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罗宾逊的不完全竞争理论

时间:2022-07-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乔安·罗宾逊出生于英国一个军官家庭。1933年她在张伯伦的著作问世之后几个月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专著,由此闻名于西方国家。罗宾逊在她的经济学理论中讨论不完全竞争的均衡价格时,增加了买方独占的概念,即市场上只有一个买者。这是建立在罗宾逊的理论基础上。罗宾逊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还特别在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对生产力分配理论进行了分析。

乔安·罗宾逊(J.Robinson,1903—1983)出生于英国一个军官家庭。她的父亲原来曾享有爵士称号,后因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批评了英国政府的政策而被撤销爵位。罗宾逊于1925年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的格顿学院,是马歇尔的学生,又是凯恩斯的学生。毕业后同剑桥大学讲师罗宾逊博士结婚。20世纪30年代初期在剑桥大学任教。195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院院士,1965年被聘任为剑桥大学教授,直到1971年退休。

1933年她在张伯伦的著作问世之后几个月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的专著,由此闻名于西方国家。凯恩斯在30年代撰写《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时,她曾是凯恩斯的得力助手。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凯恩斯主义分裂为美国的“新古典综合派”(后改称“后凯恩斯主流经济学派”)和英国的“新剑桥学派”,罗宾逊是后一学派的主要代表之一。

罗宾逊的著作,除《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外,主要著作还有:《就业理论导论》(1937)、《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942)、《资本积累论》(1956)、《经济增长论文集》(1962)、《现代经济学导论》(1973)等书。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说,她对马克思主义的态度,既是友好的,又是“批判”的。所谓“批判”,不过是玩弄庸俗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惯技而已。她生前曾先后七次访问过中国。

罗宾逊在她的经济学理论中讨论不完全竞争的均衡价格时,增加了买方独占的概念,即市场上只有一个买者。她首先假定一种商品有很多买者,他们的总需求曲线根据边际效用而向右下方倾斜;一个人获得的商品越多,他的边际效用下降得越低,从而对增加购买愿出的价格越少。

她认为,如果所有的买者达成协议一致行动,就可以假定他们的联合需求曲线保持不变;还可以假定供给曲线也保持不变,因为它是表明所有卖者按各自的价格一共提供多少是以生产各个数量的成本为依据,这在买方独占形成之后也是不会变动的。

她还认为,在纯粹竞争下,买者在任何时候连续购买商品都是按价格等于边际效用之点来进行;而在买方独占下,买者则是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之点进行购买。为了解释这些命题,她首先从纯粹竞争谈起。假定鞋的现行价格每双为10美元。当然,一个单一的购买者,不管他购买什么,都是不会影响价格的。现在假定对一个特定消费者来说,占有第一双鞋在任何时候都值100美元。第二双鞋对他就只值12美元,第三双值10美元,第四双值5美元。在这种情况下,这个消费者要买3双鞋,就是说,他是按价格等于边际效用,并且两者(价格和边际效用)都等于10美元来进行购买的。

现在假定这同一个消费者打算在买方独占的市场上买鞋。从取得第一双鞋直到仍有边际效用的第四双鞋,如上所述,对他依次值100美元,12美元,10美元,5美元。假定鞋的生产只有在增加成本的情况下才能增加,那么这个消费者希望买的鞋越多,价格就会越高。当他增加购买时,抬高价格的结果就会不利于他自己。设想他能够花6美元买一双鞋,但要买两双鞋就得花每双9美元。第二双的边际成本是12美元,它等于边际效用,所以对他是合算的。但如果他买3双鞋子,每双值10美元,而第三双鞋的边际成本是12美元,那么这个消费者购买第三双鞋就不合算,因为它所增加的效用是以10美元为代表,而花费却增加到了12美元。这样,罗宾逊的结论是:在纯粹竞争下,买者将按价格等于边际效用之点连续购买商品;在买方独占情况下,买者将按边际成本等于边际效用之点来增加他的购买量。

罗宾逊指出,当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相等的时候,就会有一个不变的供给价格,从而,在买方独占下的购买数和在竞争下是一样的。但是,如果一个产业是在递增或递减的供给价格下经营,对买方独占者来说,边际成本将不等于商品的价格,他就会比在竞争的情况下少买或多买。

然而,当供给价格上升时,平均成本与边际成本是有差别的。这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明。设想一个买者希望在某一市场上买100双鞋,并且能按10美元一双买到它们。如果他希望把他的购买扩大到101双,他也许必须付10.05美元一双才能买到,因为原料和劳动的价格都提高了,工厂只好扩张到最低成本产出之外去满足额外的需求。当101双的平均成本为10.05美元时,边际成本是15.05美元。这因为100双鞋的总成本是1000美元,101双鞋的总成本则是1015.05美元;因此边际成本增加了,生产第101双鞋所增加的总成本是15.05美元。所以,边际成本曲线位于平均成本曲线(这是产业的供给曲线)之上,虽然平均成本是上升的。

供给价格增加的买方独占:

上图说明供给价格增加时所出现的情况。这是建立在罗宾逊的理论基础上。AC是产业的平均成本曲线,也是供给曲线。MC是产业的边际成本曲线,它是从买方独占的观点来看的边际成本曲线。在买方独占不存在的情况下,OB单位将按每单位BS的价格购买。在买方独占情况下,OA单位将按每单位AR价格购买。这时,买方独占的利益每单位为RN,受益总额为LRNM。

罗宾逊在《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还特别在不完全竞争理论的基础上,对生产力分配理论进行了分析。这个分析是以传统的庸俗经济学的边际生产力学说为其前提,即价值是由几个生产要素共同创造的,各自按照它的边际生产力取得报酬。由此,罗宾逊提出在买方独占下如何影响要素报酬和边际生产力之间的联系问题。但是,他着重分析的是在买方独占下,对一个生产要素需求曲线的性质的考察,并以劳动代表这个要素,假定一个“人”代表劳动的一个效率单位。

她说:“劳动的边际物质生产力是在其他生产要素的开支不变条件下因雇用一个追加单位的劳动而增加的产量。”[英]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译本,第200页。由于报酬递减规律,当更多的工人被雇用的时候,这个增量将趋于下降。“边际收益生产力”(罗宾逊叫做边际生产力)就是由增加雇用一个人所引起的总产出的价值增量。在纯粹竞争下,厂商可以按现行市场价格售出它的全部产品,因此,边际收益生产力等于边际物质产品的价值或边际物质产量乘价格。然而,当需求为一定时,如果希望增加销售量,厂商必须降低商品价格。于是边际收益生产力小于边际物质产品的价值。

这种关系,可以用算术例子来把它说清楚。假设10个工人在一起每天生产50双鞋,如增加第11个工人,总产量将增加3双鞋。在纯粹竞争下鞋的价格,不管卖出50双或53双,设都是每双10美元。第11个工人的边际物质生产力是3双;边际物质产量的价值量3×10美元=30美元。边际收益生产力也是30美元,这是第11个工人被雇用时厂商总收益的增加额。

假设在垄断竞争下,50双鞋可以按10美元一双卖出,但卖出53双,每双价格必须降到9.90美元。边际物质生产力仍然是3双,而边际物质产量的价格则是3×9.90=29.70美元。这时,边际收益生产力为24.70美元,它是按单价10美元卖50双和按单价9.90美元卖53双之间总收益的差额。

罗宾逊由此引进总生产力和净生产力的概念。假设生产每双额外的鞋,要花3美元在劳动以外的可变投入上,如皮革电力、容器等。那么,上述例证中,在纯粹竞争下,边际总收益生产力是30美元,而边际净收益则是21美元。在垄断竞争下,边际总收益生产力是24.70美元,而边际净收益则是15.70美元。

她认为,在纯粹竞争下,如果每天工资低于21美元,增雇第11个工人就是合算的。但是,在垄断竞争下,这第11个工人就不会被雇用,除非每天工资低于15.70美元,虽然他的边际物质生产量的净价值是20.70美元(29.70美元减9美元)。

建立了上述观点后,罗宾逊的分析就进入劳动剥削问题。她说的“剥削”不是指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偿全部占有,而是说“如果一个生产要素是按小于它的边际净生产力的价格雇用的,该生产要素就遭到剥削”[英]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译本,第234页。。即劳动剥削是工资小于劳动的边际净生产力。她认为,如果劳动市场有完全竞争存在,以致每个雇主可以按现行价格雇用他所需要的全部劳动,个别雇主的边际劳动成本就等于劳动的价格。如工资小于边际净生产力,雇主的自私心就会驱使他多雇工人,直到边际净生产力降到与工资相等之点为止。在这种情况下,剥削一般不会出现。

她还引用了庇古(A.C.Pigou)所提出的剥削的定义:当工资小于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按其售价所估计的价值时,剥削就会发生。她认为,从这个观点看,商品市场不完全和劳动市场不完全都会产生剥削。这就是上面所说的,在垄断竞争下,生产和销售量的任何增加,都必然引起售价跌落(从10美元跌到9.90美元),所以雇主增售商品(3双鞋)所得的收益净增值或边际收益(24.70美元)是小于所增加的单位商品的售价(29.70美元)。换句话说,雇主增雇一个工人所生产的产品与售价的乘积一定大于雇主的边际收益,而资本家是按照边际收益(实际上是按边际净收益)来支付工资的。所以,罗宾逊说:“垄断下所雇人数是他们的边际物质产品乘垄断者的边际收入等于工资的那一人数。因此,工资小于边际物质产品乘商品的价格,就我们的定义来看,剥削是产生了。”[英]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译本,第236-237页。

如何消灭她所谓的“剥削”呢?她认为,在买方独占情况下,如果劳动者是有组织的,工会发觉利润不正常时,提出增加工资的要求;工会或劳资协商会也可以强制产业实行一种最低工资的规定。这样,产业的劳动按强制的工资就变得具有完全弹性,于是劳动的边际成本与平均成本相一致。用前面的坐标图来解释就是:如果BS的工资是强制的,在买方独占的市场上,尽管增加雇工也将不会哄抬劳动价格;新的供给曲线将是一条通过S点的水平线,就业便从OA单位增加到OB单位。这样,工资将等于边际物质产量的净价值,“剥削”由此消灭。

她的结论是:要在垄断下消灭“剥削”,就必须让卖价等于平均成本这样一种方法受到控制;要在不完全竞争下消灭“剥削”,最一般的形式,市场就必须变成完全的或纯粹竞争的。

显然,罗宾逊的学说,是建立在庸俗经济学的边际效用价值论、边际生产力论和收益递减规律的基础上。她分析“剥削”,但由于避开了所有制形式,所以既不能说明剥削产生的基础,又无力科学地论证剥削的真实来源,而是在表面上以承认垄断竞争条件下存在轻微“剥削”为幌子,从根本否认工人劳动创造商品价值和剩余劳动创造利润的过程。她一方面打着“消灭剥削”的旗号,另一方面又说:“消除剥削并不总是对有关工人们有利。”[英]罗宾逊:《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中译本,第236页。后者表达了垄断资本家代言人的真心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