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开放竞争理论

开放竞争理论

时间:2022-07-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现代开放型经济理论涉及范围更广,变量更多,函数关系更为复杂,理论思想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定量化。

现代开放型经济理论涉及范围更广,变量更多,函数关系更为复杂,理论思想更加多样化、综合化、定量化。涉及了空间变量、产业变量、资源变量、政策变量;地区开放、区域开放、国家开放、洲际开放;国际贸易、国际经济、空间布局、产业结构、企业发展、生态文明、环境保护、社会进步、城乡协调、民族文化、法律法规、外交关系、政府政策、国家安全等诸多领域。其中有代表性的理论有开放函数理论。

2.4.1 开放函数理论

1.定义区域经济活动要素

一个独立的区域经济运行系统是由人、资源、生产关系三大要素构成的。在特定的区域内有了人、资源以及所形成的生产关系,就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的经济运行系统。人、资源和生产关系构成区域开放的最基本要素。

一个地区与另外一个地区发生人的交往(信息)、资源流动、生产关系的交互作用就形成了开放经济状态。人类用可以相互理解的方式(语言、文字、图像)来描述开放经济状态规律的说法就是理论,而相关理论的集合就构成了理论体系

2.定义影响区域开放变量

影响区域开放的变量很多,有主观变量和客观变量,有区内变量和区外变量,有经济变量和社会变量,等等。

区内主要变量(要素)有:基础设施条件,人口与人力资源,地理区位,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地方主导产业,经济总量与质量,文化,社会秩序,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科技水平,外交关系,国家政策。

区外主要变量(要素)有:外交关系,贸易条件,人口与文化,区位,资源,生态环境,东道国主导产业,东道国经济总量与质量,社会秩序,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科技水平,国家政策。

3.建立函数关系与数学模型

设:影响区域开放的因素(变量)为Xi。

则有:区域开放函数,区域开放是区域开放影响要素(变量)的函数。

区域开放函数表达式:

F(Open)=f(Xi) Xi——影响发展要素(i=1,2,3,3,4….n)

如果令:Xi为影响区域开放内部要素(变量)(i=1,2,3…n);Yj为影响区域开放的外部要素(变量)(j=1,2,3…m)

则有影响区域开放的函数表达式:

F(Open)=f(Xi,Yj)

如果环境系统中只有两个互为同时存在的个体,A和B,而且要素条件相同或相似情况下,Xi和Yj具有对称性。则上述函数关系表达式可以优化改造,自变量为Xi的倍数,即2Xi。

令:Xi为A主体的要素条件,Yj为B主体的要素条件。

则新的函数表达式为:

Fx(Open)=f(2Xi)   或者:   Fy(Open)=f(2Yj)

如果环境系统中有三个互为同时存在的个体,A、B、C,而且要素条件相同或相似情况下,Xi、Yj、Zk具有对称性。则上述函数关系表达式可以优化改造,自变量为Xi的3倍数,即3Xi。

令:Xi为A主体的要素条件,Yj为B主体的要素条件,Zk为C主体的要素条件。

则新的函数表达式为:

Fx(Open)=f(3Xi)

或者:Fy(Open)=f(3Yj)  Fz(Open)=f(3Zk)

这里没有考虑另外两个主体彼此之间关系的情况,上述函数表达式成立。如果考虑到实际上的真实情况,每一个主体都是独立的,且具有天然不同特征的,那么上述函数关系式需要修正,需要添加修正系数值a。在这里只是描述相互之间作用或者影响的函数关系。

2.4.2 经济版图瓜分理论

国家是阶级组织的最高形态,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交往也就成为国家开放的国际性表现,国家之间意识形态有别,政治自治权、行政管理、法律、民族、文化、语言、信仰、经济体制、社会制度均有所不同。维护国家利益出于国家施政的本能,在此基础上开展国家之间的交往,就形成了国家之间的物理边界和国家之间交往的利益博弈。纵观世界历史,已经发生了两次版图瓜分,正在进行第三次版图瓜分[2]

1.第一次世界版图瓜分是使用战争手段瓜分自然地理版图

第一次世界版图瓜分是自然地理版图瓜分,手段是战争。人类几千年来没有停止过战争,至今还在持续。经历了冷兵器时代、热兵器时代,以及核武器时代,经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世界大战,都是在“打江山”,“分地盘”,“阔疆域”,国家之间的疆域划分多次,版图疆界变化多次,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才逐步稳定下来,形成现在的世界上各个国家的地理版图。但是“打江山”的理念至今仍然没有过时。局部战争的频繁发生,仍然浸透着“枪杆子”出政权的道理。战争是残酷的,但是战争之后的格局划分是结果,力量的选择是结果,人类的历史几乎就是演绎一部战争史,演绎一部版图瓜分史。第一次版图瓜分已经完毕。

2.第二次世界版图瓜分是使用意识形态手段瓜分政治版图

第二次世界版图瓜分是政治版图瓜分,手段是意识形态。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高科技兵器不断出现,原子弹、氢弹、航空母舰、核潜艇、人造卫星等应用于战争,大国之间的大规模武装冲突减少,爆发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条件被抑制,国家之间展开了意识形态之争,形成“冷战思维”。出现了军事集团与经济体制和意识形态的联动体,军事集团以“北约”和“华约”为代表的两大阵营,社会经济制度出现东方的社会主义阵营和西方的资本主义阵营,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东方的佛教文化体系和西方的基督教文化体系。后来“华约”解散,传统社会主义国家开始实施改革,国家之间相互借鉴和相互学习各自的优势,意识形态之争才逐步趋于减弱。但是意识形态之争的内力仍然存在,有时在某些方面仍然表现尖锐。

“华约”组织。全称“华沙条约组织”(英语:Warsaw Treaty Organization;俄语:Организация Варшавского Договора;简称WTO、华约组织或华约)。“华约”是东欧社会主义阵营为对抗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而成立的政治军事同盟。成员国包括阿尔巴尼亚人民共和国、保加利亚人民共和国、匈牙利人民共和国、德意志民主共和国、波兰人民共和国、罗马尼亚人民共和国、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国。1991年7月1日,华沙条约组织正式解散。

“北约”组织。全称“北大西洋公约组织”(英语:NATO North Atlantic Treaty Organization;法语:OTAN l'Organisation du Traité de l'Atlantique Nord)。“北约”现有26个成员国,比利时、冰岛、丹麦、德国、法国、荷兰、加拿大、卢森堡、美国、挪威、葡萄牙、土耳其、西班牙、希腊、意大利、英国、波兰、匈牙利、捷克、爱沙尼亚、拉脱维亚、立陶宛、保加利亚、罗马尼亚、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北约”是美国与西欧、北美主要发达国家为实现防卫协作而建立的一个国际军事集团组织。1949年4月4日美国与加拿大、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丹麦、挪威、冰岛、葡萄牙、意大利共12国在华盛顿签订了《北大西洋公约》,标志着北约正式成立。公约于1949年8月24日生效。北约的成立,目的是与苏联为首的东欧集团国成员相抗衡,某成员国一旦受到攻击,其他成员国可以及时做出反应、联合进行反击。但这一条款在“9·11”事件之前,一直未曾付诸实施。及至苏联解体,华沙公约组织宣告解散,北约遂成为一个地区性防卫协作组织。北约的最高决策机构是北约理事会。理事会由成员国国家元首及政府首脑、外长、国防部部长组成。总部设在布鲁塞尔。组织机构主要有北大西洋理事会、防务计划委员会、常设代表理事会、军事委员会、国际秘书处等。欧洲盟军最高司令历来由美国将领担任。北约就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磋商合作,协调立场,加强集体防务,每年举行各种联合军事演习。北约拥有大量核武器和常规部队,是西方的重要军事力量。

3.第三次世界版图瓜分是使用商业资本手段瓜分经济版图

第三次世界版图瓜分是经济版图瓜分,手段是商业资本。“华约”解散以后,整个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发生重大变化,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主旋律,商业资本力量增强,国家主体以产品输出、资本输出、技术输出的经济活动日益活跃,获得世界经济利益的战争开始了,瓜分世界经济版图的战争开始了。在这场没有硝烟和炮火的战争中,过去战争年代中的“军事部队”,今天变成了“跨国公司”;过去战争年代中的坦克大炮,今天变成了各种各样的商品。企业成为最重要的商战组织,工厂管理与公司管理日益现代化,单一组织功能专业化和多项组织联合化并存,促进企业组织不断集中与分化,出现了大公司、跨国公司,甚至全球公司,以全球市场、全球资源、全球人才和全球资本为特征的全球化,使世界进入新一轮版图瓜分,即瓜分经济版图。(图2-4-1 1980—2010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态势图)。

图2-4-1 1980—2010年全球对外投资增长态势图

全球经济版图瓜分是人类现有的文明程度可以接受的瓜分方式,是和平的、有共同利益的。但是,这的确是一场新的战争形式。国家利益跨越国家之间的自然地理边界,模糊实际存在的版图疆界,获得经济利益。具体表现方式是:

“全球市场”。跨越国家之间的自然地理边界,商品存在的空间位置全球化,产品变成了商品,商品变成了“武器”,商品变成了“炮弹”,一国产品走出国门成为他国的商品,站在他国商场的货架上,挤压他国产业发展的空间,获得利益。

“全球资源”。利用他国资源发展自己的事业,尤其是不可再生性资源,由于自然资源分布不同,国家之间禀赋不同,使用数量和深度不同,二者之间产生巨大差异,为了获得地球资源的使用价值而非是占有性,全球资源的瓜分开始了。例如:石油、稀土、贵重金属等。

“全球人才”。人才也是稀缺资源,特别是高科技人才更是不可多得,采用投资移民、技术移民、留学移民的方式获得全球人才,并通过市场化的方式集聚人才。美国的NBA篮球赛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集聚了世界上最优秀的球员在美国打球,获得了很好的市场利益和经济利益。美国的移民策略的确使国家变成了移民国家,会集了优秀人才,增强了国家创新实力。

“全球资本”。资本是财富的符号,也是战争的武器,资本战争、货币战争、金融战争,当资本变成武器的时候,驾驭这个武器的机构就是国家机器,金融企业迅速成长,银行、评级机构、股票交易市场、基金、债券机构等金融组织出现,通过股市、汇市、金融衍生品进攻他国经济躯体,通过股价杠杆汇率杠杆、期货杠杆、利率杠杆撬动世界财富分配,财富的流动正沿着驾驭资本的经济体的战略意图前进。

4.发展力量两次转移

在近代世界历史发展的过程中,国际社会发展力量的对比出现两次转移。一次是由东向西,一次是由西向东。国际发展力量的转移实际上就是国际经济重心、政治重心的换位。

第一次转移力量为由东向西转移。过去的500年历史,世界重心在欧洲、北美洲。自1600年以来,世界上出现了两次大的人口迁移。第一次发生在1600年至1915年,人口由西向东迁移,即由欧洲向北美洲迁移;第二次发生在1945年至1995年,人口由东向西迁移,即由亚洲向北美洲迁移。

“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这两次大的人口迁移,说明世界经济和政治发展的重心在欧美地区,国际发展力量重心先到欧洲,再转移到北美洲。亚洲并不是世界重心。

世界500多年的历史,国家版图不断变化,分分合合,是依赖科技创新力量,促进经济力量;是依赖战争力量,促进国家力量。

第二次力量转移为由西向东转移。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等国家或地区为代表的东亚地区开始崛起,经济快速增长,国际地位不断提高。特别是中国在1980年开始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增长,国家实力不断提高,连续30多年每年国内生产总值(GDP)增速超过7%,科技创新日益活跃,创新成果逐年增多。

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中国具有劳动力成本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具有资源成本优势的产业和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中国的国际经济影响力大幅度增长。2012年,中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6100美元,在可统计的300多个工业产品生产中,中国有270多个占世界产量中的第一位,中国经济总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力量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力大幅增长。全球发展力量的重心开始向东偏移。

中国成为美国最大债权国[3]。美国财政部公布数据称中国成为美国证券最大持有国。截至2010年6月中国成为美国证券最大单一持有国,持有美国证券达到1.611万亿美元,中国持有的美国证券规模居全球首位。日本是美国证券第二大单一持有国,持有1.393万亿美元。排名第三为英国,持有0.798万亿美元。美国财政部每年都对国外持有的美国证券数量做补充调查,公布的数据结果是美国财政部、纽约联邦储备银行和美国联邦储备系统委员会共同执行调查得出的。

2.4.3 全球化与贸易壁垒理论

世界上最早有关开放的概念和表现形式是国际贸易,国际贸易的主要形式是通商,是货物贸易。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贸易形式已经远远不只是货物贸易,更多的形式是直接投资、间接投资、国际金融、跨国公司、国际购并,技术转移与技术贸易、工程项目贸易,还有人员交流、教育合作、文化交往、防务合作、国际反恐、国家安全,等等。开放领域更宽,开放形式更加多样。

1.全球化经济

经济全球化是二战后世界格局最为深刻的变化。全球经济是指货物、服务、人员、技术和观念超越地理界限自由流通。由于在一定程度上从关税等人为因素的限制中释放出来,全球经济迅速扩张,商业竞争环境由此变得越来越复杂[4]

全球化出现了全球市场、全球资源、全球人才和全球资本,一国可以输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同时也可获得他国市场,获得他国的资源、人才和资本。

产品出国是国际化的最基本形式,也是一国与他国开放的基本形式。如果世界上的很多国家都能够出口自己具有竞争优势的产品,都能够获得他国的市场,或者资源、人才和资本,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大市场,经济全球化就形成了。

2.贸易壁垒与文化冲突

经济开放的结果要求贸易自由化,可是贸易自由化是双刃剑,对于一些具有较强竞争力商品或者服务的国家来说是优势,而对于一些具有较弱竞争力商品或者服务的国家来说就成为弱势,为了保护自己就人为设定障碍,采取限制措施,这样就形成了贸易壁垒。贸易壁垒就是对国外商品或劳务交换所设置的人为限制措施,包括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设置壁垒就导致反壁垒,结果产生了贸易冲突。

现代贸易壁垒名目繁多,甚至出现了所谓“绿色贸易壁垒”,就是指环境(非关税)壁垒,是国际社会为保护人类、动植物及生态环境的健康和安全,而采取的直接或间接限制甚至禁止某些商品进出口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措施。其实质是发达国家依赖其科技人员和环保水平,通过立法手段,制定严格的强制性技术标准,从而把来自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拒之门外。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指商品进口国制定的技术法规、标准以及合格评定程序对外国进口商品构成了贸易障碍。通过颁布法律、法规、技术标准、认证制度、检验制度等方式,在技术指标、卫生检疫、商品包装和标签等方面制定苛刻的规定,最终达到限制进口或阻碍进口的目的或效果。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针对中国的反倾销力度加大,主要国家不仅有欧美、澳大利亚、加拿大、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有像土耳其、埃及、印度等一些发展中国家。被反倾销涉及的产品既有日用品行业,也有机电行业,既有制造品,也有矿产和养殖品。有资料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涉及中国的反倾销案件具有增多趋势,案件量占世界总量的1/7-1/6,已经成为外国反倾销的主要目标国家。同时,技术性壁垒也成为中国产品出口的主要障碍,包括技术法规、技术标准与合格评定程序,产品检疫、检验制度与措施,包装和标签规定,信息技术壁垒以及绿色壁垒,等等。有资料显示,中国有70%的出口企业和40%的出口产品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限制。另外,中国出口产品还受到诸如以美国“337”条款为代表的知识产权保护的限制,以及来自欧美等国的对华特别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立法的限制。

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持续增长,生产能力持续增强,一大批物美价廉的商品深受世界各国欢迎,产品大量出口打破了传统贸易格局,一些国家的竞争力下降,纷纷被中国制造的产品冲击,主要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随着传统贸易壁垒作用的弱化纷纷寻求新贸易壁垒,以保护其国内产业,贸易战争难以避免。

2.4.4 金融战争理论

经济金融化、财富货币化、货币信用化、战争虚拟化,这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新特点和新规律,历史上发展的经济危机都与金融有关,金融危机都与货币有关,战争都与财富有关,财富都与争夺有关。贪婪和掠夺所造成的战争,正在向不见硝烟的形态转变。

1.经济金融化

考察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世界经济发展格局,“本国货币国际化”、“世界经济金融化”,这是二战后世界经济发展,经济全球化的重要标志。商战深入到了金融领域。

如何驾驭货币化了的战争对各个国家都是挑战,对中国同样是巨大的挑战。在新的国际货币体系和国际金融体系中,如何适应人民币国际化,如何增强人民币的国际地位,如何驾驭人民币国际化以后的国家经济,无论对于中国,还是对于世界都是巨大的挑战。“世界经济已经金融化”[5]

2.战争虚拟化

中国学者宋泓兵出版著作《货币战争》(2011年10月),纵论财富货币化以后,历史上发生多次因货币而引发的危机,对未来新一轮经济危机给出提示。

在全球经济发展中,货币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因货币引发的金融危机一轮又一轮,但是,人类似乎并没有吸取教训,继续周而复始地重复。自1694年英格兰银行成立以来的300多年时光里,几乎每一场重大变故,都能看到国际金融势力的身影。左右国家经济命脉,煽动政治事件,控制财富流向,制定国际货币制度,掌控货币发行权利,构筑特殊利益集团。世界经济历史演绎出一部世界金融历史,谋求主宰人类财富的阴谋历史。经济实际上是少数人主导的,形成特殊利益集团。统治世界的所谓精英俱乐部在政治和经济领域不断掀起金融战争,谋取经济利益,造成金融危机此起彼伏,世界经济动荡不安。这都是货币惹的祸。

3.经济危机重复怪圈

考察20世纪60年代以后世界发生金融危机的情况大致如下:

第一次,1970年经济滞涨,由石油危机引发的失业以及不景气同时存在。第二次,1987年黑色星期一,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引发金融危机。第三次,1994年墨西哥金融危机,拉美股市暴跌,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第四次,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泰国宣布实行浮动汇率制,当天,泰铢兑换美元的汇率下降了17%,引发了一场遍及东南亚的金融风暴。第五次,2007年爆发美国次贷危机,后演变成当代最为严重的世界金融危机。

4.美元货币时代

1944年7月1日,44个国家或政府的经济特使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了联合国货币金融会议(简称布雷顿森林会议),商讨战后的世界贸易格局。经过3周的讨论,会议通过了以“怀特计划”[6]为基础制订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确立了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即布雷顿森林体系。

1945年12月27日,参加布雷顿森林会议的22国代表在《布雷顿森林协定》上签字,正式成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WB)。两机构自1947年11月15日起成为联合国的常设专门机构。中国是这两个机构的创始国之一,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这两个机构中的合法席位先后恢复。

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形成助力了生产的国际化和资本的国际化,汇率的相对稳定,避免了国际资本流动中引发的汇率风险,有利于国际资本输入与输出;为国际间融资创造了良好环境,有助于金融业和国际金融市场发展,也为跨国公司生产国际化创造了条件。同时,以美元为代表的主要货币结算体系,为日后美国金融危机的扩散埋下了隐患。

5.人民币国际化

新近的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世界各国经济大受其害,以美元为代表的旧结算体系坑害了世界,在这场浩劫中,美国不仅仅输出了货币,也同时输出了金融危机,通过汇率调整和变化,撬动世界其他国家的财富。痛定思痛,在世界经济还在低谷中徘徊,中国力量不断成长,欧洲力量不可小视的情况下,主要经济体开始考虑结算货币多元化问题,其中人民币国际化浮出水面。

人民币国际化是中国在新形势下实施对外开放的重大战略举措。

人民币国际化是指人民币能够跨越国界,在世界经济活动中成为普遍认可的计价、结算及储备货币的过程,使其成为世界货币。

中国实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使人民币的国际地位不断提高,奠定了以人民币结算的基础,人民币币值稳定为推进入民币国际化创造了前提条件,中国一直实行稳定的货币政策,保持了汇价稳定,具有可靠的信用基础。在人民币汇率稳定的前提下,一些与中国贸易、投资往来频繁、数额较大的国家和地区,愿意接受人民币作为计价结算货币,人民币已经成为结算货币之一。到2013年,国际上支付货币以人民币支付总额为4.62万亿人民币,排名上升到第十位,到2014年4月又上升至第七位,可以预计到2020年,人民币将同美元、欧元一样成为全球支付货币。人民币国际化的趋势已经明朗。

2.4.5 新型大国关系理论

1.帝国兴衰规律

美国学者科林·里德(Colin Read)[7],出版著作《帝国的兴衰》(2012年7月),研究了经济帝国的兴衰历史,总结出令人深思的结论。科林·里德认为:“导致一个经济帝国最终衰亡的原因是由于它被另一个登上了自身发展巅峰的国家所代替。”(《帝国的兴衰》,第2页)。美国经济的支配性地位已经受到了根本性挑战,其原因是美国作为现代第一个肇始于经济理想的国家,其经济模式已经被各国复制,导致了有竞争力的体制消解。美国的经济势力导致其成为全球金融危机的根源。世界上一些雄心勃勃的国家正在以一股几乎是爱国的热情沿着经济层面进行自我再造,以图取代美国的经济实力巅峰地位。

2.中国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中国提出并倡导新型大国关系。如何在世界重心转移过程中“和平换位”?这是摆在世界大国和世界强国面前的重大历史课题。中国率先提出并倡导建立新型大国关系。

“新型大国关系”这个政治词汇正在转向学术语言,国际社会,特别是相关大国正在认真思考、积极探索,国际社会和理论界都在努力探讨避免国际力量对比发生根本改变所导致的战争和其他严重冲突的途径,并已意识到在全球化时代,如果处置恰当就有可能实现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之间的共处乃至和平换位。

中国“新型大国关系”理念的内涵较宽泛,兼具道义规范和解决问题的双重意义。中国认为,新型大国关系始于中美关系,但是不限于两国,包括美、欧、日等传统大国以及以金砖国家为代表的新兴大国。中国突出新型大国关系的目标和原则诉求,强调国际关系的公正性、公平性和合理性。中国提出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典范是中俄关系、重点是中美关系、增长点是中国和金砖国家的关系、着力点是中欧关系、难点是中日关系等一系列命题。

3.中国与美国的关系

2012年2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访美时首次代表中国提出了中美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愿景。此后,时任国家主席胡锦涛在第四轮中美战略与经济对话开幕式上的致辞以及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与奥巴马总统会晤中又对新型大国关系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奥巴马政府对新型大国关系的倡议做出了较为积极的呼应。2012年3月7日和4月10日,希拉里·克林顿国务卿在美国和平研究所、美国海军学院的两次讲话中对新型大国关系表示认可。随后奥巴马总统在二十国集团峰会期间与胡锦涛主席会晤时再次表示了认同。在中美两国实现政府更替后,美国总统安全事务助理多尼隆于2013年3月11日的政策性宣示讲话、奥巴马总统和习近平主席3月14日的通话交流和克里国务卿在4月13日访华中,都明确表达了美中共建新型大国关系的意愿。

施加正能量应当成为构筑新型大国关系的主旋律,中美两国在“新兴大国”和“守成大国”关系上增加正能量应当为主轴,双方增加战略互信是基础。

战略对话是一个机制。中美在不同层次上的对话机制已有数十种,其中由胡锦涛主席和奥巴马总统共同倡导的“战略与经济对话”最为重要和有效。双方应当加强战略对话的长远性、全面性和计划性。中美应当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亚太地区安全合作框架、双边分歧和危机管控机制等方面进行更有效的合作。

战略思维互动是个有效措施。在1969—1989年的20年里,中美两国共同战略思维是基于应对苏联扩张的地缘战略考虑。1990年以来的共同战略思维,如经济利益和合作反恐等,还不足以成为唯一和压倒一切的战略思维。中美要加强政府间、学界和民间在战略思维方面的互动,探讨未来10年的共同战略目标、途径、措施和价值观等,深化和拓展双方的战略性合作[8]

4.中国与俄罗斯的关系

俄罗斯是中国的近邻,地处中国北部。俄罗斯是世界上领土版图最大的国家,地广人稀、资源丰富。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劳动力具有成本优势,但是人均占有资源相对较低,中俄之间经济互补性强,交往历史悠久,中俄之间的战略协作可以成为“世界稳定器”。中俄之间可以大有作为的平台:一个是“上海合作组织”平台,一个是“金砖国家”平台。

历史上大国兴起都是通过战争方式获得的,征伐对手,扩张版图,获得资源,增加财富。人类文明进入20世纪以后,新兴经济体快速成长,特别是中国的成长,引起世界关注。人类文明进入新时期,世界关注着中国以什么样的模式取得世界强国地位,能否摆脱历史上“强国必战”的古典方式,探索出新路径,创造中国新模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