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的区域进口贸易结构变迁

我国的区域进口贸易结构变迁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6.1.2 我国的区域进口贸易结构变迁图6.2描述了我国1992—2005年区域进口贸易结构演变状况。我国的进口贸易进一步集中。区域对外贸易结构描绘了我国各区域的以对外贸易为指标的对外开放程度。在此基础上,建立分析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汇率变动的贸易区域结构效应的实证模型。

6.1.2 我国的区域进口贸易结构变迁

图6.2描述了我国1992—2005年区域进口贸易结构演变状况。从图6.2中可以看到,与出口一致,我国的进口贸易区域集中程度较高。东部“七强省(市)”在我国总进口中的占比总体稳定在80%以上(1992年为80%,2005年增长到86%)。而中部地区的进口保持在全国3%左右的份额,西部地区为4%左右,东部地区是我国进口贸易发展的主力。

在东部地区中,七强省(市)中,珠三角的广东是我国第一进口大省,但其进口占我国总进口的比重下滑较为明显,从1992年52.6%下降到2006年的28.8%。与广东相一致的是福建,其进口的全国占比从1992年的6.14%下降到2005年的2.97%。广东是我国开放最早、吸引外资最多的地区,福建也是我国最早设立经济特区、对外开放的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我国的对外开放由南向北拓展,广东与福建在全国对外贸易和吸引外资中的地位有所下降,联系到我国进口中有40%属于加工贸易的进口,广东、福建加工贸易和出口生产型的进口有向其他区域,尤其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省份(江苏、上海)转移的趋势。

这可由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之后开放较为深入的江苏与上海的数据加以佐证。江苏省的进口在全国进口中的占比从1992年的4.9%上升到15.9%,上海市的进口在全国的占比从1992年的8.67%上升到2005年的14.5%,江苏和上海的进口增长可部分归结为外商投资企业和加工贸易的作用。与之相呼应的是浙江。虽然地理条件江苏、上海相似,同时浙江也是90年代中期出口贸易增长迅速的省份,但其经济以民营经济为主,出口以一般贸易为主,因而进口增长缓慢,浙江进口的全国占比仅从1992年的2.4%上升到2006年的4.6%,远远小于出口增长的幅度。因而可以判断,外商投资企业与加工贸易出口产业的区域分布对我国进口的分布具有较大的作用,外资企业较多,加工贸易发展较好的地区,进口发展也较快。

img151

图6.2 我国1992—2005年进口区域贸易区域结构变迁图

数据来源:“中经网”、《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中国统计年鉴》。

在环渤海区域,七强省(市)中,北京市的进口增长也非常迅速,其进口的全国占比从1992年的2.7%上升到2005年的14.3%,表明北京作为我国北方的经济中心,尤其是生产、消费与贸易中心的地位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新世纪初期得到加强。相比北京,环渤海的山东进口贸易发展较为平稳,其进口的全国占比从1992年的3.05%上升到4.64%,另外,天津从1.95%上升到3.92%,河北从0.85%下降到0.78%,可以看到我国北方地区的进口集中(在北京)程度更高。

除“七强省(市)”外,我国东部其他地区、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进口贸易发展较为缓慢,20世纪90年代以来,其进口在全国的占比下滑趋势较为明显,1992年至2005年,东部其他地区从12.05%下降到9.09%;中部地区从4.23%下降到3.06%;西部地区从3.24%下降到2.12%。我国的进口贸易进一步集中。

区域对外贸易结构描绘了我国各区域的以对外贸易为指标的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贸易与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考察区域对外贸易、经济增长与实际汇率的关系,巴拉萨—萨缪尔森假说效应提供了一个系统的分析框架。本章首先探讨了以此分析我国区域间的实际汇率差异的适当性,及我国区域间BSH效应的存在性。在此基础上,建立分析我国区域对外贸易影响因素,其中包括汇率变动的贸易区域结构效应的实证模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