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看大势,赚大钱

看大势,赚大钱

时间:2022-11-08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政策看准了,才能把握大趋势,把握好大趋势,赚钱的机会和幅度才会显著提高,毕竟在牛市和熊市中,股票涨跌比例的反差相当大。仔细归纳起来,影响中国股票市场运行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五类:第一类,涉及股票市场重大原则问题的根本政策,这类政策通常要由国务院发布。第四类,法律政策,主要是涉及股票市场的法律法规,根据法律法规的不同性质,分别由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或审议通过并发布。

第一节 政策为纲:看大势,赚大钱

刚刚开始买卖股票或已经有了一定经验的投资者,一般都多少懂这个道理,因为以史为鉴,研究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史或者向老股民咨询,最容易获得的一句话是“听党的话,没错的”,这句看起来相当简单的经验之谈实际上包含着几轮牛熊转换的快乐与悲伤。因此,很多中国投资者都将中国股市称为“政策市”。其实,如果大家仔细研究国外股票市场特别是美国股票市场,政策走向和演变同样对股票市场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不同的是,国外股票市场更多受到来自经济政策方面的影响,而国内股票市场则不仅受到经济政策的影响,更多的是受到股市发展和管理政策的影响。

表3.1 1996年以来对市场走向具有决定性影响意义的政策

img41

续表

img42

显然,上述政策的出台改变着市场运行的节奏和趋势:或者导致市场短期大幅上涨或下跌,甚至出现指数涨停或跌停的现象;或者改变市场中长期的运行趋势,形成一轮牛市或牛市泡沫破裂后的熊市。可以说,不管是牛市的发端,还是熊市的开始,政策的影响力不可低估,因此也才有了“政策为纲,纲举目张”的说法,也才有了“看大势,赚大钱”的说法。

政策看准了,才能把握大趋势,把握好大趋势,赚钱的机会和幅度才会显著提高,毕竟在牛市和熊市中,股票涨跌比例的反差相当大。只要简单看一下历年指数收益率和涨跌股票家数的变化,就可以清晰地看到“牛市赚钱之易和熊市赚钱之难”。

表3.2 1996年以来指数涨跌和个股涨跌之比例

img43

资料来源:聚源数据分析系统。

处于牛市周期的1996年、2000年、2006年3个典型牛市年,全年赚钱个股的比例可以接近80%,甚至超过90%;但年景不好的2001~2005年,全年能够让投资者赚钱的股票几乎都在25%以下,2001年和2002年更是在10%左右,就是九成股票是赔钱的。

这样的数据清晰地表明了“政策为纲”和“看大势,赚大钱”是投资者买卖股票赚钱的基本原则,因此必须充分掌握并坚持这样一个简单的道理。同时要静下心来,学习一下、总结一下,看看什么样的政策引导什么样的市场。

一、识别影响股市根本趋势的政策因素

1.影响中国股票市场发展的政策

由于股票市场的综合性十分高,所以涉及股票市场的政策也就十分广泛。仔细归纳起来,影响中国股票市场运行的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五类:

第一类,涉及股票市场重大原则问题的根本政策,这类政策通常要由国务院发布。历史上看,比较著名的是“国九条”、国务院五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的指导意见》,这些政策都是中国股票市场特定发展阶段的根本性指导文件,一旦得到具体落实,通常都会引起股票市场趋势的变化。

第二类,股票市场日常运行的相关政策,通常由证券市场主管机关——中国证监会制定并发布。这类政策既包括证监会发布的主要行政法规,如《亏损上市公司暂停上市和终止上市管理办法》、《上市公司新股发行管理办法》等,也包括证监会发布的一些指导性意见,如《关于做好股份有限公司终止上市后续工作的指导意见》,《关于代理证券投资基金销售业务的商业银行完善内部合规控制制度和员工行为规范的指导意见》。这类政策成为股票市场转折性因素的可能性不是很大,但对股票市场具体运行的节奏会有比较大的影响。

第三类,经济运行方面的政策,通常由政府各个经济管理部门发布,主要包括中国人民银行、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中国银行监督管理委员会、中国保险监督管理委员会、财政部等。经济运行方面的政策,最核心的应该是利率政策、汇率政策、信贷资金管理政策、税收政策等。具体来看,1996年牛市启动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就是降低利率的政策出台,而2006年牛市的驱动因素除了股权分置改革这一本质性政策,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一次性提升2.1%的汇改是另一条重要政策,并与股改成为新一轮牛市的双轮驱动;反过来,1997年牛市的结束,国家严控信贷资金进入股市和国有企业禁止买卖股票的政策是终结标志之一(当然本质上市场有了巨大泡沫和太多违规行为),2001年牛市结束的政策标志则是关于国有股配售的政策变化。

第四类,法律政策,主要是涉及股票市场的法律法规,根据法律法规的不同性质,分别由人民代表大会、国务院及有关部门制定或审议通过并发布。比较具有标志性意义的法律政策应该是《证券法》和《基金法》的制定、颁布和实施,而《刑法》和《公司法》中关于证券市场方面的规定也曾经对股票市场波动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总体而言,法律层面的政策是着眼于股票市场规范运行的,通常是有利于市场更加平稳有效运行的,但对于存在很多违规行为的中国股票市场而言,法律法规的完善和相关政策的发布总是对违规资金和行为形成震慑,从而也就在股票市场发展的历史上掀起一些不利于市场短期走势的涟漪。

第五类,行业政策,主要是国家对一些行业发展出台的鼓励或限制性政策。行业政策影响的范围比较小,主要是影响政策所涉及的行业,但如果涉及的行业是股票市场的主流品种,那么对整个股票市场走势的影响也是十分重要的。最为典型的应该是2003年宏观调控政策直接指向了几个过热行业,如钢铁、水泥等,而当时钢铁股在股票市场正当火热,受此政策影响,几乎所有钢铁类股票都一蹶不振,进入长达3年的绵延下跌和低谷徘徊。当然,也会有鼓励有关行业快速发展的政策带动相关行业的股票连续大幅上涨的,2006年的装备制造业就是典型代表,由于政府发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振兴装备制造业的若干意见》,有关装备制造行业,如造船、机床、航天等都成为2006年股票市场的亮点。

2.对市场趋势有决定意义的政策类别

涉及股票市场的政策确实十分广泛,而且由于股票市场普遍存在的一个“羊群效应”,即看到别人买或卖,看到市场涨或跌,很多投资者都会跟风进行同样的操作,所以很多影响股票市场的政策都会被股票市场放大,反映得非常强烈,这也是政策影响股票市场的一个重要特征和规律。但不同的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是具有本质差异的,有的是决定性和具有转折意义的,有的则是具有阶段性影响力的,这就需要对政策影响市场的逻辑有个基本认识。

(1)涉及股票市场根本性问题的政策是具有转折意义的。

什么是股票市场根本性问题?从过去的中国股票市场发展历史看,最根本性的问题有两个:

第一,股票市场定位问题,即股票市场在国家经济体系中的角色问题。

股票市场在建立初期,是本着“摸着石头过河”的思想开始运行的,股票市场究竟是大规模发展,还是局部生存,股票市场究竟在金融体系乃至整个国家经济体系中是什么角色,这些都是问题,并没有答案。因此,股票市场建立初期由于定位不清晰,规模扩张很慢,运行也存在很多不规范之处,而随后几次牛市的来临恰恰就和股票市场定位问题的清晰有着直接关系。最早的没有进入作者视野的1992~1993年市场上涨,实质上就是因为解决了股票市场是否继续发展的困惑,而随后的1996年和2000年牛市,则进一步明确了股票市场在金融体系以至国家经济改革,特别是国有企业改革中承担的重任,因此股票市场无论从规模还是规范程度都开始有了快速而惊人的进步。再近一些看,2006年牛市的到来,也和股票市场定位问题密切相关,作者认为大力发展股票市场,有些分散银行融资风险是基本指导思想,正是在这样一个事关国家金融改革的大问题中承担了重任,或许才会有股权分置改革的推出与落实。因此,股票市场定位问题的明确,在整个国家经济生活中扮演的角色的重要性,是决定股票市场好坏的最基本因素。

第二,股票市场股权结构的问题,即大家熟悉的股权分置问题。

股权结构的问题实质上诞生于股票市场建立之初,在“买股票就是买企业”的思想没有全面普及之前,股权结构的缺陷被市场忽视了。一旦这种思想由国外逐步引进并推广后,中小股东也要行使平等的股东权利便成为股权结构问题暴露的导火索,而大股东侵占中小股东利益,乃至欺骗中小股东的事情也在股票市场愈演愈烈,最终导致股权结构的死结完全暴露出来。股权结构死结导致了2001年7月以后中国股票市场历史上最长的一次熊市,同样也正是因为股权分置问题得以解决,成就了波澜壮阔的2006年大牛市。

从股票市场发展的未来看,当中国股票市场的基本定位和基础制度问题解决之后,还将涉及一个根本性问题,即关于股票市场各参与主体行为规范的问题。这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问题,即使在已经相当发达的美国,类似安然公司造假、美林证券涉嫌内部信息交易等问题依然隔三差五地暴露出来。因此,随着中国股票市场规模的不断扩大,股票市场的规范问题将是一个长期的根本性问题,只有建立了一个尽可能规范、透明的股票市场,广大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最大化的保护。

(2)涉及股票市场资金供求格局的政策是具有转折意义的。

股票市场的涨跌受很多因素影响,但最直接的表现依然是资金供求格局。当资金供给远远大于股票供给时,股票价格上涨同样在所难免;当资金供给远远小于股票供给时,股票价格上涨同样难上加难。当然,资金的本质是逐利的,吸引或改变资金供求格局的本质因素来自于股票市场本身是否具有很高的投资价值和有诱惑力的收益预期。如果利润摆在眼前,资金自然会不请自来,而且还会有很多违规的资金通过各种渠道涌来。马克思对资本的经典描述是:“如果有10%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20%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人间一切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在中国股票市场,资金供求的变化往往包含着大量违规资金的铤而走险,可以说每一次股票市场上涨的驱动力几乎都有违规资金的一份功劳。但是正因为如此,在一定时间,必然会有针对违规资金买卖股票的相关政策出台,这也自然会影响当时的股票市场格局,又或者会引发更加广泛的资金供求政策变化,而这又难免在遏制违规资金的同时,也吓退或驱逐走很多正常的资金。因此,对于中国股票市场而言,能够改变资金供求格局的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通常是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比如1997年牛市的结束,之前一系列政策都成效不大,但“禁止银行违规资金进入股市”和“禁止三类企业买卖股票”的政策出台彻底终结了那一轮的牛市;又如,2001年牛市结束的标志是国有股减持政策的出台,彻底改变了资金供给和股票供给的关系,规模巨大的国有股流通成为股票市场不可承受之重,牛市再次在资金供求相关政策的影响下结束了。

(3)涉及国家整个宏观经济调控的政策影响是巨大的。

国家对宏观经济进行整体性调控通常都不是专门针对股票市场的,但股票市场是个敏感的市场,对于这样一些政策可能引起的企业经营业绩变化自然会让投资者产生敏锐的联想,所以全面的宏观经济调控历史上也成为了改变市场阶段性运行趋势的重要政策因素。2003年,中国股票市场第一次掀起价值投资的理念,石化、钢铁、汽车、银行、电力五朵金花共同绽放,但也正是因为这些产业都与宏观经济有着密切的联系,所以在红火了几个月之后,在国家针对经济过热进行宏观调控的经济政策中凋零了,而五朵金花主导的那一年短暂的结构性牛市也就随之结束了。

宏观经济调控政策为什么会对股票市场产生如此之大的影响,主要的影响路径有以下两条:

第一,改变资金供求状况,比较典型的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是提高利率。提高利率就意味着投资者无风险的收益水平提高了,做个极端的假设,如果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提高到10%以上,那么愿意冒风险炒股票获利的资金肯定会大幅减少,因此提高利率的宏观调控政策本身就是要改变资金供求的,只不过这种变化效应有个累积的过程。也就是说,在利率总体处于较低水平时,这种影响比较小或者很不明显,一旦利率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积累的效应就可能像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一样对股票市场形成致命打击。例如,1996年以前中国股票市场长期低迷,除了和市场定位等因素有关,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1996年5月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0.98%,而且此前一直有超过10%的保值贴补率,这样如果不考虑物价的上涨,大家每年可以不冒任何风险拿到10.98%的利息收益,即使物价上涨了,也有保值贴补可以确保你可以消除物价上涨因素,那么在安全收益如此高的情况下,的确不会有太多人愿意冒风险去买股票。

第二,改变企业经营业绩,比较典型的政策是针对某些过热行业的限价、限产、加大管理力度等。从长期看,这样的调控政策对一个产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但短期看,就意味着一个产业的快速发展可能因此而放缓,也可能对这个行业的上游或下游行业产生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股票市场对类似政策的反映通常是比较敏感的。例如,中国的宏观调控政策一般都会直接指向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而过热的固定资产投资对工程机械、钢铁、水泥等行业上市公司的产品销售必然会产生直接影响,所以这类企业的经营业绩也就自然不被看好。

除此之外,其他政策对股票市场的影响基本都是阶段性的,或长或短,或者是表现为局部特征,不足以改变大趋势和影响全局。但是,从股票市场未来的发展方向看,随着中国股票市场的不断成熟与规范,经济政策以外的政策将越来越少地影响甚至改变股票市场运行趋势了,与经济运行的相关政策则会越来越多地影响甚至改变股票市场运行趋势。这样的特征将越来越和发达国家股票市场的变化接近,这也是中国股票市场国际化的必然趋势吧。

二、任何政策导致股市转折都是组合政策累积效应的体现

1.政策调控历来都是反市场趋势的

有了一定股票投资经历和经验的投资者,往往会抱怨为什么政策总是在股票市场好的时候进行控制和打压,而到了股票市场不好的时候又总是设法挽回颓势。事实上,从政策制定、出台和实施的基本逻辑来看,只要是针对股票市场运行发布的政策必然是反市场趋势的,因为只有当政策制定者认为市场出现了不正常的上涨或下跌时才会推出有反向性的政策,在市场正常涨跌阶段通常是不会有显著倾向性的政策出台,所以只要政策存在倾向性,就必然是逆市场趋势的。如此说来,一旦市场上涨或下跌达到一定幅度后,逆市场趋势的倾向性政策几乎是必须出台的,这可能是中国股市的一个常态,变化的只是政策手段可能会逐渐从以行政政策主导向以经济政策主导转变。

2.反市场趋势的政策一定是数次出台后才导致市场趋势改变的

由于调控政策具有天生的逆市场趋势特性,因此对股票市场形成有利或不利的影响就不再是问题的关键了。问题的关键变成两个:一个是什么样的政策会改变趋势(前面已有答案);另一个是政策出台多长时间会改变趋势。可以肯定,即使是反市场趋势的政策也不是一出台就会改变市场趋势,必然是一系列政策叠加,必然是政策导向不断强化,才最终导致市场趋势发生本质变化。

表3.3 两次牛市启动前的主要政策

img44

2000年牛市前政策转为支持股票市场实际上从1998年就开始了,包括降低印花税、降低利息等,到1999年“5·19”爆发后市场又调整了半年时间,最终才在2000年元旦全面启动并定型;2006年牛市也不例外,从2002年年底开始,就不断有各种增加股票市场投资资金的政策,还有国务院发布的对股票市场发展的纲领性文件,以及股权分置改革的不懈努力,汇率改革的有利经济政策,即使这样牛市最终成型也到了2005年年底和2006年年初。

虽然说从本质上看,熊市的开始是因为牛市疯狂累积了大量泡沫并最终由于泡沫破裂而引发的,但中国历次牛市结束都伴随着政策的风险提示及实质变化:1996年牛市疯狂到年底时,《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公开提示投资风险,1997年上半年又连续公布不利于股票市场的资金和股票供求政策,不断增加股票发行额度规模,最后在5月出台禁止三类企业炒股,6月出台禁止银行资金违规入市,历时半年多,疯狂的牛市才最终结束,熊市正式开始。

因此,政策导向的变化到市场趋势的变化有个过程,这一点历史上可能较多体现为与股票市场直接相关的行政政策变化,未来则会越来越多地与经济政策的变化有关。比如利率提升的初期对股票市场不会有太大影响,反而表明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持续提升并达到一定水平后就可能导致市场趋势的转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