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行知合一,才有活知识

行知合一,才有活知识

时间:2022-08-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行知合一,才有活知识光有认识并不能够使你有力,而且,并不只是须“悟”,还须能“行”。其实,提倡知行合一与行知合一,并无质的区别。为了让行知合一得到最好的效果,心力学特别强调三点:第一,重视认知—行为协调训练。知行合一,才是理想的境界。落实在行动上的知识,才是拥有活生命的知识。

行知合一,才有活知识

光有认识并不能够使你有力,而且,并不只是须“悟”,还须能“行”。

无论是面对人生的挑战,还是要增强心力,都会遇到这种情况:你能想到应该怎么样,但是你就是不能“怎么样”。这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想得到,做不到;看得清,放不下。”

应该说,这种撕裂感,在我们许多人身上都有共同的体验。

思想家拉罗什福科甚至以这样一句妙语,来说明人光有认识不够的无奈:

哲学轻易地战胜了已经过去和将要来临的痛苦,然而现在的痛苦却要战胜哲学。”

生活在中东的智者阿布杜尔·巴哈,更以“一位有学问之人的理论与实践”讲述了这种现象。

有一位聪明的年轻人,渴望学习到知识与智慧,就离开家乡到外面去学习相面——通过对人外表的观察推断其性格的学问。他家里给他寄了许多钱,让他在埃及整整学习了6年。

最后,他通过了结业考试,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带着自豪与快乐,他踏上了回家之路。在路上,每遇上一个人,他都用他所学到的知识对这个人脸上的表情进行一番观察,以便检验一下他的所学。

这天,他在路上看到一个人,从这人脸上可看出各种最坏的性格:妒忌、嫉妒、贪婪、爱占便宜、吝啬和不管他人死活。

“我的天哪,多么可怕的表情啊!我可从来没见过,也从没听说过有这种人。我要拿他试试我学过的理论。”

他正在想着,那陌生人迎着他走了过来,以一种和气谦逊的姿态对他说:

“教长啊,天色已经很晚了,下一个村子离这儿还很远。寒舍虽又小又暗,但敝人还是全心全意地请您赏光。您能到我家做客将会使我三生有幸。”

年轻的行路人感到很惊奇,他想:“真怪啊,这位陌生人口中所言和他脸上的表情多么不相符啊!”他左思右想不得头绪,竟开始怀疑他6年所学的学问是否正确。

为了进一步得到证实,他接受了邀请。好客的主人为他端来了茶、咖啡、水果、糕点和水烟袋。主人用他的热情、好客与礼貌感动了客人,客人在此住了三天三夜。

最后,年轻的学者打定主意,要继续他的旅程。但当他就要起身时,主人递上一个信封,说道:“老爷,这是您的账单。”

“什么账单?”年轻的学者惊奇地问。主人的脸说变就变,马上露出了他的真面目。他严厉地皱着眉喊道:“太无耻了!你认为你吃的东西都是免费的吗?”

听到这话,他赶快打开了信封。账单上记着每件食物——他吃过和他没吃过的,价钱超过了他应付的一百倍。他身上连这些钱的一半都没有。

于是,他不得不爬下马背,把马和身上的衣服交给主人徒步上了路。他边走边想,直到走出很远,还有人听到他自言自语地说:“感谢真主,我这6年的学习不是徒劳。”

这当然是以一种极度夸张的笔法所述的故事,但它的确也充分说明:

假如没有切身体验和实践,光有某种知识,其缺陷十分明显。要真正成为一个心灵有力的人,必须实现行动与认知的统一。

在中国心学领域,“行”与“知”的统一,是一个十分重要的理念。其最早的提出,可以上溯到《易经》:“君子以果行育德。”

中国儒家,在强调培养“圣贤人格”时,总是特别强调“躬身践履”。

明代心学大师王阳明,更是鲜明地提出“知行合一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在近代,最信奉“知”、“行”两者统一的人士,要算大教育家、出版家陶行知。他受王阳明的影响,将自己原来的名字“文浚”改为“知行”。成名之后,又提出“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并改名为“行知”。这样就将“知行合一”变成了“行知合一”。陶行知有一系列关于两者合一的理论:

“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有行动之勇敢,才有真知的收获。”“为行动而读书,在行动上读书。”“教、学、做合一。”

“人类与个人最初都由行动获得真知,故以行动始,以思考终,再以有思考之行动始,以更高一级的融会贯通之思考终,再由此而跃进真理之高峰。”

“知识的妈妈是行动。”等等。

其实,提倡知行合一与行知合一,并无质的区别。但是,由于现代人讲道理讲得多,实践功夫少,在心力训练上,有不少人尤其会忽视实践的功夫,我也更主张“行知合一”。

行知合一,具有如下重要性:

1.行出真知,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2.行出新知;

3.行,才会赋予知以真正的价值——将其“打”入自己的骨肉生命。

为了让行知合一得到最好的效果,心力学特别强调三点:

第一,重视认知—行为协调训练。

为此,一方面强调克服惰性,以克服善于言而钝于行的弱点。这样,主要是培养“即知即行”的行动力,这也是建设性的重要标志;

另一方面,强调克制冲动,以克服行为突破理智的束羁的弱点,使行为能在冲动之前得到缓冲。

“八大心力”中有一“定力”,在相当程度上就是解决这一问题的。

第二,以“初学者之心”进行。

我们希望以禅宗所谓“初学者之心”的心态进行训练。

所谓“初学者之心”,就是首先不是以专家身份,而是以“从零开始”的初学者的身份进行有关训练。

在训练中,保持初学者的好奇心、努力心和主要通过行动来求得进步的心态至关重要。

假如你对“初学者之心”还缺乏认识,我们不妨回想一下你怎样学步的经历,就可找到很好的借鉴。

众所周知,孩子学步,并不需要读有关走路的书,也不出席有关走路的研讨会。他们只是站起来,迈出一步,跌倒在地。跌倒时,他们可能会灰心丧气,但并不失去信心。

他们不会说:“瞧,这说明我不能走路!我不再学了,走路是办不到的!”而是敢于再次从头开始,一遍一遍地做下去,直到成功。

第三,时刻警惕将“力”退化为“理”。

“心力学”重视“理”的价值,但破除任何对“理”的迷信。既然“心力学”叫“学”,就有相当程度的理论。但这理论,仅仅是提供给实践指导的工具。

假如仅仅懂得“心力学”的有关理论就满足,而不去实践,那又是犯痴迷“理”(道理、理论)的错误,将“力”退化为“理”了,因此必须时时警惕。

罗伯特·奥尔森说得好:“没有智慧的行动是疯狂的一种形式,而没有行动的智慧是世界上最大的愚蠢。”

知行合一,才是理想的境界。落实在行动上的知识,才是拥有活生命的知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