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内容管理

开放内容管理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开放内容管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开放领域,二是制定开放政策。这样的战略部署是考虑空间开放条件的成熟状况,为了谨慎应对不可知情况,防范风险而设计的,也是从开放型经济的驾驭能力来考虑的,是随着管理开放型经济的自信程度逐步深入的。

开放内容管理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确定开放领域,二是制定开放政策。开放什么?怎样开放?需要作出规定,规范开放领域;由此延伸出来的就是开放政策,包括行业准入政策、工商企业注册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等。有些方面涉及国家法律,还需要修改法律,国家就是使用法律和政策手段来规制经济行为。

10.1.1 规定开放领域

国民经济物资内容主要由三个方面构成,一是产业,二是空间,三是项目。产业是内容,空间是位置,项目是题材。国家实施开放型经济过程中,实施开放经济管理主要集中在这三个方面,做好相互之间的协调,规范经济行为。

1.规定产业开放领域

产业是同类经济组织的集合。具有同类投入和同类产出的经济组织,其生产技术性质是相同或相似的,对于这样的经济部门称之为产业。通常情况下产业中的经济组织数量多少,决定了产业的市场性质。如果同类经济组织数量众多,称之为完全竞争产业;仅有一个经济组织的产业,称之为完全垄断产业;只有少数几个经济组织的产业,称之为寡头垄断产业;具有有限多的经济组织的产业,称之为垄断竞争产业。

“产业”与“行业”有什么联系与区别呢?产业与行业紧密相关,甚至密不可分。实际经济活动中,有时称为“产业”,有时称为“行业”,很容易搞混淆,实际上二者之间很难分开。根据所描述的范围来看,行业的范围更加广泛,行业包容产业。例如:教育是一个行业,也是一个产业,但是,在中国国民教育就不是一个产业,从小学一直到大学,这一阶段的教育是基础教育,特别是小学和中学阶段,教育经费是由国家承担的,学生是不收学费的,或者收很少一点学费,绝大部分经费是由国家承担的,是不以营利为目的的,称之为教育行业。反之,学前教育和后学历教育就要收费了,属于社会力量办学,不属于基础教育,以此可以称之为教育产业。产业与行业的本质区别在于是否为市场化的、营利性的。如果是属于市场化的、营利性的,就是产业;如果不是属于为市场化的、营利性的,就是行业。根据国家对经济组织管理的政策性质来看,从政府宏观管理领域视角来看,更多地称之为行业,从市场微观管理领域视角来看,更多地称之为产业。也就是说,从市场管理视角多称之为产业,从政策管理视角多称之为行业。

产业的门类很多,按照对资源加工深度的情况来看,产业分为初加工产业和深加工产业,初加工产业即对自然资源开采和简单加工的产业;深加工产业即对自然资源经过初加工后再加工,最终产出形态经过多次加工后才生产出来。一般情况下,将对土地资源进行劳动加工的行业称之为第一次产业,即广义的农业;进行二次加工的产业称之为第二次产业,即广义的工业;其他产业称之为第三次产业,即广义的服务业。

按照产品的最终经济用途来情况来看,分为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按照资源要素的密度不同,分为劳动密集型产业、资金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按照物质生产部门前后供应链关系,分为上游产业、中游产业、下游产业。按照产业生长的所处周期阶段,分为新兴产业、成熟产业、衰退产业。按照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功能,分为主导产业、基础产业、先行产业,等等。

产业,实际上是市场供需两个方面当中(供需两种力量)供给方面的力量,即供给侧。在一个空间限定的范围中,供给力量与需求力量达到均衡(供给侧与需求侧达到均衡),市场结构才是稳定的,否则就是不稳定的,不安全的。从生产要素空间活动范围来看,市场空间范围有多大,产业的活动范围就有多大;限定范围有多大,活动半径就有多大。经济要素空间范围的限定,既可以是自然界的条件所限制,也可以是人为制定的政策约束所限制,采用人工方法来改善这种限制,或者消除这种限制的过程就是区域开放。原来不允许进入的产业,现在可以进入了,就是产业开放的过程;原来只允许少量进入,现在允许增加进入量,就是扩大开放的过程。

规定产业开放领域,需要从两个方面实施有效管理,即:规定产业进入领域和规定产业输出领域。

规定产业进入领域。首先,是明确哪些领域开放,明确外部力量可以进入的行业,这些产业原来是不允许外来经济力量进入的,现在允许进入,重新规定产业允许进入的范围,解决允许还是不允许的问题。其次,是允许什么样的经济力量进入,在允许外来经济力量进入的情况下,允许什么样的对象进入,即对进入对象的身份给予规定,明确资质或者明确对象标准,提出进入的标准和条件。第三,允许外部经济力量进入到什么程度,规定进入的深度,例如:规定股权比例,规定进入时机,等等。一般情况下,从维护国家产业安全来考虑设计产业开放的领域和程度,从维护国家弱势产业发展来考虑产业开放的领域和程度。对涉及国家经济命脉的行业一般是不允许外资进入的,涉及国家安全的行业一般情况是不允许外资进入的,一些特殊行业国家是不允许进入的。

规定产业输出领域。首先,明确哪些领域可以出口,或者明确哪些领域不能出口,颁布相应的产业出口规定。其次,明确鼓励哪些行业(产品或者技术)出口,或者明确限制哪些领域出口(有条件出口)。第三,明确出口的国别或者地区,规定只允许出口的国家或者地区,即有限出口。一般情况下,不允许出口敏感技术,或者不允许出口敏感产品,尤其是在高新技术、军工生产等领域,考虑到国家安全,总体上是不允许出口的,或者有条件出口。

2.规定空间开放领域

空间就是区域的概念,是指开放型经济运行的地域。

中国的开放事业起步于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会议”以后,是以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四个特区建设开始的,即:“改革开放”,开放的地区仅仅限于沿海地区的四个经济特区,后来扩展为14个沿海开放城市,再后来扩展成为东部整个沿海地区,再后来扩展到内陆地区。开放的空间分布是逐步扩展、逐步扩大、逐步延伸的,由点到线、由线到带,由带到面。这样的战略部署是考虑空间开放条件的成熟状况,为了谨慎应对不可知情况,防范风险而设计的,也是从开放型经济的驾驭能力来考虑的,是随着管理开放型经济的自信程度逐步深入的。

进入2010年以后,中国国内已经实施全面开放,总体上来看,开放空间已经不存在盲区了。但是,在具体的企业选址方面,每个省(区、市)都有自己的规划范围,从经济区、生态区、流域区和功能区的范围,明确区位布局,规定产业园区的性质,明确哪些产业可以在哪些地方落地。特别是城市规划,明确城市建设规模,土地使用的性质,招商引资的领域与产业园区合理匹配,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提高城市土地的综合使用效率。

对于走出去发展的企业,到什么地方(国家)投资兴业,完全属于企业的日常经营行为,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国家对企业国际化经营是鼓励的。

3.规定项目开放领域

项目,是工程施工和重大经济活动为内容的事件经济体系。项目可以是一座桥、一条路、一座机场、一座电站、一个大型城市综合体等,也可以是重大国际赛事、重大社会经济活动等。项目开放也是对外开放的重要方面,主要表现为项目投资、项目运作、项目经营、项目管理,目的是获得项目产生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例如:美国的NBA篮球赛,参赛的球队都是来自美国本土的各个州属球队,但是,球员却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优秀球员,并非都是美国人,整个赛事运作是市场化的,比赛具有竞赛性,同时也具有了娱乐性和商业性,其影响和扩散范围是世界性的,赛事转播是世界性的,赛事中的广告运作是世界性的,赛事的整体运作方式是国际化、商业化的,体现出来国际化的开放型经济形态。

中国在国内项目开放方面,最早起步于路桥工程项目的建设,集中于重大高速公路项目、桥梁建设项目、市政工程项目等方面,引进外资,允许非国有经济进入,同时给予一定时间的收费权益。此后项目开放逐步向其他领域扩展,例如:机场建设、重大城市工程建设、地铁建设、港口建设等方面。限于项目运作过程中的资金回收方式不同,有的投资回收期时间较长,有的利润回报浅薄,项目的运作方式也不尽相同,总体上属于商业化运作。

中国的国外项目开放,主要指国外工程建设,企业到其他国家施工,完成后交由当地管理。国外项目包括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对外援助项目,也包括企业商业性运作的项目。国家援助项目是由援助国出钱,承担对方国家的某些工程建设,这类项目大多为国家之间外交往来产生的项目。中国对外援助项目很多,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为了帮助发展中国家援助了很多项目,在非洲、亚太、拉美、中东、海湾地区等都发展过援助项目,包括建设医院解决医疗问题;打井解决饮水问题;建设学校解决就学问题;建设道路解决基础设施问题;等等。中国的对外援助,不附加任何条件,完全出于国际人道主义,完全出于国家之间的友好往来,得到了发展中国家的普遍赞誉,得到了世界舆论的普遍好评。国家对外援助项目,大多由中方企业负责施工,建设好后交由当地运营和管理,项目的实施过程,一方面为对方提供了良好的项目设施,另一方面也为对方培养了一大批专业管理人才。企业项目主要是市场化运作的项目,对方国提出项目动议,通过国际市场招标,中方企业获得项目施工资格和权利,完成项目施工和建设。企业项目大多是市场化运作的,是属于商业性项目。

无论是国内项目还是国外项目,大多都是工程类项目,一旦立项就涉及投资、设计、施工、建设、安装、调试、试运行、完成交付等作业环节,涉及国家之间外交,涉及国际资本的流动、国际投资、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国际结算,同样也涉及双方国家的法律条款和政策规定,允许做还是不允许做,允许做到什么程度,采用什么样的技术、标准、材料,这些内容都必须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涉及相关政策制定与调整。

10.1.2 制定开放政策

开放内容管理的第二个方面是制定开放政策,以及修订和完善开放政策体系,对于成熟的政策在适当时机上升到国家法律。

1.政策的含义

政策是政府制定的为了实现某种目标的行动指南。《现代汉语词典》有关“政策”词条解释为:政策是“国家或政党为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现代汉语词典》,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年版,第1608页)。政策是政府运用特权执行的临时性法律,用以规范社会各类主体行为方式,发挥促进作用、维护作用、约束作用。显然,理解政策可以从以下六个方面:一是政策制定的主体是政府;二是政策是有目标的;三是政策实施是有时间限定的;四是政策是对某种行为的规范或者规定;五是政策具有法律约束力;六是违反政策将会受到处罚。

政策力量分为三种,一是鼓励类的政策体系,规定支持的政策体系。二是限制类的政策体系,规定不允许的政策体系。三是规范类的政策体系,规定有条件的允许政策体系。

2.政策体系

政策体系可以按照对象分为:关于人的政策、关于物的政策、关于钱的政策。

按照市场主体可以分为:企业政策、消费者政策。

按照宏观运行可以分为:财政政策、货币政策

按照经济增长贡献力量可以分为:投资政策、消费政策、贸易政策。

按照进出产业要求分为:产业准入政策、产业规避政策、产业标准政策。

按照微观企业运行分为:土地政策、税收政策、工商政策、环保政策、资源政策、资本政策、人才政策。

从规范的领域来看,形成了宏观政策、中观政策、微观政策,从而构成政策体系。

3.政策的相机抉择

政策的作用在于调控时局,规避运行状态中的过度行为,因此,政策力量是逆经济发展方向调整的。如果经济运行态势低迷,就实施刺激增长的政策,鼓励投资,鼓励扩张,使经济态势向增长的方面发展;如果经济运行态势过度膨胀,就实施抑制增长的政策,制约投资,制约扩张,使经济态势向回落的方向发展,这种机制称之为“负反馈”,即采用人工调控方法使经济运行系统始终在一个可控的运行范围。政策实施与效果表现需要时间,这个时间称之为“时差”。时差实际上就是政策实施的力度,政策实施的力度越大,则时差就越小,表现出来的现象就越快;反之,政策实施的力度越小,则时差就越大,表现出来的现象就越慢。由于政策实施是有时间限定的,因此,政策对时局的调控往往反应较快。

4.政策改革

政策改革,实际上就是对过去已经实施过的政策进行改革,进行修订,甚至进行政策变革,重新制定政策体系。

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实际上就是对过去实施的政策体系进行变革。由计划经济转变为市场经济,是一场系统性的政策变革;由封闭的国内经济体系转变为开放的国际经济体系,是一场深刻的政策体系变革;由招商引资发展国内经济转变为对外投资发展国际经济,是一场深刻的政策体系变革;由发展特区经济为亮点转变为发展自由贸易区为亮点,是一场深刻的政策体系变革;由东部沿海地区开放为重点转变为中西部地区开放为重点,是一场深刻的政策体系变革。

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完善,往往是矛盾统一的,如果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则对生产力发展起促进作用,如果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则对生产关系起阻碍作用。在实际经济生活中,生产力是最活跃的要素,生产力发展总是对生产关系提出新要求。因此,政策安排总是滞后实践要求,适时调整政策体系,修改不适应实际工作需要的方面,是政府改革的重要领域。

2013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届三中会议确立了新的改革开放目标,中国进入新一轮开放改革的历史时期,特点主要体现在四大方面:一是重点在内陆地区;二是重点在“走出去”发展;三是自贸区建设;四是“一带一路”建设。因此,一系列政策改革行动,将顺应形势发展必然相继出台,第一种情况是制定或者出台新政策,第二种情况是调整或修订原有的政策;第三种情况是修订某些领域中的法律条款。例如:在上海自贸区建设过程中,上海市就提出了相关法律与自贸区建设相适应的条款调整问题,国务院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修改意见,报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予以修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