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旅游目的地城市耦合因素及优化调控

旅游目的地城市耦合因素及优化调控

时间:2022-07-1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表5-24显示了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耦合因素,因旅游地类型的不同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有差异,耦合因素也相应不同。

表5-24显示了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和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耦合因素,因旅游地类型的不同及其评价指标体系的范围有差异,耦合因素也相应不同。

表5-24 旅游地类型及其耦合因素

5.5.1 核心耦合因素

5.5.1.1 城市群核心耦合因素

据表5-24可知,长三角城市群的核心耦合因素为交通、信息和旅游基础支持。城市群是依托交通、旅游经济条件而产生和发展的。长三角城市群的经济发展水平居全国首位,长三角地区相对而言是最早实行区域一体化的地区。长三角城市群交通区位、经济区位优越,人力资源充足,同时也是全国互联网覆盖率最高、旅游整体宣传营销最佳的城市群。

5.5.1.2 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耦合因素

旅游吸引物和旅游基础支持是长三角地区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耦合因素。

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之所以成为一个区域的中心,是因为其具有高级别、高密度的旅游资源,同时具备相对优越的旅游基础支持,如经济基础、人力资本等。

上海的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是长三角地区中旅游资源类型较为齐全的城市。除缺乏世界遗产外,上海的高等级景区是区域内最多的城市,截至2013年,上海的AAAA级及以上景区数为44家,其资源品位度在长三角区域内居首位 (见第三章表3-4),旅游资源的中心职能也居于核心地位。

旅游基础支持方面,上海的GDP和人均GDP均居长三角城市之首,且遥遥领先。万人大学生数在长三角城市中也居于前列。上海的旅游基础支持方面发展较好。

5.5.1.3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耦合因素

交通和旅游基础支持为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耦合因素。

交通方面,南京、苏州、杭州三市中,南京的交通优势度相对较好,苏州次之,杭州稍弱。路网密度上,2013年南京、苏州、杭州的路网密度分别为1.7、1.5和0.9,杭州最弱;交通通达度方面,由强到弱依次为南京、杭州、苏州,这主要是因为苏州境内缺乏机场,航空运输主要依靠无锡的硕放机场、上海的虹桥机场和浦东机场,故在交通通达度方面稍弱。

旅游基础支持方面,以2013年为例,苏州人均GDP是三城市中最高的,杭州次之,南京最低;旅游收入占比中,杭州最高,南京次之,苏州最低;出租车数及万人大学生数均是南京最高,杭州次之,苏州最低。旅游基础支持综合排序为:杭州>南京>苏州。故在旅游核心耦合因素中,杭州需加强交通的供给能力,南京应提高旅游基础支持和交通供给能力,苏州则应加强旅游基础支持和交通供给水平。

5.5.1.4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耦合因素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核心耦合因素为交通。

无锡的交通供给远胜于宁波,这种差异主要来源于两城市的地理区位。相对来说,宁波的地理区位弱于无锡,尽管近年杭州湾跨海大桥投入运营,境内铁路线增加,但其交通运输量还远远落后于无锡,故今后宁波还需加大交通供给。

5.5.2 重要耦合因素

5.5.2.1 城市群重要耦合因素

旅游资源和旅游设施服务是城市群的重要耦合因素。

长三角城市群的旅游资源丰富,境内的AAAA级以上景区占据全国总数的30%以上,世界遗产数占全国总量的7%;有优秀旅游城市38个,占全国总量的11%;旅游设施服务百强旅行社占全国总量的25%。

5.5.2.2 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重要耦合因素

旅游设施服务是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耦合因素。

旅游设施服务完善代表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所提供的旅游服务齐全。星级饭店方面,上海的星级饭店数在区域内最多,且4星级及以上的高星级饭店数也是区域内最多的;上海的旅行社数量及百强旅行社数在区域内也是居首位,且首位度较高。

5.5.2.3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耦合因素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的重要耦合因素为旅游吸引物和环境。

旅游吸引物方面,从旅游资源类型及丰富度来看,排序为:苏州>杭州>南京。南京、苏州、杭州三城市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位次中分居第6、第2、第3位。而在第三章旅游资源区位分析中,苏州与杭州属于区域旅游资源的核心区域,为第一等级;南京属于旅游资源的第三等级。环境方面,南京最优,苏州次之,杭州最后。

故从三城市的供给发展看,南京的旅游资源是其发展的短板,需加强旅游资源的精品建设,提升旅游资源知名度和品位度。苏州、杭州需加强对环境的改善。

5.5.2.4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核心耦合因素

旅游过境地的重要耦合因素为旅游基础支持、旅游设施服务。

旅游基础支持方面,无锡优于宁波,无锡的人均GDP、旅游收入占区域总量的比重均超过宁波。

旅游设施服务方面,无锡优于宁波,无锡在旅行社数、高星级饭店数方面的供给均低于宁波,但在旅游从业人员供给上高于宁波。

从供给发展看,无锡需加强旅行社、高星级饭店的供给,宁波则需要在旅游基础支持和旅游从业人员上加大供给投入。

5.5.3 一般耦合因素

5.5.3.1 城市群一般耦合因素

环境是城市群的一般耦合因素。环境是长三角城市群的供给短板。城市发展的速度加快,直接带来了生态的破坏。在长三角城市群中,16个城市的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基本维持在40%左右,只有南京市人均绿地面积较高,其余城市的人均绿地面积均低。城市群的环境发展水平低使得其对旅游供需耦合的贡献率也较低。

5.5.3.2 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一般耦合因素

交通、环境、信息为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一般耦合因素。

在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供需系统中,上海市的交通、环境、信息对系统的耦合协调度贡献率还需进一步提高。上海作为长三角区域的旅游中心地和国际化大都市,其交通的发展也相对优越,但在旅游供需系统中发挥的作用还不够突出,今后还需加强。

环境方面,上海的绿化覆盖率并不高,2013年仅为38.4%,低于南京、杭州、苏州等市。

信息方面,上海的信息建设在长三角地区已走在前列,但由于信息发展起步晚,与其他供给分项相比,其评价值相对较低,与系统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也不高。

5.5.3.3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一般耦合因素

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一般耦合因素为旅游设施服务和信息。

旅游设施服务的排序为:杭州>南京>苏州。具体分项来看,旅行社和旅游从业人员数的排序为:杭州>南京>苏州。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数的排序为:南京>杭州>苏州。高星级饭店数的排序为:苏州>杭州>南京。

信息的排序为:杭州>苏州>南京。故南京需加强旅游设施服务和信息供给,尤其在高星级饭店发展方面应增加供给;苏州今后需重点加强旅行社、旅游从业人员、餐饮企业的供给投入;杭州则应主要加强餐饮业和星级饭店业的供给投入。

5.5.3.4 过境旅游目的地城市一般耦合因素

旅游过境地的一般耦合因素为旅游吸引物。

从旅游资源类型及丰富度来看,宁波优于无锡,无锡与宁波两城市在长三角区域内的旅游资源位次中分居第5、第4位。在第三章旅游资源区位分析中,无锡与宁波属于区域旅游资源的第二等级。

两城市的旅游吸引物方面的供给旗鼓相当,今后两城市应加强在提高旅游资源的品位度和知名度方面的投入。

5.5.4 耦合因素的优化调控

在上述对城市群及3种类型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耦合因素分析的基础上,本书进一步针对各耦合因素提出优化调控建议。虽然与长三角旅游一体化的建成还有差距,但目前已在局部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应从区域和旅游一体化出发,宏观上进行耦合因素的优化调控。

5.5.4.1 旅游吸引物方面

旅游吸引物是耦合的核心要素。这里的旅游吸引物主要指狭义上的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目的地发展旅游的基本前提。具备高级别和高品位的旅游物是吸引入境旅游者的前提条件,对其进行优化调控主要应从以下几点着手:

(1)加强区域旅游资源整合,实现周边城市异质性旅游资源互补

长三角区域旅游资源丰富,资源的地理分布也较集中,区域中高等级景区数量占全国总数的10%以上。长三角的旅游资源在空间上集中度较高,上海、苏州、杭州、无锡、宁波的高等级旅游资源较其他城市丰富,其他城市的高等级旅游资源相对薄弱。但是长三角旅游资源的发展存在着旅游资源分割、亮点集聚区域缺乏的问题。同时,该区域同质性旅游资源竞争激烈,如南京、苏州、无锡等城市均以“江南水乡”的自然观光型旅游产品为主,旅游产品的横向连接能力弱。今后该区域应加强对存量资源的最优化整合,对分散的旅游产品、旅游线路、旅游景区进行资源整合,发挥旅游资源的集成效应,实现资源优势互补。旅游资源互补不仅是区域旅游一体化的内在要求,也是长三角旅游合作机制进一步深化、长三角无障碍旅游目标实现的根本。

(2)打造高级别旅游资源,提高资源的知名度

以世界遗产和精品旅游景区为支撑,强化资源整合,深入挖掘长三角区域及各城市文化内涵,加快观光旅游景区提档升级,打造一批特色鲜明的精品观光旅游景区和旅游线路。打响中国园林、江南水乡古镇等世界级文化遗产品牌,依托精品品牌景区,积极推进国际化旅游目的地建设。立足遗产观光,依托中国园林、江南水乡、古运河、昆曲、古琴、传统手工艺品等世界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加快培育世界自然遗产品牌。

5.5.4.2 交通方面

交通作为旅游的基础要素和城市内外联系的重要因素,对城市发展起到重要支撑作用。交通在ITD-TDS系统耦合中的关联度达到高度关联水平,如苏州、嘉兴依托优越的交通区位条件获得较快发展速度,在集散旅游目的地城市的耦合研究中交通因素对苏州的影响体现得较为明显。对于非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来说,加强与区域的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的交通网络连接,是提高旅游可进入性的必要条件,如舟山、台州两城市,尽管其领海区位、港口条件较好,但因距离区域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和重要交通干线较远,城市的旅游发展较慢。今后应大力整合长三角铁路、公路、机场、航运等交通资源,依托长三角地区宁沪、宁杭城际高铁等快速交通的优势,构建长三角区域交通旅游圈,形成以上海为中心,并向长三角腹地、南北经济圈辐射的高速交通概念圈层,逐步形成功能齐全、高效快捷的长三角一体化旅游交通;强化长三角地区旅游资源整合和旅游线路串联,打造长三角无障碍“一小时旅游圈”。

5.5.4.3 旅游基础支持方面

人均GDP、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万人在校大学生数3个因素构成旅游基础支持,其中旅游收入占GDP比重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较高。旅游基础支持发展水平高,反映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好,所提供的基础设施相对完备。长三角16个城市中,泰州、南通、扬州、台州等城市的人均GDP相对较低。今后应加强对上海的旅游经济“溢出效应”的接受能力,增强自身的“学习效应”和“追赶效应”,以发挥一般/边缘旅游目的地城市的后发优势。

5.5.4.4 旅游设施服务方面

旅游设施服务包括旅行社数、高星级饭店数、限额以上餐饮企业数和旅游从业人员数几个分项指标。旅游设施服务与耦合协调度的关联度波动性变化较大,这说明旅游设施服务的脆弱性较强,受外界因素影响较大。旅行社方面,应着力提升旅行社竞争力:引导大型旅行社通过连锁经营、混业经营、资产重组等途径实现集团化、品牌化发展;中小型旅行社通过专业化发展,实现错位经营。提高旅行社运用信息技术吸引客源、拓展业务、提高经营效率的能力。高星级饭店方面需做到:加快饭店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逐步发展壮大本土酒店管理集团;适应市场多元需求,加强规划引导,优化饭店业结构;推进旅馆标准化发展,使旅馆达标率达到70%以上;推进会议型、度假型、精品型旅馆建设,加快饭店设施的更新。旅游从业人员方面需做到:加强长三角地区联合培养旅游从业人才制度建设,制定旅游从业人员统一考核与等级评定标准,建立经常性的旅游管理人员交流机制,逐步提高长三角地区旅游人才一体化水平;提高导游及各类服务人员的素质,提升旅游服务环节和服务设施规范化、现代化、国际化、人性化、诚信化水平。

5.5.4.5 信息与营销方面

信息方面的优化调控措施是:全面建设长三角旅游信息平台,加强旅游信息交换,实现长三角旅游咨询、电子商务、支付体系和投诉处理等方面的全面合作,逐步提升长三角旅游信息一体化水平。营销方面的优化调控措施是:注重重大节庆对旅游地的影响效应,如世博会的举办将对上海、长三角乃至全国各地的旅游业发展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带动商贸、宾馆饭店、铁路、航空、港口等行业发展,并拉动就业。对长三角旅游城市,尤其是长三角非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来说,旅游营销可借助高级别的核心旅游目的地城市宣传平台,实行“捆绑式”营销,加强与高级别旅游地之间的合作与交流,与核心旅游城市建立良好合作关系,实现有效的宣传,以引导旅游流进入。

5.5.4.6 环境方面

环境在耦合因素中的贡献度最低。近年来环境的耦合关联度开始下降,这与近年环境质量的显著下降有着直接关系。当旅游地发展处于起步阶段时,环境优美是吸引旅游流的主要原因。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对旅游地环境保护造成的压力越来越大,长三角城市群与典型旅游目的地城市的环境评价值均不高,城市旅游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就必须提高环境质量,营造优质的旅游生态环境对长三角16个城市的旅游供需系统耦合协调发展和城市的旅游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