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人员的发展前景

技术人员的发展前景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行动指南技术人员在IT行业必须发挥核心作用力。自己就是技术人员中的一员这种角色,这对于管理一群技术人员是有帮助的。信息化曾经让美国成为技术和产业的中心,但是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曾经的中心在未来未必还是中心,而由于信息化对中国的推动,新的中心将可能会产生。

11月 NOV 技术人员的发展前景

11月

第一周

星期一 技术人员是中流砥柱

“今年Tech•Ed主题是‘创新改变未来’。那么这个在目前全球金融风暴,特别是经济低迷的状况下,我想这个主题有其特殊的意义。创新我认为是企业从危机走向契机的一个重要的法宝,对于我们所处的IT行业,经济的低迷肯定会对我们有影响,但是IT仍然被认为是企业发展的一个发动机,一个动力。因为依靠IT的技术和创新它可以帮助企业减少成本,提高生产力,可以帮助企业省钱,可以提高它的核心竞争力和创新的能力。尽管整个全球经济在减缓,在放慢,我们还是承诺在中国会有更大的投入,在研发、在市场、在用户、在技术,不会减少我们的投入,我们会增加,而且会以双位数的速度在增加。”

——张亚勤2008年11月10日在Tech•Ed 2008演讲

背景分析

2008年世界经济陷入了泥潭,美国华尔街的大佬们也纷纷受伤,雷曼关门,花旗跌成仙股,高盛也股价暴跌,众多企业都徘徊在崩溃的边缘。IT行业也随之走向低迷,但是对于技术人员来说,只要有技术在手,危机不是什么坏事,反而是技术人员大显身手的好机会。

在整个行业不景气的时候,技术人员这个主心骨,需要发挥出核心竞争力和体现出这个行业的含金量,这样才能挽救整个行业于水深火热,树立技术人员在这个行业的重要地位。中国的互联网在此次金融危机之中,没有偃旗息鼓,而是遇强则强,迎难而上,为中国经济注入了一股新的活力。因此微软在全球经济减缓的时候,加大对中国的投入力度是明智之举。

行动指南

技术人员在IT行业必须发挥核心作用力。

星期二 从技术人员升级为管理人员

“我在哈佛读的东西还是很少,只是上一些课,并没有经过很长的系统训练,对我来讲当然还是蛮有帮助的。但我想,更多的知识其实还是从工作中来,从实践中来的。”

——张亚勤2002年11月1日接受《世界经理人》网站采访

背景分析

作为一个技术人员背景出身的张亚勤,在逐步转化成为管理者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要重新学习管理的知识,提升管理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他选择去哈佛学习管理理论,但是由于没有长期的系统训练,他的管理能力更多的是从平时和技术人员的相处之中、工作之中得来的。自己就是技术人员中的一员这种角色,这对于管理一群技术人员是有帮助的。

现在很多从事管理的人,并非都是管理专业出身,很多都是从门外汉闯进来的,这并不影响他成为管理领域的成功者。从技术岗位的实践让其管理更加切合实际。1845年,马克思在创立新世界观时,就提出了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离开实践的思维是否具有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这就非常清楚地告诉我们,一个理论,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是不是真理,只能靠社会实践的检验来解决。

行动指南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星期三 战略意识

“可能有一些同仁记得,微软在10年前提出了.NET的战略,还是网络就是一种服务,我们后面认识到,我们需要更好的平衡,软件也是产品,也是服务,我们希望给我们的客户、合作伙伴更多的选择,最后一点就是计算的信息的范围正在扩大,过去的30年,信息产业很大地发展,在改变着我们经营的方式和生活的方式,但是,基本上还是在影响到五分之一的全球的人口。下面的五年、十年中,计算变得更加便宜,更加深入。”

——张亚勤2008年6月18日在第六届软交会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SaaS是基于互联网提供软件服务的软件应用模式。作为一种在21世纪开始兴起的创新的软件应用模式,SaaS是软件科技发展的最新趋势。SaaS服务提供商为中小企业搭建信息化所需要的所有网络基础设施及软件、硬件运作平台,并负责所有前期的实施、后期的维护等一系列服务,企业无须购买软硬件、建设机房、招聘IT人员,只需前期支付一次性的项目实施费和定期的软件租赁服务费,即可通过互联网享用信息系统。服务提供商通过有效的技术措施,可以保证每家企业数据的安全性和保密性。企业采用SaaS服务模式在效果上与企业自建信息系统基本没有区别,但节省了大量用于购买IT产品、技术和维护运行的资金,且像打开自来水龙头就能用水一样,方便地利用信息化系统,从而大幅度降低了中小企业信息化的门槛与风险。

信息产业和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密切,计算的信息范围也正在不断扩大,企业和个人都在逐步接受这一改变。

行动指南

拥有超前意识,计算才会更加深入。

星期四 风水轮流转

“中国讲信息化是一个十分科学的概念,信息不仅仅是技术,不仅仅是产业,其实是推动了、融入了整个的工业,信息化推动工业化。另外,过去的30年,美国可能是信息技术和产业的中心,在下面的五年、十年、三十年,中国会成为新的中心,我比较中庸,并不认为美国会在地球上消失,世界会更加多极化,大家可以合作,可以共赢。”

——张亚勤2008年6月18日在第六届中国软交会的演讲

背景分析

2008年金融危机中各个国家的表现,已经反映出世界经济开始朝着多极化发展。尽管美国依然是全球第一大经济体,但不断崛起的俄罗斯、中国等开始掌握部分话语权,开始在经济世界中占据巨大的比重。

2008年以来,在中国信息化越来越被重视,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越来越起着重要的作用,并且推动了工业化的发展。信息化曾经让美国成为技术和产业的中心,但是事物是运动发展变化的,曾经的中心在未来未必还是中心,而由于信息化对中国的推动,新的中心将可能会产生。世界正在向着多极化的方向发展,想要独占世界的可能将会越来越小,全世界各国应当参与到合作共赢的计划中来。

行动指南

世界在向多极化发展。

星期五 润物细无声

“今天,我们的创新成果已融入并覆盖微软所有重要的产品,如Windows、Office、Windows Server系列产品,‘必应’搜索引擎、Xbox及PC硬件系列产品,Windows Phone和Windows CE等。”

——张亚勤新浪博客《新年新征程——写在“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更名之际》一文

背景分析

2010年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正式更名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当前软件和互联网正成为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最主要的推动力之一,各国都非常重视相关领域的创新与发展。张亚勤表示:“近20年来,微软在中国及亚太区的持续投入和长久承诺,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人类正不断探索未知的世界,软件的边界不断扩展,研发的工作也较以往更具挑战性。在追寻人类深邃智能的旅程中,我与我的团队,期望能将杰出的人才汇聚在一起,共同开启未来的闸门,为科技的蓬勃发展贡献力量。”

微软亚太研发集团专注的创新领域包括互联网技术、移动通讯和嵌入式系统、服务器与云计算、数字娱乐和新兴市场等5大方向,为应用信息技术,帮助企业和个人发挥最大潜力而不懈努力。微软亚太研发集团的创新成果已融入并覆盖微软所有重要的产品,如Windows、Office、Windows Server系列产品,“必应”搜索引擎、Xbox及PC硬件系列产品,Windows Phone和Windows CE等。微软公司正在北京中关村投资兴建微软亚太研发集团总部园区,将于2010年底投入使用。

行动指南

扩张都是慢慢展开的,需要的是随风潜入夜。

11月

第二周

星期一 跳出框框

“如果你都可以想象一二十年后会怎样,你岂不是很boring(无聊)?”

——张亚勤2009年3月18日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

背景分析

2004年,张亚勤从技术岗位转向商业岗位。他从被戏称为“黏在骆驼上的蜗牛”的微软Windows Mobile部门走出来,和全球的电信厂商接洽谈判。为了推广Windows Mobile手机,内敛的他,在微软的年会上,居然跳上桌子号召大家使用Windows Mobile手机。这个从上到下的重视,让Windows Mobile手机在三年后,占据全球智慧型手机操作系统四分之一的占有率。

2006年,张亚勤又从商业岗位转往管理岗位。他成立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旗下拥有打败棋王的许峰雄、帮贝尔实验室创造出现在全球通用手机通讯标准的宋平、帮微软做出语音辨识系统的洪小文等。这是一群聪明人的聚集,要管好一群聪明人太难了,但张亚勤却管理得游刃有余,他说:“自己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让路给他们。”

如今的张亚勤已经是微软公司全球资深副总裁、微软亚洲研发集团主席,微软(中国)有限公司董事长,再也不仅仅是当年的那个首席科学家,这一切的转变都不是张亚勤事先设定好的,而是顺应社会,技术和企业的发展过渡来的。

行动指南

人生的兴奋在于未知,跳出自己原来的框框吧!

星期二 危机下重新审视自己

“目前金融危机对各国实体经济的影响仍在继续,很多企业乃至产业都备受冲击。以我所在的IT业为例,在经济发展放缓的大背景下,企业的IT部门往往被要求削减IT预算,而消费者对购买电子产品也持更谨慎的态度,这就使今年第一季度的全球IT市场明显较往年更低迷,包括硬件、软件、IT服务和电信四大市场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业绩下滑。而且这种状态可能还会持续很长一段时间。但经济的萧条也为企业提供了一个审视自身的机会。”

——张亚勤新浪博客《博鳌归来谈感受之二:IT是走出危机的重要引擎》

背景分析

在金融危机这种情形之下,一直专注于业务扩张的企业终于有理由回归基本面,去重新思考企业架构是否合理,用放大镜去考察核心业务的每个环节是否完善,去研究如何节省成本;同时,也有机会去制定长远的战略,用望远镜去眺望走出低迷后的持续发展的可能性。

诚如美国无线电公司,在上个世纪的“大萧条”时期它的股价一度受到重挫,但它并没有减少对创新的投入,并敏锐地将专注的重点由无线电转向新生的电视机市场,终于在1934年恢复了盈利。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经济危机对弱者是危险,对强者是机会。如果能发现和把握机会,企业就能跑得更快、更远。所以企业不应该浪费任何一次经济危机,而是要以变化去应对变化。

行动指南

危机中重新审视自己的战略和定位,才能驱散严冬里的寒意。

星期三 写本书总结一下

“源于归国十年来的点滴积累,集结成书的《变革中的思索》,日前由电子工业出版社刊印出版。这本书共有五个章节,分别是解码创新、中国智造、管理心得、我和微软、心灵记忆。前三章偏重技术,更多理性的思考;后两章则是工作生活中的所见所闻,是感性的记录。”

——张亚勤新浪博客《源于十年来的点滴积累》一文

背景分析

张亚勤写的《变革中的思索》一书中收录了他多年来在IT研发、产业趋向及企业管理等方面的思考和心得,展现了他对创新的理解,以及对当下的中国乃至全球IT产业界共同关心的热点问题的独到分析,并且还分享了他人生路上的点点滴滴。他所走的每一步,都深深印上了中国的烙印。这本书应该能对读者有所帮助——特别是IT产业的同行、有志于在信息科技领域大展宏图的年轻人以及关注中国经济和科技创新的朋友们。

技术人员一定要看看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技术出身的张亚勤对自己至今的职业生涯的一个分析和总结。

行动指南

把自己理解的、了解的,都沉淀一下给后人以帮助。

星期四 打造IT人的黄埔军校

“首先,我觉得我们很幸运能汇聚这么多一流的人才,如果看一下,我们在国内所招的不管是毕业生也好,还是从产业来的也好,都是一流的,很聪明,而且对技术充满了热情。另外我们在全球范围内也汇聚了很多领军性的人物,包括科学家,包括产品的架构师,这给微软的发展,给我们的创新提供了很多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我们现在其实也很幸运,来到我们微软的人,出去的人相对还是比较少的,我倒希望能多出去一些,我希望能把微软(中国)研发集团打造成为一个像黄埔军校那样的,希望有很多的人能成为中国软件产业里领军的人物。”

——张亚勤2008年7月26日做客凤凰卫视《财经点对点》的发言

背景分析

“宁为鸡首,不为牛后”,这是中国几千年来职场上一直存在的一种现象。其实这也算是另一种不甘为人后,追求自由的观念。与其在大范围里面受制于人,还不如在小范围里自由自在任凭自己支配。张亚勤说:“微软里面有很好的条件,很多人都没有离开,但是还是希望能有人走出去,而不是仅仅待在微软里面,因为走出去的未必就比不上待在里面的,走出去的世界其实才更大。”

新中国的十大元帅大将当中不乏出自黄埔军校的学员,如林彪、叶剑英等,张亚勤说希望把微软建成软件产业的黄埔军校,也意味着他是希望能够培养出一批开启新纪元的人物来,建立更多更有前景的软件王国,领军中国软件产业。

行动指南

培养人才,开启新纪元。

星期五 如何才能创新

“中国的国力已经到了一定程度,是开始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投入的时候了。过去我们更多靠的是制造,靠的是基础设施建设。但是实现真正的持续增长,单靠这个是不够的。”

——张亚勤2009年11月25日接受《中国新闻网》采访

背景分析

迄今为止,依靠技术创新保持长久竞争力的中国企业仍然乏善可陈,主要源于中国的商业兴起时间不长,相对创新性人才还比较缺乏。我们的企业所擅长的商业模式创新,也往往是因循国外已有的商业模型。不同的是,他们可能比国外前辈更为成功。同时值得他们忧虑的是:他们自己正在或即将遭遇复制。

光靠基础设施来实现持续的增长是不够的,创新一直是一个问题,其实创新不应该只停留在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的创新,管理机制、工作机制的创新等,都是可以进行实施的领域。中国制造已经在国际上深入人心,接下来要做的是把中国创造的理念做一个深度开挖,让中国真正步入创新促发展的行列之中。

行动指南

深度挖掘,持续创新。

11月

第三周

星期一 看“雷人”提案

“一个“雷人”的提案要把网吧关掉。我严重不同意!!!互联网只有走向更开放+更包容+更透明+更市场化。”

——张亚勤新浪微博

背景分析

这是张亚勤在两会期间听到的一些提案中的一项,确实很“雷人”。中国目前尚未发达到不需要网吧的地步,PC和网络还没普及到中国的每家每户。更多的人想要了解外面发生的事情,除了报纸广播,还有就是互联网。互联网是一个开放的平台,网吧的兴起也是互联网产业在中国发展的必然结果,关闭网吧某种程度上说只会是因噎废食。

在北欧的一些国家,全国最大的网吧只有20台左右电脑,那是因为在北欧国家网络极其普及,带宽也足够,家家都有电脑,根本不需要去网吧,而在中国现在根本达不到这种程度。我们不能因为网吧的存在引发了一些负面的效应,而就此认为必须关闭网吧。就好比有人用菜刀杀人了,我们就不再生产菜刀,这是同一个道理。

互联网的本质就是开发和共享,互联网是信息传递更加方便快捷的一个平台,关闭网吧这种提案不可取。

行动指南

学会互联网的本质,包容和共享。

星期二 不止在技术领域

“我不认为比尔•盖茨是位传统意义的科学家,他对产品本身、产品架构、产业发展方向甚至对代码都十分的了解。我觉得他是一个战略家,对以后产业五到十年的发展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能把对市场的感觉以及对技术深入的理解,很好地融合在一起,我觉得这是微软的幸运,也是我个人的幸运。”

——张亚勤2006年12月19日接受《中关村在线》采访

背景分析

比尔•盖茨是技术出身,但他不仅仅局限于技术这一块领域,而是朝着很多方向上去发展。从技术到战略,比尔•盖茨做出了一个转变的优秀典范,技术人员发展前景可以是继续在技术上面,也可以是在市场上面,各个方面都可以是技术人员发展的方向所在。比尔•盖茨只是在一种身份上做了一种市场兼技术的转变,而且很成功。跨多领域的研究对自身,对企业的发展都是有好处的,可以触类旁通,融会贯通,跨学科、跨领域的研究是必然的趋势。从某种程度上说,比尔•盖茨是一位难得的天才,能在各个领域都有所钻研。

这不代表所有技术出身的都可以复制这条路,但是依旧有别的许多条路可以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和自己擅长的领域及方向,作为技术人员其实发展的空间更广阔,这一点从张亚勤和比尔•盖茨身上我们就可以发现。

行动指南

有技术作为基础,往哪个方向走都不要怕。

星期三 微博的生命力

“有媒体朋友问我对微博在中国怎么看:我很看好,原因是它结合了短信、E-mail和社区的优点。在中国还是会很有生命力的。”

——张亚勤新浪微博

背景分析

微博,一个刚刚兴起的互联网新生事物。哲学上讲新生事物总是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微博应该也不例外。张亚勤自己也注册了微博账号,随时在上面和大家分享其生活中的一点一滴。

三言两语,现场记录,发发感慨,晒晒心情,微博打通了移动通信网与互联网的界限。相比传统博客中的长篇大论,微博的字数限制恰恰使用户更易于成为一个多产的博客发布者,著名流量统计网站Alexa的数据显示,Twitter日均访问量已近2000万人次,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地的网站排名中均列前15位。

微博,相对于强调版面布置的博客来说,微博的内容组成只是由简单的只言片语,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用户的技术要求门槛很低,而且在语言的编排组织上,没有博客那么高;第二,微博开通的多种API使得大量的用户可以通过手机、网络等方式来即时更新自己的个人信息。微博可以说是人类天生的“传播欲”与Web 2.0时代到来后科技的完美结合,在中国这么一个人口众多,发展迅速的国家,应该是充满了生命力的。

行动指南

中国这块土地很适宜新生事物的发展。

星期四 我们只是个平台

“在微软的移动战略中,有一点很重要,就是微软是扮演一个平台供应商的角色,我们要专注于自己的平台,我们要和手机制造厂商、芯片制造厂商、电信运营商等一起,共同打造一个全新的智能通讯产业链。”

——张亚勤2006年12月19日接受《中关村在线》采访

背景分析

在谈到Windows Mobile 5.0系统时,张亚勤表示,他对Windows Mobile操作系统有着很深厚的感情。因为他在2004年、2005年曾经带领一支很大的团队,开发出了Windows CE 5.0,Windows Mobile 5.0这两个产品,而这两款产品奠定了微软在移动嵌入式领域成功的基础。

张亚勤说:“我们认为手机系统会越来越开放。很多新的应用,比如Out Look、Windows Media Player、Office等都会在手机平台得到进一步应用,我们在整体应用上也会加入很多新的功能。”Windows Mobile 5.0将支持3G及3G之后更加强大的通信网络,如HS-DPA网络等。而且微软在这个平台上面,也会提供很好的开发工具,这些开发工具将使数百万的程序员受益。

另外,他还认为手机系统也会和PC、互联网以及其他的平台更好地整合。它会和互联网的发展同步,像很多Web新技术,不管是Web 2.0也好、Web 3.0也好,都会得到很好的支持。接着张亚勤向大家总结了Windows Mobile Web 5.0的三大特色,即功能强大、内容丰富与完全开放的平台。

行动指南

给他人提供平台,共同打造未来。

星期五 中国的要求

“为了建楼这件事,我总共给比尔•盖茨和鲍尔默写过10封电子邮件,他们就同意了。”

——张亚勤2010年4月8日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专访

背景分析

这是微软首次在海外买地盖楼,在张亚勤看来,比尔•盖茨之所以愿意高调投资中国,一方面是微软已经从一个以美国为中心的公司变成一个全球化的公司,60%的雇员都在美国以外工作。另一方面他也认为比尔•盖茨认可了中国人才的贡献,因为10年前他来中国的时候只是看到了学生们的潜质,但现在却看到了实力。而且,张亚勤认为中国人在微软公司的话语权正在加重,我们的建议更加重要了。

其实,从2006年开始,比尔•盖茨感觉到,微软公司60%的收入已经来自海外,变成了真正的全球性公司,因此,不用再排斥在海外进行固定资产的投资。至于只用10封电子邮件就搞定了盖楼一事,充分说明了张亚勤提到的,中国人在微软的话语权加重。

不只是在微软,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可以看到中国人的身影,中国人在全球一体化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行动指南

用实力来让上司批准你的要求。

11月

第四周

星期一 重要的是兴趣

“我自己并不是一个很有规划的人,而是比较感性,常常跟着感觉走的。但是我觉得学生时代应当保持广泛的兴趣,对自己的学科、旁的学科都可以看看,各种讲座都可以听听,这会对未来自己的发展有益处。”

——张亚勤2010年4月23日回答中学生提问

背景分析

这位中学生问张亚勤高中时应怎么做好个人规划?殊不知张亚勤小时候连续跳级,高中对他来说也只是几个月的时光,不能算是有完整的高中生涯,然后就进入了大学,而且这对于当时的张亚勤来说,这应该不是他自己规划的。面对这些高中生的提问,张亚勤没有具体阐述高中应当如何过,而是说了学生时代应当如何度过。保持广泛的兴趣,并不只是对高中生的建议,更是对所有学生生涯的一个提示。

兴趣是人们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从事某种事物活动的意志倾向,是人们认识事物所需要的情绪表现;是动机中最积极最活跃的成分。学习兴趣是和情感相联系的,它是学生学习活动中最现实、最积极的心理成分;是学习动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学生努力学习的强大动力。有学习兴趣的学生具有探求知识的热情,就会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平时的关注和积累,最终从量变到质变。

行动指南

凭着感觉走,随着兴趣走。

星期二 工程师的青春

“有几个因素,一是中国、一是研究、一是比尔•盖茨。比尔•盖茨在我的心目中一直是高科技和微软的象征。我有一次跟他开玩笑,我加入微软的时候是32岁,在微软做了差不多10年,我跟他开玩笑说:‘我在微软做了10年,把我的青春贡献给微软了。’盖茨说:‘我也一样,把我的青春也贡献给微软了’。”

——张亚勤2008年6月25日接受《腾讯网》科技频道采访

背景分析

说到张亚勤在微软工作10年,不禁想到FT中文网上薛莉曾经有一篇文章阐述说,中国人在外企工作,待满两年就算老人,待满5年算是牛人,待满10年的,绝对可以被称为仙人,照这样说法,张亚勤可以算是一个仙人了。

张亚勤于1999年进入微软,和李开复一起创立了微软(中国)研究院,并把微软(中国)研究院从最初的十几人发展壮大到如今的上千人的超大规模。张亚勤把自己的青春都贡献在了微软的研究和建设上面。猜想张亚勤在选择微软的时候,更多的还是抱着一种学习和研究的心态进去的,毕竟是搞研究出身的人,很大程度想去最好的技术公司。张亚勤进微软还有一个原因是因为偶像效应,其实在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个偶像,而比尔•盖茨就是张亚勤的偶像,这个偶像最后也成为张亚勤的导师。

正是有着这样跟随偶像的信念,工程师出身的张亚勤才能够在微软一待就超过10年,并且在微软里面硕果累累,一路从首席科学家荣升至微软研发集团主席。

行动指南

跟随楷模,奉献青春。

星期三 工程师的盛会

“作为一家从事软件的企业,科技人才始终是我们持续发展的潜能和动力,通过我们共同的努力,我们融合软件和互联网的神奇魅力,我们希望能够创造出更多激动人心的科技体验。也正是基于这样一个理念,微软始终关注和IT专业人士及开发人员的交流和沟通。并致力于与业界伙伴合作,为IT专业人士提供所需的工具、技术服务和培训。”

——张亚勤2008年11月10日在Tech•Ed 2008上的演讲

背景分析

作为中国乃至亚太地区规模最大的技术教育大会,Tech•Ed 2008与IT业界人士一起展现和分享最前沿的产品、技术、解决方案和成功实践,凭借丰富多彩的内容,深入和专注的互动讨论,精彩的DEMO和体验,Tech•Ed 2008与IT同仁共同演绎了一场充满激情与梦想的精彩表演!微软在Tech•Ed 2008上进行三个重量级的最新技术发布:1.微软的虚拟化解决方案通过应用端到端虚拟化战略可以对IT基础结构管理生命周期的每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2.Microsoft SQL Server2008为企业解决数据爆炸和数据驱动应用提供关键技术支撑,并描绘微软数据平台概念的愿景。3. Microsoft Windows HPC Server2008为主流高性能计算带来了一股新的力量,其统一的管理部署界面帮助大型、小型计算机群集有效降低部署的复杂度,并且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简单高效的管理体验来提升群集管理员的工作效率。

在全球商业多元化快速发展的今天,IT行业无疑是实现和加速这种快速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原动力。Tech•Ed不仅是一场揭示IT行业风向标的演讲,更是一个IT业内同仁交流的平台;依托IT行业自身强大的凝聚力,Tech•Ed 2008以“进享未来、连享未来、创享未来”为主题,与企业、IT专业人员和开发人员等业内同仁一起描绘了IT产业宏伟蓝图。

行动指南

专业人员一起沟通与交流,充满活力。

星期四 产业核心

“IT这个产业尽管很复杂,但有两个最重要的核心元素,IP是你的创新,IQ是最聪明的人才。”

——张亚勤2007年12月21日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

背景分析

雇最好的人,是张亚勤独特的人才管理理念。他曾经说:“我希望能给这些聪明人充分的自由度,发挥他们的智慧。”一次,微软人事部在浙江大学发现了一个非常优秀的学生,但这名学生因为不愿意离开南方去北京工作,于是张亚勤就亲自做起了思想工作。张亚勤从微软的文化,微软(中国)研发集团的前景,一直谈到人生理想,短短一个小时吃早餐的时间,张亚勤就收编了这匹“千里马”。与其他管理者不同,张亚勤本人就是一个享誉世界的科学家和研究员,在卫星通信、网络、数字媒体以及多媒体技术方面颇有建树,在美国拥有60多项专利。

作为过来人,张亚勤也对中国的在校大学生提出一些自己的建议,“我觉得有几个方面需要改进,当然也并不是说所有的大学生,我说的是一部分的大学生,首先我觉得他们需要更多的好奇心,不仅仅问how,还要问why,特别是中国学生的创新能力;其次我们的大学生可能需要更多的理想主义,现在我们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代,可能股市有泡沫,房地产有泡沫,人心也有泡沫,整个社会存在着一种急功近利的心态,这在大学里也有一些反映。建议我们的大学生在选择专业的时候,考虑自己未来发展方向的时候,要敢于有梦想,需要更多理想主义的精神。”

行动指南

创新和人才是决定未来的关键。

星期五 大学与市场

“学校教育培养不出项目经理。”

——张亚勤2007年12月21日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

背景分析

有研究人士分析印度在过去的10年间成为软件出口大国,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建立了若干信息技术学院、软件技术学院、高级信息技术学院,培养和造就了大量软件高级人才和软件工程师。但在中国现行的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人才金字塔的断层,面对人才金字塔“塔身断层”的现状,近几年来,软件工程硕士即MSE也走进了软件人才培养体系。这是汇集了信息技术、计算机学科、管理学科、市场营销学科的交叉学科。MSE和MBA、法律硕士一样,是国内最近几年从国外引进的一种学位,目的即是面向产业和市场,培养高层次的实用型、复合型、国际化的软件技术开发、应用和管理人才。

据了解,目前因为高校更注重基础教育的普及,它的目标跟市场目标不一样。中国软件外包供应商几乎百分之百都有自己的培育学校,其根本目的就是解决大学毕业之后如何融入企业、进入市场。同时我国的高等教育也应该反思,从企业实际出发,进行人才培养,更好地为企业、为社会输送优秀的人才。

行动指南

人才培养不能盲目,要以市场为导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