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武子愚不可及

宁武子愚不可及

时间:2022-08-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武子愚不可及“愚不可及”这句话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其实,真正学不到的是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以利国利民的情操,至于装愚本身,历来是中国人习用的一种策略。

宁武子愚不可及

“愚不可及”这句话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常用语,用来形容一个人傻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但要是查一下出典,此话最早还出于孔子之口,原先并不带贬义,反而是一种赞扬:“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论语·公冶长》)

宁武子是春秋时代卫国有名的大夫,姓宁,名俞,武是他的谥号。宁武子经历了卫国两代的变动,由卫文公到卫成公,两个朝代国家局势完全不同,他却安然做了两朝元老。卫文公时,国家安定,政治清平,他把自己的才智能力全都发挥了出来,是个智者。到卫成公时,政治黑暗,社会动乱,情况险恶,他仍然在朝做官,却表现得十分愚蠢鲁钝,好像什么都不懂。但就是在愚笨外表的掩饰下,他还为国家作了不少事情。所以,孔子对他评价很高,说他那种聪明的表现别人还做得到,而他在乱世中为人处世的那种包藏机心的愚笨表现,则是别人所学不来的。

其实,真正学不到的是宁武子的那种不惜装愚以利国利民的情操,至于装愚本身,历来是中国人习用的一种策略。中国人素来是很精明的,越是精明的人越知道聪明人处世难,容易招致妒嫉、物议,甚至为聪明而丧生。曹操为了妒嫉杨修的才能(当然还有其他原因)而杀了他;隋炀帝为了妒嫉王胄的诗才,也把他杀了,还吟着王胄的诗句:“庭草无人随意绿”,洋洋自得地说:“你还能写出这样的好诗吗?”所以,从老子开始,中国人就深悟了“大智若愚”的道理,越是聪明,表现得越是愚笨,以便在别人的轻视和疏忽中经营自己的天地。宁武子实质上也就是运用了这一道理。

装愚可以掩盖自己的聪明,更可以掩护自己的失误。中国人喜欢“藏拙”,把自己不行、不能的地方藏起来,不让人发现,而最好的藏拙办法就是装愚。愚笨似乎总是一个可以并且应该得到原谅的缺点。一个人已经愚笨了,对他还能有什么要求?特别是处于某种轻重不得的尴尬局面时,装愚也许是最佳选择了。

武宗南巡,扬州知府蒋瑶少不得要接待圣驾,但蒋瑶为人清廉方正,不肯横征暴敛来巴结皇上身边的那些小人,因此得罪了他们。

明武宗是个游猎钓鱼迷,这一天正好钓到一条大鲤鱼,想找个人卖给他。御钓之鱼岂是常人买得起的?那些小人一看机会到了,就对皇帝说,这条鱼买给扬州知府最合适了。明武宗听了,真的把蒋瑶叫来,要他买下鲤鱼。

蒋瑶回家取来了妻子的首饰和几件好一点的衣服,跪在地上献给皇帝,说道:“皇上此鱼乃无价之宝,臣这里只有妻女的一些首饰和衣物,臣死罪死罪。”

蒋瑶一则拿不出钱,二则拿得出钱也难以同皇上做买卖,三则更不能同皇上斗智,冒犯了龙颜,就正好遂了小人们的心愿。所以,蒋瑶进退无路,干脆装傻,好像同普通渔翁做生意一般,把妻女的东西拿来换。这样做,充其量出一回洋相罢了。

然而,装愚也不是什么地方都行得通的,有些场合下,愚蠢是没有价值的,只有显示自己的才能,才会得到对方的尊重从而保全自己。古时就有过两个截然相反的例子。

北魏的崔巨伦曾身陷敌手,对方统帅听说过他的才能和名望,想利用他,崔巨伦却想脱身逃走。正逢五月五日端午开宴会,崔巨伦奉命作诗,就胡诌了一首:“五月五日时,天气已大热,狗便呀欲死,牛复吐出舌。”此诗一出口,大家哄然大笑,以为他徒有虚名,不把他当回事,崔巨伦才得以脱身。

相反,嘉靖年间倭寇侵掠江南,昆山有个姓夏的书生被倭寇俘虏,他就自称有诗才。倭寇将领一听待他如同上宾,让他坐上竹轿跟着他们走,每天同他作诗唱和,夏生因此免遭于祸。过了很久,夏生要求回家,倭寇将领还送给他许多礼物。

崔巨伦不能不装愚,因为对方想利用的就是他的才,在这种场合,才本身是个祸根。而夏生不能装愚,因为像日本浪人这样烧杀成性的人对杀一个愚人毫不在乎,但他们武化之余还需要点文化,加上本身对中国诗歌的激赏和爱好,一个有诗才的中国人在他们眼里是很有价值的。崔、夏二人要是不分对象正好换一个个儿,那就都得遭殃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