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中国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

时间:2022-07-0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涉足商海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当时的中国社会悄然涌现出一批声名显赫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家。与稳定的国企经营相较,乡镇企业的飞跃式发展更能代表改革初期中国社会的财富效应。对中国社会的财富增长来说,改革初期的乡镇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财富的积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1997年底,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已达2万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还多。

20世纪80年代改革初期涉足商海的人们一定不会忘记,当时的中国社会悄然涌现出一批声名显赫全国闻名的乡镇企业家。诸如江苏的吴仁宝,浙江的鲁冠球、徐文荣、步鑫生,内蒙古的牛根生……每一位都有一个讲不完的财富故事,每一位都是当时社会津津乐道的财富标杆。客观地说,中国社会的财富意识与财富的增长,就是从改革初期这些乡镇企业起步的。与稳定的国企经营相较,乡镇企业的飞跃式发展更能代表改革初期中国社会的财富效应。

所谓乡镇企业,就是在乡镇一级政府的管理下,根据当地的经营环境所办的企业,有着全民企业、集体企业之外的另一种公有制经济形式。它们所经营的产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国企的不足,具有将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缓解商品匮乏的作用。当时的乡镇企业,也是后来称为民营经济的原始雏形。与20世纪80年代初兴起的个体经营者相比,当时的乡镇企业具有很多个体经营者无法比拟的优势。

首先,改革之初,乡镇企业已具备相当的规模,具备相当程度的市场竞争力,已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营规模远非个体经营者可比。其次,当时的乡镇企业是各级政府部门着力扶持的经济体,在项目审批与企业贷款上享有很多优惠。当时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扶持乡镇企业的举措就有“星火计划”“火炬计划”等具体扶持政策。而个体工商业者以及个体初创的企业,在这方面却无法与乡镇企业相提并论。

当时,政策指导下的乡镇企业在发展思路上几乎没有多大差别,倡导的是“租赁经营”“承包经营”“优化组合、能人治厂”,“能人”的报酬可以下有保底,上不封顶。挖人,找项目,跑贷款,几乎是当时的乡镇企业都曾经历过的历史。对中国社会的财富增长来说,改革初期的乡镇企业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及财富的积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段时期,也是乡镇企业发展的黄金时期,乡镇企业的蓬勃发展为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了一股强劲的浪潮,许多农民从土地中走出来,开始进入商品生产领域。这对消化农村富余劳动力,乡村工业化以及小城镇建设起到了决定性推动作用。中国农村特别是具有先天优势的沿海发达省份的农村开始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兴旺景象,涌现出诸如“苏南模式”“横店模式”以及“义乌模式”等新兴经济发展模式与经济体。据相关资料统计,截至1997年底,中国乡镇企业生产总值已达2万多亿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7%还多。乡镇企业创造的就业机会以及创造的财富极大地改善了农村面貌也改善了农村的经济结构。

第一批勇于担当,敢为人先的乡镇企业创业者在乡镇企业发展浪潮中着实出足了风头,在创造了诸多企业神话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财富,实实在在地赚到了第一桶金。当时社会对财富评价的流行用语是“万元户”,而这些乡镇企业正是当时中国社会诸多“万元户”的创造者,媒体也适应改革的需要常以“时代的弄潮儿”来称呼这些乡镇企业掌门人。乡镇企业领导者头上,开始冒出无数光环,成为社会仰慕的对象,获得了极大的社会尊重。

乡镇企业的创富效应,个体工商业者的暴富案例,对当时社会的社会观念产生了巨大冲击,富裕不再可耻,贫穷不再光荣。禁锢中国社会三十年的许多观念开始发生了根本性的动摇,追逐财富成了许多人的梦想,许多社会底层受人轻视的小人物,因经商致富而被人尊重;许多公职人员因追逐财富而抛下公职下海弄潮;私有企业也开始崭露头角。与发展相对滞后的内地不同,在沿海发达地区,私营工厂或作坊雨后春笋般地涌现。经济学界开始使用民营经济或民营企业这个概念来描述这些经济现象。

民营企业或民营经济是有别于乡镇企业的一个经济学概念,也是在乡镇企业之后热度才开始上升的一个经济学名词。说白了,在经济统计中乡镇企业只属于民营经济的一种成分,而民营企业或民营经济概念的内涵则比乡镇企业要大。

民营就是非国有或非国营的意思,即凡是非国有非国营的企业都可以称为民营企业或民营经济。民营不等于私营,在我国当时条件下,民营经济包括个体工商户、私营企业、民营科技企业、外资经济、乡镇企业、合作制或股份合作制企业、股份制中国家不控股的企业以及国有民营企业。

由乡镇企业到民营经济这种概念上的变迁我们也可以粗略地看出,由改革开放初期乡镇企业一花独放到民营经济的多种经济成分的形成,民营经济的体量在不断壮大,这也标志着社会财富在急剧增长。

以民营经济最为活跃的沿海发达省份为例,自80年代中期以来,东南沿海地区民营经济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不断提高,由1985年的24%上升到1999年的45%左右,呈现出民营经济与国有经济并驾齐驱的发展势头。截至1999年,沿海最发达“四省一市”中浙江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813亿元;上海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902亿元;江苏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894亿元;福建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266亿元;广东民营企业工业总产值为1598亿元。(资料来源:2000年《四省一市统计年鉴》)这些数字明确地彰显出财富效应引领的民营经济的巨大发展动力。并且,在区域经济发展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

由此,我们可以粗略地说,没有乡镇企业的成长,就不会有后来的民营经济体的壮大。乡镇企业不但创造了财富,引领了改革初期的经济增长,也打破了传统意识,为国家经济腾飞、重塑社会财富意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积极作用。

对于社会生活来说,国家富裕与人民富裕并不矛盾,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也是“大河有水小河满,大河无水小河干”的关系。综观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的轨迹,国家的富民政策为民营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经济发展成为社会发展的主要核心。而整个社会的财富意识一经打开,整个社会必将迸发出巨大的经济发展内生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