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庐陵任职,完善知行合一

庐陵任职,完善知行合一

时间:2022-08-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正德五年,即公元1510年三月,三十八岁的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是吉安市的别称。从贵州龙场这样的偏远山区调任庐陵,对于王阳明来说,可谓是事业上的一个新起点。王阳明任职庐陵期间,不只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讲学上也颇有建树。早在贵阳讲学的时候,王阳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一说,在庐陵的讲学中,王阳明开始完善知行合一。

正德五年,即公元1510年三月,三十八岁的王阳明被任命为庐陵知县。庐陵位于江西省中部,是吉安市的别称。自唐宋以来,庐陵就是比较繁华之地,而且人才辈出、名士荟萃。从贵州龙场这样的偏远山区调任庐陵,对于王阳明来说,可谓是事业上的一个新起点。而王阳明也希望能够在这个职位上发光发热。

然而,理想在遇见现实的时候,总是会有当头一棒的感觉。原因无他,只因这样繁华而充满文学气息的地方,也盛产“刁民”。此地居民有一个在当时的封建王朝可以称为大不敬的爱好:告状。自古以来民不与官斗,但是此地居民却完全不害怕,若知县手段柔软,起不到效果;若知县手段强硬,则会被前赴后继地告倒。因此,庐陵在当时让很多官员闻风丧胆。王阳明初来这里之时,有人曾告诫王阳明注意,但是王阳明并没有放在心上。他认为,既然此地的居民热衷于告状,一定是有什么不平之处。不过刚上任第一天,就有几千百姓冲入县衙,吵吵闹闹,所奏状纸也是乱七八糟,事情都描述不明白,因此,王阳明顿时觉得这样下去不是办法。

经过一夜的思考,第二天县衙大门口便贴上了一张《告谕庐陵父老子弟》的告示,在告示中王阳明彬彬有礼却也强硬无比地定下了告状的规矩。王阳明说自己神智不明而且气弱多疾,因此与百姓约定,如果不是大到关乎身家性命之事,不要随便来告状;告状的时候,所写状纸不可牵连,每次只能状告一件事,而且状告之事不能超过两行,每行不能超过三十字。递上来的状纸如果超过字数,官司不予受理,如果是故意超过字数的,予以罚款。

告示一出,百姓群情激奋,这县令太不近人情了。可是王阳明毕竟是心学的大家,对于百姓的不满和鼓噪完全不放在心上,平心静气地为他们解释了这样做的原因,只字不提不让民众告状,却从瘟疫谈起。

王阳明说:如今瘟疫盛行,有些民众无知,害怕传染,出现骨肉相互抛弃的情况,以至于病人没有被瘟疫夺去性命,反而因为没有家人的照顾活活饿死。作为父母官,我实在是不忍心看下去,所以我觉得现在我们的重点应该放在制止瘟疫上。邻里之间,应该友好相助,出现疾病更应该相互扶持;德高望重者要劝告子弟,敦行孝悌,别再出现背弃骨肉的情况;家中房屋要打扫干净,若有人染病应该按时喂粥喂药,若是因为贫穷而无力承担的,我会遣医馆为其送药。在这方面做得好的,我会奖赏你们并且亲自拜访。现如今虽然我也正在病中,可是我会请父老先代我慰问你们,等我病好了我再去亲自慰问。

在此,我还要申明一点,很多百姓认为我不受理你们的案子是因为我生病的缘故,其实不然。我不受理你们的案子是因为现在正是播种的季节,若是你们都忙着告状,庄稼没有人种,那么不仅自己的收成没有希望了,状纸中所提到的被告以及人证等,都会因为到县衙作证而同样没有收成。如此一来田地荒芜,老幼失养,更是得不偿失。而且你们经常告状也知道,打官司要四处请托送礼,这样更容易助长刁风,为害益甚。昨天我刚上任的时候,看到你们呼天抢地,以为有很大的冤情,结果看你们的状纸,发现很多都是凭空捏造的,根本没有这些事情。所以今天我才不再受理你们的案子。像是这种鸡毛蒜皮的小事,我会综合你们的实际情况,选出其中德高望重者,帮助你们调理解决。如果真是遇到重大的冤情,我定当亲自出访查询。我查不到的地方,希望你们能够予以帮助,将知道的实情都告诉我。如果你们不听我的劝告非要来告状,我也没有关系,唯一要你们知道的就是想要告状,先要对自己所告之事有承担责任的勇气。

此解释一出,庐陵的民众沸腾了,这样为百姓着想的官员才是他们需要的官员。告状的人日益减少,辛勤工作的人日益增多。王阳明巧妙利用心学,唤醒当地百姓内心的良知,是一种德治。然而王阳明十分清楚,感动只是一时的,德治还需要结合法制,不然一切都是空谈。于是王阳明接着颁布法令:

凡是以政府名义对百姓进行索取敲诈的,都是违法行为,百姓可以不予理会,并将其领至县衙即可,县衙会审理并予以惩罚。

一应公差人员经过河下,经过查验有关文的,不能私下刁难;经过查验没有关文或者有关文而分外生事的,先把装载船户缉拿,送到县衙取供,然后盘点行李后封贮,将本人也绑送到县衙接受调查。参与办公的人员更应该安分守法,不然加倍惩罚。

如今县境多盗贼,跟县衙没能缉拿归案,民间又没有防御之法有关。所以本县与父老豪杰共谋,居住在城镇的,十家为一甲相互援助;居住在乡村的,村庄自己做好保护工作。以此防盗。

今年大旱,火灾流行,水泉枯竭,导致颗粒无收,民无屋庐,这都是因为本县不称职导致神人愤怒而造成的。因此为了熄灭神人的愤怒,本县决定吃素一月,停止征收赋税,释放罪状较轻的囚犯,同时请全县热衷打官司的百姓把官司放到一边,熄灭心中的怒火,不要再与神对着来。只要上孝父母,中和兄弟,下育儿女,神自然会受到感动,民间也就风调雨顺了。

这些法令,软硬兼施十分得当,不久之后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庐陵的诉讼之风好了很多。王阳明任职庐陵期间,不只在政治上有所作为,在讲学上也颇有建树。他在县衙旁边建了一所青原书院,开始传授他的心学思想。

早在贵阳讲学的时候,王阳明就提出了“知行合一”一说,在庐陵的讲学中,王阳明开始完善知行合一。

贬谪龙场的磨难让王阳明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不会因为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若是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学会顺应环境,而不是让环境顺应自己。而且,这种顺应是发自内心的,不带任何伪装的,是心与环境的完全契合。

其实,理学家朱熹也曾经谈过知和行的问题,他认为知为先,行为后,必须先知道了然后才能够去行动。

可是知与行的问题对于朱熹来说有一些困难,因为朱熹认为获得知的方法是格物,大自然的事物是千千万万无穷无尽的,可是人生却是有限的,因此,终生不行,亦遂终生不知,朱熹就这样得过且过了。

在当初信奉朱熹,走了很多弯路的王阳明这里,对于知与行却有了新的见解。他认为知是良知,有两种含义,一种是本然状态的良知,一种是明觉状态的良知,而行就是将这两种良知串联起来的实际践履。王阳明认为,只有通过实践,人才能够对良知逐步获得认同感,久而久之才能转化成自觉的理性意识,这样才能够达到知行合一。就好像一条路难不难走,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知道,如果没有亲身经历过,那就只是一种感官上的感觉,永远不会真正知道这条路到底有多难走。

因此,王阳明才会总结出,真知就是行,不行就不足以称之为知,如果只是知而不去行,那么就还是未知。只有知行合一,才是真理。

王阳明在庐陵讲学的时候,还遇到了一个人,那就是以翰林院学士的身份在家守孝的严嵩。想来对明朝历史比较熟悉的人都会知道,严嵩是明朝三大奸臣之一。不过当时的两个人都不会知道以后的际遇,一个讲学,一个听讲,相谈甚欢。

就在钤山堂内,王阳明与严嵩谈“格物致知”,谈“知行合一”,谈他的心学。王阳明告诉严嵩:“自从龙场悟出心学,我的讲学便一直围绕着心学,不仅讲要用心,做事更要用心。”

王阳明说是这样说,做也是这样做的,庐陵任职期间,他用“知行合一”,他用自己的“心”将庐陵的弊政一一扫光。由此,王阳明的天才治术为越来越多的人所称道,他的心学也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

王阳明在庐陵任职差不多快半年的时候,大明朝嚣张不可一世的“九千岁”刘瑾,在李东阳与杨一清的共同弹劾下,终于被推出午门凌迟处死。正德五年八月二十九日是刘瑾的末日,却也成为朝中许多正直官员的春天。王阳明也终于得以平反,开始了他全新的人生。

穿越古今

王阳明悟出知行合一正式脱胎换骨之后,再也没有任何艰难险阻能难倒他、击败他,因为他的心如同一个具有灵魂的不倒翁,可以随着外力的作用左摇右晃,却终究无法使之偏离最初的位置,定力超强。

知行合一是王阳明思想中最有影响力的一个命题。了解了知行合一的真意,便能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传习录》中有言: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惟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曰:“试举看。”

爱曰:“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悌者,却不能孝,却不能悌。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曰:“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

这段话的意思是徐爱由于未理解先生“知行合一”的主张,与宗贤和惟贤再三讨论,没有收到很好的效果。于是请教先生。

先生说:“不妨举个例子来说明。”

徐爱说:“现在,世人都明知对父母应该孝顺,对兄长应该尊敬,但往往不能孝,不能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是被私欲迷惑了,再不是知与行的原意了。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就是没有真正明白。”

在我们现今的生活中,很多时候都会受到毁誉荣辱等私欲的侵扰,这个时候,就会因为这些侵扰之间纠缠的关系而受到束缚,不敢去做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导致知和行不能合一。

很多时候,我们很想要去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可是因为周围人的眼光和口舌打击了我们的自信心,他们认为我们完不成,就肆意嘲笑着我们的梦想。在面对这些非议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退缩了,因为人的舌头能杀人,谣言很可怕。因为别人的干扰而放弃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就是内心不够坚定,受到了外界私欲影响的缘故。

这个时候只要静下心来,更深入地了解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能够摆脱那些私欲的束缚,摆脱别人的冷嘲热讽,朝着本心发出的声音前行。

东汉时期的班超,从小就很有志气,立志要为国家干一番事业。汉明帝永平五年,即公元62年,班超的哥哥班固奉命到洛阳担任校书郎,他与母亲也随同前往。由于生活艰苦,班超不得不替官府誊抄文件,每天从早忙到晚,所得的报酬只能维持生活。

有一天,班超一边抄着文件,一边想起自己的抱负,心情非常激动,忍不住猛然把毛笔扔到地上,叹息说:“男子汉大丈夫纵然没有别的远大志向,也应该学习张骞,在与别国的交往中建立功勋,以取得封侯。怎么能老是埋头于笔墨纸砚之间呢?”

可是别人听了他这句话,送给他的没有鼓励,只有嘲笑。因为一个捏了多年笔杆子的人,忽然说要从军,简直就是开玩笑。然而班超并没有理睬这些嘲笑的声音,毅然决然地参加了军队,因为作战英勇,身先士卒而得到了升迁。

后来,朝廷又派遣班超出使西域。在多次出使西域的过程中,班超只带着少数人,靠着自己的勇敢和智慧克服了重重困难,为加强汉朝与西域各国和古罗马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的联系,做出了重要的贡献,被封为定远侯。班超在西域三十余年,直至和帝时,才因年老回国。

达尔文的父亲是一位著名的医生,他希望自己的儿子也能继承自己的事业,成为一名医生。可是达尔文无心学医,在进入医科大学之后,天天跑去收集动植物标本,父亲对他无可奈何,又把他送进神学院,希望他将来当一名牧师。然而,达尔文的兴趣也不在牧师上,达尔文有他自己的理想,他9岁的时候就对父亲说:“我想世界上肯定还有许多未被人们发现的奥秘,我将来要周游世界,进行实地考察。”

为了这一理想,达尔文无论父亲让他学习什么,都坚定不移地按照自己的理想准备着。为了有利于自己观察和收集动植物标本,达尔文抛弃了事务轻闲的工作,经过五年的环游旅行,达尔文在动植物和地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观察和采集,回国后又做了近二十年的实验,终于在1859年出版了震动学术界的《物种起源》一书。

还有梵高,他一直执着于绘画的梦想。可是生前却没有人欣赏,在被世人漠视、穷困潦倒的环境下,坚持自己的绘画梦想直到离世。

不顾别人的眼光、嘲讽和阻挠,坚定不移地朝着自己的理想前进,就是指按照我们的本心行动,这是知行的本体,处于指导地位。以本心为主,行为为辅,即意识所到之处行为也跟着到了,就是知行合一。

要做到知行合一,就要清除内心的杂念。只有不理睬这些阻碍脚步前行的杂念,它才动不了你的心,让你有了想法,就能够积极主动的去行动。如此正能量一直良性循环,就会发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

正能量小贴士

知行合一是将我们的本心与行动合而为一,懂得了知行合一,可以帮我们克服许多自身的缺点,从而真正做到从心所欲,实现自我的人生价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