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穷人只想赚大钱,温州人大钱小钱都要赚

穷人只想赚大钱,温州人大钱小钱都要赚

时间:2022-07-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穷人只想赚大钱,温州人大钱小钱都要赚_不一样的温州人 揭秘温州人的创富秘密第三章 穷人只想赚大钱,温州人大钱小钱都要赚在温州人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则:大钱小钱都赚,连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温州人从小处入手不仅局限在小商品的生产上,而且着眼于商品经销上。正由于经商是温州人的传统,在很小的时候,温州商人方德华身上就表现出一些经商的才能。

第三章 穷人只想赚大钱,温州人大钱小钱都要赚

在温州人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则:大钱小钱都赚,连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他们的商业价值观非常独特,响亮地喊出了“赚一厘钱也光荣”的口号。

1.先赚小钱后赚大钱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赚小钱太辛苦,没有赚大钱来的快。我喜欢赚大钱,不喜欢赚小钱。

温州人:能挣钱的人,大都是从挣小钱开始的,从挣小钱中积累经验,摸索规律,循序渐进,这样我们才可以挣大钱。

在温州人的成功经验中,有一条广为人知的法则:大钱小钱都赚,连赚几分几厘的机会也绝不放过。他们的商业价值观非常独特,响亮地喊出了“赚一厘钱也光荣”的口号。“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他们就这样凭着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扎扎实实、埋头苦干的精神,在等待、坚持、忍耐中聚集财富,完成了他们的原始累积,为其后来的第二次、第三次创业奠定了雄厚的资金基础。

20世纪70年代末至80年代中期,温州人经营的几乎全是赚小钱的买卖,如皮鞋、裁缝、纽扣、皮衣、打火机、拉链、小家电等等。他们赚小钱的创业精神使得他们在经营活动中百折不挠、锲而不舍、前仆后继,推动了温州经济的发展。一厘利润一根的吸管、一分利润一支的铅笔、二厘利润一只的塑料袋、二分利润一只的鞋跟,很多人嫌钱太小,不值得做,但温州人认为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

的确,生意场上的事,看大未必大,似小也未必小。穷乡僻壤也能开出大市场,所以怕的不是“小”,而是不去找,不往“大”处做。

老子有云:“天下难事,必做于易;天下大事,必做于细。”温州人从不好高骛远,挑肥拣“大”,而是不遗余力地把“小”做“大”。即使后来生意稳步走上正轨,即使已经有了长足发展、有了足够后劲,他们也会像创业初期那样不弃陋鄙,不计物小,踏踏实实、克勤克俭地经营。温州人纵使做出了惊天动地的大事业,也从不轻视那些仍然在从事小本经营的人,甚至还虚心向他们学习,因为他们都曾经历过小商品的行销和小摊位的经营,那些过往的经营不仅让他们赚得成就大事业的原始资金,而且也让他们练就了一身经商的好功夫。正缘于此,如今他们的生意领域才越来越宽,规模才越来越大。

温州人从小处入手不仅局限在小商品的生产上,而且着眼于商品经销上。正由于经商是温州人的传统,在很小的时候,温州商人方德华身上就表现出一些经商的才能。

方德华5岁时就对买卖东西表现出出奇的热情,对于他来说,世上最好玩的游戏不是摆弄玩具火车,也不是捉迷藏,而是“做买卖”:他经常把自己所有的“家当”都标上价码,向邻居家的孩子出售,有些东西的价格不好确定,他就凭想象来定价格。比如他6岁时弄到了一块奇石,竟然标价1万元。他的小姐姐当了真,问他一块石头怎会值这么多,方德华很认真地回答:“小东西也能卖大价钱,因为别人都没有。”

上中学后,从作业本乒乓球到自行车,方德华对什么小商品都倒腾。其“客户对象”不仅有自己的同学,甚至还有自己的老师。到了专科学校后,他的生意更是不得了,他公开在校园里摆小摊卖书,卖文具,卖邮票,为同学联系家教,成了一名“生意精”。

1984年,方德华在宿舍里不小心撞翻了热水瓶,瓶胆碎了。看着漂亮的热水瓶外壳,他突然间发现了商机:学生宿舍里撞翻热水瓶的事太常见了,男女宿舍里磕磕碰碰的事都少不了。由于校内校外没有一家商店专卖瓶胆,要卖就卖整个的热水瓶,这样一来,同学们的热水瓶爆破了,只好去买新的,而把好端端的瓶壳搁置起来。如果能弄来瓶胆卖给打翻热水瓶的同学们,这个省钱的办法肯定会受欢迎。方德华说干就干,他到附近一家商店订购了50个热水瓶胆带进校园,上完课就在食堂门口摆摊,晚上也在宿舍里等“客户”上门,当天就把50个瓶胆卖光了。

在校三年,方德华可没闲着,他扩大了瓶胆推销范围,到大商店按期大量订购瓶胆,跑遍了全杭州的大中专院校,每所学校都找在校生做瓶胆销售代理。此外他还成立了一个家教中心,贴出海报作宣传,以宿舍为办公地点,向校外请家教的人推荐家教老师,为同学们找挣外快的工作。1986年方德华毕业时,他的存款已超过1万元,并且有了丰富的商业经验,这样别的同学毕业时都在为自己的出路操心,方德华却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利用自己的资本从商下海,成了一名商人。

虽然由小做大,最终走向了成功,但方德华的经历在温州人中毕竟属于个例。温州的小商品购销队伍绝少科班出身,多数是由其他职业转化而来,其中有农民、工人、教师,有公务员,也有复员退伍军人和个体手工业者。他们走南闯北,跋山涉水,云游四方,足迹遍及都市乡村,推销的不过是一些针头线脑的小商品,但他们由此经历了各种风雨,领略了各地风情,不知不觉间推销的技艺便大有提高,交往沟通、铺设关系等,十八般武器样样精通,说辩劝逗艺艺上乘。而且要在不起眼的小商品上抠利润,故而成本节约意识很强,这些都为他们日后成就大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小”是温州人经商的一个突出特点,温州人做生意特别注重从小处着手,他们务实苦干,只要有一分钱赚就会不遗余力地去干,从不好高骛远,从不好大喜功。他们非常能吃苦,意志非常坚韧。那些看起来没什么钱赚的小生意,他们不仅不会嫌弃,反而特别认真。这其实体现了一种精神,即把小生意当作事业来筹划,无论何时何地都本着从“零”做起的精神,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一丝不苟。

2.微利是图,能挣一分是一分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做小生意没多少利润,有时候甚至不如替人打工呢,这样做何时才能发财呀?

温州人:做生意就是要挣钱,能挣一分是一分,小生意,大市场,只要市场做大了,几厘的利润照样能致富。

唯利是图常用来指商人,这句话说明,商人都看重利益,只要有利益,就会迎难而上。但是,很多人都是只看到大利,却看不起小利。很多人想,如果从小利赚起,就好比蜗牛爬,何时才能爬到成功的尽头?显然,这种心态是错误的,现在的中国经济就进入到了一个微利的时代,在这个微利时代,为什么温州人能够脱颖而出?主要是因为他们能够随机应变,通过赚取微利来赢得市场。

温州创业者认为,不管是大钱还是小钱,只要能赚到就是成功。如果小钱赚得多了,生意经营得好了小钱自然会变成大钱。温州人就是求真务实,只要有钱赚,就会先上马去做,然后再慢慢变换思路,如果每天都想明天暴利成为百万富翁,而明天依然我行我素,那么只能是空想了。

有位成功人士说,小钱是大钱的祖宗。很多创业者之所以成功,不是因为他们有多么好的机会,而是他们对小钱不嫌弃。从小钱开始一分一分地赚起来,虽然是白手起家,但是通过在赚小钱的过程中,不断推翻自己,不断重新认识自己,不断积累经验,小钱就会渐渐转化为大钱。

路要一步一步走,钱要一分一分赚。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前提,如果你连赚小钱的路都不想走,那么谈何去赚大钱?只有在赚小钱的时候积累起经验,才能在赚大钱的路上走得更远。如果在赚钱的基础阶段就倒下了,那么必然赚不了大钱。

微利时代下,大多数人看到的是“难”,但是忽略了一点,现在的利润虽然很小,却能发现更多的商机,不要认为微利就是赚不到钱。相反的,只要能找出微利的突破口,微利自然就能变成厚利,企业自然就能发展起来。

温商在服装、皮鞋、眼镜、打火机等轻工产品方面,长驱直入,牢牢地占领了广大城乡市场。许多在这些领域经营多年的本地专业大户,在潮水般涌入的温商面前,都纷纷败下阵来。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很重要一个因素就是温州商品在同档次的商品中,价格最便宜。

价廉物美,是温商在无情的市场竞争中的一大法宝。同样是—条腰带,别人卖15欧元,温商只卖10欧元,价格低廉、薄利多销是温商的一大经商诀窍。

在用几间民房改装的车间里,李老板有条不紊地安排着40多个工人生产时尚的无顶太阳帽。这个开足马力的作坊,一天可以生产出20万个太阳帽,它们经过贸易商的中转后,全部挂进沃尔玛的卖场里。

李老板知道,自己这个看起来工序简单的太阳帽,一旦挂进“天天低价”的沃尔玛,身价将几倍甚至十几倍地飙升,但是李老板的定位却是一个帽子只赚一分钱,这就是他能跟世界五百强的沃尔玛做成生意的关键。

温州有一家其貌不扬的企业——双童吸管公司,它是全球吸管的最大供货商。公司副总经理张国俊说:公司5年前从事出口,现在90%以上的吸管外销,一年的产量占了全球吸管需求量的四分之一以上,世界各地都在用“双童”的吸管。

这家企业的产品,就是大街小巷到处可以看到的喝饮料的那种塑料吸管。一根细细的吸管能卖多少钱?张国俊算了一笔账:“平均销售价在每支8~8.5厘钱,其中原料成本50%,劳动力成本15%~20%,设备折旧等费用15%多,纯利润约10%。也就是说,一支吸管的利润在8~8.5毫钱之间。”

为了节约成本,公司一切都“丝丝入扣”:夜里的电费成本低,公司就把耗电高的流水线调到夜里生产;吸管制作工艺中需要冷却,生产线上就设计了自来水冷却法……当然,产品的最终质量必须是过硬的。吸管要耐热,所采用的塑料就必须符合安全标准;不同国家的客户对吸管的颜色、形状有不同的需求,有的甚至只需要黑色的吸管,公司就要及时开发。张国俊说:“这是不得已而为之。不精打细算,我们就保不住微利。”正因为产品不起眼,别人不屑于生产,“双童”反而做到了最大!如今,公司每天有两个集装箱约8吨重的产品运往世界各地。

8吨的产量相当于多少吸管?大约是1500多万支。张国俊测算,小吸管给公司带来的利润每月40万元,而且市场非常稳定。现在“双童”又在向塑料口杯等不起眼的领域扩展,同样很顺利。

一厘利润一根的吸管、一分利润一支的铅笔、二厘利润一个的塑料袋,在很多人眼里,认为这样的生意不值得做。然而,温州的企业家和经营户就是这样长年累月地干下去,一年也能赚几十万甚至上百万。

或许有人会问,温州的商品为什么比别处的商品便宜?道理很简单,温州人大都采取“前店后厂”的方式,省去了许多中间环节。除此之外,还实行专业化、规模化生产,大大降低了成本。

规模经营,薄利多销,在温商的经商法则中,不是什么“秘密武器”,但却是最有力的武器。温州早期的十大专业市场,莫不是以价格低廉而形成的。不仅在国内市场,而且在国际市场上,温州商品在价格方面都具有强大的优势。比如在欧洲,过去打火机市场一直是日本人的天下,而现在绝大多数是“温州制造”。因为温州打火机的生产成本,在日本连工人的工资都不够。

商业的目的在于牟利,如果将产品价格降至成本以下赔本甩卖,当然是不行的。因此无论是谁做生意,即使将产品价格定得再低也总有个最低限度。而温商的最低限度却总能在别人的最低限度之下,这就是他们在价格竞争中取胜的原因。但这里面所包含的内容却是极为复杂的,温商要生产出成本最低而又保证质量的产品,所花费的努力是方方面面的。

其实,从温商一开始涉足市场,就已经具备了价格竞争的优势。改革开放后,数不清的温商从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起步,从小商品做起。这些小商品的生产成本之所以极低,一是在于他们以家为厂,厂就是家,因而不用把厂房的投资计算在内。二是在于用工成本低。温州人从小着手做生意,靠的是家庭和家族成员,一个家庭一个厂,哥哥或父亲是老板,弟弟或儿子以及其他家庭成员做下属,从“老板”到“下属”都是一样地做活。正是因为是给自己干活,所以他们不会偷懒,不会磨洋工,而是有多大力就出多大力,再辛苦也会坚持下去的。为了使厂子进一步发展甚至从不要收入,平时有吃有穿就行了,不到生老婚丧等重大事务从不谈用钱。这样一来,单单计算某一周、某一月的生产成本,所体现出来的数字寥寥无几。

因此,在商场价格竞争当中,无论过去还是现在,很少有人能比得上温商。在他们心中,小钱也是钱,他们经商从来不嫌钱小,再小的生意只要赚钱他们都干,难怪有位富翁说过“小钱是大家的祖宗”。现实中好多百万富翁都是由赚小钱起步的。

3.小处着手,由小做大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做买卖就要做大买卖,小生意没什么赚头,我们不屑一顾。

温州人:不怕赚钱少,只怕赚不来,只要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地挣钱,财富就会越积越多。小处着手,由小做大是我们温州人取得第一桶金的方式。

有些人认为,做买卖就要做大买卖,小生意没什么赚头,不屑一顾,这种人往往好高骛远,眼高手低,结果不仅做不成大生意,而且往往是一事无成,甚至倾家荡产。

事实上,生意不在大小,只在最终赚得的利润。小生意尽管赚得少,但是,投资少,风险小,薄利多销,积少成多,就能够赚到许多钱。大部分人都是白手起家的,尽管胸怀大志,但是缺乏资金、人际关系等资源,怎样才能找到赚得第一桶金的突破口呢?如果眼高手低,大事做不了,小事不屑做,致富就根本不可能。

不要嫌钱太小,事实上,赚小钱是赚大钱的必要步骤,因为在赚小钱的过程中,可以增加经验、见识、阅历,培养金钱意识和赚钱能力,同时累积人脉,摸索市场规则,熟悉相关的政策法规

试想,一个连小钱也赚不到的人,如果交给他一家大商场、大公司、大工厂,他能管理得了吗?所以,要想赚大钱,不能指望一夜致富,还是应该脚踏实地,从小钱赚起。搞经营做买卖,生意不在大小,贵在用心。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做生意千万不要眼睛只向大生意,嫌弃小生意。小生意同样蕴藏着很大的商机,只要用心去经营一样能赚大钱。

1979年,居无定所,靠打零工为生的叶氏兄弟,在外地一家小纽扣厂门口买了一堆纽扣,这些纽扣在厂家来看都是不合格的产品,因而将其整袋打入“回炉”的次品。叶氏兄弟二人仅仅象征性地付了一点零钱,便将这些纽扣带回了温州永嘉县桥头镇,摆了个小摊,结果不到一天时间就销售一空,算一算,居然赚了400元钱。叶氏兄弟没想到一袋纽扣竟为自己带来了这么多的利润,于是就不断地往返于两地之间,专门做起纽扣生意来。后来聚积起了资本,懂得了并不复杂的技术,他们就索性自家开起了作坊,前店后厂地做起纽扣生意来。

当时国内商品奇缺,市场供不应求,就连纽扣这样的小商品也只能在供销合作社买,而且是不能讨价还价的。叶氏兄弟创业后情况便不同了,桥头镇当时已是国内纽扣的大发散地,只要是他们制作出来的纽扣,任人挑选,价格也可以商量。这样做生意当然是新鲜事,于是生意一天天地好起来。来批发纽扣的客户多了,于是邻里们也跟着改批销为制作,使得桥头镇一条破落的老街很快繁荣起来,辐射力逐渐加大,不几年便响遍了全国,不仅各省的小商小贩竞相而来,批发纽扣到各地城乡摆摊兜售,连国营服装厂和国营商店也成了他们的客户。到了1981年下半年,桥头镇前店后厂式的纽扣摊位已超过百家。该镇的纽扣市场1983年2月正式开放,成为辐射全国的专业化纽扣批发中心,带起了本地3000多人组成的供销队伍,主动出击将桥头镇的纽扣产品推向国内市场,包括西北、东北、西南,到处都有他们的足迹。随着一袋袋小小的纽扣往外销出去,一张张钞票又沿着原路,从五湖四海源源不断地返回桥头镇,为纽扣的生产制作和销售注入新的活力。

来这里的参观考察者听了无不赞叹,有人曾做了测算:每粒纽扣获利微乎其微,甚至只能按厘计算,但万枚纽扣的利润加起来就显出来了——若按纽扣的平均值计,约50万粒的每袋纽扣,其利润可达到数千元。真是涓涓细流,汇成江河,小有小的魅力。

在全国很多地方,街头路边的许多小鞋店和美容店,大都是务实而又勤恳的温商经营。温商敢闯,但不乱闯。温商在积累财富的过程中,非常有耐心,一步一个脚印,不妄想一夜暴富。一旦看准某项业务,就会扎下根来,踏踏实实地赚钱。

走在每一个城市的街道,到处都有小书报摊,它们大都只处于微利状态。但在太原的迎泽大街有一家名为“强子书报”的书报摊却一枝独秀,月平均盈利额达到8000元左右。温州青年强子来到山西太原打工,由于很久没找到工作,就把他姐姐的书报摊接了过来。其实卖书报的毛利极小,一本杂志只能赚将近1块钱,一份报纸能赚一两毛,可一天也卖不上几本杂志。

有一天,强子的书报摊里进来一男一女两个年轻人,他们一口气买了十几本杂志。强子问女孩:“你爱看这么多种杂志吗?”她说:“不是,一个人哪能看那么多!我只要一本,其他的都是为别人带的。”

原来,他们工厂附近没有书店和书摊,且离城里又远,进一次城不容易,所以谁来了都会帮别人带些新出的杂志回去。他们厂区周围又没有什么娱乐场所,每天下了班就只能看电视,电视看多了就腻,所以很多人喜欢看杂志。

那两个人走后,精明的强子就开始琢磨:他们那里愁买不到杂志,我这里却愁卖不出去,如果试着把杂志直接送到那里去卖,不是皆大欢喜?

过了几天,强子用自行车驮了一大捆新出的杂志到那家工厂去卖。回来一清点,那半个小时的营业额比他在城里一天卖的还多。

强子决定去开拓这片市场。他把城里书报摊的营业时间改变了一下,上午在城里守摊,午后4点关门,轮流去各地工厂摆流动书摊卖书。这一改变很快就收到了明显的效果:书报摊的杂志销售量由最初的每月不足1000册,一下子猛增到了将近3000册。为了方便读者买杂志,强子还开展了电话送书业务。他印制了名片、广告宣传单,随销出的杂志分发,只要读者打他的电话,很快就能拿到自己想要的读物。这项服务很受打工者的欢迎,强子的销售额又大幅攀升,而且随着业务量的扩大,送书的成本很快就降了下来。

不少打工者喜爱的杂志在书报摊上找不到,去邮局订阅又不方便。强子知道这个情况后,马上把这项业务揽了下来。他把他们需要的杂志记录下来,专门从图书市场进货,每月负责送到客户的手中。

在这三年多的时间里,强子的书报摊纯赚了30万元!生意不在大小,只要用心,小书报摊也能做红火!这就是温州人典型的生意经。

大多数“腰包”鼓起来的温州老板,当初做的却是小本生意,谋生的主要方式是走街串巷、千方百计地推销温州生产的各种小商品。做生意要从小处着手,钱要一分一分地赚,这是温州人起家的拿手好戏,也是他们成功的秘诀。

4.小商品打开大市场

不一样的思维:

穷人:小商品肯定是小生意,市场肯定大不了。

温州人:小商品也能打开大市场。我们温州人做生意,从小做起,我们的商品没有一种是以大取胜的。

“小商品、大市场”,这是著名的经济学家费孝通给温州题的六个字。发端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的温州现代经济,就是从经营一颗纽扣、一枚徽章、一只开关开始的。实际上,温商志在登泰山,但不放弃“小土堆”,而是一步一个脚印,才成就了今日温州经济的滚滚大潮。

纽扣,是再小不过的商品了。然而在温州,小小的纽扣不但为许多温州人积累了原始的资本,并且还产生出以纽扣为主导产品的跨地区企业,成就了上千万产业的大事业。

1983年,年仅17岁的邹文聪挤进了这支推销大军中。当时,许多推销员已从卖纽扣转向卖利润更丰厚的皮鞋、服装了,而邹文聪因家景贫寒,只能卖纽扣。

开始,他真是以卖纽扣赚薄利为生,即将带出去的纽扣或摆在地上,或发至摊贩那里销售。其中苦况,难以尽述。为了躲一张火车票,他可以蜷在车椅上,枕着盛纽扣的提包“睡上”一天一夜。有时连小店也不敢去住,在火车站候车室里待一晚。

慢慢地,他摸出经验来了。当时各城市都有同乡批发纽扣。他就在本地批发一些纽扣,不用经常回家。并且也学着别人直接从厂家进货。他推销的技巧越来越高明。当别人不订他的货时,他非但不露愠色,而且递烟打火,极为恭谨,请人家提出需要什么式样,或对产品有什么意见等,由此他再去组织货源,胸中就有数了。

他辗转来到大连,发现这座城市做纽扣生意很有潜力,就在这里租了一个摊位,由单纯的推销进而变为设点与推销相结合。

几年过去,他有了自己的商店。商店里专营纽扣、拉链等,门类齐全,式样新颖,成为当时大连首创的专营商店之一。他已成为一个代理商和批发商了,代理温州多家服饰工厂的产品。工厂都愿意和他打交道,因为他提供的纽扣式样新,总会占有市场。邹文聪不断观察市场的变化,吸收顾客的意见,而自己设计出新产品,让工厂源源不断地提供出新的产品。如此,他的经营规模越做越大,手中也积累下创业的资本了。

他耐心地等待着机会。1992年,机会出现了,他打听到大连德宝纽扣厂因经营不善,打算卖出。当时由私人收购企业在大连尚无先例,然而,凭着温州人的坚韧和机敏,最终他还是如愿以偿。有了自己的工厂,专门生产由自己设计的产品。然而,由于这家工厂生产设备陈旧。许多新质地、新式样的纽扣产品都无法保证质量。他倾其所有,并凭借商店和工厂建立的信用,以温州人特有的融资方式融得巨资,直接从国际服装王国意大利,引进一套最先进的纽扣生产设备。

不要看不起这小小的纽扣,在服装上,纽扣占有很重的地位。在西方,被称为饰于衣装上的名片,标志着身份与地位。在国内外有很大的市场。

温州的企业没有宁波、杭州那样大的集团,也没有那么大的规模,温州的商品没有一种是以大取胜的。温州的小生意,说它“小”,有两个层面的意思,一是强调温州的一切是从“零”起步的,来之不易,“小”的另一方面是高度的“专业化协作”,仅仅是打火机的制造就有20多道工序,小产品的制作里隐藏着大合作。

章华妹原本经营小百货,领到营业执照后便将经营范围缩小到只做纽扣生意;后来,她又缩小到只做时装纽扣生意,然后是只做男装纽扣生意,最后是只做男式西装纽扣生意。这种一门心思往小里钻的经营之道,带给了章华妹丰厚的利润,仅仅看她生活方式的改变我们就可以知道:住在19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车子从桑塔纳2000换成了奥迪A4,送儿子出国学习等等。

追寻章华妹的致富道路,我们可以看到:高度专业化是温州“小”商品的一条稳妥的出路。专业化不仅提高了企业参与竞争的优势,把大部分竞争对手挡在门槛外,而且还大幅度地降低了成本。据统汁,“普通产品的生产者,如果其利润是15%,那么,一个专业化生产的产品,它的边际利润通常可以达到60%~70%。”

温州的“小”对于温州经济有着特殊的意义。在起步阶段,温州对自己的“小”的定位起着保护自我的作用。因为自己本身的小规模,所以很容易让人忽视这样的一种竞争对象。所以,在起步阶段能够躲避大企业的“扼杀”。等到规模稍微大一点,翅膀就开始变硬了,这时候,应付各种阻挠的能力也就增强了。一位做编织生意的温州商人开玩笑说:“以前我开始做这一行的时候,很小,别人也不注意,可是等他做到几百万以后,各种收费机关都上门来了。”

如此事例,在温州多如牛毛。温州人做生意,从小做起,他们的商品没有一种是以大取胜的,他们往往是从一个小小的拉链赚钱,一个小小的眼镜架赚钱,一个小小的纽扣赚钱,这种小心翼翼的“小”的心态让温州商人在某一个产业中立于不败之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