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济新常态与会展业

经济新常态与会展业

时间:2023-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经济新常态的含义“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尔·埃里安提出,特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国家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的经济现象,是国际投资界描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特定用词。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

(一)经济新常态的含义

“新常态”最早由美国太平洋投资管理公司首席执行官埃尔·埃里安提出,特指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经济体国家经济陷入低速增长甚至衰退的经济现象,是国际投资界描述金融危机爆发之后经济增长低于平均水平的特定用词。在西方思想界,“新常态”包含着两层意思:一是经济发展表现为低增长、高失业和高债务“一低两高”的基本特征;二是在宏观政策应对上,长期以来,传统凯恩斯主义与新自由主义都可能无法适用新的经济现实,需要探讨新的治理良方。因此,普遍认同的观点是,当前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增加,新的风险因素不断呈现,世界经济处于理论的探索期与政策的实验期。

“新常态”一词,在很短时间内成为当前分析经济形势与发展未来的热词。在新常态视角下,世界与中国,正面临一个新的时代;同样,中国会展也面临着新的局势、新的转折和新的机遇,需要转变思想理念,打破思维定式,创新发展模式,谋求新的飞跃。

中国经济呈现出新常态,有几个主要特点:一是从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二是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第三产业、消费需求逐步成为主体,城乡区域差距逐步缩小,居民收入占比上升,发展成果惠及更广大民众;三是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新常态将给中国带来新的发展机遇。中国经济新常态首先意味着经济现实的变化,曾经助推中国增长的各种经济要素已经发生变化,中国经济在增速、结构与改革三方面取得了更科学的平衡;经济学家将这种新常态概括为“中高速、优结构、新动力、多挑战”四大特征。中国经济新常态还意味着宏观政策的变化,注重微调控,不搞强刺激,定向调控,精准发力;新常态更意味着思维模式的变化,打破传统惯例,从全新的角度和更多的维度来谋划和推进中国的改革开放新格局。

(二)我国会展新常态及其发展措施

我国会展产业的总体规模、增长方式、区位格局、业态内容、产业链体系、市场化进程、发展条件和竞争模式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与世界经济新常态和中国经济新常态相呼应、相一致的中国会展新常态:

1.行业规模初具,增长速度趋缓。统计数据表明,办展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展出面积仍保持增长状态,但增长速度回落到一位数,早期两位数,甚至20%的年增长速度的状况发生了变化,会展发展速度成倍于国民经济增长速度一段时期内很难再次出现,会展增长与国民经济增长基本同步似乎成为一段时期内的新常态。会展发展方式发生质的飞跃,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升型内涵发展转变。会展内部结构优化发展,政府主导综合会展活动减少,专业化、市场化程度提升;区域结构发生变化,中西部发展加快,比重增加,趋势良好;展出面积增长速度高于数量增长,成规模展会比重增加,展会规模效应凸显。

2.产业链体系完备,多行业协同推进。现代科技的进步为会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助推会展发展,实现了跨界融合发展。近年来新技术在会展活动中得到广泛运用,从现场数据的收集统计,到线上线下展会的共同发展;从信息新技术的应用,到会展科技资本的融合,都充分体现出“会展与科技协同发展”的总体趋势。时至今日,几乎所有展会都设立了自己的网站,大型展会几乎全部实现了线上展会与线下展会的结合,网上成交和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实体展会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智能手机APP在展会中的应用已经成为时尚标志,O2O的方式也被会展业界所普遍采用。2014年中国会展企业新三板融资成功,开创了会展行业与资本市场合作的先河,而此前世界会展云基地和数码研究基地的投资建设则体现了会展资本向数字技术的渗透。除了会展产业链内部各环节之间的融合发展,会展与金融、会展与科技、会展与旅游,以及会展与其他产业合作、融合不断创新,拓宽了会展产业发展的领域,丰富了会展跨界融合发展的内容。

3.政府职能转变,市场化进程加快。近些年来,中央加大了会展行业管理、规范的力度。对全国500多个政府主办的会展活动进行了清理、规范。政府逐步从具体会展活动操办中脱离出来,政府主办展会、论坛数量减少,质量提升;“重形式、轻内容”现象得到遏制;领导出席规格、频率得到有效控制,财政开支大规模压缩,去行政化效果明显;市场化运作力度加大,一些政府主办会展活动华丽转身,或委托专业化会展企业市场化运营,或实行政企分开运作。政府办展市场化运作,一方面活跃了市场,为市场主体提供了更多发展机遇;另一方面也为建立公平公开开放的市场规则清除了制度障碍,加快了整个行业市场化的进程。

应对会展新常态首先要有一个平常的心态来实事求是地研究和分析会展实际功能作用,给会展产业以一个恰如其分的定位;其次,坚持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原则,认真研究和分析会展市场供求关系和实际市场资源,真正做到目标确定切合市场实际,题材策划源自市场需求,活动运作符合市场要求,应对举措利于市场发展;再次,跳出会展谋划会展,处理好形式和内容的关系,发挥会展平台桥梁作用,助推产业发展和产业提升,做大、做强会展产业;最后,发挥市场和政府两只手互动调节、共同推进的作用,创新思维,精准发力,围绕市场培育和市场规范出招,通过市场化手段奏效。

【注释】

[1]孙明贵,张宏远:《绿色会展的体系构建及其看法探讨》[J],《未来与发展》2006年第12期,第56~59页。

[2]颜澄:《基于循环经济的“绿色会展”发展途径》[J],《商业研究》2007年总523期,第30~31页。

[3]蔡梅良:《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绿色会展动力机制研究》[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8年第5期,第66~68页。

[4]何卫东:《打造适应“低碳”需要的绿色会展》[J],《社会观察》2009年第11期,第42页。

[5]Go.F,W.Zhang.Applying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to Beijing as An International Meeting Destination[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1997,35(4):42~49.

[6]Crouch.G,J.Louviere.The determinations of Convention Site Selection:a Logistic Choice Model from Expermental Data[J],Journal of Travel Research,2004,43(2):118~130.

[7]Weber,K.Meeting Planners Useand Evaluation of Convention and Visitor Bureaus[J],Tourism Management,2001,22(6):599~606.

[8]汪劲:《中国环境法原理》[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41页。

[9]威廉·配第:《经济著作选集》[M],陈东野译,商务印书馆1981年,第19页。

[10]刘健康:《会展经济充满魅力》[J],《中外企业文化》2001年第10期,第22~23页。

[11]Michael E.Porter.The Competitive Advantage of Nations:FreePress,1990,转引自吴翔阳:《产业自组织集群化及集群经济研究》[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2006年,第159~184页。

[12]林敏:《上海会展产业集群形成机制研究》[J],《商场现代化》2009年6月(中旬刊)第132页。

[13]王缉慈:《创新的空间——企业集群与区域发展》[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58~74页。

[14]企业集合体包括会展企业、支持机构、支持性配套服务企业。会展企业主要指的是会展场馆、会展组织、会展接待企业,支撑机构主要指的是政府管理部门、行业协会和教育培训研究机构等,支持性配套服务企业指的是与会展直接相关行业的企业,如会展物流企业、酒店等。

[15]Degeratu A.M.Consumer Choice Behavior in Online and Traditional Supermarkets:The Effects of Brand Name,Price,and Other Search Attributes[J].Inremational Journal of Reserch in Marketing,2000,17(l):55~78.

[16]苏文才主编:《会展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108页。

[17]吕宏伟:《国外展览业对我们的启示》[J],《中国林业产业》2008年第1期,第43页。

[18]企业与展会主办方是一种“委托—代理”关系。展会主办方在信息搜索能力上是强于企业的。因此,它成了企业信息搜寻的“代理人”。而对企业来说,这种委托行为能大大减少其因信息搜寻而引起的交易成本。会展从减少企业交易成本的角度来说,其实是一种制度上的创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一键复制
图片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