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精准施策,调动积极性

精准施策,调动积极性

时间:2022-02-26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改革只有找准“痛点”、精准施策,让下层民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结果,一幅精心绘制的《流民图》,成为压垮变法的最后一根稻草。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只好请辞出局了。在北宋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的改革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将限制特权、整顿冗官置于首位,兼及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堪称是矫治时弊的良方。随后,张居正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推动财税、军事等改革均取得积极进展,“一时政绩炳然”。

改革只有找准“痛点”、精准施策,让下层民众有更多获得感,才能充分调动他们参与改革的积极性。王安石变法的初衷,首先是为国家理财增收,而不是从根本上把蛋糕做大。从改革举措看,青苗法、均输法、市易法,是对豪强垄断利润的限制与打击;方田均税法、免疫法,是对豪强偷税漏税及免税特权的矫正;保甲法是对国家养兵费用的节约与转嫁;唯有农田水利法,是发展生产力、“公私两利”之举。青苗法虽有保护农民免遭破产之害的意图,但实际操作下来,结果却极其可怕:国家规定的低息贷款,变成了官府垄断的高利贷,利息竟达原先设定的35倍。《续资治通鉴长编》记载:王安石向神宗表白,人们不愿响应改革,“多观望不尽力”,因为“尽力则犯众怨,犯众怨则中伤以法,而朝廷或不能察,不能察则反得罪,不如因循偷惰之可以自安”。结果,一幅精心绘制的《流民图》,成为压垮变法的最后一根稻草。心灰意懒的王安石,只好请辞出局了。对比之下,商鞅在秦国的变法,则将激励发挥到了极致:废世卿、奖耕战,把战功作为获得奖赏的唯一条件,为民众提供了向上层流动的通道,“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见肉”;废井田、开阡陌,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改100步一亩为240步一亩,使农民阶层特别是自耕农的生活有了极大改善。由此,逐渐培养起一个庞大的新兴地主阶层,他们成为变法的受益者和有力支持者。

需要注意的是,改革是自上而下的施政,必须依靠原有官僚系统推进。因此,改革者应力求避免置众多官吏于恐惧之地,对他们实行分化策略、转化策略、共赢策略和给出路策略。在北宋庆历新政中,范仲淹的改革纲领《答手诏条陈十事》,将限制特权、整顿冗官置于首位,兼及政治、经济等诸多领域,堪称是矫治时弊的良方。但具体执行则过于生硬,以推行按察法为例,范仲淹取来各路地方长官班簿,“视不才者一笔勾之”。如此操作,一下子剥夺四类官员的官位,大小官吏无不人心惶惶,进而使改革阻力成倍放大,国内政局亦受到严重冲击,结果新政不到一年即告夭亡。明朝张居正改革则不然,仅仅把整顿吏治作为突破口,重心始终放在财税、军事等改革上。张居正通过推行考成法、整顿驿递等举措,全面提升行政效率与执行力,打破原先的庸政、懒政、怠政,实现了“法之必行、言之必效”。随后,张居正在自己职权范围内,推动财税、军事等改革均取得积极进展,“一时政绩炳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