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交谈中听出门道来

从交谈中听出门道来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碰到对方听不出自己讲话的门道的情况。但唐玄宗并非一开始就这样听不出门道的。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李隆基没有老糊涂或患上老年痴呆症,他的智力和经验只能越积累越多,经验也只能越来越丰富,按说他从别人话中听出门道的能力也应当越来越强。

俗话说:“行家看门道,外行看热闹”。其实,把上面这句话中的“看”换成“听”,其道理也完全成立。即:“行家听门道,外行听热闹”。

社会上生活,经常与旁人接触,当然要争取当个听的行家,而不能总做听的外行。假如限于水平,总听不出话的要领,抓不住对方说话的核心,对人家讲的话,似懂非懂,糊里糊涂,就要吃大亏了。

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碰到对方听不出自己讲话的门道的情况。譬如你说东,他偏要答西;你讲南,他定要道北,你就会起急上火,颇有对牛弹琴之感。显然,这样你就不愿意,也没办法再和对方深谈和交往了。

所谓话的门道,其实就是说话者要曲意表达甚至自以为已经直接表达了的真实涵义。一个人讲话的时候,往往要涉及一些比较专业或解释得特别详细的问题。因为谈话总要受种种客观条件的限制,例如时间、人员、场合、彼此间的关系、商务或者社交需要,由于涉及某些专门问题,谈话人无法从A、B、C谈起,谈话人以为听话者应当具备某些基本常识,这就要求听话者自己揣摩和领会其中的门道了。

很多人往往反映某一段话或某人某次说的话没听懂,如果这个没听懂不是由于说话人的语无伦次或词不达意造成的,大抵就是由于听话者未能掌握其中门道所造成的。

因此,要想听出一个人讲话的门道,就必须拥有丰富深厚的知识和必要的社会经验,还要对说话人有一定的了解,包括了解其过去、现状、专业、工作、家庭、为人、性格、习惯以及讲话当时与不久前的境遇、情绪。还要看讲话时的环境,在场的人员等因素。

性格直爽、外向的人,讲话时往往直来直去。对于这种人讲话,很容易得其要领,窥其心扉,也就容易听出门道。《三国演义》里的张飞、《水浒传》里的李逵可以说是这种类型人的代表。当然,这种艺术典型是经过夸大和浓缩的,现实生活中不会有那么纯粹、那么典型的例子,但此种类型或近似于这种类型的人还是有的。

性格沉稳、内向的人,讲话注意分寸,顾及面子,也更多地考虑到周围的人。他们总是尽力使自己的讲话不触动和冒犯在场甚至不在场而将来可能听到这些话的每个人。他们不是不希望表现自己,而是十分谦虚、十分曲折,有时候简直要你替他做结论;他们不是从不批评和偏袒别人,但讲得十分客气、十分婉转,总希望别人从中体会;他们不是不想对谈及的问题发表意见,但却总是讲得非常模糊、非常曲折,不惜为它装饰上一层一层的面纱。听他们谈话,要抓住要领,听出门道,就必须学会扒皮、抽筋,剥开装潢,窥见实质。

由此可见,如果你想从对方的话里听出门道,就必须对人的性格和气质类型有初步的了解,然后据此等知识,先把讲话人的脾气摸准,才能进一步听出门道来。

唐朝的奸相李林甫“柔佞多狡数”,装了一肚子坏水,但对人总是笑眯眯地和颜悦色,专拣别人爱听的说,可是字字似剑,句句如刀,造谣中伤,阴谋害人是他的拿手戏,所以被人称为口蜜腹剑。他受到当时宰相张九龄的反对,他就抓住张九龄直言敢谏,敢于给皇上提意见,而唐玄宗李隆基因“在位岁久,怠于政事”,对各种意见明显厌烦这一特点,在唐玄宗面前挑拨离间。有一次,唐玄宗要晋封朔方节度使牛仙客,张九龄认为牛仙客政绩不佳,不应受奖。于是李林甫就暗暗对李隆基说:“用人是天子的特权,想用谁就用谁,别人是不能左右的。”这话刚好打中李隆基的痛处,结果同时罢黜了两位宰相:张九龄和裴辉卿,任命李林甫为相,并封了牛仙客,后来甚至把张九龄等都害死。

像李林甫这样表里不一的人,在当今社会也是存在的,所以,当你听话的时候,千万不要被一时的言词蒙蔽,把事情看得太简单。要学会从话语的背后寻求说话人的真正用意,尽力听出门道来。

但唐玄宗并非一开始就这样听不出门道的。

在唐玄宗即位的前期,他任用贤相姚崇、宋矯、张九龄等人。同时,由于他自己有勤政之心、有为之意,所以也就听得进、听得出他人意见中的门道。例如他听进了姚崇有关禁止宦官和贵戚干政、终止营造佛寺和道观,他奖励提出意见的群臣,大胆纠正了当时不敢捕杀蝗虫的迷信陋俗等意见。

同样原因,唐玄宗也听进了姚崇的继任者宋矯的宽赋役,减少人民负担,恢复发展生产;省刑罚,使人民有个宽松的生活环境,使社会秩序安定;严格选材,知人善用,使朝廷百官各称其职等意见。这说明他也听出了这些话的门道,了解了其利害关系。

等到张九龄当宰相的时候,做了多年至高无上的皇帝,看到物富民丰,从而滋生了麻痹享乐思想、骄傲情绪的李隆基,耳朵的接收能力发生了很大变化。他爱听阿谀奉承之言,烦闻实事求是之话。他要求享乐,不再勤勉地审阅奏章,处理国事,更讨厌批评性的意见。所以,虽然勉强听了张九龄的一些劝告,应应付付地办了一点事,但再也不想听且听不出张丞相话中的门道了。

恰巧这时候来了个“柔佞多狡数”,善于察言观色、溜须拍马的李林甫,于是李隆基就变成了个傻子,深深地入其彀中,觉得那些“巧言令色”的马屁甘如饴,再也辨不清那些话中到底有什么门道了。

据说李隆基越来越奢侈、浪费,岁贡已经不够开支,管财政的大臣王洪看到这是个升官的好机会,就在岁贡之外另外搜刮来“钱帛百亿万”供玄宗挥霍,并且振振有词地说:“这些都不是出自租、庸、调抛的,您花吧,没关系。”玄宗听了不但摸不着这句话的脉,听不出这句话的明显不合理之处,反而认为王洪这个人很有本领,很快升了他的官。

显然,随着年龄的增长,只要李隆基没有老糊涂或患上老年痴呆症,他的智力和经验只能越积累越多,经验也只能越来越丰富,按说他从别人话中听出门道的能力也应当越来越强。由此可以断定,他之所以反常地越来越听不出门道,其原因并不在于知识和能力,而在于他的欲望和追求,在于他想什么,爱什么,憎什么。于是凡是爱听的就能听进,不爱听的一律反感、排斥,结果自然听不出什么门道。

所以,若想从别人的话中听出门道,除了需要有丰富的知识之外,更要有正确的、健康的听话态度,两者缺一不可,而且后者尤为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