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误导信息效应

误导信息效应

时间:2022-02-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具体来说,洛夫特斯及其同事反复证明了,在进行干预、误导性质疑或提供错误信息后,受试者的记忆会发生扭曲。即便误导信息间接地出现,这样的问题仍然会出现。例如,洛夫特斯及其同事向受试者展示了一组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幻灯片。接受了误导信息的受试者在之后的记忆测试中,更有可能确认错误的信息。不过,误导信息效应的基础原因仍然存在争议。
误导信息效应_牛津通识读本记

新添加的信息会如何扭曲旧有的记忆,这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无论研究者们是关心目击者证词的现实意义,还是关注记忆本质的理论意义。尽管我们知道记忆的不可靠性,法律工作者、警察和媒体仍然赋予了目击者证词相当重要的地位。但是正如我们在前一节中所看到的,鉴于我们通过精确的科学实验所了解到的记忆运作方式,目击者可能会提供并不属实的“信息”。目击者对犯罪情景的描述还可能取决于他们投入的情感及个人观点,例如他们是更同情罪犯还是更同情受害者。

伊丽莎白· 洛夫特斯和同事们对误导信息效应进行了深入探索。具体来说,洛夫特斯及其同事反复证明了,在进行干预、误导性质疑或提供错误信息后,受试者的记忆会发生扭曲。即便误导信息间接地出现,这样的问题仍然会出现。例如,洛夫特斯及其同事向受试者展示了一组关于道路交通事故的幻灯片。之后,研究者向受试者询问那个事件。研究者对其中一半的受试者提问时,对其中一个问题进行了修改:将其中的“避让”交通标识换成了“停止”标识。接受了误导信息的受试者在之后的记忆测试中,更有可能确认错误的信息。这些受试者倾向于选择在误导问题中提及的路标,而不是他们自己亲眼所见的路标。这是强有力的研究发现,提示我们思考究竟如何提问才能让目击者的回忆尽可能准确。不过,误导信息效应的基础原因仍然存在争议。那些对洛夫特斯的观点存疑的人认为,受试者最初的记忆确实有可能由于那样的提问而发生永久地扭曲,但同时也存在这样的可能性:那些提问提供了受试者本来无法记住的真实信息,从而对受试者的记忆起到了补充作用。稍后我们会就这一点在本章作进一步探讨。

总体而言,这些研究结果的要旨在于,(我们要再次强调)记忆不应被视作一个被动的过程。正如我们在第一章中看到的,记忆是一个“自上而下”的系统,受到我们的心理定势(mental set)的影响,被种种偏见、刻板印象、信仰、态度和思想所左右;记忆同时还是一个“自下而上”的系统,受到感官输入的影响。换言之,记忆并非仅仅由源于我们物理环境的感官信息所驱动,人们被动地接收这些信息并将其存放在记忆库里;相反,根据我们过往知识和偏见的影响,我们为接收到的信息强行赋予了意义,从而改写了我们的记忆,使其更符合我们对世界的看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