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如何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

如何调动粮食主产区的积极性

时间:2022-07-1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变化是自然、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着巨大影响。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加”,就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励补贴力度。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粮食主产区呈现出不断缩小的趋势,这种变化是自然、经济科技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粮食主产区的演变与发展,对我国的粮食安全产生着巨大影响。粮食主产区是中国商品粮生产的核心区域,对确保国家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具有决定性作用。一旦粮食主产区出现问题,就会直接危及国家的粮食安全和社会稳定。目前,我国粮食主产区发展主要面临着经济利益流失、区域经济发展滞后、粮食流通体系不顺畅、土地经营规模狭小、粮农种粮行为短期化等诸多问题。

农业部种植业司曾衍德司长认为,解决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性问题,核心是利益调节。现有政策主要是“加、减、建”三个字。“加”,就是加大对粮食主产区的奖励补贴力度。中央财政从2005年开始,实施了对产粮大县的财政奖励,2013年产粮大县奖励资金达到320亿元。“减”,主要是减轻主产区财政负担。2011年,已全面取消主产区粮食风险基金地方配套,同时降低基建投资配套比例。“建”,就是要加强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今后的政策将着力研究“补”和“联”。“补”,就是补偿主产区生产的商品粮,由中央财政、主销区、主产区共同承担;“联”,就是要建立主产区与主销区联动机制,鼓励主销区与主产区建立长期稳定、互惠互利的区域合作关系,全面提高主产区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

从实施主体看,要加快建设一批产粮大市大县,在抓好13个粮食主产省(区)的同时,重点加大对产粮大县的财政奖励补贴力度,完善利益补偿机制,让种粮大县经济上得实惠,打造一批基础条件好、生产水平高的粮食核心产区。从资源角度看,要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结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治、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土壤有机质提升等项目,改善主产区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快建成一批高产稳产、旱涝保收的高标准农田。从技术角度看,一要加快农业科技创新,特别是要推进种业科技创新,加快选育一些高产优质的新品种;二要加快推进集成技术的推广,重点是大规模开展粮食高产创建,特别是要扎实推进粮食增产模式攻关,尽快形成一批适合不同区域、不同作物的成熟技术模式,推进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进一步挖掘科技增产的潜力。

从2008年开始,农业部就以万亩田为示范片,开展粮食高产创建。随后,农业部在总结高产创建经验的基础上,开展粮食增产模式攻关。一是把高产创建的做法和经验引入到模式攻关中,展示在更大区域、更大范围里,进行技术提升;二是集合教学、科研、基层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等各方主体的力量,共同推进;三是将万亩片拓宽为生态区,把成熟的技术模式应用于相似的生态区。2014年,农业部在50个粮食增产模式攻关试点县和50个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试点县进行了推广应用。目前,农业部已确定了涵盖东北、黄淮海、长江中下游、西南西北4大区域的29个粮食生产优势区,涉及玉米、小麦水稻马铃薯、油菜5大作物,拟推广58个区域性、标准化高产高效技术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