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从他人言谈中听出火候

从他人言谈中听出火候

时间:2022-07-2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火候者程度、分寸之谓也。所以,从听中了解到种种事物的火候,是十分重要的。而人际关系的火候,多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故此听出火候实为处世为人的一大要诀。实事求是地讲,对谈话中火候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与听者的文化程度有关,文化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火候的判断能力成正比。人们要从说话者的口中听出火候,就要通晓事理,洞悉人情,而主观、迂腐正是这些的对立面,乃至敌人。

火候者程度、分寸之谓也。烧菜做饭,不到火候,就是夹生的,没有味道的。办事情不到火候,就不能得到圆满结果,收不到瓜熟蒂落的效果。了解人不到火候,就不能真正相通,交成莫逆,合作办事也就无法毫无芥蒂,皆大欢喜。而这一切,有很多信息是通过倾听和分析对方语言而获得的。所以,从听中了解到种种事物的火候,是十分重要的。

俗语说:“不到火候不揭锅”,“不要煮夹生饭”,“不要操之过急”,“要掌握分寸”,“要适可而止”,“不可强人所难”,“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这一切都有个火候问题。而人际关系的火候,多要通过语言来表达,故此听出火候实为处世为人的一大要诀。

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的故事可说是家喻户晓。司马相如是西汉有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不得志,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友县令王吉家。卓文君的父亲卓王孙是当地的大富豪。卓文君当时仅17岁,书上形容文君的美貌:“眉色远望如山,脸际常若芙蓉,皮肤柔滑如脂”,更兼她善琴,文采亦非凡。本来已许配给某一皇孙,不料那皇孙短命,未待成婚便匆匆辞世,所以当时文君算是在家守寡。

卓王孙与王吉多有往来。某日,卓王孙在家晏请王吉,司马相如也在被请之列。席间,免不了要作赋奏乐。司马相如得知卓王孙之女文君美貌非凡,更兼文采,于是奏了一首《凤求凰》。卓文君也久慕司马相如之才,遂躲在帘后偷听,琴中的求偶之意如何听不出。两个人互生爱慕之情,但却受到卓文君之父卓王孙的强烈阻挠,可卓文君痴心一片,最后便同司马相如私奔了。

这种听出火候的功夫可谓出神入化,甚至难免有夸大之嫌。但是,通过某些若隐若现的信息,去准确的判定火候,却是不可忽视的本领。有很多电影和文学作品,往往把一些知识分子描写成是这方面的低能儿,有的几乎呆若木鸡,麻木不仁,这是不准确的。实事求是地讲,对谈话中火候的掌握,在很大程度上与听者的文化程度有关,文化水平在大多数情况下与火候的判断能力成正比。可以毫不夸张地讲,提高这种判定和分析能力实际上除了在各方面增加自己的知识水平之外,似乎别无它法。

常听人说,某某人“不知趣”,这个不知趣就体现在听的方面,就是缺乏判定火候的工夫。由于听不出对方说话中所表达出来的火候,就可能看不出眉眼高低,在不适宜的时候,采取了不适宜的步骤。

人们要从说话者的口中听出火候,就要通晓事理,洞悉人情,而主观、迂腐正是这些的对立面,乃至敌人。一个死读书、读死书的人,迂腐得可笑、可悲,于人情事理,一窍不通,当然更谈不上什么听出火候来了。因为,要想听出火候,首先要懂得什么是火候,假如连后一概念都没有,则又怎论前者?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如同障眼法一样,麻痹、迷惑了亿万民众。书呆子、道学家固然千奇百怪,难以理喻,就是一般人,也有自己的社会观和伦理观,这就造成了很多社会影响、社会偏见,如果用新社会、新观点处理人情、世情,首先要打破这些传统思想的束缚和影响。戴着老花眼镜,老式耳套,绝对摸不着新时代的脉搏。当然,什么是老花眼镜、老式耳套,其标准又十分复杂,需要认真对待。

一本被视为千古绝唱的《西厢记》,崔莺莺小姐尽管有着“可正是人值残春蒲郡东,门掩重关萧寺中,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引自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楔子》)的哀怨和对真正爱情与幸福的追求,但当她见到张君瑞后,虽然一见倾心,却一直摆出令人捉摸不定,表面冷若冰霜的态度,只知道背地叹息什么“一字字更长漏永,一声声衣宽带松。别恨离愁,变成一弄,越叫人知重。”所有这些,以今天的眼光看来,确实难以理解,当然也就无从了解和审视其火候,这是时代不同所造成的隔阂。相反,假如在今天的男女关系中,再东施效颦,步其后尘,也来学那种欲掩还羞的样子,就无法让别人了解自己,也就更无法了解别人了。

由此可见,了解社会,增长知识,多多揣摩人心,摸准时代脉搏,静听多思,设身处地,持之以恒,日积月累,逐渐磨练,不断总结乃是听出门道的有效措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