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工程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工程设计方案评价的内容

时间:2022-07-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不同类型的建筑,使用目的及功能要求不同,评价的重点也不相同。因此分别对各部分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是保证总设计方案经济合理的前提。它是反映总平面设计用地是否经济合理的指标,建筑系数大,表明布置紧凑,节约用地,又可缩短管线距离,降低工程造价。工程寿命成本包括工程造价及工程建成后的使用成本,这是评价建筑物功能水平是否合理的综合性指标。

不同类型的建筑,使用目的及功能要求不同,评价的重点也不相同。

(一)工业建筑设计评价

工业建筑设计是由总平面设计、工艺设计及建筑设计三部分组成,它们之间是相互关联和制约的。因此分别对各部分设计方案进行技术经济分析与评价,是保证总设计方案经济合理的前提。各部分设计方案侧重点不同,因此评价内容也略有差异。

1.总平面设计评价

总平面设计是工业建筑项目设计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的目的是在保证生产、满足工艺要求的前提下,根据自然条件、运输要求及城市规划等具体条件,确定建筑物、构筑物、交通线路、地上地下技术管线及绿化美化设施的相互配置;创造符合该企业生产特性的统一建筑整体。在布置总平面时,应该充分考虑到竖向布置、管道、交通线路、人流、物流等是否经济合理。

(1)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的要求。

1)总平面设计要注意节约用地,不占或少占农田;

2)总平面设计必须满足生产工艺过程的要求;

3)总平面设计要合理组织厂内外运输,选择方便经济的运输设施和合理的运输线路;

4)总平面布置应适应建设地点的气候、地形、工程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

5)总平面设计必须符合城市规划的要求。

(2)工业项目总平面设计的评价指标。

1)建筑系数(建筑密度)。是指厂区内(一般指厂区围墙内)建筑物、构筑物和各种露天仓库及堆放、操作场地等地占地面积与整个厂区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是反映总平面设计用地是否经济合理的指标,建筑系数大,表明布置紧凑,节约用地,又可缩短管线距离,降低工程造价。建筑系数的计算可用下式计算:

建筑系数=建筑占地面积/厂区占地面积

2)土地利用系数。是指厂区内建筑物、构筑物、露天仓库及堆场、操作场地、铁路、道路、广场、排水设施及地上地下管线等所占面积与整个厂区建设用地面积之比,它综合发映出总平面布置的经济合理性和土地利用效率。土地利用系数可用下式计算:

土地利用系数=(建筑占地面积+厂区道路占地面积+工程管网占地面积)/厂区占地面积

3)绿化系数。是指厂区内绿化面积与厂区占地面积之比。它综合反映了厂区的环境质量水平。

4)工程量指标。包括场地平整土石方量、地上及地下管线工程量、防洪设施工程量等,这些指标综合反映了总平面设计中功能分区的合理性及设计方案对地势地形的适应性。

5)经济指标。包括每吨货物运输费用、经营费用等。

2.工艺设计评价

工艺设计方案要确定企业的技术水平。主要包括建设规模、标准和产品方案;工艺流程和主要设备的选型;主要原材料、能源供应;“三废”治理及环境保护措施,此外还包括生产组织及生产过程中的劳动定员情况等。

(1)工艺设计的原则。

1)先进性。项目应尽可能采用先进技术和高新技术。衡量技术先进性的指标有:产品质量性能、产品使用寿命、单位产品物耗能耗、劳动生产率、装备现代化水平等。

2)适用性。项目所采用的工艺技术应该与国内的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管理水平相适应。

3)可靠性。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和设备质量应该可靠,并且经过生产实践检验,证明是成熟的技术。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时,要特别注意技术的可靠性、成熟性和相关条件的配套。

4)安全性。项目所采用的技术在正常使用过程中应能保证生产安全运行。

5)经济合理性。在注重所采用的技术设备先进适用、安全可靠的同时,应着重分析所采用的技术是否经济合理,是否有利于降低投资和产品成本,提高综合经济效益。技术的采用不应为追求先进而先进,要综合考虑技术系统的整体效益,对于影响产品性能质量的关键部分,工艺过程必须严格要求。关键工艺部分,如果专业设备的控制系统国内不能保证供应,则成套引进技术和关键设备就是必要的。

(2)设备选型与设计。

设备选型和设计应注意下列要求:

1)设备选型应该注意标准化、通用化和系列化;

2)采用高效率的先进设备要符合技术先进、稳妥可靠、经济合理的原则;

3)设备的选择应立足国内,对于国内不能生产的关键设备,进口时要注意与工艺流程相适应,并与有关设备配套,不要重复引进;

4)设备选型与设计要考虑建设地点的实际情况和动力、运输、资源等具体条件。

(3)工艺技术方案的评价。

对于工艺技术方案进行比选的内容主要有:技术的先进程度、可靠程度、技术对产品质量性能的保证程度,技术对原料的适应程度,工艺流程的合理性,技术获得的难易程度,对环境的影响程度,技术转让费或专利费等技术经济指标。

3.建筑设计评价

(1)建筑设计的要求。

工业建筑设计必须为合理生产创造条件。因此,在建筑平面布置和立面形式选择上,应该满足生产工艺要求。在进行建筑设计时,应该熟悉生产工艺资料,掌握生产工艺特性及其对建筑的影响,建筑设计必须采用各种切合实际的先进技术,从建筑形式、材料和结构的选择、结构布置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满足生产工艺对建筑设计的要求。

(2)建筑设计评价指标。

1)单位面积造价。建筑物平面形状、层数、层高、柱网布置、建筑结构及建筑材料等因素都会影响单位面积造价。因此,单位面积造价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指标。

2)建筑物周长与建筑面积比。主要使用单位建筑面积所占的外墙长度指标K,K越低,设计越经济,K按圆形、正方形、矩形、T形、L形的次序依次增大。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建筑物平面形状是否经济。该指标越低,平面形状越经济。

3)厂房展开面积。主要用于确定多层厂房的经济层数,展开面积越大,经济层数越可增加。

4)厂房有效面积与建筑面积比。该指标主要用于评价柱网布置是否合理,合理的柱网布置可以提高厂房有效使用面积。

5)工程全寿命成本。工程寿命成本包括工程造价及工程建成后的使用成本,这是评价建筑物功能水平是否合理的综合性指标。一般来讲,功能水平低,工程造价低,但是使用成本高;功能水平高,工程造价高,但是使用成本低。工程全寿命成本最低时,功能水平最合理。

(二)民用建筑设计评价

民用建筑项目设计是根据建筑物的使用功能要求,确定建筑标准、结构形式、建筑物空间与平面布置以及建筑群体的配置等。民用建筑设计包括住宅设计、公共建筑设计以及住宅小区设计。民用建筑一般包括公共建筑和住宅建筑两大类。住宅建筑是民用建筑中最大量、最主要的建筑形式。因此本书主要介绍住宅建筑设计方案的评价。

1.民用住宅建筑设计影响工程造价的因素

(1)建筑物平面形状和周长系数。

(2)住宅的层高和净高。

(3)住宅的层数与工程造价的关系。

(4)住宅单元组成、户型设计的指标是结构面积系数(住宅结构面积与建筑面积之比),系数越小设计方案越经济。

(5)住宅建筑结构的选择。

2.民用住宅建筑设计的基本原则

民用建筑设计要坚持“适用、经济、美观”的原则。

(1)平面布置合理,长度和宽度比例适当;

(2)合理确定户型和住户面积;

(3)合理确定层数与层高;

(4)合理选择结构方案。

3.民用建筑设计的评价指标

(1)平面指标。该指标用来衡量平面布置的紧凑性、合理性。

平面系数K=居住面积/建筑面积

平面系数K1=居住面积/有效面积

平面系数K2=辅助面积/有效面积

平面系数K3=结构面积/建筑面积

其中,有效面积指建筑平面中可供使用的面积;居住面积=有效面积-辅助面积;结构面积指建筑平面中结构所占的面积;有效面积+结构面积=建筑面积。对于民用建筑应尽量减少结构面积比例,增加有效面积。

(2)建筑周长指标。这个指标是墙长与建筑面积之比。居住建筑进深加大,则单元周长缩小,可节约用地,减少墙体积,降低造价。

单元周长指标=单元周长/单元建筑面积(m/m2)

建筑周长指标=建筑周长/建筑占地面积(m/m2)

(3)建筑体积指标。是建筑体积与建筑面积之比,是衡量层高的指标。

建筑体积指标=建筑体积/建筑面积(m3/m2)

(4)面积定额指标。该指标用于控制设计面积。

户均建筑面积=建筑总面积/总户数

户均使用面积=使用总面积/总户数

户均面宽指标=建筑物总长度/总户数

(5)户型比:指不同居室数的户数占总户数的比例,是评价户型结构是否合理的指标。

(三)居住小区设计评价

小区是城市居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组织居民日常生活的比较完整和相对独立的居住单位。小区规划设计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环境,同时也关系到建设用地、工程造价及总体建筑艺术效果。小区规划设计的核心问题是提高土地利用率。

1.住宅小区规划中影响工程造价的主要因素

(1)占地面积。居住小区的占地面积不仅直接决定着征地费的高低,而且影响着小区内道路、工程管线长度和公共设备的多少,而这些费用约占小区建设投资的1/5。因而,用地面积指标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小区建设的总造价。

(2)建筑群体的布置形式。建筑群体的布置形式对用地的影响不容忽视,通过采取高低搭配、点条结合、前后错列以及局部东西向布置、斜向布置或拐角单元等手法节省用地。在保证小区居住功能的前提下,适当集中公共设施,合理布置道路,充分利用小区的边角用地,有利于提高密度,降低小区的总造价。

2.在小区规划设计中节约用地的主要措施

(1)适当压缩建筑的间距;

(2)提高住宅层数或高低层搭配;

(3)适当增加房屋长度;

(4)提高公共建筑的层数;

(5)合理布置道路。

3.居住小区设计方案评价指标

居住小区设计方案评价指标见下列公式:

建筑毛密度=居住和公共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小区占地总面积×100%;

居住建筑净密度=居住建筑基底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100%;

居住面积密度=居住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m2/公顷);

居住建筑面积密度=居住建筑面积/居住建筑占地面积(m2/公顷);

人口毛密度=居住人数/居住小区占地总面积(人/公顷);

人口净密度=居住人数/居住建筑占地面积(人/公顷);

绿化比率=居住小区绿化面积/居住小区占地总面积。

其中需要注意区别的是居住建筑净密度和居住面积密度。

1)居住建筑净密度是衡量用地经济性和保证居住区必要卫生条件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其数值的大小与建筑层数、房屋间距、层高、房屋排列方式等因素有关。适当提高建筑密度,可节省用地,但应保证日照、通风、防火、交通安全的基本需要。

2)居住面积密度是反映建筑布置、平面设计与用地之间关系的重要指标。影响居住面积密度的主要因素是房屋的层数,增加层数其数值就增大,有利于节约土地和管线费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