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我国粮食主产区有哪些

我国粮食主产区有哪些

时间:2022-11-0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黑龙江等13个省份(区)。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是保证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其中,75%以上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均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近10年以来,13个粮食主产区人均财政支出613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

我国粮食主产区包括辽宁、河北、山东、吉林、内蒙古、江西、湖南、四川、河南、湖北、江苏、安徽、黑龙江等13个省份(区)。根据国家粮食局2011年统计数据显示:这13个粮食主产区粮食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75.4%,约95%的全国增产粮食来自这13个粮食主产区。

粮食主产区粮食生产是保证我国谷物基本自给和口粮绝对安全的关键。根据相关专家调研分析,当前粮食主产区面临五大挑战:

1.粮食生产能力接近极限,面临较大的增产压力

2015年,我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2143.5万吨,同比增长2.4%,成功实现“十二连增”。其中,75%以上的粮食产量、80%以上的商品粮,均来自13个粮食主产区。除此以外,我国粮食总需求呈现刚性增长,每年需要增加粮食30亿公斤以上,85%以上也来自于粮食主产区。然而,在现有的农业资源条件下(包括:单产水平、播种面积以及劳动人口结构等),全国多处粮食主产区已经接近产量的极限,如何实现进一步增产,面临严峻考验。

2.粮食主产区与主销区利益分配失衡,区域经济差距不断扩大。

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的划分源于2001年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全国被划分为13个粮食主产区、7个主销区和11个基本平衡区。粮食主销区以工业化、城市化为主导,不再承担粮食生产的具体任务。然而,随着土地、劳动力、农资等价格的不断上涨,粮食主产区则陷入“粮食大省、经济弱省、财政穷省”的怪圈,粮食生产越多,经济越落后。近10年以来,13个粮食主产区人均财政支出6136元,仅相当于全国平均水平的80%。如果“粮食生产与利益分配”倒挂的状况长期得不到改善,势必会影响粮食主产区“政府抓粮”与“农民种粮”的积极性,进而影响国家粮食安全

3.粮食主产区基础设施仍然薄弱,制约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已成为制约粮食主产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瓶颈”。例如,产粮大省河南,其水利骨干工程完好率不到50%,近40%的耕地为靠天田,每年旱涝灾害造成的粮食损失都在40亿斤以上;黑龙江省普遍缺乏江河大型控制性工程,有效灌溉农田面积不到全国平均水平的一半。受现行条块分割体制的影响,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分属不同的部门分配和管理,导致资金投入分散,重复建设的现象比比皆是,难以发挥政策的综合集成效应。

4.粮食主产区农业金融保险供给不足,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的需要。

家庭农场、种粮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产业化龙头企业是当前粮食主产区最重要的农业生产载体。相比普通的农户,新型经营主体面临更大的生产投入和市场风险,对于资金和保险需求也更加强烈。粮食主产区的农村信用社,支农服务能力严重不足,即使通过“联保贷款”,一次性贷款也不足10万元,无法解决新型经营者的根本问题。另外,粮食主产区的农业保险保额太低,范围有限,远远不能满足新型经营主体需要。如:小麦、玉米、水稻保额一般为300元/亩,大棚保险、农作物制种等需要保额较大保险项目,常常成为空白地带。

5.粮食主产区仓储与物流方式落后,造成粮食损失程度严重。

我国实行三级粮食储备制度(中央储备、地方储备和农户自储),其中,政府(中央与地方)仓储设施只有10%左右适合粮食散装散卸,由于库房部分老化且储粮条件较差,造成在储存环节粮食损失率达约5%;农户的粮食储存量超过储存总量的50%,粮食损失量约为0.2亿吨/年。此外,随着粮食产销格局的变化,粮食运输格局也正在发生根本性逆转,由“南粮北运”逐渐向“北粮南运”、“中粮西运”转变,增大的省际粮食流通量,每年可达到2亿多吨。但是,粮食主产区85%的粮食采用传统的包粮运输方式,运输装卸方式落后,导致每年损失粮食达800万吨左右,从产区到销区的物流成本占粮食销售价格的20%—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