此不得不眼含热泪,无奈地结束他的学业出来打工,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父亲去世后,14岁的李嘉诚被迫离开了心爱的学校,用他还很稚嫩的肩膀,毅然挑起赡养慈母、抚育弟妹的重担。

  李嘉诚先在舅父庄静庵的中南钟表公司当泡茶扫地的小学徒。李嘉诚到这里之后,学到的第一个功夫就是察言观色,见机行事。他每天总是一个到达公司和最后一个离开公司。

  后来,李嘉诚在一间玩具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工作虽然繁忙,但失学的李嘉诚仍挤出时间到夜校进修,补习文化。由于他勤奋好学,精明能干,不到20岁,便升任塑料玩具厂的总经理。两年后,李嘉诚把握时机,用平时省吃俭用积蓄的7000美元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他将它命名为“长江塑胶厂”。

  1958年,李嘉诚开始投资地产市场。他独到的眼光和精明的开发策略使长江塑胶厂很快成为香港的一大地产发展和投资实业公司。当“长江实业”于1972年上市时,其股票被超额认购65倍。到20世纪70年代末期,他在同辈大亨中已排众而出。

  1979年,长江塑胶厂购入老牌英资商行——“和记黄埔”,李嘉诚因而成为首位收购英资商行的华人。1984年,“长江塑胶厂”又购入“香港电灯公司”的控制性股权。李嘉诚现任“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兼总经理及“和记黄埔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其所管理的企业于1994年除税后赢利达28亿美元。199512月,长江实业集团三家上市公司的市值,总共已超过420亿美元。

  2008512日,四川省发生大地震。19日,李嘉诚致函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公室主任高祀仁,再以李嘉诚基金会、长江集团、和记黄埔集团的名义捐款一亿元人民币,用于为灾区学生设立特别教育基金。加上此前李嘉诚教育基金捐出的三千万元人民币,李嘉诚捐款已达一亿三千万元人民币。

  李嘉诚在信件中称,自四川省发生重大震灾以来,本人每日密切关注灾情发展,并于灾后立即以基金名义认捐三千万元人民币(未计集团名下其他公司之捐款),冀能尽一分之力。从过去一个星期以来报道所见,灾区同胞情况之惨重,感同身受,不禁怆然。现再以基金会名义捐款四千万元、长江集团及和记黄埔集团各三千万元,合共一亿元人民币,捐款将获教育部配套,用于为区内受灾学生(包括大、中、小学)设立特别教育基金,使获得资助生活费及学费以作日后继续升学之用。

  2.李嘉诚恪守信用

  不论在生活上还是工作上,一个商人的信用越好,就越能够成功地打开局面,把生意做好。做人和做生意都必须做到言而有信。机会总是照顾那些说话算数的人,食言是最不好的习惯。如果这样,身为商人无法取信于人,就不可能在经商路上有所突破。

  所谓“守信用原则”,就是说到一定要做到。这听起来既简单又合理,但是绝大部分商人就是做不到。假如一个商人兑现了他曾经许过的所有诺言,那么他一定会成为一位鹤立鸡群的顶级商人。追求一诺千金,赞赏言信行果、落地有声,这正是李嘉诚经商与做人的真实写照。

  李嘉诚认为:要想取得别人的信任,你就必须做出承诺,而且在做出每一个承诺之前,都必须经过慎重的考虑和审查。一经承诺之后,便要贯彻到底,即使是中间有困难,也要坚守诺言。李嘉诚曾经说过:“一家企业的开始意味着一个良好信誉的开始,有了信誉,自然就会有财路,这是必须具备的商业道德。就像做人一样,忠诚、有义气,对自己说出的每一句话、做出的每一个承诺,一定要牢牢记在心里,并且一定要能够做到。”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李嘉诚从开始工作以来就一直念念不忘创业。终于有一天,他告别了塑胶公司的老板。几年来,在与李嘉诚的相处中,老板深深了解李嘉诚终究不会久居人下。在酒楼设宴为李嘉诚饯行时,李嘉诚十分感动,同时怀着内心的歉疚,坦诚地向老板和盘托出他的计划。

  李嘉诚说:“离开你的塑胶公司,是打算自己也办一家塑胶厂。当然难免会使用在你手下学到的技术,也大概会开发一些同样的产品。现在塑胶厂遍地开花,即使我不这样做,别人也会这样做。不过,我可以向你保证,绝不会带走你的一家客户,绝不用你的销售网推销我的产品。我会另外开辟销售线路。”

  虽然是在商言商,李嘉诚依然是重义轻利,一诺九鼎。在创办了自己的塑胶厂后,有不少李嘉诚原来在塑胶公司发展的客户要转来与李嘉诚合作,但李嘉诚无一例外地谢绝了,并且一再强调他原先打工的那家塑胶公司的实力和对自己的深情厚谊,希望这些客户继续与原来的塑胶公司保持往来关系。李嘉诚的用心使这些客户很感动,于是他们大部分又继续与原来的塑胶公司合作。

  1973年,由于世界石油危机的冲击,香港塑胶业出现了史无前例的原料大危机,已经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李嘉诚,毅然挂帅救业。同时将自己公司的库存原料拨给原来的塑胶公司,把自己的“恩公”从倒闭的边缘挽救回来。

  从踏进商海的那一天起,李嘉诚对信誉就非常看重,他曾经多次说过:“我一生之中,最重要的是守信。我现在就算再有多10倍的资金也不足以应付那么多的生意,很多是别人主动找自己的,这些都是为人守信的结果。对人要守信,这是一个人一生都必须遵守的。”

  李嘉诚讲信用的品质也为他的事业发张提供了巨大的帮助。

  1957年,李嘉诚将经营的长江塑胶厂改名为长江工业有限公司,很需要得到更多客户的青睐。正在这时,有一位欧洲的批发商来到他们的公司,看了他们生产的塑花以后很感兴趣,表示愿意大量订购,要李嘉诚在一天内拿出三种样品供他挑选,李嘉诚答应了。

  送走客人后立即组织生产。工厂里有些人见时间很紧纷纷来找李嘉诚请他去求客商宽容几天。李嘉诚不同意。他说:“我们已经答应了人家,怎么能言而无信呢?”他身体力行代领大家通宵达旦地干,一天内拿出了九个款式的样品,即每种产品都设计了三款样品。那位批发商一一比较,发现九个款式样品各具特色又浑然一体,惊诧得不敢相信。

  后来他看到李嘉诚熬得通红得双眼非常感动,不仅签订了第一单购销合同,还答应为他贷款。李嘉诚受宠若惊,却又担忧地说:“我没担保人。”那位批发商幽默地说:“这个担保人就是你,你的诚信就是最好得担保。”

  古人云:“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又云:“能信不为人下。”李嘉诚待人以诚,言而有信,自然事业兴旺,不为人下。

  3.乐于助人的李嘉诚

  李嘉诚作为华人首富,其成功有很多的原因,但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能够很合理地处理周围各方面的关系,为自己的企业创造一个和睦的发展环境,实践证明,李嘉诚的这种处事方式很好地实现了“和气生财”的占训。

  李嘉诚在处理周围关系时有一个原则就是,做事要留有余地,不把事情做绝。有钱大家赚,利润大家分享,这样才有人愿意合作。他曾经对两个儿子说,假如拿10%的股份是公正的,拿11%也可以,但是如果只拿9%的股份,就会财源滚滚来。这句话,不仅是他对两个儿子的要求,同时也是他自己一生经商的准则。就是这个人人明白却难于实现的准则,让李嘉诚赢得了无数商界朋友,广大股东和公司职员的信赖和支持,为他赢来了无数的财富和荣誉,并最终登上香港首富、世界华人首富的宝座。

  中华民族自古崇尚中庸之道,讲究“枪打出头鸟”、“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就是老百姓也懂“以和为贵”的道理。同时,利益共享也是中国式经商的行动准则,一旦违反这一游戏规则,失去的绝不仅仅是合作的这一个对象,而是整个商业信誉和企业形象,从而危及自己的业界地位。

  李嘉诚深知此理,按照他所说的只拿9%,得益的不光是自己的合作方,人们将从你的行为中,了解你的人格和信誉,从而使自己赢得大量的商业机会,财源就会随之滚滚而来。因此,从表面上看,你的确是少拿了1%,但是从长远来讲,得到的回报岂止是少拿的1%呢?有时会是它的十倍、百倍。

  李嘉诚以塑胶起家,后来一路发达,被大家推举为香港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因此他在塑胶业内的名声是越来越大,实力也日趋强大。他的成功使得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塑胶这一行业中来,于是一股塑胶热在潮商中兴起。但是李嘉诚并没有只顾自己发展,他还不断地给潮籍同行以援助。

  李嘉诚这个时候把全部精力都集中在了经商上面,而且兴趣越来越浓厚,他对担任一些政府职位已经没有什么兴趣。尽管如此,在他担任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的时候,他也一直尽力而为,没有辜负任何人,做了许多令人称颂的好事。

  1973年爆发了中东战争,从而引发了全球性的石油危机,严重冲击了香港经济,这灾难也降临到了塑胶行业,并且较为严重。由于石油危机的缘故,使得原料的价格直线攀升,从年初的每磅六角五分,到秋后上升到高达每磅四至五港元,而香港的塑胶原料全部依赖进口,这就更使香港的塑胶业泥足深陷。因此,塑胶制造业内一片混乱,危机重重,大有崩溃的趋势。

  而塑胶原料价格暴涨的根本原因,是因为进口商的垄断提价,而不是因为石油危机本身的缘故。香港原有的进口商充分利用生产厂家由石油危机引发的恐慌,一致提价实行价格垄断,造成原油价格急速上涨,而这一上涨趋势最终导致厂家无法接受,而不得不面临破产停业的窘迫局面。

  李嘉诚身为潮联塑胶业商会主席,在这场生死存亡的挑战面前,毅然抢先站出来,领导香港塑胶业共渡难关。

  事实上,李嘉诚事业的重点也早已不在塑胶上面了,他的经营早就着眼于地产业,而且成绩效益也相当的不错,所以这次塑胶原料的危机,并不会为长江塑胶厂带来多么大的打击和损失。更何况长江公司的原料储备已很充足,但李嘉诚为了同行们的生计,出于义务与责任,不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同胞们就因为这场危机而从此一蹶不振,更不愿意使整个香港塑胶业就此没落,于是他提出建议,由数百家塑胶厂人股联合成立塑胶原料公司,从国外直接进口原料,从而打破进口商的垄断。

  这个建议很快见到成效,以前单个塑胶厂的需求量太小,无法从国外直接进口,而现在的联合塑胶原料公司需求量比进口商还大,与国外原料商进行交易,很快便能达成交易,因此这些厂家便购得了便宜得多的塑胶原料。而自从有了厂家联盟,进口商的原料垄断再也维持不下去了,于是不得不把价格降低了,至此这场持续了两年多的塑胶原料危机,在李嘉诚的鼎力相助之下顺利化解。

  李嘉诚的另一惊人之举,是他从长江公司的储备中匀出了1243万磅,并以市场价二分之一的价格来救助缺少原料的厂家。而在从国外购进原料之后,李嘉诚将已购入的近20万磅——相当于长江本身配额,转让给了需求量相对来说比较大的厂家。

  雪中送炭,雨中送伞,是李嘉诚的经常之举。将近有数百家厂家在危难中接受过李嘉诚的帮助。因此,李嘉诚也被称为香港塑胶业的“救世主”。

  4.李嘉诚知人善用

  有人总结说,李嘉诚的成功是因为在他周围聚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才华横溢的商界英才。在“长江实业”具有一定规模之后,李嘉诚便开始着手选拔人才和发掘人才。他打破东方家族式管理企业的传统格局,构架了一个拥有一流专业水准和超前意识而且组织严密的现代化“内阁”来配合他苦心经营起来的庞大的李氏王国。

  在李嘉诚看来,企业的发展,在不同的阶段,企业主扮演的角色不尽相同。而企业主下属的辅佐人才,在不同的阶段,亦不相同。在企业创立之初,企业主最希望有忠心耿耿、忠实苦干的人才。而李嘉诚身边的盛颂声、周千和就是这样的人才。李嘉诚深谙用人之道,盛颂声、周千和都是忠心耿耿,埋头苦干,并且能够同甘共苦的人。因此,在创业之初李嘉诚就对他们予以重用。创业阶段是艰苦的,如果没有荣辱与共、风雨同舟的共识,很容易见异思迁。所以创业之初,李嘉诚身体力行,身先士卒,为大家树立榜样。他宁亏自己,不亏大家,使企业富有凝聚力。

  当时,盛颂声负责生产,周千和主理财务,他们兢兢业业,任劳任怨,辅佐李嘉诚创业,是“长江”劳苦功高的元勋。周千和回忆道:“那时,大家的薪酬都不高,才百来港纸(港元),条件之艰苦,不是现在的青年仔所能想象的。”“李先生跟我们一样埋头拼命做,大家都没什么话说的。”“李先生宁可自己少得利,也要照顾大家的利益,把我们当自家人。”在这段时间,李嘉诚知人善任,任人唯贤,企业获得了较大的发展。

  为了适应企业后来的发展,1980年,李嘉诚又提拔盛颂声为董事副总经理;1985年,他又委任周千和为董事副总经理。当时,有人说:“这是很重旧情的李嘉诚给两位老臣子的精神安慰。”其实不然,李嘉诚委以重职又同时委以重任。盛颂声负责长实公司的地产业务;周千和主理长实的股票买卖。

  1985年,盛颂声因移民加拿大,才脱离长江集团,而李嘉诚和下属为他饯行,使盛氏十分感动。另一名元老周千和仍在“长江”服务,他的儿子也加入“长江”,成为“长江”的骨干。正如李嘉诚所说:“长江实业能扩展到今天的规模,是要归功于属下同仁的鼎力合作和支持。”

  如此看来,创业以来,“长江”有起有落,但不管怎样,鲜有跳槽者,这不能不说是李嘉诚吸引和使用人才的成功之处。而反观一些事业上没有像李嘉诚般飞黄腾达的富豪,倘若说他们有什么缺失的话,那往往就是不晓得任用人才,以致阻碍了企业的发展。环顾香港的上市公司,虽然很多公司资产值不少,但至今摆脱不了家族式管理。

  5.李嘉诚的经商做人之道

  在1998年长江集团周年晚宴上,李嘉诚道出了他的一句座右铭:“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这是他多年以来“见好就收”策略的最佳注解,也是李嘉诚做生意的最高境界,即“拿得起,放得下”。李嘉诚正是善于把握“见好就收”,才使他在商场上多年立于不败之地。

  世事无常,变化莫测,时代的兴衰交替,以及商品、技术的不断革新,都显示出社会是动态的,生意人必须不断地向前,否则就会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李嘉诚靠生产塑胶花掘得第一桶金,成为“塑胶花大王”,并使他赚了一大笔钱。然而,物极必反。早在李嘉诚开发塑胶花之前,他就预见到塑胶花终究会跟不上社会发展的快节奏,只能风行一段时间。人类崇尚自然,而塑胶花无论如何不能取代有生命的植物花。

  作为塑胶业的“大哥大”,长江公司虽然拥有稳固的大客户,但是当时整个行业在走下坡路,最后走向萎缩,已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大趋势。这样,竞争势必日益残酷。此外,越来越多的因素也在向李嘉诚敲响警钟。

  1972年,塑胶业的从业人员达到香港劳工总数的132%,塑胶企业达:359家。李嘉诚从海外杂志上了解到,欧洲北美的塑胶花已被扫地出门。国际塑胶花市场正向南美等中等发达国家转移。香港也出现过几次塑胶花积压。

  对此,李嘉诚早有心理准备,他见一叶而知秋,见微而知著。他深知长江在塑胶业的地位和信誉是无价之宝,所以采取一种无为而治的态度,让其自由发展。他将主要精力和心血投注于缔造以地产为龙头的商业帝国。

  做生意往往受非人力所能为的客观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商人能够明察善断,占尽先机,急流勇退,无论是进还是退,都占尽先机。

  李嘉诚不仅在经商上有与众不同的见解,做人上,也有许多值得人们赞赏和学习的地方。

  李嘉诚在董事袍金上的做法,成为香港商界、舆论界的美谈。

  李嘉诚出任十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年薪。

  以20世纪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盈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90年代,便猛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李嘉诚二十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按现在的水平,李嘉诚万分之一都没拿到。

  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帮衬,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市值大增。李嘉诚欲办大事,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李嘉诚说过:“如果一单生意只有自己赚,而对方一点不赚,这样的生意绝对不能干。”

  李嘉诚的意思是,生意人应该利益均沾,这样才能保持久远的合作关系。相反,光顾一己利益,而无视对方的权益,只能是一锤子买卖,自己将生意做断做绝。

  6.李嘉诚推销小故事

  李嘉诚在舅舅的钟表店里做了一年的钟表匠后,有一天,16岁的李嘉诚突然又辞别了舅舅庄静庵的钟表店。天生喜欢挑战和进取的李嘉诚,选择了在五金厂当推销员。

  勤奋努力的李嘉诚,以他少见的毅力,每天工作16小时之后,仍不忘坚持自修。第二年,李嘉诚在一间五金制造厂和塑胶裤带制造公司当推销员,开始了香港人称之“街仔”的推销生涯。

  最初,李嘉诚每次向客户推销产品之前,心情也十分紧张。所以他总是在出门前或者在路上把要说的话想好,准备充分,并且练了又练。渐渐地,李嘉诚发现自己推销有术,他具有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

  李嘉诚认为,在从事推销工作的时候,自己必须要充满自信,且又十分熟悉推销的产品。要尽最大的努力,设法让用户感到自己的产品是廉价而且优秀的。并且,最重要的是,要时刻注意客户的心理及其变化,时刻使他们有兴趣听自己讲述,而不认为是在浪费他们的时间。

  实际上,只有17岁的李嘉诚,仍长着一张让成年人无法信赖的孩子脸。但聪明的李嘉诚,总会预先告诉客户他的年龄,再加上他那让人信赖的诚实目光,就使他无往而不胜。

  在塑胶公司,李嘉诚主要负责推销新型产品塑胶洒水器。有一次,李嘉诚走了几家客户,都无人问津。这一天上班前,李嘉诚就来到一家批发行,等职员上班联系洽谈业务。这时,李嘉诚看见清洁工在打扫卫生,他灵机一动,就自告奋勇地拿出自己带来的塑胶洒水器帮清洁工洒水。这样做,李嘉诚期望遇到提前上班的职员,让他们能亲眼看见洒水器的好处,眼见为实,有了实在的感性认识,洽谈起来才更有说服力。果然有职员提前来到,碰巧还是负责日用品器具的部门经理。结果,李嘉诚很顺利就达到目的,该经理很爽快答应,愿意购买这种塑胶洒水器。

  一次,李嘉诚来到君悦酒店,这是一家五星级高档饭店,然而,如若想进楼上面见这家大酒店的老板,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李嘉诚几经周折才见了老板,刚提到五金厂的小铁桶,不料老板竟不客气地打断了他的话,说:“年轻人,你就不必费口舌了,我们君悦大酒店是绝对不会进你们五金厂任何产品的。”

  李嘉诚不是个轻易认输的人,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又回到酒楼。一见老板,李嘉诚抢先说:“我这一次不是来推销铁桶的。我只想请教,在我进贵店推销时,我的动作、言辞、态度等有什么不妥当的地方,请你指点迷津。我是个新手,你比我有更丰富的经验,在商界你已经是个成功人士,我恳求你的指点。”

  老板这次不能不对李嘉诚刮目相看了。老板说:“年轻人,并不是你在推销过程中有什么不礼貌,你当推销员也很称职。只是你们五金厂太小,产品也不可能登大雅之堂,尤其是像我们这样的大酒店,一般都从有名气的厂家进货。所以我只能拒绝你了,请你原谅。”

  李嘉诚还是温和地笑笑,说:“我知道你们是从香港名气很大的凯腾五金厂进货。先生有可能对小铁桶的生产工艺不太知情。据我们所知,凯腾虽然在香港享有很高的声誉,可他们的产品质量很值得怀疑啊,因为他们用的并不是进口镀锌板材,他们只是使用我们五金厂不用的边角余料进行再加工罢了,然后他们再以进口镀锌板的名义上市,其实许多买主都被他们蒙在鼓里。”

  李嘉诚走后,老板果然请来工艺专家对酒店进的小铁桶进行了查验。这才发现水桶的接口极多,确是使用边角余料和废旧镀锌板制成的。而李嘉诚推销的小铁桶非但都用上好镀锌板制成,价格也更低廉。于是,这位老板马上派人去一下子就订下了500只小铁桶。从此他们五金厂与君悦大酒店的订单不断,也为李嘉茂的五金厂打进了大商户的门槛。

  7.李嘉诚的成功经营理念

  李嘉诚赢得财富的历程,其实是一个典型的青年奋斗成功的励志故事:一个年轻小伙子,赤手空拳,凭着一股干劲,勤勉好学,刻苦耐劳,创立出属于自己的事业王国。数年前,李嘉诚便成为香港历史上首位“千亿富翁”。如今,他的财产仍以几何级数增长,他在商业领域的每一个动作,都为世人极度关注。对于千千万万正在为事业前程苦苦奋斗的年轻人来说,李嘉诚的故事将成为他们人生道路上的一盏明灯。

  听其言,观其行,我们可以发现,李嘉诚把儒家的情义与西方的进取精神很好地结合在一起,外圆内方,刚柔相济。他重信诺、重诚意、讲义气、宽厚待人,他和平、勤奋、坚忍,这一切,把中国文化中的立身之道发挥的淋漓尽致。他的成功经验,最适合中国人学习和借鉴;他白手起家的历史,最适合普通人研究和模仿。

  我们能够跟李嘉诚学的,是他以世所公认的儒商气度与生活抗争的风骨。作为一代商业巨子,他将中国历代先哲们的智慧消化吸收,延展成为其从商的准则,并与西方优秀的管理经验融为一体,发展出一套独特的商业哲学,并以此为指导,铸就其庞大的财富。

  李嘉诚成为儒商的心理诱因:潮州人有两个特色,一个是浓厚的家族观念,另一个是对权威的遵从。李嘉诚是长子,开始创业的时候,父亲不幸病逝。弗洛伊德说,至亲人士的死亡,在潜意识里会造成一种严重的失落与哀伤,为了克服这种失落与哀伤,我们会潜意识地向这亲人认同。李父在病榻上的临终之言和托付之词,不断在李嘉诚脑海中翻滚,刺激起他驰骋商场的斗志和决心。李父是一位博览群书而受人推崇的老师,李嘉诚潜意识里对父亲的认同感,让他勤读古书,成为了一代儒商。

  李嘉诚最看重的生意秘诀就是一个字,“信”。当然,所谓的“信”不是抽象的,必然与对他人的“诚”分不开,诚信结合,即为“义”。李嘉诚坦言,以往99%是教孩子做人的道理,现在也会谈生意,约1/3谈生意,2/3教他们做人的道理。

  “沙地里长出的树再怎么扶也扶不起来。”对于商人而言,如果从小没有养成遵守信用的习惯,那么就不可能取得别人的信任,生意也就很难做。李嘉诚曾戏言自己不是“做生意的料”,因为他觉得自己不会骗人,不符合中国人无商不奸的标准,令人感叹的是偏偏是这么一块“废料”做成了全亚洲独一无二的大生意。

  李嘉诚视名誉如生命。他常说:“名誉是我的第二生命,有时候比第一生命还重要。”李嘉诚视名誉为生命,他看重的实际上是清誉,而非荣誉。

  李嘉诚控有香港最大的综合性财团,多年荣膺香港首富乃至世界华人首富。他同时又是个道德至上者。他说的每句话,莫不符合道德规范。他既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西方商界,多推崇社会达尔文主义————优胜劣汰,弱肉强食,适者生存。要讲道德,就勿涉足尔虞我诈的商场;要追求利润,击败对手,就可不择手段。在他们看来,既要拜金,就没有资格谈道德、谈仁慈、谈友谊。信誉不是做人的目的,仅仅是经商的手段,是为了下一单生意,为了更多的盈利。

  在西风氤氲的十里洋场香港,李喜诚能将大发达与守道德较好地结合一体,实为难得的儒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