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切勿被名人所误导

切勿被名人所误导

时间:2022-07-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切勿被名人所误导——中国大学真的办得很成功吗?在此之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则公开表示:“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通过这些对比,人们不难得出结论,说“中国大学办得十分成功”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切勿被名人所误导——中国大学真的办得很成功吗?(1)

在林林总总的学术著作中,有一门专门研究“名声”的学问,它是研究名人资源、名人的价值和成名之道的科学。何为名人?在英语中,名人的词汇是Celeb(是Celebrity的缩写),它是源于拉丁文Celeber,含有“特别经常”或“人群熙攘”之意。在权威的《牛津英语词典》中,将名人定义为“名声显赫的人,公共知名度很高的人”(2)

按照这个定义,那些治国有方的政治领袖人物,为人类做出重大发现或发明的诺贝尔奖获得者,文学、艺术大师,科学界的学术泰斗,创业有成的大富豪等都可以称为名人了。依此而论,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杨振宁先生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名人,他与另一位美籍华裔物理学家李政道先生一起,因为发现了宇称不守恒定理而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杨振宁先生已八十有三,在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退休后,时常到世界各地讲学,现被清华大学聘为名誉教授,常住在清华园。杨先生知识渊博,关心国内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事业的发展,时常就这些问题发表评论和看法,其中不乏有益的建议。但是,2005年以来,杨振宁先生先后在沈阳和乌鲁木齐发表了关于教育的谈话,引起了轩然大波。他认为:“从教育青年人的角度讲,中国大学的本科教育非常成功。中国大一学生比美国大一学生基础更扎实、学习更专注、更努力。这是因为中国大学生在中学时代训练题目做得好,而且学习注意力很集中。相反,美国学生则有很大差距,他们在大一时对未来的设想很模糊。”(3)

这个看法是否正确呢?让我们看看另外两位科学大师对我国大学教育的评价,这对我们明辨是非是非常有益的。

就在杨振宁先生发表讲话的半个月之前,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去解放军总医院探视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征求他对制定新一轮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的意见,可是,已94岁高龄毕生从事国防科学技术研究的钱学森先生,却对教育提出了精辟的建言。他说:“我要补充一个教育问题,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问题。一个具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识,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没有这些是不行的。小时候,我父亲让我学理科,同时又送我去学绘画和音乐。我觉得艺术上的修养对我后来的科学工作很重要,它开拓科学创新思维。”接着,他又指出:“现在中国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够按照培养科学技术发明创新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一个很大的问题。”(4)

在此之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菲尔兹数学奖获得者丘成桐先生则公开表示:“以目前国内的本科教育模式,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中国大学生的基础水平,尤其是修养和学风在下降。”(5)

同样都是科学大师,为什么对中国大学的教育看法大相径庭呢?杨先生认为,中国大学非常成功,大学生基础扎实、题目训练做得好;而钱学森和丘成桐先生却认为,“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他们认识的差别,就在于思维方法和衡量人才的标准不同,但实质是能否出于公心、客观、公正地看待中国的科学技术和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除了名家们的看法以外,广大的读者又有什么样的看法呢?据香港凤凰卫视电视台主持人程鹤麟在讨论会上所做的调查,赞成杨振宁先生观点的只有8%,而反对他的观点的高达91%。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九成的读者支持丘成桐先生的观点,这应当引起杨振宁先生深刻自省。

其实,杨振宁先生发表这样的观点已不是第一次了,他过去在多种场合,用对比的方法说明中国大学教育不比美国差。此外,他还就中国科学技术问题也发表了看法,他认为:“我对中国21世纪的科技是绝对乐观的,21世纪科技中心将转移到亚太地区。”同样,绝大多数的人对杨先生的预测是十分怀疑的,因为中国的科学技术与西方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现在基础科学研究十分落后,缺少科学技术发展的源泉和动力,怎么可能成为世界科学的中心呢?(6)

对于同样的问题,为什么杨振宁先生会得出与绝大多数人相反的结论呢?从好的方面想,也许杨先生对中国大学的看法,是基于当年他就读的西南联大的印象。但是,杨先生忘记了实事求是这条最根本科学方法的原则,今天中国的大学与他读大学时的情况完全不同了。那时的大学体制是欧美式的,实行的是通才教育,而现在执行的依然是苏式专业化的教育,培养的学生知识面很窄;那时的大学每个系人数很少,师生关系融洽,实行因材施教,培养的学生是以质取胜,而现在的大学招生急剧膨胀,教学质量严重下降;那时教风严谨,现在大学市场化、功利化、庸俗化、学术泡沫化……通过这些对比,人们不难得出结论,说“中国大学办得十分成功”是不符合事实的,是一种严重的误导。

所谓误导,是指用一种貌似正确其实并不正确的观点,把大众引向错误的方向。从实质上说,这种误导就是宣扬应试教育、灌输式教育和苏式专业化教育,它的副作用是麻痹人们的思想,放弃教育改革,心安理得地按照旧的办学模式去办学。杨振宁先生关于中国大学生基础扎实的说法,也是不能自圆其说的,如果中国大学生真有扎实基础的话,那么这种后劲就应当在科学研究中表现出来。但可惜的是,中国留学生的科学研究能力远比美国学生差得多,这是杨振宁先生也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试问:只能培养没有创造能力的高分低能的学生,怎么能说中国大学是办得十分成功呢?

对于杨先生的误导,应当说对大多数的读者是没有影响的,不然怎么会有九成的读者反对他的看法呢?但是,杨振宁先生的观点还是有市场的,至少对两种人有影响:一是对教育观念保守的人来说,他们会搬出“中国大学办得很成功”的护身符,以抵制教育改革;二是对于某些教育行政官员来说,他们也会沾沾自喜,并以此来炫耀自己的政绩。

怎样才能抵制错误思想的误导呢?首先要提高辨别是非的能力,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思想方法,看问题不仅要看表面现象,而且要看问题的实质;其次要正确地对待学术权威,正确的态度应当是尊重学术权威,但不能迷信权威,对待他们的理论、学说、讲话,我们都要问一个为什么。凡是正确的,我们都要接受和支持;凡是有怀疑的,我们应当大胆质疑,敢于争鸣;凡是错误的,要敢于批评,敢于创新。我们应当看到,迷信思想是与科学发明创造相悖的,不破除迷信思想,人类就不能前进,科学就不能创新。

作为名人来说,也有一个如何正确对待自己的问题,要自爱、自重,谦虚谨慎,决不能自以为是一贯正确。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名人要谨言慎行,时刻警惕由于自己不当的言行对公众所造成的误导作用。名人是一个十分流行的时髦的名称,像影星、歌星、笑星等,也都是名人。现在,这些名人们有不少人都在做广告,特别是做药物推销的广告,其中为数不少的广告词都带有误导作用,使消费者深受其害。所以,名人当自重,要保持一种淡然的态度,千万不要再做有损自己名声的事。

在科学界,名人犯错误的事也是屡见不鲜的。例如,20世纪最伟大的科学家、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阿尔伯特·爱因斯坦,曾经竭力反对玻尔等人提出的量子力学统计解释;英国物理学家欧纳斯特·卢瑟福是核物理的奠基人,因为发现了原子结构行星模型而获得1908年诺贝尔化学奖,但是他却坚决否认能够从原子中释放出能量;托玛斯·爱迪生是一个大发明家,曾经发明了电灯、电话、电报、电机、电唱机等一系列的电子产品,可是他却坚决反对交流电,并要求禁止使用……这样的例子实在太多了,它说明即便是伟大的科学家,他们也有自己的局限性,也不可能是一贯正确的。

作为一名科学权威,怎样才能避免犯错误或对公众产生误导呢?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劳德·瑞利曾经为我们做出了榜样。他是名副其实的学术权威,有着许多耀眼的桂冠,如发明了瑞利—金斯辐射公式、瑞利散射公式,并因为发现了氩气而获得了19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是英国的勋爵、英国皇家学会会长。但是,他是一位十分开明的名人,他曾说:“当一位杰出的老科学家说什么是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对的;但他说什么是不可能的时候,他差不多总是错的。”于是,他发誓说:“60岁以后不对任何新思想发表意见。”(7)他之所以发出这样铿锵有力的誓言,是因为他在年轻的时候受到了权威的压制,所以当自己成为权威时,决不再以自己的名声和地位去压制青年人。

瑞利不愧为科学工作者的典范,特别值得那些功成名就的名人们借鉴。如果每一个科学界的名人,都是开明的名人、开明的权威、开明的老人,没有了权威们的压制,没有了权威们对青年人的品头论足,那么大批有创造性的人才就会涌现出来,大批的科学发现与发明也会涌现出来!

【注释】

(1)本文曾发表于《学习月刊》2006年第2期。

(2)[美]欧文·赖因等.诱人的名声[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1: 15.

(3)中国青年报,2005-08-06.

(4)光明日报,2005-08-23.

(5)中国青年报,2005-08-16.

(6)中外交流,1993(4).

(7)光明日报,2003-04-0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