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事后检验的基本原理

事后检验的基本原理

时间:2022-07-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事后检验方法,也称为“返回检查”,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对检验方法有效性的判断是基于零假设:事后检验是有效的,没有发生两类错误。相反,如果事后检验本身存在问题,则意味着可能出现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VaR的预测实际是正确的,但检验的结果却表明它低估了风险;第二类错误,VaR的预测实际上是低估了风险,但检验却没有显示这一结果。

事后检验方法(backtesting technique),也称为“返回检查”,是最为常用的一种检验方法。巴塞尔银行监管委员会在《关于使用“事后检验”法检验计算市场风险的内部模型法的监管框架》的文件中专门就这一检验方法的使用进行了详细的说明。目前,这一方法已被许多机构用于VaR模型的检验。通行的有两种检验法则,但其基本原理是一样的,就是通过“失败率”来检验。即:记录实际发生的损失,然后计算损失超过VaR的次数(或天数)的比例是否大于设定的显著性水平。例如,对于一年的数据(T=255),若置信度为95%,则实际损失超过VaR值的天数应该在255×5%=13天左右。若在一年的观察期内观测到的实际偏离天数显著地大于或小于13天,就说明模型本身存在着问题:显著地大于13天说明该模型低估了风险,显著地小于13天说明该模型高估了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事后检验”方法本身也存在着是否有效可靠的问题。对检验方法有效性的判断是基于零假设:事后检验是有效的,没有发生两类错误。相反,如果事后检验本身存在问题,则意味着可能出现两类错误,第一类错误,VaR的预测实际是正确的,但检验的结果却表明它低估了风险;第二类错误,VaR的预测实际上是低估了风险,但检验却没有显示这一结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