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产业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

产业项目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理论

时间:2022-07-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  通过大型产业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显然,无论是“乘数效应”还是“波及效应”,基本上都是产业项目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商用大飞机项目就可以看成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通过大型产业项目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一直以来都是经济学家研究的重要问题。只是,不同的经济学家从不同的视角研究这一问题。从世界范围来看,由于航空工业自身的特点,使得这一产业主要集中于少数几个国家,而从这少数几个国家来看,它们的航空工业又主要集中在少数几个地区,呈现出明显的集群特征。

(一)产业关联理论

  产业关联理论又称投入产出理论,侧重于研究产业之间的中间投入和中间产出之间的关系。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一个产业项目在建设和存续期内,需要其他产业部门的投入,从而形成对其他产业部门的需求,而这些需求又会沿着产业链继续向上游传导并形成多个轮回,从而引起一个区域多个行业部门产出的增加,这种现象我们有时也称之为乘数效应。此外,一个产业项目要想生存下去,也必须把自己的产品销往其他行业门类,这又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有力支撑,特别是对于其他行业发展至关重要的投入品,如果这种行业的发展不足就会对其他行业的发展形成“瓶颈”,显然突破这种“瓶颈”会促进下游产业的快速发展。这种效应我们有时也称之为“波及效应”。

  从产业关联的角度来看,一个产业项目的经济效应包括直接效应、间接效应和引致效应。直接效应是一个产业用于雇用劳动力和购买原材料以及供应品的支出;间接效应是由厂商的购买行为所引起的其他厂商的购买行为;引致效应是所有这些经济活动引起的收入增加而导致消费支出增加,进而带动消费性行业的增长。显然,无论是“乘数效应”还是“波及效应”,基本上都是产业项目对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

  对于航空制造业来说,航空工业产出的增加,首先会使这个部门的就业和收入增加。航空工业部门产出的增加,会对地方其他部门的产品,如机械工具、材料制造、电气设备、内部装饰等部门的产品形成需求,通过所谓的“后向关联”途径,这些部门又会进一步刺激本地区其他部门生产的增加;其次,航空工业以及其他相关产业部门人员收入的增加又会对消费品和政府服务产生进一步的需求,这又会激发又一轮的地区经济活动增加;最后,生产、收入和人口的增加又会产生对其他形式资本投资的需求,如新的商业建筑、产业设备、房地产,这又会进一步引致建筑业的增长。因此,航空工业部门的投资会引起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引致地方经济成倍增长。分析这种短期效应的最好的工具就是投入产出表。

  但是从产业集群的角度来看,一个大型产业项目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带动效应主要还是通过产业集群的形成、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如果一个产业项目不能有助于本地区产业集群的形成,那么这种“孤零零”的项目对地方经济的影响就是十分有限的,这种项目本身也很难得到发展,因此对大型产业项目影响区域经济增长的效应主要还是应该从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的角度来分析。这种分析方法也是目前关于产业项目分析的最通行的方法。

(二)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Francois Perroux)最先于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部门不平衡增长理论。该理论认为,一个国家或地区内部各个产业的发展是不均衡的。在一定时期内,一定有某些产业的发展速度远远高于其他产业,这些产业就称为带动这个国家或区域内其他产业的发展的“引擎”或“增长极”。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人们开始从空间的角度关注不平衡增长问题,那些拥有大量富于创造活力的大企业的城市或市镇成为带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增长极”,而劳动力和资源向“增长极”集聚的过程就是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极化现象”。而这种“增长极”在其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也会对其他部门和区域产生带动和扩散效应,从而带动整个区域和其他部门共同发展。但无论是从部门角度来看,还是从空间角度来看,部门的不平衡发展都与“领导企业”(或称为“龙头企业”)有关。

  一般认为,大规模的、具有高度创新能力、创新成果较多且快速增长的生产性企业被认为是“领导企业”,领导企业决定着区域经济增长的性质和过程。引领企业对地区的增长作用主要通过三条途径来实现:一是技术体系,二是资本品体系,三是双向引致体系。罗森菲尔德(Rosenfeild)认为领导企业一般具有如下几个特点:高于本区域所有产业产值增长率的增长率,高于全国及本区域所有产业生产率增长速度的生产率增长速度,在区域生产总值中不断扩大的份额。领导企业,由于其快速增长的特性,会对区域内的其他产业部门产生增长带动和示范效应。这种引致增长效应主要是通过产业结构间的关联和收入乘数发挥作用的。领导企业的快速增长一方面对上游原材料、零部件供应的需求增加,导致区域内这些上游企业的产出增加;另一方面,领导企业的产出增加会使得它们产品的成本降低,这又会吸引下游企业的投入成本降低,增加下游企业产品的竞争力和销售量。领导企业的快速增长会导致它对资本品投入需求的增加,如果这些资本品主要来自于区域内部,则这些资本品的投资又会对本区域产生巨大的拉动作用。此外,由于领导企业的扩张,使得区域内部居民就业和收入增加,进一步导致政府收入增加,这些又进一步导致区域内的消费性支出增加,进而通过收入乘数效应带动本地经济增长。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欧洲国家(特别是法国和意大利)就运用这一理论来开发落后地区。商用大飞机项目就可以看成是上海经济发展的一个新的增长极。

(三)菲尔德曼的“旗舰租客”理论

  产业集聚方面的经济学家从房地产开发的文献中借用“旗舰租客”(anchor tenant)这一概念,根据阿格拉瓦尔和库克伯恩(Agrawal and Cockburn,2003)的说法,“旗舰租客”是指在零售商业中心中,一个大型百货商场可以吸引很多顾客,从而为靠近它的其他商店创造可能的需求。知名的大商场吸引大量的购物人群,这间接地增加了其他不知名的商家的销售额。布鲁克纳(Brueckner,1993)指出,商业中心区多家商场的空间集聚带来了大量的购物人流,降低了人们多站式购物的时间成本。商业中心的开发商为了使这一商业中心取得成功,他必须尽力吸引这些大的百货商店的入驻,为此,开发商会给这些大的百货商店更多的租金折扣。

  在研究高科技产业集聚的成因与起源时,人们发现大企业、大学或公共实验室具有吸引相关产业的其他重要组织进入同一区域的能力(Braunerhjelm和Feldman, 2006)。林克等人(Link等,2003)把那些专注于某一特定技术领域的研发投入巨大的大公司看成是“旗舰租客”,他们认为高科技的“旗舰租客”通过自己的研发活动吸引其他高科技公司入驻从而刺激地方研发投入、促进地方创新体系完善,同时对本区域产生技术溢出效应。Niosi 和Zhegu (2005)则认为大的宇航制造企业就是飞机产业区域创新系统中的“旗舰租客”。这些企业与商业中心中的大百货公司一样,可以启动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过程,吸引众多小公司集聚到某个区域中。

  在一个高科技产业集群中,那些具有创新能力的大型组织可以通过自身的研发活动,或吸引其他高科技组织进入本地,产生大量的知识溢出,从而增强本地竞争优势。对于这些组织我们就称之为“旗舰租客”。作为“旗舰租客”的大公司在区域内创造了一个较大的劳动力蓄水池、知识蓄水池,为分系统和零部件制造商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市场,在此基础上区域性的产业集群和创新系统就逐步建立起来了。

  “旗舰租客”对本地经济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促进产业集聚效应发挥作用的,而“旗舰租客”引起产业集聚的途径又有两条:一是通过吸引其他产业入驻,二是通过自身的分蘖与孵化。“旗舰租客”引起产业集聚的过程可以通过图2.1展示。

Image

图2.1 旗舰租客引起产业集聚的过程

  “旗舰租客”可以是大型企业(也称龙头企业)、大学、政府公共研究机构等,其对一个地方产业发展最大的贡献就在于其持续的创新能力。

(四)马歇尔的工业区理论

  “工业区”(industrial district)概念首次出现在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著作《经济学原理》(1890)中,这一概念经过后来学者的丰富和不断演化,现在主要是指在城市内,经过产业集群过程而形成的专业化的特定的工业区域。在20世纪80年代,由于“第三意大利”(Third Italy)在运用这一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业建设取得成功之后,这一理论重新受到人们的重视。

  马歇尔发现,众多属于相同产业或相关产业的中小企业往往会扎堆聚集在一起,此外还有一些为这些企业提供专业化设备和服务的其他企业,这些企业集中在一起围绕相同或相似的市场展开竞争,形成一个自组织的产业集聚区。马歇尔认为这主要是因为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在一起可以实现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形成区域性劳动力市场和知识溢出效应,并可以节省企业间货物往来的交通成本。随着分工的细化以及产品的复杂化程度不断提高,中间投入品越来越多,这就使得最终产品制造商必须与上游零部件供应商建立密切的联系,地域上的相邻就为这种密切联系提供了便利。

  马歇尔认为,导致企业集群化存在的主要原因有三个:第一,集群中有一个较大的专业化劳动力蓄水池,集群中的企业可以更方便地招募到自己所需的雇员,其招募成本和培训成本都可以大大降低。第二,便于集群内部的企业获得多样化的、专业化的中间产品与服务的供应,这使得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区域内的合作生产更好地满足客户的需求、适应市场的变化,也可以降低企业的采购成本。第三,知识溢出效应也是导致企业集群化的重要原因。由于专业化和集群内劳动力生产经验的积累,集群内的知识创新速度更快。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市场或非市场的途径获取相邻的其他企业长时间积累起来的专业化知识,从而缩短自己学习的过程和降低风险。集群内的企业可以通过供应商、流动的雇员、挑剔的顾客那里获取知识,也可以从公共渠道,如专利信息、工业出版物等获取信息,还可以通过反向工程甚至商业间谍等方式获取知识;除此之外,非正式的人员交往也是集群内企业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渠道。所有这些都使得创新创意在不同企业间的扩散、传播加速。靠近其他企业,既可以获取信息、共享投入、从“集体”那里获取好处,同时又可以保持自己的灵活性和自主性。

  区位选择如此重要。对于技术创新而言,靠近大批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工程师蓄水池是十分必要的。及时交货则需要高效的交通体系,优秀的区域制造业不断提升着行业的绩效标准。相反,一个地理位置上孤立的企业,将会很难吸引并保留住优秀的年轻工程师,因此自己将不得不维持自己的教育培训及支持系统,管理者也将不得不经常放下自己的工作,而去关注竞争或关联企业的绩效标准,或从这些企业学习新的东西。这个独立企业保持竞争力和调动资源的能力也相对较低。

  在马歇尔的工业区理论中,大学、政府政策、公共实验室所起的作用不大,这里的主角是私人企业,它们在相同或相似的市场上展开竞争,并与专业化的设备与服务供应商一起组成一个自组织的生产集聚区。

(五)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理论

  传统的经济学理论是没有空间概念的。但是,现实的经济活动都是发生在一定的空间范围之内的。并且,大部分的经济活动都集中在城市地区的产业集聚区。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人们对经济学中的空间的兴趣开始复苏,其原因就在于对国际经济问题研究与对区域经济问题的研究具有某种相似性,而这种复苏就被称为是“新经济地理”,其主要的目标就是解释经济集聚现象以及由此而引起的区域专业化生产现象。

  经济集聚是指人类的经济活动由于存在某种密切联系、或者是在区位选择上具有相同的指向,导致这些经济活动成群地聚集在某个地点上。经济集聚现象源于经济主体在进行区位选择时倾向于靠近从事相似或相关经济活动的其他经济主体,而这种区位选择上的外部效应又来自于共同的劳动力市场、供应网络和技术溢出,产业集聚就是由这些经济集聚力量形成的。产业集聚就是具有竞争或合作关系的企业以及相关的供应网络在地理空间上集中的产物。交通运输成本的节约、信任关系的建立、文化上的相近、面对面接触机会的增加、交易与合作成本的降低等也是产业集聚形成的原因。经济集聚有利于形成区域性的专业化的劳动力市场、技术溢出、专业化的供应网络和服务网络,使得社会分工深化、企业间联系加强、区域资源利用效率提高,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的成本节约(或降低),使得这一区域的竞争力提高,这又会导致进一步的经济集聚,最后形成城市。总之,引起集聚的向心力来自于企业间正的外部效应——无论是金钱的、还是技术的。对于高技术产业来说,这种外部性显然扮演了一个特别重要的角色。

  偶然因素或外力也会为一个地方提供重要的区位优势,外部力量(比如政府在某地建立公共研究中心)可以启动一个内生的集聚过程,因为其他经济主体总是试图靠近它以获取集聚经济。因为某些经济活动的区位选择带有很大的灵活性,因此起初的偶然性事件会对后面的经济活动产生持久的“锁定”效应,这种锁定效应能够维持这个地方的持续增长,哪怕后来一些重要因素发生了变化。经济集聚现象一旦启动,它就会获得自身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当更多的企业入驻这个区域后,它使得这一地点对于其他企业来说更具吸引力。换句话说,集聚可以通过滚雪球效应产生更大的集聚,这就是我们常说的“积累循环因果效应”。

  当然,也有一些因素阻碍经济集聚,否则所有的经济活动就会集聚在极少的几个地方。这些离心力来自于产品市场或要素市场的竞争。如不可移动的要素(如土地、自然资源及国家间移民等)导致经济活动的分散;供给方面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分散,如中间品或服务必须来自区域外部,或者别处的供应成本更低,这就可能导致生产在区域外围进行;需求方面的因素也可能导致分散,如某些生产必须靠近消费所在地;而且,随着经济活动的集中,土地租金、劳动者工资都会上升,拥挤现象加重,这也可能导致经济活动的分散。

  产业集群是一组在地理上靠近、相互联系的企业和关联机构,它们同处于某个特定的产业领域,由于具有共性或互补性而联系在一起,其中包括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供应商、研究机构、金融机构、行业协会以及配套的其他中介机构。产业集群并非大量企业的简单集聚,其核心是通过某个产业链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聚集在一起形成的一个社会网络。产业集群是产业集聚的高级阶段,它强调区域内部分工协作的重要性。产业集群理论认为,企业集结成群是区域经济的一个显著特征,集群战略在国内外许多区域经济的发展中都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产业集群内部有着广泛的商业往来,并对人才、技术、基础设施等有着共同的需求。在一个特定区域的一个特别领域,集聚着一组相互关联的公司、供应商、关联产业和专门化的机构和协会,通过这种区域集聚形成有效的市场竞争,构建出专业化生产要素优化集聚洼地,使企业共享区域公共设施、市场环境和外部经济,降低信息交流和物流的成本,形成区域集聚效应、规模效应、外部效应和区域竞争力。

  产业集聚还只是指大量经济活动在一定空间上的聚集,这些经济活动还表现出一定的凌乱性、无序性,经济活动之间的联系还存在偶然性,一般被认为是产业集群发展过程中的初级阶段。为了实现由产业集聚到产业集群的过渡,马歇尔认为还必须在这个产业集聚的内部形成两种新的要素,即企业家精神和创新活力。只有具备了这两种新的要素,一个地区的增长才可能实现由“机械式增长”到“有机式增长”的转变。迈克尔·波特也认为,产业集聚有利于技术创新和技术溢出,因此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优势的主要来源就在于其产业集聚的程度。

  传统的企业区位选择是选择劳动成本较低的地方或者是市场潜力大的地方。而现代企业在进行区位选择时,不再仅仅考虑经济成本和市场因素,劳动者的技术技能、区域供应网络、区域创新能力及创新速度都会成为高科技企业及跨国企业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因此,地方发展高科技产业有利于形成高科技产业的集聚。

  对于高科技产业来说,政府或私人部门创建的尖端科研机构是高科技产业创立并集聚的重要先决条件。比如,美国NASA在亨特维尔的火箭研究中心使得这个城市在空间与导航装备技术方面获得了优势,新泽西州的贝尔实验室也产生了很多技术集群,田纳西州立大学的高级研究项目在培育奥斯汀地区的高技术产业集群方面扮演了重要角色。硅谷和北卡罗莱纳州三角科技园(The Research Triangle)的高科技产业集群的发展都得益于此地的研发中心和大学,它能够使尖端科技研究与当地培育的优秀大学毕业生结合创立新的创新型公司。此外,便于获得受过良好教育与训练的员工、靠近优秀的大学教育和研究机构、现存的供应网络、风险投资的易得性、天气及其他影响生活质量的因素、生活成本等也会影响高科技企业的区位选择和产业集聚。对高科技企业来说,人才是最重要的因素,而吸引人才的重要因素是生活质量。为了吸引并留住科学家、工程师、高水平规划师、管理者以及其他技术人员,企业必须考虑这些人的生活质量问题。因此,气候条件以及其他地理特点、通勤时间、暴力犯罪比例、空气质量、教育质量以及其他难以界定或量化的因素都会影响人才就业与生活地的选择,这对于高科技产业的集聚具有重要作用。

  由于产业集群所处的产业部门、集群所包含的企业的规模与数量、企业间的买卖关系、企业间相互依赖相互合作的关系程度、增长与发展的模式不同,每个产业集群都有其自己的特征。但它们也有一些共同的特点,根据这些共同特点,我们可以将产业集群分为四种类型:马歇尔式、中心辐射式、卫星平台式、政府锚定式。参见表2.1。

表2.1产业集群的类型

产业集

群类型

组成企业特点

集群内部企业间的依赖关系

典型代表

马歇尔

中小型地方所有的企业,主要集中于手工艺、高科技或生产性服务业

企业间有大量的贸易往来与合作、有强力的制度支持

中关村

中心

辐射式

一个或几个大型企业伴随着众多外围中小企业

大公司主导的大公司与中小企业间的合作关系

航空工业、软件业

卫星

平台式

中型或大型的分支企业或工厂

各个企业间的贸易与合作较少

电子代工

政府

锚定式

大型公共或非营利机构及周边相关的供应与服务性公司

买卖关系多发生在公共机构与供应者之间

军事基地、大型研究中心

  资料来源:Markusen,1994。

  关于产业集群的成因,一般认为主要是可以更加靠近供应商。但是,近来经济学家们认为,这并不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隐性知识才是产业集群形成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这种隐性知识能够给那些掌握了这种知识的企业带来竞争优势,由于这种知识具有复杂性和隐蔽性的特点,因此其传播只能通过企业之间的合约或企业间人员流动来实现,而这又要求两家企业在地理位置上相邻、文化上相近。众多的经济学家还认为,集群内的企业在创新绩效和生产率上都明显高于地理位置上分散的企业,因此集群内部的企业成长更快,这些驱动集群成长的因素我们往往也称之为集聚优势。

  产业集群有利于形成专业化的知识溢出、专业化的劳动力集聚、专业化的公共设施与公共服务、专业化的中介服务机构、特定的产业文化氛围,从而提高集群产业的整体竞争实力。尽管从历史的观点来看,任何新知识和新技术最终会被全人类所掌握并造福全人类,但是知识和技术的传播并不是即时的、瞬间的,在有限的时间内,新知识新技术只能在有限的空间内传播,并为有限的人所利用。某些知识的传送过程也与地理位置密切相关,非正式交流是这类知识的重要传播渠道。因此,知识溢出效应导致产业、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的集群式发展。产业集群有利于专有知识的积累和创新,这也是很多地区与特定产业集群相联系,并且这种地区与产业集群关系有不断强化的趋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