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

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

时间:2022-07-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总之,西部地区中等收入人群向中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比较稳定,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有所降低。

就长期来说(见图4.3和表4.9),1989—2000年间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强度系数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即绝大部分低、中低收入家庭的收入流动性系数0<<0.2,随着收入的增加流动性强度不断降低,对上期收入的依赖性不断增加;中等、中高收入家庭的收入流动性系数0<<0.1,随着收入的增加,收入流动性强度不断增强,对上期收入的依赖性不断降低,高等收入家庭的收入流动性系数<0,说明收入越高的家庭反而处于越不利的地位,反映了收入流动性的极度不均衡。在低收入组中仅19%的西部地区家庭经过11年后依然滞留在原始收入组,其余家庭分别以29%、20%、16%和16%的概率向上流动到中低、中等、中高和高收入组;在中低收入组中约27%的家庭留在原组,约23%的家庭向下流动到低收入组,其余家庭则分别以17%、20%和13%的概率向上流动到中等、中高和高收入组;在中等收入组中约22%的家庭留在原组,其余约45%家庭向下流动到较低收入组,约43%家庭则向上流动到较高收入组;在中高收入组中,约24%的西部地区家庭留在原组,向下流动到低收入组的概率在17%左右。高收入组中约26%的家庭留在原组,但向低收入组流动的概率高达22%,收入水平极不稳定。2000—2011年间西部地区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强度系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即中等收入及以下居民的收入流动性强度系数随着收入的增加从0.3至0.1不断降低,而中高、高收入居民的收入流动性系数则从0.1至0.2不断升高,较高收入人群的收入流动性强度较高,对上期收入的依赖较小。在低收入组中,西部地区居民中约31%的家庭留在原组,较1989—2000年高了12个百分点,意味着该组居民较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大幅降低;中低和中等收入组中约23%家庭留在原组,其余家庭向上或向下流动的概率与1989—2000年的流动概率相差不大;中高收入组中约19%的西部地区家庭留在原组,约23%的家庭向上流动到高收入组,与1989—2000年的同组流动概率一致;约33%的西部地区家庭留在原组,较1989—2000年的同组滞留概率高7个百分点,且向低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比1989—2000年的同组流动概率低10个百分点。总之,2000—2011年间西部地区的收入流动性强度较1989—2000年有所降低,且低收入人群向上流动的概率大幅降低,但高收入人群的收入稳定性有所增强。

短期内,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滞留在原低收入组的概率在32%—42%之间,其中1991—1993年间的滞留概率最高,而2000—2004年间的滞留概率最低;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向中低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22%—28%之间,向中等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14%—21%之间,流动均概率比较稳定;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向中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8%—16%之间,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5%—10%之间,且近些年有下降的趋势;总之,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向中低、中等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比较稳定,且向中高、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有下降的趋势,说明西部地区低收入人群的收入并没有得到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中低收入人群滞留在原中低收入组的概率在17%—26%之间,尤其以2006—2009年间的滞留概率最高,说明近期内西部地区中低收入人群的收入流动性不佳,中低收入人群滞留概率较大。西部地区中低收入人群向中等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20%—28%之间,其中2000—2004年间的流动概率最高,1991—1993年间的流动概率最低;西部地区中低收入人群向中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14%—20%之间,其中2009—2011年间的流动概率最高,1991—1993年间的流动概率最低;西部地区中低收入人群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10%—13%之间,其中2004—2006年间的流动概率最低,1989—1991年间的流动概率最高。总之,西部地区中低收入人群向更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较为稳定,尤其近些年向中高收入流动的概率有所提高。

西部地区中等收入人群滞留在原中等收入组的概率在18%—28%之间,其中2009—2011年间的滞留概率最高,而2000—2004年间的滞留概率最低;西部地区中等收入人群向中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16%—28%之间,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9%—16%之间,且近些年有减少的趋势。总之,西部地区中等收入人群向中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比较稳定,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有所降低。

西部地区中高收入人群滞留在原中高收入组的概率在20%—28%之间,其中1991—1993年间的滞留概率最高,而2000—2004年间的滞留概率最低;西部地区中高收入人群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在22%—29%之间,流动概率比较稳定。西部地区高收入人群滞留在原高收入组的概率在37%—48%之间,滞留概率较高,且近些年有增加的趋势,不利于收入的合理分配。

图4.3 1989—2011年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性强度

表4.9 西部地区居民收入流动方向变化概率(%)

(续表)

(续表)

综上所述,通过对我国东、中和西部地区居民不同收入阶层的收入流动性分析,得出以下结果:

东部地区居民中低收入组和高收入组滞留在原组的概率太大,不利于收入的合理流动;东部地区中等收入组的流动概率较为稳定,是维持收入稳定的重要人群;近些年东部地区居民向中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有所下降,说明东部地区居民的收入增收能力不强。因此,维持东部地区中等收入居民的收入稳定性并进一步促进高收入人群的流动性是打破两极分化的重要途径。

中部地区低收入人群向中低、中等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比较稳定,且向中高、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有下降的趋势;中部地区中等、中高收入人群向中高、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比较稳定;中部地区高收入组滞留在原组的概率太大,不利于收入的合理分配。因此,应该在保证中部地区低收入、中低收入人群收入的基础上,鼓励中等、中高收入人群向高收入流动,并促进高收入人群的有效流动,合理分配中部地区收入。

西部地区居民中低收入组向更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较大,有利于收入的合理流动;西部地区中等收入人群向中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比较稳定,但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有所降低;近些年西部地区居民高收入组流动的概率有所下降,不利于收入的合理分配。因此,增加西部地区中低收入居民的收入以及增强“两极”居民的收入流动性是改善西部地区居民收入现状的关键之举。

[1] 划分方法与“第三章第二节收入流动视角下的城乡收入差距现状”一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