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智慧经济诞生的社会经济环境

智慧经济诞生的社会经济环境

时间:2023-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10年8月16日,日本政府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经济总量少于中国,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总量开始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我们在展开智慧经济相关问题的正式探讨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查看一下,刚起步的中国智慧经济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

2010年8月16日,日本政府公布的经济统计数据显示,二季度日本经济总量少于中国,这标志着中国经济总量开始超过日本,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据世界银行等多家机构的报告预计,如果中国经济增长顺利转型,中国经济将在未来20年内超过美国。

报告还指出:在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后,中国将面临着经济结构调整和重新均衡的挑战。

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以下问题:中国经济增长是否能顺利转型?主要靠什么力量来实现?

结合当今全球经济的运行环境和整体发展趋势,笔者以为:我国这个经济结构调整是否成功,将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我们的智慧经济的发展程度,取决于智慧经济在整个经济结构中所占的比重和影响力。

我们在展开智慧经济相关问题的正式探讨前,先让我们一起来查看一下,刚起步的中国智慧经济所处的社会经济环境。

我们通过阅读一些最近官方发表的资料,可大致了解下中国智慧经济所处的基本背景情况:

资料1全球制造业增长放缓

全球工业复苏仍然参差不齐,并可能正在失去动力。

美国、欧元区、英国和亚洲各地公布的制造业采购经理人调查显示,虽然工业产出继续扩张,但先前几个月的快速增长步伐已有所放缓。

欧元区7月份采购经理人指数从初步估计值略微修正上调。然而,报告虽然并未显示出多少复苏停滞的迹象,却揭示出欧元区的增长严重依赖于德国由出口驱动的制造业。其他地区的增长前景依然疲弱,法国的指数跌至10个月最低水平。编制pMI调查报告的研究公司Markit的首席经济学家克里斯·威廉森表示:“这显然是一场十分不均衡的复苏”。

资料2我国工业增长平稳回落

受房地产调控政策及欧债危机蔓延的冲击,二季度中国经济增速平稳回落,但并未改变良好运行态势。

宏观调控政策效应逐渐显现,作为下半年的首月,7月份经济数据走势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

(一)工业增速继续平稳回落

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3.7%,较之5月份回落了2.8个百分点。7月份,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不减,加之去年“前低后高”走势影响,预计工业增速将继续回落。考虑到上述多重因素影响,预计7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约为13.2%,1-7月份累计增速为16.9%。

(二)投资增速受基数影响较6月略微上升

6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为30689亿元,同比增长24.9%。预计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投资额将达到22426亿元,同比增长25.7%,增幅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预计1-7月份城镇固定资产累计完成12047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6%,增幅同比回落7.4个百分点。

(三)消费品零售总额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

6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330亿元,同比增长18.3%,比5月份回落0.2个百分点,继续保持平稳较快增长。7月份,由于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维持不变,消费增长将依然保持稳健势头。考虑到蔬菜、小麦等食品价格新上涨因素将会推动零售价格上涨,预计7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为1234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5%。

(四)贸易顺差小幅减少

6月份,出口增速为44%,进口增速为34.7%,贸易顺差200亿美元,创今年新高。预计7月出口额为1457亿美元,同比增长38.2%,比6月份下降5.8个百分点。预计7月进口额为1266亿美元,比上年同期增长33.6%,比上个月回落1.1个百分点。7月贸易顺差约为191亿美元,比6月份减少9亿美元。

(五)CpI和ppI上涨幅度呈反向变化

6月份,受蔬菜价格大幅下跌的影响,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上涨2.9%,低于此前人们的普遍预期。综合看来,预计新降价因素与上涨因素影响基本相当,7月的ppI环比与6月持平,同比上涨6.1%。

(六)财政收入增速继续放缓

6月份,国家财政收入达到7879.4亿元,同比增长14.7%,增幅比5月下降5.8个百分点,主要是受去年6月收入基数提高的影响。7月份,由于工业增速逐步放缓、消费税翘尾增收因素消失、房地产营业税回落影响,财政收入增长存在减速压力。但考虑到去年7月份基数较低,7月份国家财政收入增速依旧会大幅度回调,预计当月财政收入约8139亿元,同比增长21.5%。

(七)人民币新增贷款基本与6月持平

1-6月份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累计新增46367亿元,接近全年目标的62%,略超既定的上半年60%的投放节奏要求。3季度,按照月均计算,单月新增额度为5000亿元左右,考虑到7月为3季度首月,投放量可能高于后两个月,但由于对地方融资平台清理等信贷控制政策力度不减,7月份信贷投放量不会超过6月份,预计约为6000亿元。7月,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余额预计为452052亿元,同比增长18.6%,广义货币供应量681048亿元,同比增长18.8%。

美国国际数据公司(IDC)3日发布报告说,受需求上涨等因素推动,今年上半年全球信息技术(IT)市场呈现出强劲的复苏势头。

IDC的报告指出,今年上半年全球IT开支出现快速反弹,很多厂商业绩同比大幅增长。其中部分原因在于去年同期市场状况过于糟糕,不少厂商的业绩相比之下更显亮丽。随着经济状况相对稳定,企业、政府和消费者在经济衰退期间被抑制的需求得到释放,在对电脑、网络设备等硬件进行更新和升级方面的投资加大,这一点在今年上半年的IT市场上明显体现出来。

IDC的专家说,有鉴于此,他们已上调对全球IT市场今年全年增长率的预期。根据最新预测,全球IT开支今年将达到1.51万亿美元,按固定币值计算同比增长6%。其中,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增长步伐最为有力,增长率都有望保持在两位数以上。IDC展望说,中国的IT开支今年将增长21%。

但该公司专家也指出,一些经济学家仍担心世界经济未来会出现二次探底,因此有必要对IT市场下一步走向持谨慎看法。IDC的调查发现,由于企业担心存在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它们在是否加大对新的IT项目进行长期投资方面仍然小心翼翼。IDC的专家认为,虽然目前市场需求依然比较强劲,但由于IT投资的实际水平很大程度上受宏观经济因素决定,世界经济未来几个月形势如何,对于IT业未来一两年的走向可能会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资料4我国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5.9%(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2008年7月)

工业和信息化部日前发布的统计快报显示:我国通信业务6个月来平稳发展,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经达到6.01亿户。

1-6月,全国电信业务总量累计完成10953.1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5.9%;电信业务收入累计完成3987.9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2%,低于同期GDp增速1.2个百分点;电信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136.4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9.9%。

电信业务收入整体保持稳定增长,业务间发展差异较大。在电信业务中,移动通信网业务收入2136.6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9%,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53.6%;固定本地电话网业务收入879.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6.4%,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22.1%;长途电话网业务收入592.0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1.3%,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14.8%;数据通信网业务收入374.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40.4%,占电信业务收入的比重为9.4%。而互联网拨号用户减少了344.9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猛增,固定电话用户持续减少,宽带用户稳步增长。6月,全国净增电话用户604.7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减少258.0万户,移动电话用户增加862.7万户。1-6月,全国累计净增电话用户4413.5万户,总数达到95707.8万户。其中固定电话用户减少931.6万户(其中无线市话用户减少680.8万户),达到3.56亿户;移动电话用户增加5345.1万户,达到6.01亿户。

移动通信业务使用量高速增长,固定电话业务使用量继续下滑。1-6月,固定本地电话通话量累计达到3157.5亿次,比上年同期下降6.6%(其中无线市话通话量累计达到794.1亿次,比上年同期下降10.1%);固定传统长途电话通话时长累计达到437.5亿分钟,比上年同期下降13.9%;移动电话通话时长累计达到14176.7亿分钟,比上年同期增长33.4%;Ip电话通话时长累计达到721.0亿分钟,比上年同期下降4.8%;移动短信息发送量累计达到3441.3亿条,比上年同期增长23.3%。

资料5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盛来运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国家统计局新闻发言人、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副司长盛来运介绍今年上半年国民经济运行情况,并答记者问。

澳大利亚广播公司记者:我的问题可能有点复杂,您能不能给我解释一下,到底中国经济在多大程度上还会受到长期结构性问题的困扰?也就是说,中国的经济仍然对于出口有很大的依赖,但是其他国家吸纳中国出口商品的能力、潜力很可能不如以前了,那么中国是不是需要来进一步刺激国内的需求来弥补在出口方面增长的损失?

盛来运:这个问题你提的很复杂,从中国经济的运行情况来看,当前面临着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也是一个老问题,就是结构调整问题。

在以前的经济增长中,确实过多的依靠投资和出口的拉动,这种经济方式我们已经意识到,对我们国家来讲是不可持续的,因为它对外部的市场和资源的消耗比较大。

所以,我们要加大结构调整,加快发展方式转变,这个是我们党的十六大、十七大报告中都已经明确的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必须坚持的战略。

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一方面给我们传统的发展方式、传统的发展结构提出了重大的挑战,特别是我们外部出口受国际需求的下降压力会越来越大。另一方面,对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也是一个重大机遇,我们可以利用市场的倒逼机制,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这一点是我们坚定不移的。

我们在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上要实现三个目标:一是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二是由工业带动向一产、二产、三产协调拉动转变;三是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管理、创新方面转变。

通过阅读以上这些简单的资料,我们就可以看出:

(1)全球经济低迷震荡,作为智慧经济的基础——信息经济却持续增长;

(2)随着全球一体化的进程,和谐经济框架再次被提到了经济发展的首要。

(3)中国经济运行数据提示着:中国经济面临结构性调整。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政府提出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上要实现三个目标。

我们细一看下这三个目标就会发现,它的实现途径均将涉及智慧经济领域:

(1)由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出口协同拉动转变。协同就是需要同步提高,无疑高科技的应用是这三驾马车最佳的引擎。

(2)由工业带动,向一产、二产、三产协调拉动转变。一二产的智慧化应用(含智慧化初级阶段的信息化)和三产的智慧经济比重提升,直接影响着整个经济体的单位成本构成。

(3)由过度依靠资源消耗,向依靠技术、管理、创新方面转变。智慧经济的基础是科技和创新,智慧经济(含信息经济)占整个经济体的份额比,也直接或间接反映了整个经济体资源消耗的依赖度下降程度。

正是这些智慧经济的技术、管理、创新等要素的变化结果,最终将体现出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程度。

智慧经济不仅会表现在我国三产里面的比重不断上升,而且当这种新信息经济表现为智慧经济时,将直接渗透和影响到了我们的一产和二产之中去。

于是,智慧经济也就顺理成章地成为我国经济结构实现转变所要研究的重中之重。

身处全球经济依存度相对高度发达的大环境中,我们不能不注意国际形势的走向。如今,发达国家中已经是1/2以上的从业人员从事以信息为主的工作,且预测在未来10年人类的全部工作中将4/5与新信息经济有关。

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新时代的信息经济(智慧经济)作一次新的全面审视和深入研究,特别是对其高级阶段的智慧经济时代,展现出来的非现场经济现象开展深入研究。

通过对这个时代特有现象的分析与研究,找出一些智慧经济的核心点,以便我们为我国智慧经济的高速发展的未来,提前作些心理上和认识上的准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