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变迁

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变迁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4.1.1 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变迁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6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转变。这一过程也体现在我国以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划分的出口结构在总出口中的占比变化中。在各种贸易政策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汇率是调节国际相对价格的表征指标,汇率变动将引起出口商品的进出口国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影响出口贸易量。

4.1.1 我国的出口商品贸易结构变迁

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2006年,我国的出口商品结构经历了较大幅度的转变。在1985年,以原油为主的初级产品SITC3类(矿物燃料、润滑油和相关原料)商品是我国最大占比的出口类别,其出口额占我国总出口额的31%,这反映了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依靠出口资源能源类商品换取外汇的困境。

1990年,包括纺织品服装类在内的SITC8类(杂项制品)商品成为我国最大类的出口商品。SITC8类1990年的出口占比为28%,大体完成了我国第一阶段,以初级产品出口向以工业制成品出口的贸易结构转换。该类商品生产主要依靠劳动密集型的工业制成品部门,包括纺织品服装鞋帽业、皮革制品业、竹木制品业、农副食品加工制品业等产业,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我国主要按劳动力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与贸易的状况。加工制造产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获得蓬勃发展。SITC8类商品出口,在我国出口商品贸易结构中占比首位的状况一直维持了15年(1987—2001年),该类商品占比达到最高是在1993年,为43%,之后其占比在波动中逐渐下降,至2006年仍保持了28%的出口份额,是我国第二大类的出口商品。该类商品占比的下降,反映了我国的出口优势,正由劳动密集型的加工制造向附加值更高、技术密集度更高的商品类别转变,正逐渐完成我国出口贸易结构升级的第二阶段的转换过程。

2002年,代表较高技术与资本密集度的SITC7类(机械与交通设备)商品成为我国出口占比最大的出口商品类别,占我国总出口额的35.5%,之后其占比份额不断上升,至2006年达到44%,反映了进入21世纪后,我国转变出口贸易结构的战略初见成效,技术与资本密集度较高的商品类别已经成为我国最主要的出口商品。这一过程也体现在我国以初级产品与工业制成品划分的出口结构在总出口中的占比变化中。1985年,初级产品出口在我国总出口中的占比高达53%,而这一比例迅速下降,至1995年下降到26%,2000年下降到10%,2006年下降到5.3%,工业制成品成为我国出口居最主导地位的部分。

img52

图4.1 我国出口贸易商品结构变迁

我国出口商品贸易结构的变迁是多种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2]。首先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快速发展的结果。一是我国的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体现了我国产业生产与国内市场的发展,表现为我国GDP总量的不断增长。二是我国经济单位绩效的提高,体现为以工资性收入为代表的报酬的不断上升,按照“萨缪尔森—斯托格尔伯”效应解释,这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资本深化,以及产业结构不断升级,人均资本拥有量提高的结果。三是我国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与贸易的深入发展,以及国际市场容量扩大。四是我国对外贸易战略性政策的结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长期实行“出口导向型”的贸易政策,出口鼓励效应明显。在各种贸易政策中,人民币汇率制度是其中重要的一项内容。汇率是调节国际相对价格的表征指标,汇率变动将引起出口商品的进出口国相对价格变动,进而影响出口贸易量。尤其是长期的实际汇率贬值,以及名义汇率兑美元稳定,对促进我国出口起到了重要作用。五是外商直接投资常常被认为是我国出口商品结构变动的重要原因,FDI弥补了我国改革开放初期的资金不足,FDI带来的技术,也成为推动我国出口产业结构升级的动力。在20时期90年代后期开始外资结构不断优化,推动了我国贸易结构的优化升级。

以上的因素互相传导、互相作用,共同作用于我国不断演进的贸易商品结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