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合作的共生模式

基于合作的共生模式

时间:2022-07-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多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其核心的内容是建立工业共生系统。产业共生的合作模式及其稳定性基于ISNs的合作来提高区域内的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并提出了多种合作的模式。

多个层面推进循环经济,其核心的内容是建立工业共生系统。主流理论对工业共生的定位不再局限于企业之间的副产品和废弃品的投入产出关系之上,而是加入了资源共享的内涵。对于企业来说,提高资源共享程度的做法通常是对具有公共产品性质的基础配套设施实行集中供给,如工业工程设施、给排水系统、能源集中供给、物流辅助系统、无法建立共生关系的副产品和废弃品的集中处理、信息和高端创新资源的共享等。除此之外,能够实现资源减量化利用的其他方式,如产业链的运行模式,也成为推进循环经济的重要模式。因此,工业共生模式的本质内涵与循环经济实现资源和环境两方面“节约”具有相同的含义。而上述工业共生系统的建立和正常运转,就与多方的合作密不可分了。而合作模式的选择,也成为实现资源节约的主要研究内容。

(1)基于合作的产业共生与生态产业园

产业共生就是建立企业之间包括副产品在内的投入产出关系,多个企业的产业共生关系就组成了产业共生链甚而共生网络(Industrial Symbiosis Networks,ISNs)。如果在一个园区内建立起大多数企业加盟且具有一定自运转能力的ISNs,这种ISNs在企业之间通过管道互通、装置互联或其他专业化的物流储运设施,在园区中所提供的各种基础配套设施服务和公共资源共享体系也具有绿色化特征,那么,这类园区通常就被称为生态产业园(Eco-Industrial Parks,EIPs)。这种产业园由于其所具有的生态化特征,因此也要求入园的企业建立在环境管理和包括能源、水和其他资源减量化利用等方面的合作关系,以此来满足园区零排放的生态化要求[31]。而合作能够顺利进行下去的必要条件,是在合作方之间寻求改善环境和经济绩效的共同利益,从而确保因合作而建立的ISNs和能量梯次利用系统获得足够的动力正常运转,并因此在提高商业绩效的同时减少污染和废弃[32]

国际市场上日益增大的竞争压力是促使各个国家和地区建设EIPs的主要因素之一[33]。竞争压力表现在内外两个方面。内部因素表现为增加创新的机会、提高产品质量的能力和提供新的市场机会等。典型事例是工业回收网络的健全,这会同时降低废弃物处理成本,使企业从废弃物的回收和再生过程中获益[34]。外部因素表现在市场需求增加、政府政策支持、法律制度维护以及行业协会保护等[35]。典型事例是地方政府出于增强区域影响力的意愿,在发展EIPs过程中给予各种财务支持,并体现在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法律条文中[36]

Roberts(2004)[37]提出了以下分析思路和实证结论:由于信息、网络、供应商、分销商、市场、资源和支持系统的共享,企业的聚集不仅能够增大企业间的合作机会,更重要的是给合作企业带来生产能力增长、技术领先以及企业间协同的机会,从而加大创新、技术和知识的扩散与共享。周江、曹瑛(2007)[38]也提出将区域副产品交换网络经过组合形成一种新的空间结构——区域产业生态系统,并共同建立响应的信息平台、物流平台和促进机构以提供支持。罗炜、唐元虎(2000)[39]认为这种将内化与扩散割裂的创新模式对技术经济变革缺乏应有的解释力,强调创新行为主体间的合作模式进入研究领域,并形成了许多指导合作创新的引领性成果。合作创新的效率研究也全面展开,合作创新成为全球化背景下提升创新能力的一种重要模式[40],对合作模式的研究开始深化。

20世纪90年代,在生活条件、知识的可用性、政府政策、物流网络、劳动力质量等经济和环境方面有很大的转变,从而使对环境的考虑占到了主要的方面。Kohonen和Sankin(2005)[41]认为这种转变导致了市场的分割,一般的或混合的基于聚焦经济的商业网点向满足特殊需要的商业网点转变,包括科技园区、物流园区和EIPs等;而法律框架的改变也会影响EIPs的发展。

(2)产业共生的合作模式及其稳定性

基于ISNs的合作来提高区域内的资源效率和环境效益方面的研究成果颇丰,并提出了多种合作的模式。三方研究机构(Research Triangle Institute,2001)[42]认为应建立合作成员在商业绩效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多方主动合作,即副产品交易、资源共享合作和产业生态链模式,将之视为ISNs不可或缺的组成内容,形成了基于商业绩效的合作模式。劳爱乐(2003)[43]认为生态产业园的主体是园区,而不是园区内的企业。因此提倡以园区为主、企业为辅的基于园区生态化的合作模式,园区中的基础设施绿色设计和运营、能源效率和资源再用,才是园区建设产业生态园的主要措施。当然,园区为了保证其生态型功能,要对入园企业进行选择,这些企业往往也是绿色含量较高的优秀企业。这样,园区所建立的各种绿色化设施和零排放要求,就比较容易得到园区企业的合作与配合。除此之外,Gibbs(2002)[44]和Cohen-Rosenthal(2003)[45]还在更加广泛的领域提出了合作的要求,如土地用途的变更方面等基于生态意识的合作模式。由于我国在工业区开发建设过程中,多数地区都会选择距离城市较近的郊区,为此几乎所有地区都会涉及对农田或养殖水域的征用,征用过程中的经济性补偿环节当然必不可少,但是在经济欠发达地区,当经济性补偿无法满足需求的时候,合作就变成了一项非常必要的内容。如共建工业区、共同运营工业区以及采用从工业区的运营费用中逐步扣除等多种形式的合作模式。

Yang(2004)[46]认为:EIPs的建设和运行要通过园区与企业以及企业与企业之间相互合作,以共享资源(如信息、物料、能源、基础设施以及自然的地理环境),从而达到促进经济增长、提高环境质量和参与方的资源效率的目的,由此形成了基于资源共享的合作模式。Schlarb(2001)[47]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内诠释了EIPs的商业活动及其与社区的联系。这种联系不仅在商业运作中形成了企业内和企业间的投入产出关系,而且在园区和社区间也可以形成产业循环链。这样就将EIPs从以往的产品生产过程的循环扩展到了产品使用和报废过程的循环,将园区循环扩展到了区际循环,这种循环涵盖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层面循环,由此形成了基于全过程循环的合作模式。Cohen-Rosenthal(1996)[48]也认为:更广泛的生态产业网络,使企业和社区之间能够形成基于共同利益的合作模式,这有助于它们共同决定未来的商业开发模式。这样,企业和社区间的互动关系更有利于发展具有生态意义的商业合作,形成了共同开发的合作模式。

上述合作模式,都属于基于经济利益的产业共生合作模式。所有这些模式都会产生一个共性问题,就是在某些情况下经济性和生态性无法得到兼顾。在上述这些模式中,如果一个企业不稳定,就会因产业关联而导致其他合作方企业的不稳定。而保证基于生态型功能的稳定合作有时候会产生经济代价,因此上述多种模式的综合应用并以更加广泛的生态含义来合作由此产生。Pauline and Gibbs[49]对六个典型的生态产业示范园[50]进行了研究,认为应该对ISNs在更广泛的范围内加以规定。如对具有某些公共需求的企业进行集中供给:废水处理商就是对多个企业排出的废水进行处理,处理之后再进行回用;废弃物的再生企业同样是使用多个企业的废弃物加以恢复、再生和再用,其再生的产品同样也会在不同社区和不同企业进行回用。这种更为广泛的共生关系,不再局限在某个企业内或园区内,而可能是在更加广阔的地区范围内的合作关系。Desrochers(2004)[51]认为,由于市场机制等经济因素的作用,在EIPs内强调建立资源的闭路循环模式很难实现,而分散企业间的副产品交换则可以为原料和排放物减量化创造条件、提供便利。研究表明:EIPs除了成员企业在商业绩效和环境保护方面的合作关系——副产品交易、资源共享和ISNs模式以外,还包括基础设施和厂房的环保功能、入园企业的清洁生产、园区的污染预防、水与能源效率和企业间包括高端的人力和技术资源方面的合作等一系列丰富的内容。

由此对EIPs和ISNs的研究开始转向更广泛的回收和再用。代表性的观点认为[52],资源与环境目标涵盖园区的土地和各种设施、因合作关系而产生的物质和能量循环网络、区际的各种关系以及区内企业的合作意识等一系列内容。Schlarb(2001)[53]认为应该延伸EIPs的商业联系空间,不仅在企业间,而且在企业和社区间形成投入产出关系,从以往的生产过程循环扩展到产品使用和报废回收再利用的循环。这样,企业和社区间的互动关系更有利于发展具有生态意义的商业合作。

除此之外,合作方之间在维护生态性功能的过程中,由于这些生态性功能的建立和维护具有公共产品性质,因此存在可能的机会主义要挟和“搭便车”的行为。Lowe(2002)[54]认为,尽管EIPs可以在主要的原材料生产商、能源提供商和废弃回收再生商中建立一系列的目标企业(anchor firm)来解决机会主义行为所产生的要挟,但EIPs中的这些关系依然存在不稳定的因素。因此需要在各方基于市场交易关系所产生的共同商业利益基础上,加上生态性和社会性的合作目标。目标的扩展有助于在提供私人物品所建立的经济联系之上,强化基于公共产品的社会和环境标准的联系,从而保证共生关系的稳定性。

企业战略联盟是建立稳定共生关系的必要手段。依据生物共生进化理论对企业战略联盟进行仿生化研究,结论是构筑企业战略联盟要注重“共生理念强化”、“共生关系稳定”以及“共生界面畅通”。畅通的共生界面为共生单元之间的物质、能量及信息的流通和交换提供顺畅的通道,使共生过程中的共生新能量源源不断地产生,促进共生系统的发展。对区域性的共生体系来说,道路交通、邮电通信、信息网络等基础设施,是地区企业共生关系正常运作所产生的资源流、人才流、资金流、技术流、信息流等不可或缺的物质载体或媒介;同时,副产品的交易系统、排放的共同处理系统、环境的共同管理体系、生态系统的共同维护措施,均需要通过共生界面加以推动。这些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不健全,资源的流动性就会发生阻滞。相反,完善的基础设施,无疑会加速资源的流动,提高市场配置效率,使地区经济合作的运行费用相对降低。因此,加强地区间在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方面的合作,不断完善地区经济合作共生界面,是共生关系稳定运行的基础。

各地区政府应通过政策导向和合作运作,形成有利于共生关系成长和发展的政策环境因素。政府的政策环境相对于其他环境而言具有突出的重要性,因此,政策要形成完整的体系,包括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共享机制、补偿机制,以形成各方平等互利的合作。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共生关系和共生环境之间的互动。

(3)产业共生的效率改善

建立基于合作的产业共生关系,其稳定性的维系需要建立一种具有复合状态的合作关系。但是,多种模式的复合会对产业共生的效率产生不同的影响,因此如何提高产业共生的效率,就成为研究产业共生关系的重要问题。产业共生效率包括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两个方面,而人们在考虑建设产业共生关系的过程中,通常会更多地考虑经济效率而忽视生态效率。同时,对经济效率的衡量方法和衡量指标也已经非常完善,并且得到了公认,而对生态效率的衡量方法和指标却还停留在探索之中,由此形成了对产业共生效率的不同评估方式。Korhonen(2002)[55]认为产业共生关系应当体现自然生态环境的特性,提倡更多地关注生态效率,反对突出经济效率。这是由于合作方彼此都会自觉使用经济效率来衡量合作的价值,而对于生态效率则往往会忽略。很多学者认为产业共生的合作关系应该从局部区域扩大到更加广泛的区域内,甚至扩大到国际区域,从而寻求更多的主体参与到合作中来,而多样化的合作模式也有助于克服市场的失灵[56]。Gille(2000)[57]认为,在EIP中所建立的产业共生关系因其生态性功能而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因此应由政府出面建立整体的规划框架,或对多方合作进行策略组合,以减小因局限性而导致的经济性和生态性功能的丧失,从而提高产业共生关系的整体效率。Zhu和Cote(2004)[58]认为效率评估的前提是对共生链中的物质流和能源流进行检测(如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各种联合产品和副产品的生产和再用等),然后通过物质流和能量流的大小、流速及其重复利用程度来评价共生效率。但Lambert(2001)[59]认为除了重视物质流和能量流之外,也应当关注EIPs对周边环境的影响。周边环境不仅包括社区环境、地区产业结构、周边的工业区,还应包括园区周边生态环境特征,园区共生关系的建立需要考虑符合这些环境的要求。Yang和Lay(2004)[60]进一步提出了消除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具体做法,即保证园区的基础设施和园区的产业结构具有环境友好型特征,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园区内外的生物走廊也应当保留。Roberts(2004)[61]认为首先应当由政府对城市或某个区域内的生态型功能进行评估,主要是对废弃物流、再生品市场、物流成本、基础设施、公众态度、社会和经济的冲击以及风险进行综合评估;然后针对评估结果对生态型园区提出设计、发展和管理的详细规划,并在规划实施环节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这会产生外部储蓄效应,能通过降低运营成本达到规模经济性,还能通过新行业的发展鼓励创新。另外,也需要柔性的计划系统提供战略性的概览去创造更有效率的行业、技术、技能、资源和法律框架的整合以及鼓励整合的激励机制。

除上述方法之外,还有很多方式可以改善EIPs中的产业共生效率。具体如下:

①扩大合作范围并有效合作。鉴于产业共生关系所具有的生态型特征,因此,在园区内改进环境和商业绩效的基础上,还要在园区内建立企业和当地政府的合作关系[62]。这种合作关系应本着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原则。尽管产业共生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要求政府参与,但是经济效率是合作的动力所在,因此提倡合作的主动性应来自企业而不是政府,以市场为主导,政府则要在相关公共政策方面给予支持,起引导作用[63]

②生态园区中共生关系的设计,需要非常广泛的专业技术和知识,因此需要多个领域的学科进行综合,包括建筑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管理科学与工程、生态学、环境管理等学科;同时需要包括公共部门、当地企业、各类团体、环境组织和社区代表等各领域专家的积极参与[64]

③产业共生链在建立、衔接、完善和运作的过程中,需要有多种选择,因此要能吸引大企业入驻园区,从而形成以大企业为核心的产业共生关系,可以有效增大园区共生链中的物资流,其生态效率和经济效率也能更好地兼顾[65]

④合作比竞争能够更有效地提高效率。园区内各企业间不应直接竞争,否则会降低资源共享效率,或者会以降低资源价格的代价谋取竞争优势。由于产业共生环节有许多资源是公共资源,因此竞争更容易导致降低公共产品价格或者“搭便车”,从而降低生态效率[66]

⑤共生关系的各合作方彼此之间应建立广泛的信任关系。这些信任关系的建立要在生态环境保护、空间关系维系和经济利益协调等多方面达成共识,形成一致意见,并以规章制度的形式固定下来。由于共生关系涉及副产品的投入产出关系,并且这些关系通常会以装置的互通互联加以保障,因此,通常情况下应当建立企业间的信息支持系统[67]。该系统应包含基本的公司信息、资源流信息、员工信息、发展规划和市场信息,并且还应公布各公司的财务获利计划。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