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技术溢出途径的研究

技术溢出途径的研究

时间:2022-07-0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1.3 FDI技术溢出途径的研究国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途径的研究很多。陈涛涛在对我国移动电话制造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中,探讨了竞争机制。有时出于对所需中间投入品的质量要求,外资企业还可能直接向中间品的东道国企业供应商提供改进产品质量的相关信息,甚至提供技术或管理上的培训。

1.3 FDI技术溢出途径的研究

国外学者对FDI技术溢出效应的产生途径的研究很多。Mcdougall(1960)在研究国外直接投资对东道国经济福利影响时,首先提出了技术扩散效应和东道国技术学习效应,并提出FDI促进东道国企业技术进步的途径,后来被学术界总结为示范、竞争、人员流动和联系效应四种途径(见表1.1)。

表1.1 FDI技术溢出效应的发生渠道

img6

注:改编自孟亮、宣国良、王洪庆:《国外FDI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综述》,《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年第6期,第37页。

(一)示范与模仿效应(Demonstration-Imitation)

自主创新并不意味着技术创新要达到世界技术的最前沿,只要新的技术比原有的技术更加先进,就称得上是达到自主创新的目的。示范与模仿效应主要发生于行业内各个企业之间,属于水平溢出或行业内溢出效应。当外商直接投资进入了东道国的特定的行业后,一方面,由于外资企业采用的现代化商业模式和先进的生产与管理技术为外资企业创造了高额利润的机会,从而为在同一行业中的本地企业产生了示范效应;而本地企业对外资企业的观摩与模仿行为最终使本地企业达到了提高自身生产率的结果,获得了溢出效应。Kokko(1994)的研究中,阐述了技术溢出效应的这一机制。同时,他通过对墨西哥1970年的行业横截面数据进行分析,发现只有在跨国公司所采用的技术不是很复杂、跨国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的技术差距较小时,示范与模仿效应才会较为显著,技术溢出效应才会变得比较明显。除了直接的模仿之外,国内企业可以通过由结果到过程的思维方式自行研究出生产与外资企业具有同样技术新产品需要的制造工艺,这也是示范带给自主创新的溢出效应。把外资企业的高科技产品分解来弄清楚它是如何生产制造出来的,这样也可以获得相应的技术,提高自身的自主创新能力。

(二)竞争效应(Competition)

竞争效应也多发生于行业内各个企业之间,也属于水平溢出或行业内溢出效应的一种。外资企业的进入,会与东道国企业共同分享有限的市场资源,打破了原先企业的竞争格局,因此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迫使本土企业为保护自己的市场份额采取措施。生存的危机感会迫使本国企业加大研发的投入,加速生产设备的升级和更新,从而达到生产技术水平的提高,增强自身的竞争优势。在本来具有强大行业壁垒的产业,由于跨国公司的强行进入而在一定程度上消除垄断,社会福利水平和生产率得以提高。陈涛涛(2005)在对我国移动电话制造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的案例研究中,探讨了竞争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当本地企业具备了与外资企业竞争的基本能力时,市场竞争对溢出效应的产生就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Blomstorm(1989)在对墨西哥的外资企业与当地企业之间生产能力的差距以及外资企业影响当地企业提高生产能力的问题进行研究后指出,FDI深化了东道国市场之间的竞争力,使东道国的竞争企业能提高其生产能力。Wang & Blomstrom(1992)建立模型将外资企业引进先进技术的决策与本地企业对学习过程进行投资的决策相互联系,探讨了两类企业在相互竞争中的决策机制。得出的结论是:本地企业因为外资的进入而获得了溢出效应;内资企业竞争能力的增强导致了对外资企业的溢出效应。他们把行业内竞争溢出效应的机制阐述为一种可能“螺旋式上升”的拓展机制。

然而竞争带来的溢出效应并不都是正向的结果。无论研究中还是现实中都存在着与竞争相关的反例,本地企业可能会承受不了外资企业进入带来的激烈竞争,在竞争中被挤出。例如,巴西纺织业的案例研究发现,一个跨国公司在当地建立了分支机构并带来了新产品——“人造纤维”,使得本地企业生产的棉织物无人问津,最终导致了大批的本地企业破产。[3]

(三)联系效应(Linkage)

联系效应发生于行业间(垂直效应),是指跨国公司的子公司与当地企业发生供求关系销售服务等引起的技术溢出,包括跟上游的供应商发生后向联系(backward linkage)及跟下游的客户发生前向联系(forward linkage)。跨国公司母公司及其位于东道国的子公司之间,构成了一种垂直联系;而跨国公司位于东道国的子公司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则构成了一种独特的技术联系。这种技术联系,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跨国公司子公司提高企业的本地采购率和销售率、在本地的研究开发活动以及人员流动等实现的,而所有这些活动,都会促成或者说养成某种技术联系,从而使跨国公司的技术知识转变为东道国的内生技术能力。[4]发生前向联系时,外资企业提供中间投入品给东道国企业,相应地还会提供产品使用的技术指导甚至培训。发生后向联系时,外资企业要从东道国企业购买生产所需中间投入品,可能会促使东道国供应商队伍的形成,并且会对东道国企业提供的产品质量提出更高的要求。有时出于对所需中间投入品的质量要求,外资企业还可能直接向中间品的东道国企业供应商提供改进产品质量的相关信息,甚至提供技术或管理上的培训。

Lall(1980)选取了两家印度的大型卡车制造商AL(外资占主要股份)和TELCO(合资企业),考察这两家企业以及它们的36家供应商在企业建立、信息技术、财务、原材料采购以及管理和分销渠道等方面的情况。他归纳出跨国公司可能通过下述方式提高当地供应商的生产效率:第一,帮助有潜力的供应商建设生产设施;第二,为提高供应商的产品质量和创新能力提供技术协助或相关信息;第三,提供或帮助供应商购买原材料和中间产品;第四,为供应商的管理和组织提供培训与帮助;第五,帮助供应商寻找更多的客户。

陈羽(2006)在对中国制造业24个行业的FDI技术溢出效应作出新的检验的同时,将行业间联系的溢出效应纳入了检验中。他的实证结果表明:行业间后向联系的溢出效应明显。然而,有学者的研究却得出了与之完全相反的结论。姜瑾和朱桂龙(2007)选取1999—2003年的行业面板数据,着重考察了FDI对中国工业部门行业间技术溢出效应,实证分析结果显示,FDI产生了显著的行业间前向联系溢出,但后向联系溢出为负。此外,对技术差距最优区间的分析表明,当内资企业生产率为相应外资企业生产率的30%~70%时,前向联系溢出能实现最大化。

(四)人力资源效应(Training & HR Transfer)

跨国公司对其当地雇员一般都会给予多方面、多层次的培训,当这些员工离开跨国企业去其他公司就职或开设自己的公司时,他们在跨国公司学习的技术就会受益于本地企业。

Irving Gershenberg选取了肯尼亚41家制造业企业的72名中、高层管理人员作为研究对象,对比研究了跨国公司和非跨国公司对于管理人员培训的方式、时间以及各种不同类型企业管理人员的流动情况。他认为,由于跨国公司十分擅长培养和发展管理人员的管理技能,经过一段时间后,部分经过培训的管理人员加入其他类型的企业工作从而将使这种技能得以扩散,体现为对本地企业产生了溢出效应。Simon(1991)在研究台湾时发现,当地技术扩散的主要媒介是技术人员的流动,当地技术人员在外资企业工作若干年后,得以用学到的技术、信息和其他形式的技术诀窍创立自己的企业。所以说,随着外资企业技术和管理人员本地化程度的提高,这些人员在掌握了先进技术相关知识和管理技能之后的流动就会带来技术的扩散。史本山和熊晶晶(2006)的研究中,将人力资本纳入模型中,依据中国近年来的具体数据,对外商直接投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FDI与人力资本相结合后,对我国内资部门产生了显著的技术溢出效应。人员流动在企业之间是经常发生的,跟随着劳动者的技术知识是会随着劳动者的物理行为而转移的。外资企业的雇员转移到我国本土企业,会在一定水平上促进我国人力资本整体水平的提高。在一些地区,例如台湾,人员教育水平高,本地企业的竞争力也强,人员流动的规模也大,FDI极大地推动当地人力资本的发展,技术溢出带来的效果显著,本地的产业不断发展壮大。

上述四种FDI溢出效应也可以归纳为“行业内溢出效应”、“行业间溢出效应”以及“由于人员流动造成的溢出效应”等三种形式。其中示范与竞争效应可以归为行业内的溢出效应,联系效应为行业间溢出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