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课程评价的内容

课程评价的内容

时间:2022-03-1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包括:第一,课程结构评价。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点推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集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多媒体、教学环境等要素组成,通过研讨、实训、示范、交流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秩序。

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评价包括课程职责评价、课程开发与建设评价、课程实施评价、课程效能评价、课程管理评价五个方面。

1.课程职责评价

课程职责评价是指课程目标是否符合社会需求和学生个体的需要,实质上是对课程目标及其所反映的课程观念的一种评价。课程目标和课程观念是否符合应有的价值取向,是这种课程模式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志。

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发展在价值取向上从学术型人才培养取向转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应用型人才。目前,仍然广泛存在轻视技术与技能教育,忽视职业岗位技能培养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的现象。重理论轻实践、重课堂轻课外的思想,无论是在老院校,还是在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中依然存在。因此,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首先应在培养目标上真正转向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的应用技术型专门人才上来。同时,根据21世纪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发展的特点,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在价值取向上应从“适应现在”转向“既适应现在,又适应未来”,从主要满足“就业”转向“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和“提高人的创造能力及创新意识培养”上来。

学校确定的课程目标是否符合社会的要求和人才全面培养的要求,具体表现在:第一,在课程发展目标定位上,具有明显特色和一定优势,在同类院校中处于领先水平;第二,在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上,定位准确,具有明确的职业面向,能够满足用人单位需要;第三,在学科专业定位上,能主动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结构需要,学科专业设置具有鲜明的针对性、灵活性和适应性,专业口径宽窄适当;第四,在服务面向定位上,能够依托行业办学,走特色发展道路,服务社会。

2.课程开发与建设评价

课程体系不仅体现课程目标,反映课程观念,而且控制课程功能,直接影响课程目标、课程观念的落实。课程体系应该是一个有机的、多元互补的整合体,包括为实现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所应达到的专业知识水平和能力水平而确定的所有课程。课程开发是在专业教学计划及专业课程体系的指导下进行的。在课程开发过程中,课程设置、课程大纲编写同教材选定紧密相扣,以深化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的改革,更加有利于优化技术型人才的培养,从而保证课程开发的质量。在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开发与建设中,其评价的对象主要包括课程计划、课程大纲和教材。对课程计划的评价,主要是看其内容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否相符;课程计划的内容是否随着技术的发展、就业市场的改变而不断更新。对课程大纲的评价,要看教学大纲是否与课程计划相一致;对教材的评价,必须细化到教材的时效性,因为教材的科学性、先进性直接影响教学质量。

课程建设评价的内容包括:第一,课程结构评价。课程结构合理性评价,要求根据学生的需求和社会的需要来设置课程。第二,课程方案评价。对学校课程方案的评价主要在于评价其设计是否能够体现出课程编制的总体要求,对学校工作是否具有全局指导的作用。第三,学科课程标准评价。学科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其制订的依据为学校课程方案;对其进行评价在于检查是否能够指导教师顺利开展教学工作,能否为评价学科教学质量提供标准。

总之,在总体上把握的时候要注意,课程开发与建设要与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发展定位及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课程设置要适应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的需求,要与人才市场需求相适应。

3.课程实施评价

课程实施评价的内容包括对课程开发与建设、课程实施所涉及的因素进行评价,它是一个动态性评价过程,因为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与课程改革的进行,评价也会随着课程的调整而变化。

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施过程是教师引导学生积极地、主动地双边学习的过程,也是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过程。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施的评价实际上是对课程教学的形成性评估,其主要目的是改进、发展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的课程改革,具有一定的诊断作用,这就要求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发现课程目标、课程设置以及课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明确课程实施过程中的优劣利弊,从而切实改进课程教学,直接推动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高。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施的过程不只是向学生传授一般的知识,而是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独立学习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同时对他们进行职业训练,使学生掌握某个职业领域内应具备的应用技术型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实施过程的评价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①课程内容,即课程的设置及教材的选择是否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②教学方法,即方法的选择是否与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特征相互适应,能否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以及能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主性。教学方法必须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重点推行“案例教学法”“项目教学法”,集实践性、启发性、针对性、综合性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方法。比如“项目教学法”是由教师、学生、教学多媒体、教学环境(如教室、实验室、实习工厂、实训工场)等要素组成,通过研讨、实训、示范、交流构建一个师生共同参与,强调基础知识与专业技能并举、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的教学秩序。③成绩考核,即考核方法及指标的确定是否能够测评出教师教学的真实水平、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以及学生职业能力的水平。④课程改革体现在课堂教学内容的更新、方法的创新等方面。

4.课程效能评价

课程效能评价就是要看参与课程发展的人员发展与学校确定的目标、社会需求的目标的符合程度。斯塔弗尔比姆对评价的目的做过精彩的阐述,认为“评价的最重要的意图不是为了证明,而是为了诊断和改进”[12]。因此,对课程效能的评价,首先是看评价的目的是否明确;其次是评价的目的是否能够达到。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课程发展的主要参与者有学校、教师、学生、社会(家长及用人单位满意度)等,因此,对课程效能的评价,重点就是考察这四类参与者在这个过程中的变化与发展情况。

第一,学校发展评价。学校在转型发展过程中,通过发展评价,设计出符合本地和本校实际的课程方案,使学校既能稳定办学,又能及时调整课程与教学内容;既能不断提高课程与教学质量,又能主动适应劳动力市场供需变化和科技进步对职业演变的影响;既能宏观调控课程与教学质量,又能促使学校办出各自的特色。

对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学校的转型和发展,首先,要走产学研结合的道路。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就是要利用学校的应用技术优势取得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一是把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二是使科研与生产实际相结合,通过了解生产、推动生产、联系生产进行教学与科研,接受企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确定人才培养目标,达到教学、生产、科研协调发展的目的。其次,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特别是针对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训基地的创设。

第二,学生发展评价。对学生发展评价,主要体现在学生在职业群体中是否具有竞争力并具备教学的基础;学生是否获得专业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的社会能力和德、智、体、美等全面素质是否得到了和谐发展,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否得到了提高。具体来说:①职业素质。应用技术型本科院校要求学生具有职业特征的课程素质,即“通用能力”。所谓通用能力,是指适用于所有职业的一般性职业能力,是从事任何工作要取得成功都必须掌握的能力,具有普遍适用性和可迁移性等特点。②岗位技能及专业理论知识。岗位技能评价要求学生掌握必备的岗位技能,在评价中主要强调以下两方面:首先,要根据应用技术型岗位的要求,对最基础的、核心的技能进行评价;其次,评价应先易后难、循序渐进、细化标准,便于学生操作。而专业理论知识的评价则强调专业理论知识“必需、够用”;此外,还要把理论知识评价与技能评价有机地组合起来,不单独评价理论知识,而在技能评价中看理论知识的具体运用效果。

第三,教师发展评价。教师发展评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课程素质。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是确保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性因素。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对教师素质提出较高要求。首先是教师思想政治素质,表现在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程度、敬业精神以及教学态度等方面;其次是教师的专业理论素养。②教师的教学及学术水平,主要指教师能否很好地胜任业务范围之内的课程教学、科研项目以及对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创新程度。③课程观念。教师课程观念不同于他们所掌握的课程理论知识,形成观念的过程不只要求有所知,而且要产生相应的行为。转型时期的地方本科院校由于教学的特殊需要,要求教师既能教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学生实训。更新观念,要求教师把新的课程知识、课程政策规范与他们对教育的基本情感倾向和他们日常的教学活动行为方式结合起来,引导他们产生新的价值取向,并找到解决内心冲突的行动方法。④课程实施能力。新课程意味着一套新的课程理念,更意味着一套新的行为方式。对此,评价者应该利用评价结果向教师做一些诊断建议,帮助教师认清自己的工作状况,促进教师发展职业能力。教师有一些基本的职业能力,这些能力在工作过程中有没有得到提高,是教师评价的重要内容,美国国家教师教育认证理事会认为,一个专业教师应当具备以下能力:经常为家长提供关于学生学习效果的信息使家长参与到教育过程中;参与职业组织;自愿参与学校和社区活动;利用社区资源促进学生学习;建立可以记录学生进度信息的系统;经常作学生的代表;能够评估自身职业成长并主动寻找职业发展机会;是学校社区里能相互协作的一员。这些能力同样是转型时期地方本科院校老师应该具备的。⑤师资队伍的结构,包括教师的知识结构、年龄结构以及学历和职称结构等是否合理以及不同职称结构的教师搭配是否能够满足教学的需要。特别是对“双师型”教师队伍的素质要求,要达到必要的比例,专业带头人知识、能力、素质符合专业建设发展要求,并开展科研和教学改革研究。如德国联邦教育法总纲中规定在工业技术学院任教的教授必须具备下列的先决条件:正式的高校毕业生;受过相应师范教育;有博士学位;有至少5年的企业工作经历,并且至少有3年校外企业工作经历。

第四,社会评价。社会评价主要是看社会和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认可度及学生进入企业后的职业能力表现,如学生的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动手操作能力、适应环境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是否能够让企业和家长满意。

5.课程管理评价

课程管理是以课程实施的全过程为对象,遵循课程与教学活动的客观规律,运用现代科学管理的理论、原则和方法,对教学工作进行决策、计划、组织、实施、检查、指导、总结和提高,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以保证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科学的课程管理评价,对建立稳定的教学秩序、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导作用以及提高学生自我教育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都具有积极的作用。

课程管理评价应注重以下内容:①课程计划的管理,包括课程计划是否完备、是否全面执行。②课程实施过程中各个环节的全面质量管理,包括教师的备课教案的更新、课堂教学的管理、作业的布置与批改、答疑与复习的辅导、考试与成绩的评定。③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包括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的培养,学生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学习面的拓展。④课程改革的规划与实施,即教学改革措施的规划,教学改革方案的贯彻和执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