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

时间:2022-03-10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儒家传统道德中,智是重要的道德范畴。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道德品质的修行达成。古人语“大智若愚”,现代人的理解就是这个人很聪明,但故意藏拙。虽然这些人表面上看,很类似现代人理解的故意藏拙,以明哲保身,但实际上绝不是现代人认为的那种见利益就上、见困难就躲的见风使舵的“烂好人”、“墙头草”,而是真正道德高深的“大智若愚”之人。

儒家传统道德中,智是重要的道德范畴。子曰:“知者不惑。”孔子明确指出:智的最高修为是不惑。虽然成为圣人是极高的境界,不易达到,但是仍可透过道德品质的修行达成。因为,当一个人真正明白做人的真正目的时,他便会因为生活中的自我要求而心性提高、破迷生智慧,进而坦然面对人生的喜乐,不庸人自扰,也能锻炼出大无畏的真勇气去面对遭遇的困顿与考验。

古人语“大智若愚”,现代人的理解就是这个人很聪明,但故意藏拙。其实这个成语的真正含义是指那些有智之士,了透生死,看破浮生,名利富贵视为粪土,辱骂欺凌毫不动心,他们在常人的眼里好像不可思议,就像傻子一样,其实他的智慧与境界和常人相比不知要高出多少。虽然这些人表面上看,很类似现代人理解的故意藏拙,以明哲保身,但实际上绝不是现代人认为的那种见利益就上、见困难就躲的见风使舵的“烂好人”、“墙头草”,而是真正道德高深的“大智若愚”之人。

孔子说:“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大意是说:“宁武子(姓宁名俞,春秋时期卫国大夫,‘武’是他的谥号),在国家修明伦理道德时,会显露品德才能,为人所知所用,不再深藏不露;而在国家伦理道德坏乱不修、礼崩乐坏时,他就不再显露品德才能,不再为人所知所用,所以就显得好像愚昧无知。他显露才能而为人所知,是许多人能做得到的;他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

为何宁武子在邦无道时要深藏不露而显得好像愚昧无知?又为何这是一般人难以理解也做不到的呢?

想想邦有道之时,社会人心私心小时,注重道德,社会就稳定,在这样的天时和人和,人民本来就应该享有地利、福分,有才能的人,利己利民,贡献才能,为社会人民谋福利,理所当然。而邦无道之时,昏君当权,小人得势,朝廷官府充斥一些求名求利、争权夺势之徒,也许在这种社会环境大潮流、大染缸之中长大的人,已经无法觉察到道德的败坏程度,就这样跟着世风日下而随波逐流,根本无法理解追求名利双收、光宗耀祖有什么不对!就像“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只有能超脱世俗,心在方外的有识之士,才能在浊世中依然洁身自爱,屹立不摇,出污泥而不染,始终如一。

邦无道时,社会人心私心大时,鄙视道德,社会就混乱,各种灾祸和社会问题就会不断出现,有才能的人,如果不愿同流合污,往往很难再有作为,还容易受盛名所累,遭小人嫉妒,被卷入权力漩涡,穷于应付纷乱的政争和党派倾轧。宁武子能顺应天时、世局而动静皆宜,而且有为有守,大概是因为他能坚守正道,始终如一。邦无道之时,收藏才能,坚守道义远离名利的诱惑。这道理有几人能明白?有几人能做到呢?

现代社会,在名利面前,追求美名光环、金钱私利、喜好欲望的满足,是人之常情,至于伦理道德的规范,现代人往往只是视为表面可有可无的规范。许多人越是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就越想打破令人生厌的道德规范。对于他们而言,良心道德、真诚善良、克己复礼,已经太过虚无缥缈、太不切实际而令人难以理解,如果社会上这样的人很多,他们会很看重物质生活,远离精神文明,整个社会会认为无止境的追求个人满足有什么不对?亏损道德良知,不择手段达到目的有什么不对?

那么,整个社会价值标准、体系也就颠倒了,坚守正道、淡泊名利、不同流合污的人就成了社会大众眼中最愚昧无知的疯子和傻子了。他们既不会被名利所诱惑,也不会对他人的讥讽怒骂所动心,一切的个人利益的得失都不会在意。这样的人就如同亭亭玉立的浊世清莲,不是很难得吗?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