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财富创造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职能解析

财富创造过程中的资源配置职能解析

时间:2022-07-0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优化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职能,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也是降低经济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不二法门。通过竞争,使资源流向符合最大化目标函数的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即某些社会经济行为主体消费公共产品,不影响其他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同时享用,在一定范围内,共同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

优化政府与市场配置资源的职能,直接关系到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问题,也是降低经济风险、维护社会稳定的不二法门。从经济危机暴发的根源分析,放任市场逐利为目的的资源配置行为,或者过于夸大市场配置资源职能的作用,都是违背经济学规律的。

一、财富创造过程中市场职能

1.市场主体职能导入的基础。经济学研究资源稀缺性,市场被公认为是一种最有效的资源配置手段。建立在利益主体多元化基础之上的市场机制,用价格信号诱导、调节社会生产和消费,协调供求关系以及人们日常的经济活动,成为自动协调经济运行的神奇的“看不见的手”。为了更好地发挥市场经济的运行效率,促进市场经济有序运行,实现政府的政治目标、社会目标和经济目标,就必须深刻认识市场的本质。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是价格机制,在市场经济中,资源配置过程是一个经济行为人在极大化目标函数约束下和市场机制作用下的竞争过程。通过竞争,使资源流向符合最大化目标函数的位置,从而实现资源的最优配置。在没有政府干预的经济中,市场是“伟大的协调者”。在市场经济中,没有人命令谁该如何生产,生产什么和销售什么,购买什么和消费什么。人人追求的只是自身的经济利益,每个人只是根据市场上的价格信号决定自己的行为选择。市场经济就是一种以等价交换为基础的生产社会化的经济运行方式,其实质是以市场为中心去配置资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调节社会经济的运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市场对产出的资源配置。对产出的资源配置的高效率,主要是要求投入的社会资源在生产的不同产品间实现有效率的分配。在自由市场体系下生产什么,是供求关系决定的。在市场上,某种商品有效需求超过有效供给,就会推动该种商品价格上升,刺激该种商品生产的增加。如果存在供给过剩,就会促使该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的减少。二是市场对资源在企业间的配置。有效率的生产组织,就是要解决投入的社会资源在不同企业间实现有效的分配,哪一个企业能够获得更多的资源?如果一个企业在运营中,基本的投入短缺,该企业就会被迫停产。投入和产出不能各自独立地选择,分配给生产小轿车的投入还是生产洗衣机的投入,这取决于将能获得的生产小轿车或生产洗衣机的数量。在自由的市场体系中,价格体系按照各个企业的需求情况分配各种生产要素。例如,某企业急需某种材料,愿出高价,它就能够得到较多的这种材料,满足生产需要。三是市场对产品在消费者中的配置。即如何按照多个消费者的不同偏好,把各种产品分配给消费者,不要把茶叶分配给爱喝咖啡的人。在自由市场体系下,在消费者的偏好和相对收入的基础上,价格体系起重要作用。一个消费者的产品分配的总数量,取决于他的总收入水平。消费者在产品分配中,对某一种产品分配的多少,取决于各种产品的价格和消费者的消费偏好。概括地讲,产品在消费者中的分配,取决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取决于消费者的消费偏好和价格体系。

2.市场主体职能效率缺失的表现。尽管市场对配置资源有较高的效率,但是这仅仅是一种基础性的配置,而且其配置的高效率有着很严格的外部条件。此外,市场经济也不是完美无缺的,存在着自身运行不可克服的缺陷导致市场失灵,市场失灵在实际经济运行中表现在垄断、外部性、公共品的提供、信息不对称以及分配不公平等五个方面。具体表现为:(1)垄断的形成。企业对价格具有不同程度的控制能力,或是不让其他企业自由进入市场,从而导致程度不同的垄断或垄断竞争现象。企业的垄断能力越强,对产品价格影响力越强,市场机制就越弱。在垄断或垄断竞争的情况下,厂商在设定其价格时考虑的是如何实现利润最大化,如何使支付的工资形成雇员最大的生产积极性,而产品市场上的供求平衡并不是企业决策的主要根据,从而影响了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在某些产品的生产过程中,增加产量可以在一定范围内减少单位产品的生产成本,即规模报酬递增,在规模效益较强的部门几个大企业瓜分市场,出现垄断竞争的现象。由于市场竞争的存在易于导致垄断,垄断和垄断价格会引起效率的损失。如果不加管制,垄断者从其自身利益出发,必然会减少产量以求利润最大化,造成在整个社会范围内效率的损失。(2)公共产品提供的市场失灵。就社会产品而言可分为公共产品和私人产品,一般来说,私人产品具有竞争性和排他性,即一人消费会排斥其他消费者对该种产品的消费。[6]而公共产品则不同,其特性:首先,在于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难以为某些人或利益集团专享,或者说,在一定的生产力与技术条件下,进行效用分割的成本很大,从而决定了这种分割的非效率。其次,公共产品具有消费的非竞争性。即某些社会经济行为主体消费公共产品,不影响其他社会经济行为主体同时享用,在一定范围内,共同消费的边际成本为零。对于一些特定的公共产品而言,消费的非竞争性还带有某些强制性特征,即一旦形成供给,社会成员便自动形成消费,消费者不能也无法根据其消费倾向或偏好进行选择。再者,公共产品具有受益的非排他性。在技术上无法将没有为公共产品付费的消费者,或根据自身支付能力难以为公共产品付费的低收入者,排除在公共产品的受益范围之外。市场的趋利原则导致了市场提供公共产品是失效的,既然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那么所有的人都不愿意花钱提供此类产品供别人“免费搭车”。(3)外部效应。指某个经济主体的行为对其他经济主体产生影响,受影响者没有因为受到损失而得到补偿,也没有因为得到利益而付款。外部效应包括正的和负的两种。正外部效应是指某一活动给他人带来了利益,负外部效应指某一活动给其他人加强了成本。治理污染和污染环境是正负外部效应的最好例证。当外部效应存在时,市场进行的资源配置不一定有效,因为当人们不承担他们所引发的负外部效应的全部成本,他们必将过度地从事这类活动。相反,当人们得不到带来正外部效应的一些活动的全部收益,他们必将尽可能少地从事这类活动。因此,经济活动的外部效应往往使得市场无所适从。例如,企业的目标是利润最大化,而不一定就是社会福利最大,因而对社会公共事业缺乏投资意愿。筑路、修桥、办教育是好事,但许多人希望别人投资,自己免费搭车。市场机制并不能保证在任何情况下都能有效地调节社会活动,使其趋向于社会福利最优化,因此政府必须加以干预。(4)信息不对称。指由于市场经济行为主体的独立性和分散性,以及信息处理的复杂性,使得不论是生产者还是消费者都可能发生信息不对称。例如,生产者可能无法准确地知道消费者需要什么样产品,需要多少,致使某种产品有时供不应求,有时又供过于求。消费者也可能因不了解市场行情而支付了较高价格,或者购买了不完全符合消费需求的产品等。显然在这类情况下,市场是无法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的。市场交易双方所掌握的信息如果出现一方多、一方少,或者一方有、一方无的情况,就出现了非对称信息。拥有信息的一方可能通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两种途径在与对方的交易中充分地利用自己的信息优势,从而导致市场失灵。逆向选择和败德行为会使市场无法有效地运转,人们就会失去了对市场的信任,使市场机制运行受到破坏。(5)分配不公平。表现为市场分配缺乏与效率相适应的公平性。市场分配机制会造成收入分配不公和贫富两极分化。一般说来,市场能促进经济效率的提高和生产力的发展,但不能自动带来社会分配结构的均衡和公正。单靠市场机制的作用,财富分配过分悬殊和社会成员的两极分化是不可避免的。竞争市场是按照效率办事,不顾及社会对哪种收入分配格局更为偏好。个人收入分配状况不仅取决于个人不同的禀赋、机遇等自身因素,而且还要受到税收的大小、社会政策的动态变化、社会关系以及财富代际分配的程度等外在因素的影响。奉行等价交换、公平竞争原则的市场分配机制,由于各地区、各部门、各行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个人的自然禀赋、教养素质及其所处社会条件的不同,会造成收入水平的差别,产生事实上的不平等,而竞争规律往往具有强者愈强、弱者愈弱、财富越来越集中的“马太效应”,导致地区收入差距越来越大[7]市场调节本身不能保障收入分配的公平,影响经济效率的提高,影响社会的稳定发展,最终导致经济增长的波动乃至停滞。

二、财富创造过程中的政府职能

通常来说,理论界和实践界普遍认同马斯格雷夫对公开财政职能的划分:资源配置、收入分配、稳定发展经济。因此,正常认识公共财政职能,对于重塑政府职能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1.政府主体的收入分配职能。政府的收入分配职能是财政天然的核心功能。收入分配职能是指政府收支活动对各个社会成员收入在社会财富中所占份额施加影响,以实现收入公平分配的目标,这是财政与生俱来的天然职能,不过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内容和形式会有所不同。在计划经济条件下,财政收支活动的突出特征是高度集中,统收统支,政府包揽过多,存在大量越位与缺位的问题。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财政分配活动主要侧重在通过税收和支出调节个人、地区、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从而弥补初次分配的不足。这一职能的履行,必须始终把握公平的原则,也是均富思想的要求。为此,笔者认为,财政在履行收入分配职能时,要努力做到分配的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最大限度缩小东、中、西区部间财力差异,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8]:一是把握财政分配的起点公平。人与人先天的不平等必然造成私人收入获取上的差别,集体行动或公共选择必定会导致区域财力差异。从地区财力差异来看,财政分配起点的不均等,主要原因在于财政体制没有实现财权与事权的均等化匹配。目前,中国不仅个人收入存在差异,而且地区财力差异也不小。这种状况要持续多久?这种地区财力分配差异的原因:是否都要归咎于财政体制中财权与事权划分的不合理?东、中、西地区是否一律实行“一统化”的财政分权模式?笔者认为,通过前面剖析现行财政体制存在的问题及成因,以“财政均富”思想为指导,借鉴西方发达国家财政调控财富分配差异的实践,创新政府间财权和事权的制度安排,进一步强化制度的执行力,实现财政体制起点公平,是财政分配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的根本和前提。如果公共财政制度安排对起点公平的关注不够,各方面改革不到位,极易引发过程的不公平,因此就很难达到结果的公平。二是调整财政分配过程的公平。财政有着重要的调节收入差距的作用,财政的制度安排应该体现机会公平、条件公平,最终实现结果公平,而这种公平的实现要求操作手段必须是公平的。为实现财政过程的公平,就要尽量减少决策者有限理性的影响。为此,财政的操作程序和操作规定要实现公开、透明和完善。公开、透明的财政收支政策,能够使操作过程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从而可以减少过程“设租寻租”成本,减轻过程公平分配的压力。在财政宪政约束力不强的条件下,还须完善必要的过程监督机制。因为,财政政策公开、透明,必须接受相应的过程监督才能发挥最大效应。三是注重财政分配结果的公平。从逻辑上讲,过程是公平的,但由于起点不同,结果也会不同,而且由于起点不同在现实中是通例,再加上经济活动主体能力发挥不同,所以结果不同也是通例,相同却是特例。而财政通过再分配的过程,调节个人收入水平必须制定相应的税收政策,如,通过制定合理的所得税率、适时开征遗产税等税率、税种措施,对高收入“经济人”进行调节。当然,利用财政支出手段对低收入群体进行补贴,以提高其实际收入水平的措施也必不可少,如提供教育补贴、医疗补贴、低保补贴、支农补贴等。这些可以弥补个体之间自然条件不同以及可能由于起点不同带来的个体间收入差距问题。

2.政府主体的资源配置职能。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是财政促进经济发展的主要功能。资源配置职能主要是将一部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形成财政收入,然后通过财政支出分配活动,由政府提供公共物品或服务,引导社会资金的流向,弥补市场的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最优状态。财政资源配置职能的范围大小应由政府的职能范围来确定,主要是提供市场配置无效而又是社会需要的公共物品和劳务。它解决的是市场与政府的资源配置的“动态均衡”问题。政府的资源配置职能首先主要是从公共物品和服务的存在来界定的。由于公共产品具有效用的不可分割性、消费的非竞争性和受益的非排他性,所以公共产品和服务不能由个人,也不会有某一个人出于完全奉献精神长期无偿提供,而必须由一个代表社会共同利益的政府来提供和生产。政府能够通过强制的办法或其本身生产的公共性而在个人之间以及眼前与长远利益之间合理配置资源,以实现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利益最大化。政府必须承担配置资源的另一方面是由于外部性的存在,在存在正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效应就会和私人边际效益发生偏离,社会边际效益超过了私人边际效益,决定市场供求状况和平衡的是私人边际效益,因此会导致社会消费不足。在存在负的外部效应时,社会边际成本也会和私人边际成本发生偏离,社会边际成本会超过私人边际成本,而决定市场价格的是私人边际成本,因此会导致物品的过度生产。不论任何形式,都会造成整个社会利益的损失,由此必须通过政府干预的非市场方式来解决。

3.政府主体的稳定发展经济职能。稳定和发展经济职能是熨平经济波动、稳定发展经济的功能。正如前文所述,财政均富不仅要求对财政资源的公平分配,即实现“均”之涵义,而且要求经济发展,实现富裕,即“使之富”涵义。为保证财政均富的实现,财政还要实现经济快速发展和健康、稳定发展的目标。当然,从财政体制的一般意义上讲,财政职能也包括了宏观调控,使经济系统稳定发展的目标。在市场经济中,由于市场机制的自发作用,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波动,社会总需求与总供给的失衡、通货膨胀、失业等情况也是时常发生的,这也需要政府通过财政手段对市场进行干预和调节,以维持生产、就业和物价的稳定。从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其经济已较发达,更重要的是强调稳定的职能。但是,笔者在这里特别要强调是,在今后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必须继续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也只有经济的发展才能为社会进步打下更好的基础。因此,可能还需要在一定领域和地区强调财政发展经济的职能。特别是在中西部发展落后的地区,由于民营资本的欠发达以及外资进入不足的情况,可能还需要在一定的时期通过财政投资来引领经济的发展,这是弥补东中西部地区间经济差距的重要手段。

三、财富创造过程中市场职能与政府职能

市场经济不是完美无缺的,市场本身有缺陷进而导致市场失灵,从而使政府干预成为必要。政府干预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第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机制对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发挥基础性作用,但由于市场存在不完全竞争性,导致资源配置存在效率限制。如垄断妨碍公平竞争,影响市场配置资源的高效性、市场对公共物品提供的失效、信息不对称及外部性的存在对资源配置的低效率等,这些都是市场失灵所导致的客观的、必然的结果,市场机制本身无法克服这种失灵,必然需要政府介入来弥补市场失灵。第二,完全竞争的市场,也会存在市场对公共物品提供、收入分配不公的调节、经济外部性的解决等方面存在效率限制。因为完全竞争条件下各主体的经济行为是理性的,资源必将投向能获取最大收益的地方,公共物品和服务无人提供、经济外部性影响加大、收入分配不公、贫富差距拉大是必然的结果,而这些只能由政府来解决,政府利用财政手段,保障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减小经济外部性的负效应,承担收入分配不公的责任,缩小贫富差距,这就体现了“财政均富”思想的基本内涵。第三,市场的利益驱动机制会促进经济发展具有效率性,但某些具有效率性的经济行为,可能与政府的政策目标相违背(如垄断行为阻止公平竞争、损害社会整体利益等),这就要政府必须对不符合政策目标的经济行为,通过经济、法律手段加以干预和引导;第四,由于市场经济在客观上存在周期性,导致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波动或失衡,这就要求政府来制定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把握经济发展的总体态势,避免资源利用的浪费,提高经济的整体效率水平。因此,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都离不开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的干预,对市场进行调解和控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