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暗示与祈祷的效果

暗示与祈祷的效果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3 暗示与祈祷的效果催眠性昏迷所谓催眠法,主要是通过语言暗示,将患者引入昏迷的特殊心身状态,经常用于教育或治疗场合。在催眠性昏迷状态下,如果心身交流有所好转,那么,可以认为这种昏迷本身的作用不仅可以消除心理压力,还有恢复心身平衡的效果。这些现象都类似于“火灾现场使蛮劲”,是因为催眠暗示使精神专注而让力量集中的结果。

2.3 暗示与祈祷的效果

催眠性昏迷

所谓催眠法,主要是通过语言暗示,将患者引入昏迷的特殊心身状态,经常用于教育或治疗场合。这种状态具有如下特征:

1.身心放松。

2.注意力集中,精神专注。

3.注意力从外界转移到自身内部,从浅表意识层转移到深层潜意识层,对内心的声音(来自潜意识的信号)变得敏感。

4.对过去的回忆更加清晰。

5.平常容易忽略的本能直觉逐渐增强。

6.暗示性提高。

7.精神到肉体,及由肉体到精神的交流有所好转。

8.更容易摆脱或修正过去不愉快的生活方式(身心的恶癖或异变)。

由以上特征可知,这种状态有利于消除心理压力,促使患者发现心身的问题并修正之,从而更深刻、公正地意识到自身的存在。我想,它作为训练患者集中地或最大限度地发挥个人潜能的训练手段非常有用。

刚才提到对F夫人“在催眠状态下给予半夜十二点的暗示”。这是因为,在催眠性昏迷的状态下,以内外的各种刺激相比较,患者的注意力更多集中于外部的语言暗示,因此,与其在正常状态下暗示她“现在是半夜十二点”,不如在催眠性昏迷状态下实施暗示,更令本人感觉强烈。另外,在昏迷状态下,心与身的交流比平时更密切,在心里暗示自己现在是半夜十二点所造成的影响,容易传达给身体,因而容易导致心悸发作。这并不是在诓骗患者,而是把催眠性昏迷灵活用于查找病因。

前面曾经说过,人为了健康,会在不知不觉中敏锐地察觉到来自内部而容易被忽视的信号,人必须握紧自己心身全方位的缰绳。在现代生活中,人的心理压力越来越严重,心与身之间容易逐渐脱节,并发生重心偏移。在催眠性昏迷状态下,如果心身交流有所好转,那么,可以认为这种昏迷本身的作用不仅可以消除心理压力,还有恢复心身平衡的效果。

心的电梯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忙于关注周围的人,无暇深入了解自己。当进入催眠性昏迷之后,心便深深潜入自己的内部。也就是说,在治疗者巧妙的诱导下,患者乘上了从外界到内部、从浅表心理到深层心理,从现在到过去(幼时)的电梯(催眠性昏迷),自己按一下电梯按钮,就可以轻易地在浅表心理与深层心理之间上下。后面将在精神分析的内容中阐述的自由联想法(让患者卧于躺椅上,把浮上心头的联想直接说出来的方法)也具有类似的意义。只是相较于正常状态,进入昏迷后对周围不再关心与顾忌,更容易集中或深入自己的内心。因此,巧用催眠等之“心的电梯”,把存在于自己内部的潜意识阴暗部分暴露出来,让内心通风顺畅,是促进心身健康的根本。

img1

昏迷状态下的意识构成图

唤起惊人的潜在力量

人们常说:“火灾现场使蛮劲”。这是指那些生活养尊处优的女性,从未拿过比筷子更重的东西,但一到了失火的关键时刻,会意想不到地力气大增,甚至可以喘呼呼地抱起沉重的保险箱冲出门去。这时候所爆发出来的力量绝非她原来所没有的神奇力量。因为“保险箱是仅次于生命的第二重要物品”,所以,就使足了劲要把它抢出来,于是平时藏而不露的全部力量便集中爆发出来。

我们经常看到催眠师在舞台上表演的时候使用“人桥”。这种把戏是把已经进入催眠状态的女性的头和脚尖,分别搭在两张隔开的椅子上做成桥,即使数名汉子站在上面,该女子也若无其事。还有一个类似的做法,一个弱女子把胳膊向前平伸,然后让一名强壮的男子使劲强扳,但女子的胳臂却纹丝不动。这些现象都类似于“火灾现场使蛮劲”,是因为催眠暗示使精神专注而让力量集中的结果。如果催眠师对进入催眠状态的人暗示说:“你就要变成一只鸟在天空飞翔”,该人便真的像变成了一只鸟,模仿鸟的样子,愉快地振动双臂做飞翔状。这种情形也常用于表演。

如果在催眠状态下被告知“此刻是半夜十二点”,就仿佛真的身处十二点的时空,而被告知“变成了一只鸟”时,满以为白日梦终于实现,所以就能下意识而惟妙惟肖地模仿小鸟的动作。

然而,给如此简单的把戏,夸张地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结果催眠师被宣传成了具有某种超人力量的人,致使一些弱智的催眠师陷入一种夸大妄想中,以为自己也产生了这种超人的力量。只要稍微懂一点这种连魔术戏法都不如的简单把戏,就不会被这种唬人的表演所迷惑。至于人处于催眠状态下发挥的神奇力量,那只不过是催眠师制造了一个只要本人集中注意力便容易出现的条件(催眠性昏迷),并给这种力量强制性地规定了一个方向而已。因此,对于真相与假相之差异的判断就在于,一是认为发挥出了本人潜在的力量,另一是认为是催眠师的魔力作用于本人后,令其发挥出原本没有的力量。

精神统一与聚精会神

刚才讲到的是催眠性昏迷恶意滥用的事例,但是,正如前面所述,如果正确运用这一方法,它可以成为性格训练或治疗的有力武器。而事实上,与此相似的精神统一状态的昏迷在很早以前就被用于各个方面,虽然人们对此还不甚了解。

比如,为了掌握一技之长而进行修炼的时候,往往被告知要聚精会神、要进入艺术性的陶醉境地、要万念俱空,等等,其实这些即接近于昏迷状态。

上届奥运会,我在电视上观看了举重运动员三宅的比赛实况。当他运足气一声大叫,便将举重器举过头顶的那一瞬间,我似乎看到这位把全身力气集于一刻的选手脸上,呈现出进入某种昏迷状态的表情。另外,从这次奥运会体操选手的表情中,我也感觉到了类似的东西。我们曾用营野副教授发明的身体变化仪,测出微妙的身体摇摆记录。由该记录可知,感情变化越大,身体摇摆越厉害。但进入自律训练法状态,精神趋于统一之后,身体的摇摆便逐渐减少。坐禅修行者的连续记录则表明,在30分钟的时间里坐禅者的身体一直处于静止状态,一动都不动。该实验记录似乎在告诉我们,上述体育比赛所需要的精神集中是多么重要。

那些在规定时间内,要用尽平常储备在自己身上的全部实力参加比赛的选手或演员们,他们已经通过平时的严格训练与排练,在不知不觉中练就了一种进入昏迷状态的本事。“生死之间创造自己”被认为是剑道秘诀,而在刺与被刺的关键时刻竭尽全力的剑道,也同样需要反复的修炼。

奇迹是怎样产生的

在某一传统宗教中,有两种被用于治病的方法叫做“按手”与“传手(Pass)”,这是把存在于教祖身上的神奇力量传给信徒的一种方法。具体做法是:把手贴住对方身体,从手部把神力传给对方。此外,还有从手部可以产生一种能治病之物质的疗法、光疗法、推手疗法等各种疗法。这些疗法的诀窍多在发挥暗示作用以引动信徒本身所具备的治愈力。

若是难治的慢性病,则患者对自己的疾病所持的心态将对疾病的过程具有重大影响。抱着绝望的态度认为“已经没救了”,与不放弃希望而积极治疗的态度,其过程是大不相同的。如果信仰使病情好转,那是因为病人在心理上得到了安心与希望。

但是,贸然断定这种事实是信仰创造的奇迹则有失公允。当一个人身患重病在生死之间徘徊的时候,相信自己具有战胜疾病的力量的乐观积极态度,与不相信自己有难能可贵的力量而悲观消极的态度,这两种不同的态度其治愈力的发挥是截然不同的。仅仅毫厘之差即可造成得救与否的两种局面,这从科学的角度来看也可谓顺理成章。得救是因为完全相信自身的治愈力,因而能够百分百地发挥这种能力。这种时候,如果忘记了心理力量之强大,就会陷入迷信而以为发生了奇迹。

我对信念一词的解释是,对应当相信之事坚定不移,不被不应相信之事所蒙蔽的状态。打破迷信就是走向真正意义上的信仰。

长期以来,催眠法一直被罩着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现在,它却已经对未能被科学的手术刀所解剖的人类灵魂问题及心理平安问题的科学解释,提供了重要线索,因而开始得到极高的评价。不仅如此,它还解开了自古被认为是宗教传闻或奇迹的许多现象之谜,因而得以成为打破迷信的武器。

坐禅与催眠性昏迷

借助自古便存在于东方的宗教修炼,比如坐禅、瑜伽修行、念佛、宗教祈祷等方法,也能产生类似于催眠性昏迷的心身变化,这种现象已于最近得到了科学的证实。我长期坚持昏迷的心理和生理研究,结果证实,在人处于催眠性昏迷的情况下,脑电波、脑血流,以及其他内脏的功能都会出现与坐禅相类似的变化。比如,当自律训练法实施顺利时,脑电波与坐禅时一样非常平稳,这表明此时的心神非常稳定,而在催眠状态下,却出现了坐禅养生训所言“头寒足热”(头部冷,手足及内脏血流增加)的现象。日本禅宗之所以受到国外的注目,其理由之一便在于此。

从南美到西班牙语系国家,已开始倡导一种名叫心理平安科学的新学问。其研究对象不仅是催眠法,还包括坐禅、瑜伽等宗教修行。它是针对怎样利用在这种条件下的昏迷,给人的心理带来平安,以促进心身健康的问题来进行科学研究的学问。

但是,至今为止,这项研究当然并未完全解开宗教奇迹之谜;科学家们恐怕不得不谦虚地承认,在这方面还存在巨大的未知空间。

祈祷的效果

最近,通过对暗示的研究,我才渐渐地明白了宗教祈祷成真的意义。祈祷其实是一种精神统一的昏迷状态。祈祷场所安静和谐的气氛,令人气定神闲的柔美音乐,抑扬顿挫相同的祈祷语句的重复、循环往复的念佛经文、单调而有节奏的鼓声与钟声,有时还有令人身心松弛而悠然恍惚的宗教舞蹈等,无一不是为进入一种昏迷状态而设计的舞台装置或预备活动,极为有效。单调的刺激、重复的动作及心身的舒畅是导入催眠状态最常用的手段。

与此同时,大声反复念诵祈祷文、佛经等,可以释放郁积在心头的愤怒、悲伤等感情,还有极大地净化心灵的作用,而且这种方式无任何副作用。

在这种昏迷状态下,我们的意识可以深入到内心的深处,同时身体的状态从内心深处穿透整个身体,身、心均可彻底沉浸其中。这种祈祷与单纯的空想、梦想或希望有所不同,它可以令我们自身发生脱胎换骨的变化,改造我们的性格,促进我们的健康,这一切皆不足为奇。

美国的精神分析学家卡尔·梅宁加曾说过:“祈祷对上帝的效果如何不得而知,但祈祷者心身发生的变化已经成为科学研究的对象”。作为医生,我认为,祈祷产生的效果是起于祈祷者自身所产生的心理变化和生理变化,这大概也可以说是一种精神统一的效果。已故的龟井胜一郎先生曾在他的著述中写道:“所谓祈祷是为冲破极限而进行的祈祷,是持久的意志力。”此外,他还补充了一句话,大意是祈祷不能堕落为类似“天上掉馅饼”的“急时抱佛脚”。所谓冲破极限也许是指有意识地倾尽全力、执著不屈地突破冥顽的壁垒。

祈祷与灵感

我老早就认为,发明与发现往往是一种祈祷的结果。假如一心一意地想要发明什么,这种念头不久就会逐渐地渗入心底,无论寝食坐卧均念念不忘,无论心身灵肉皆魂萦梦绕。表层意识看似拘泥于日常生活琐事而忘记了此事的存在,但潜意识心理却牢记不忘,这完全是早已把发明与发现的种子播进了心底的土壤并暗自培养。于是,在某一个时机,由于一个意想不到的机会,长期不得其解的谜一下子水落石出。牛顿看见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就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也许就是因为之前一直在默默祈祷的缘故。

汤川博士与刚洁博士等人在夜里忽然醒来时,或在睡梦中,突然发现了物理或数学的定律,恐怕也是缘于同样的理由。当一个人有意识地想要发现什么的时候,就容易把注意力集中于此,因此,往往只有部分大脑处于兴奋状态,而其他部分的功能受到抑制,思维停留在一个狭小的范围,新思想反而不容易闪现。所以,当有意识远离这一念头时,来自大脑更大范围的闪念便呼之即出,往往能够从中受到某种启发从而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当遇到难题的时候,不要性急烦躁,绞尽脑汁,而应该冷静下来,通过自我暗示进入昏迷、祈祷或冥想状态,这样,原来铭记在大脑里不拘一格的超理性世界就会令其茅塞顿开。而且不仅是理性,以前不易被意识到的心理行为、本能的直觉心理活动以及二者兼而有之的灵感,也会变得一触即发。

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

在这里,至关重要的是,必须在“持久的意志”支配下,在心底进行透彻骨髓的祈祷。近来,利用开发创意、发挥独创性等引人注目的词句,向企业推销催眠术的人越来越多,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关键问题,即如果缺乏在“持久的意志”保证下的祈祷,催眠术就不那么管用了。希望借助独创性构思扭转命运的人,在坚持不懈地进行祈祷的同时,还应留意在枕边摆着一本记事簿,当夜里醒来灵感闪现时,及时记录下来。

前面介绍过的梅宁加博士曾在他的《违背自我》一书中写过这样一段有关祈祷的话:一个人在其表层心理都希望自己健康幸福,可是,在深层心理却对此没有自信,甚至有亲手将其扼杀掉的心理,即违背自我的心理,因而真正能够健康幸福的人很少。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表层心理与深层心理的步调完全一致的情况一般很少。前述F夫人的案例即是如此,她一方面希望自己的心脏病早日康复;另一方面,由于内心存在违背自我的心理,所以,无法从心悸发作的苦恼中解放出来。

关于这个问题,久留米大学的秋本副教授和佐贺大学的名尾副教授进行了一项颇有意思的研究,他们对发生脑溢血的患者进行调查发现,在脑溢血突发病倒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他们的内心还保存着健康自由、手足动作自如时期的形象,他们心理上(自己身体的健康形象)极力否认自己目前卧病在床、手脚不便的现状,所以,如果抓住时机开始恢复训练,结果会更好。如果没能抓住时机及时恢复,久而久之,尽管脑溢血造成的脑功能麻痹开始逐渐恢复,但在心理上会形成“自己手脚动弹不得”、“自己是一个不体面的残障者”的形象,这种心理越强烈,康复训练的效果越差。表层心理希望自己尽快康复,但内心深处却潜存着“已经无可救药”的“违背自我”的心理。秋本、名尾两位先生表示,他们将此类半身不遂的脑溢血患者引入催眠状态,不断地向对方实施将内心的消极形象置换成健康形象的暗示,结果,康复训练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天才的定义

顺便补充一个实现祈祷的另一个重要条件。有一句我喜欢的格言说:“天才做必做之事,人才做能做之事”。我不愿狂妄地把自己比做天才,但对此我有自己的解释。

这里所说的人才是指反应敏捷、对有利自己的事能迅速抓住要领,取得成功。但是,人的存在不是孤立的,它与周围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我们的愿望与祈祷越是与众人的愿望与祈祷相通,就越容易实现。况且,人的存在既然如此,其心身就不可能融入只考虑自己而不考虑周围的祈祷当中。

假如我把自己与生俱来的浅薄才能,像那些人才们一样只为自己所用,或者也有限地用于其他人,那么便基本上失去了我活在世上的意义。因为我很珍惜自己的人生,所以才希望把上帝赋予自己的微不足道的才能,全部用于浇灌只有自己能够令其开放的花(惟有自己能做之事),用于使周围人幸福,用于必须由某人做而别人却无从插手的事。

朝着这一方向挣扎半生之后,如今已过不惑之年。当自己的目标终于确定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体内产生了出乎意料的潜能,而且当它越符合周围人的喜好或期望时,越有一种连我自己都莫名其妙的力量从体内汹涌而出。因此,我所理解的天才是希望按天意发挥自己才能的人。

信仰的效果

我们每个人要在这个世界生存下去所必须有的信念是做一个独一无二的人,自己仅此一个,绝非他人可以替代。而发挥自己独特的潜能与作用,树立起与之相应的坚定信念,才是把自己从周围消极的暗示中或日常生活琐碎的束缚中解脱出来的捷径。

有许多优秀人物在他们小的时候,周围人都对他们不屑一顾,而惟有他们的母亲对自己孩子的潜能坚信不疑。她们不仅坚信自己独特的潜能,而且理解、相信自己孩子甚至自己邻居的潜能,并让这些潜能发挥出来,因此,在她们的周围也有不少人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而那些尚未发现自身潜能的人,由于目睹自己身边坚信不疑者的存在,而知道自己是一个值得信赖的人,这使他们增强了自信心,也成了实现自我的最大动力。与良师相遇往往可以改变一个人的一生,其原因之一也许就在于此。

写到这里,我想起了被誉为莲花博士的大贺先生使两千年前的莲子开出美丽花朵的故事,以及死囚诗人秋岛人的故事。一般人难以想像陈年的莲子潜在的可能性,而大贺先生却明察秋毫,努力不懈,最终得到丰硕的研究成果。

惟一一次的赞美

生长在不幸的家庭、体弱多病的秋岛人,从小学到中学成绩都是倒数第一,谁都不愿答理他,因而心情颓丧,甚至曾被送进少年教养院。在一个雨夜,因饥饿难耐犯下了盗窃杀人的大罪,而被捕入狱成了一名死囚。在狱中,他难以抹去中学时惟一一次受到老师表扬的记忆,于是给那位老师写了一封信,并因而开启了创作和歌的机会。老师的夫人给他寄来的三首和歌打开了他的潜能之门,并通过和歌创作今其身心得到了净化。

在他的和歌老师洼田空穗先生的指导下,他的创作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几乎每天都荣获歌坛大奖。在死刑执行前的特殊日子里,他创作的那些水晶般的作品集结成集,取名为《遗爱集》,至今还唤起许多人心灵清洌的感动与共鸣。

盼爱心饥渴,

死囚受赐甜心果,

置地候蚁饿。

获赏之忆细思忖,

原为多幸死囚身。

空穗先生曾评价说:“此歌无与伦比,纵观漫长的和歌史也难见匹敌。”还说:“我有一个信念,一个人幼时接收的第一印象一生不变,其力量之强大,如命运不可左右。”这是暗示其幼时的不幸是导致他犯罪的根本原因。

秋岛人的故事最让我感动的是,被大家疏远而处于人生低谷的他,被触动并发挥出作诗的巨大潜力,开放出富饶而清丽的人性爱之花,其起因仅仅是曾经受到的一次赞许,再就是在不幸的儿时经历所具有的潜在力量推动下,既在命运的人生小路上踯躅,却又在最后通过艺术开凿了一条净化自我的道路。

父母或良师或好友的一句话因为是对自己表示有所理解,而起到了暗示的作用,从而发现了自身特有的潜能,这样的事例很多。在此容我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当年我从九州大学医学部毕业,进了当时名闻遐迩的小野寺内科当医生。入行十年间,我不明白自己应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完全是在无所作为和失意落魄中度过的。我进去刚刚一年时,小野寺直副教授就辞去了大学的教职,但退职后依然时常光顾医院,当着大家的面,托付继任教授或医院的前辈们说:“贝田君和吉田君是我留下的花种,请大家小心栽培”。每当他这么说,我这个无能之辈真想打个地洞钻进去。但是,他的话造就了我毕业二十年后举办了日本惟一的心身医学讲座。与小野寺先生的相识,成了决定我一生的关键因素。顺便告诉大家,我的前辈贝田胜美先生后来成为日本结核学界的权威。

激励式的关心

有一度,棒球新闻经常报道说:“软弱的投手在三原教练的催眠术下重振雄风,重树形象,令人刮目相看”。选手们的疲软状态主要原因当然在身体的不适,但是,心理上的自我暗示作用也不可忽视,当身体状况不佳,球艺失常,控球不力,而屡被攻垒得分时,即便后来身体状况有所恢复,也容易陷入一种负面的心理暗示,担心再次遭遇同样的失败。

比如,高尔夫的新进选手正准备发球,突然发现前方不远处有一处水坑障碍区。依其原本的实力,他应该可以轻而易举地越过这个水坑,可是,球发出去后却不偏不倚刚好打进水坑里。他心有不甘,一而再,再而三,结果还是不理想;这是因为,他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球手的信心,虽然眼睛瞄准水坑之外,而内心却受制于眼前的水坑,老是担心“球不会掉进水坑吧,球不会掉进水坑吧”,在这样的心理障碍影响下,结果就把球打进了水坑。这种现象被称为“观念引动行为”。与此相似的现象还有,比如,学生在考数学时,突然迷糊,一不小心就答错了一道很关键的题目,自此以后,每次考数学往往都会有一道题出错。

像上述棒球选手那种情况,由于总担心失败而成为自我暗示的俘虏,并因此不能发挥自己的实力而更加气馁。所以,随着这种束缚的越发严重,自身就会日渐疲软而难以复原。越是新选手,一旦陷入疲软状态就越无法自拔。等成长为经验老到的选手之后,由于长期的日积月累,会在不知不觉间领会尽早摆脱疲软的秘诀。因此,名教练能够把握疲软所具有的微妙机理,其鼓励的话语或巧妙的引导会产生暗示作用,令选手重新找回自信也就不足为奇了。这不是什么技巧,而是作为一个能发现并启动对方潜能的优秀指导者应该具备的素质。

在我们的心理疗法中有一个方案叫做“激励式关心”。坚信对方的能力,并且予以无微不至的亲切关怀,这对于失去自信的人将是最大的精神慰藉。有些所谓“教育妈妈”表现出来的因不安而不知所措的过度保护与干涉,反而会扼杀掉孩子潜力的萌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