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区域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区域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时间:2022-07-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区域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一)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虽然都追求个人所得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

三、区域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区域经济增长与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发展虽然都追求个人所得和国民生产总值的提高,但经济增长关心的重点是物质方面的进步、生活水准的提高;而经济发展不仅关心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更关心结构的改变,以及社会制度、经济制度、价值判断、意识形态的变革。经济发展着眼长期而不是短期。在短期内一个国家的国民生产受自然因素影响很大,农业则更是如此。农业可能因风调雨顺、天公作美等条件而求得一年内的快速增长,也可能因为突发的自然灾害而造成负经济增长。因此,短期生产的上升或下降不能作为测定发展的标准。经济增长以国内生产总值来测定,但它忽视了国内生产总值所表明的价值是以什么方式在社会成员中进行分配,也不能说明就业状况、职业保障、资源利用、生态环境、发展机会以及保健、教育等情况。如果某个国家,虽然国内生产总值和个人所得增加,但生产成果绝大部分归少数人享用,其结果造成两极分化而不能愈合,富者愈富,贫者愈贫,基尼系数增长,收入愈加不平等,这样的增长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发展。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一般都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混为一谈,认为经济增长了,就是经济发展了;高速增长了,就是经济快速发展了。其实这种认识是不准确的。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并不是一回事,二者既有一定的联系又有根本区别。经济增长,主要是指经济总量诸如国内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的增长,也可以用人均生产的增加量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来表示。虽然在这种增长过程中也可能伴随结构的变化,但这种变化不是经济增长所追求的主要目标,它的主要目标是数量的增加而非质的变化。对于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本国工业化起飞的初始阶段,甚至有可能出现悖于经济发展的宗旨的现象。比如说,为了工业的高速增长而对农业实行高积累政策,使农业发展延滞,农民生活长期得不到明显的提高,产业结构失衡等。如果说经济增长是一个单纯的“量”的概念,它只计算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百分比,那么经济发展就是比较复杂的“质”的概念。经济发展不仅包括经济增长的速度、增长的平稳程度和结果,而且还包括国民的平均生活质量,如教育水平、健康卫生标准等,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社会结构等的总体进步。可以把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概括为: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手段,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目的。不能离开经济发展这个目的去一味追求经济增长速度,那样会导致经济发展中的比例失调、经济大起大落和社会不公及社会剧烈动荡。在我国经济发展中由于指导思想上的“左”的错误,急于求成,实施超越型战略,曾出现过单纯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倾向。近年来,这种倾向又有所抬头,一些地方政府过度追求区域经济增长,而忽视了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增长固然重要,因为它表示一定时期经济总量和财富的增长水平,世界各国都把它作为重要指标来衡量经济增长程度。然而,如果片面追求的增长,就会造成经济发展的严重失调和重大损失。所以在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中,要防止片面追求增长的调整,为增长去调整改造,要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处理好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切实走出一条速度比较实在,经济效益好,人民能够得到更多实惠,各方面比较协调的经济发展的新路子。

区域的发展是着眼于经济增长还是经济发展,对劳动力使用的出发点和态度是不同的,也就是区域的发展观问题。如果仅仅着眼于经济增长,判定的结果必然是物质财富增长的数量和速度。能够影响增长结果的就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即劳动、资本、土地。劳动即把人的劳动能力看成是一种消耗性资源,投入他的目的是为了获得物质财富的增长和累积,这是典型的“物本发展观”。投入“物”目的是获得增量的“物”,是一种“物质资本”的循环累积。但是这种“物本”发展观在发展过程中已经遭遇到了挑战。

(二)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增长

1.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

研究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已经发现,无论是穷国还是富国,经济增长都离不开四个基本要素,即人力资源、自然资源、资本和技术。但是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各要素的相对重要性不同。在农业经济时期,土地是相对重要的经济增长因素。亚当·斯密在《国富论》(1776年)中,首先假设经济是处在一种田园时代,没有土地的占有和资本的积累,土地可以供所有人自由地免费使用,资本积累还没有凸显其重要性,于是在这样的一个黄金时代,人口的增加,即人力资源数量的扩张就成了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因为只要人口增加,人们开垦的土地就会增加,人均耕地面积就会扩大,就像历史上美国西进运动的垦荒者所经历的那样,因为没有资本,人口翻一番,国民产出也就跟着翻一番。但是随着人口的继续增加,所有的土地都将被占有和开垦,一旦再无多余的土地可以进行耕作,经济增长就失去动力。因为随着人口的增加,新增劳动力不断被投入到面积既定的土地上,每个劳动力可以使用,劳动力与土地的比率不断提高,劳动的边际产出必然下降。在这种情况下,要么想办法降低人口的数量,要么寻找新的增长要素代替土地。实际情况是,并不需要降低人口的数量,人们突破了土地对经济增长的制约,第一次工业革命带来了动力机器增加了产量。资本积累和技术变革成为工业经济时代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麻省理工学院的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提出的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是理解这一时期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的主要工具。

新古典增长模型描述的是这样一种经济(图2-2),该经济使用两类投入(资本和劳动)生产一种均质产品,且劳动的增长是给定的。另外。假定经济是竞争性的,并且总在充分就业的水平上运行。由此,我们就能够分析潜在产出增长。新古典增长模型中重要的新成分是资本和技术变革,先假定技术保持不变。资本由已经生产出来的、可用于生产其他物品的耐用品所组成,用K表示,如果用L代表工人的数量,那么K/L就是人均资本量,或称为资本一劳动比率。这样假定技术不变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下总产出方程就是:Q=F(K,L)。在分析整个经济增长的过程时,经济学家强调资本深化的必要性。资本深化是指人均资本量随时间推移而增长的进程。如果资本存量的增加快于劳动的增加,那么就会发生资本深化。如果没有技术变革,资本深化将会带来人均产出的增长,带来劳动边际产品和工资的增加。

但是长期稳定状态无技术变革的新古典增长模型中的长期均衡是怎样的呢?最终,资本—劳动比率会停止升高。长期看,经济会进入一种稳定的状态:资本深化终止。即资本—劳动比率会沿着图中从E上升到F,直到资本—劳动比率不再增长的D点。在该点上,人均产出不再变动。那如何冲破资本深化停止所带来的经济增长的停滞?新经济增长理论强调技术变革的重要性。作为技术提高的结果,总产出函数曲线会向上推移,即使投入的资本不变的条件下,或者在原有的资本积累规模下,技术创新会使总产出增加。如图2-3所示,技术进步使生产函数曲线向上移动,即使在投入不变的情况下,技术进步也会使产出继续增加。

可见,没有技术进步的资本深化并不能够维持经济长期持续经济,在投入既定的条件下,技术变革能够使产出增加,是国民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而知识、技术是内化于人的,技术的创新来源于人力资本的投资,技术的最初载体是劳动者。也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源于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因为人力资本是技术创新的源头。纵观经济发展的历史,经济增长动力因素由依赖人力资源的数量扩张到依赖资本的扩张,最后回到依然依赖人力资源,只不过依赖的不是人力资源的数量,而是质量。所有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持久动力。

当然人力资本本身并不会使区域经济自动获得增长,因为人力资本也具有资本的基本属性,即运动性,只有在运动中才能实现价值。人力资本的运动也就是人力资本的运营。所以与其说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还不如说人力资本运营才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因为,现代经济增长理论认为,影响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因素可以分为外生增长因素和内生增长因素。而内生增长因素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该国或地区拥有的人力资本。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力资本作为生产要素的内生作用,二是人力资本使资本及其他外生增长要素的效用提高所起到的作用。人力资本这两方面作用的发挥最终都要依赖人力资本的高效运营,因为如果没有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带来的区域人力资本的增长和累积,人力资本对于经济增长的作用就无从谈起;如果没有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配置,人力资本就难以高效发挥其内生和外生作用,人力资本的价值就难以实现;当然如果不对人力资本进行有效的维护,人力资本的循环累积就会遭到破坏。人力资本运营的作用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的作用,他不仅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动力源泉,还是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最终目的。

2.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人力资本运营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实现:一个是通过运营增加区域拥有的人力资本数量;一个是通过运营提高提高区域拥有的人力资本的层次、质量。区域人力资本的数量化运营主要表现为通过增加或减少区域所拥有的劳动力数量,进而改变劳动力所推动的自然资源或物质资本的数量,来实现区域经济增长。其特点是劳动力拥有的人力资本层次没有过高的要求;劳动者所拥有的人力资本具有同质性;人力资本的获取主要依靠经验传承或简单的岗前培训。我国东北地区历史上的“闯关东”以及美国早期的西部大开发都属于比较典型的人力资本数量化运营,通过政策引导使移民预期收益提高,促使劳动力大规模涌入,从而使本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得以开放利用,外来的劳动力越多,能够推动的自然资源就越多,从而经济增长速度就越快。我国目前主要流向东南沿海的民工,也属于这种数量化运营,所不同的是早期的移民主要推动的是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东南沿海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但是由于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国家的区域政策,使这些地区短期内聚集了大量的物质资本,而当地在短期内无法匹配相应的人力资本,区域人力资本数量不足,需要大量引进外来劳动力以推动这些物质资本投资。

人力资本的数量化运营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对经济增长的推动作用是有极限的,如果数量化运营最初主要是靠推动自然资源获取经济增长的话,则会受到资源有限性的限制,劳动力的边际产量伴随着劳动力单纯数量的增加出现递减的情况,经济增长的速度会放缓甚至最终停止或倒退;如果推动的是物质资本的话,则会出现资本深化的结果,最终经济增长的速度也难以维持。所以数量化的运营最终会被质量化运营所替代,即在增加劳动力数量的同时,或者在劳动力数量不增加的条件下,增加劳动力所拥有的人力资本,通过提高劳动力的人力资本的质量从而提高资源或物质资本的使用效率,实现推动区域经济持续增长的目的。

(三)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经济发展

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现有的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已经充分证实了这一点。但是,人力资本对于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不是单向的,区域经济增长反过来会惠及人力资本的形成和累积。人力资本与区域经济增长之间的互动关系实质上就是区域经济发展问题。

1.人力资本运营对区域发展战略选择的影响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是对区域经济总体发展的设想、思考和谋划,它从某一区域拥有的生产要素条件和该区域在全国经济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出发,对该区域未来的发展目标、方向和总体思路进行谋划,以达到指导地区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作用。一般来说区域发展战略包括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布局和战略措施四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战略目标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核心部分,是对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总体要求,是战略期限内的发展方向和希望达到的最佳程度;战略重点实质上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所寻找的突破口,是关系到区域发展目标能否实现的重大的或薄弱的产业或项目,是未来区域经济发展的重点;战略布局是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空间体现和地域依托,是为了实现战略目标进行的地域资源配置;战略措施是实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的步骤和途径,是实施战略的手段。可见战略重点、战略布局以及战略措施都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所以战略重点的选择、战略布局的规划和实施什么样的战略措施要和战略目标相一致,始终围绕实现战略目标展开,如果某一环节脱离了预先设定的目标,就会和战略目标背道而驰,不但不利于达到目标的最佳程度,反而会阻碍目标的最终实现。而人在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目标中的地位和作用则反映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物本性和人本性。

物本主义发展观是流行于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唯经济增长发展观”,它把人的价值归结为物的价值,把人的作用归结为物的作用,把人与人的关系归结为物与物的关系,认为物决定人的命运,发展的根本动力是物。[2]物本发展战略把经济增长视为是社会发展的首要甚至是唯一的目标,把经济增长等同于经济发展,认为,只要经济增长了各种社会矛盾就能够自然化解,社会也会随之发展。但是奉行这一发展战略的国家和地区的实践表明,由于把追求经济增长放在首位,没有正确处理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追求经济增长的同时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等其他方面的变革,结果总量增长了,却陷入了“有增长无发展”或“高增长、低发展”的困境。

人本主义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的实质是人的全面发展,人不仅是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还是社会经济活动的最终目的和归宿。20世纪70年代后,伴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以及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的思考,人们开始注重经济发展的社会意义,认识到经济发展的根本目的和出发点既不是经济总量的增长,也不是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制度的变革,而是最大限度提升人的价值,使人得到全面发展,因此一些发展中国家开始以满足人们的“基本需要”为目标和出发点,来确定其总体经济发展战略。这其中就包括我国的“三步走”发展战略,以及现今的“科学发展观”。人本主义发展战略强调人力资源是经济发展的主要要素,但是不是依赖人力资源的数量,而是人力资源的质量,即人力资本。作为经济主体的人,通过发展资本,特别是挖掘、发展自身的人力资本,来发展财富,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从人力资本运营的全过程来看,人力资本的投资和积累,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永久动力;人力资本的流动和配置,是产业结构合理化演进的主要诱导因素和推动力量,专业化人力资本的生产和形成对产业结构演进具有长期决定性影响;对人力资本的激励和维护,是制度创新和变革的关键因素。因此说人本主义的发展战略是现代区域经济发展的首要战略。

2.人力资本运营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

人力资本运营对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人力资本的投资需求结构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的内在动力。一般来说,在没有外界约束的条件下,产业结构的调整是以需求为导向的市场化过程,有什么样的市场需求,就有什么样的产品供给和相应的产品、产业结构存在。人力资本运营通过人力资本投资来影响着市场需求,从而引导、推动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和演进。因为人力资本投资包括教育投资、健康投资、流动投资等具有双重性的特点,即一面表现为投资需求,另一面则表现为消费需求。人力资本投资对产品和劳务的需求增长,则表现为对产品和劳务消费需求总量及结构的演变,即表现为消费结构的变化,从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在消费结构的转变过程中,产品的生产供给结构必然随着发生变化,从而引导着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和升级。

其次,人力资本的供给结构是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的有力支撑。这种有力的支撑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量的支撑,另一方面表现为人力资本结构的支撑。一般来说人力资本存量充裕的地区,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遇到的劳动要素约束要小,能够很快在市场上找到适应新的产业模式的劳动技术人员,而且能够增加产业的承受力。因为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原有产业间的经济技术关联度会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引起市场竞争格局的震荡和改变,在这种情况下,产业能否具有一定的扛风险能力,经受起产业结构调整转换初期市场的混乱和无序,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产业人力资本存量的多寡,一般来说,人力资本雄厚的产业能够尽快形成新的产业技术关联,更容易经得起原有产业关联断裂的考验,抗风险能力更强。当然在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仅有人力资本充足的量是不够的,如果区域人力资本结构与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的方向不相适应,不但现有的人力资本作用难以充分发挥,还会造成人才外流和人力资本投资的浪费。因为,产业结构的调整意味着资源的重组,意味着各种资源在新旧产业部门间的转移,一般来说,物质资本的转移相对简单,容易滞后的是人力资本结构的转移,因为投资转换适应新的产业结构所需的劳动者技术结构很难一蹴而就,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很容易出现结构性失业问题。所以如果没有相应的人力资本结构支撑的产业结构转移是很难最后实现的,因此,区域人力资本的投资形成结构要有前瞻性,不仅要着眼于现有的产业结构和市场需求,还要把握区域经济结构发展的方向,适时进行调整。

3.人力资本运营是区域社会经济制度变革的关键因素

关于人力资本的形成、积累与制度间的作用的问题,早期的研究者仍以舒尔茨为代表,其在1968年发表的《制度和不断增长的人的经济价值》一文中,把人力资本形成积累和价值的上升与制度联系起来,明确指出:人的经济价值的增长对于制度,尤其是政治法律制度存在着非常密切的关联度,指出应把各种资源的配置制度、形成人力资本的制度(教育和培训)、技术创新制度以及自由竞争制度等纳入到经济增长的内生变量进行分析,这些变量会影响到经济增长,同时也会随着经济增长而变化。之后新制度经济学对制度在人力资本的形成中的作用也作了较多的论述,指出合理的经济制度会使人们积极地对待工作,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反之不合理的经济制度,会使人没有工作热情,妨碍生产效率的提高。因为人力资本的使用者购买到的实际是人力资本载体—劳动者的工作时间,但是知识等人力资本的投入并不会总是能随之买入,把知识等人力资本变成对使用者有用的形式需要制度激励。因此说,制度对个体的努力程度会产生巨大的影响。在现代经济发展中,人力资本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已经在理论和实践上达成了共识,要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动力源泉作用,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社会经济制度,从人力资本的形成到配置使用要有相应的制度保障,要不断地对那些阻碍人力资本运营的落后的社会经济制度不断进行变革,才能不断地促进人力资本的形成和效率的发挥,使区域经济发展获得长久的动力。

区域现行教育制度的公平性、教育结构及不同教育层次的投入会影响到区域人力资本的整体水平层次及结构,相反,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对人力资本的总量、结构、层次的要求,则不断推动着区域教育、培训制度的变革;区域间经济福利制度的差异是影响人力资本区域收益差异的重要因素,促使着人力资本从社会经济福利较差的区域流向社会经济福利较好的区域,是造成区域人才外流的主要因素之一,从而为了避免人才外流,并进一步吸引人才流入,推动着区域社会经济福利制度不断改进;人力资本效率发挥的区域差异体现出,即使拥有相同的人力资本,但是人力资本最终创造的价值量在区域间是不同的,从而使政策制定者意识到,人力资本在使用过程中激励制度的重要性。总之,区域人力资本运营与区域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是互动的过程,彼此相互促进,就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产生螺旋式上升的效果,反之则会出现恶性循环。世界近现代经济发展的历史表明,大国的崛起过程从来都伴随着制度的更新,仅仅是经济的增长只能带来的是短期的效应,伴随着制度的变迁,社会才会由经济增长最终走向经济发展。

4.人力资本运营对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可持续发展是一种新型社会发展模式,主要包括生态可持续发展、经济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发展系统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内容,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则是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和落脚点,即保障人类社会和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让人类都过上幸福生活,从这个意义上说,可持续发展仍属人本主义发展战略,要以人力资本的发展为依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逐渐被广泛接受,成为科学的区域发展观及指导区域经济实践的理论。区域作为一个整体的地理范畴,具有相对独立性、层次性和整体性,所谓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指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科学地处理好区域内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维系统的协调发展,合理配置区域内各种资源要素,实现区域经济整体的健康、稳定和长期发展。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要以区域人力资本的发展为依托,不断提高人力资本对区域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作用。

首先,人力资本有利于资源的可持续性利用。人力资本是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主要体现在它在使用过程中,不但能够实现自身收益的递增,而且还能够作用于他形态的资本、劳动等生产要素,使其他生产要素的投入也产生收益递增,从而实现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这就意味着在自然资源、物质资本、劳动等投入既定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可能性边界由于人力资本的作用发生向外扩展;或者在产出既定的情况下,投入的自然资源、物质资本等减少,以较少的投入获得更多的产出,从而提高了资源的利用效率;同时当不可再生资源匮乏时,人力资本还能够为积极寻找替代品提供知识技能上的保证。这无疑节约了资源、有利于资源的永续利用和区域生态环境的维护,从而成为可持续发展的保证。

其次,区域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口数量增长之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关系,从而有利于维护区域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经济发展落后的地区,人力资本的收益水平低,从而导致人们人力资本投资的意愿不强,习惯于用增加人口的数量来替代提高人口的质量。实证分析也表明,在微观层次上,发展中国家的人力资本积累与人口数量的矛盾十分突出。所以发展中国家要解决人口增长过快的问题,实现区域人口和资源环境的协调统一,必须积极地发展教育等人力资本投资形式,依靠人口的质量而不是数量获得经济的发展。

再次,人力资本对实现区域收入分配平等也有重要影响,从而有利于区域社会公平制度的建立。人力资本理论研究和实践都证明,个人收入与人力资本积累之间具有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人力资本积累将最终导致社会范围内的收入分配趋于平等,从而有利于区域社会公平制度的建立。

最后,只有实现区域人力资本自身的可持续运营才能确保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最关键和最核心要素,要实现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加强人力资本积累,提高人力资本的存量和质量,树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本运营战略,制定出区域整体性的人力资本运营战略。一是要努力缩小人力资本地区、产业、城乡之间的差异,确保人力资本的优化与平衡;二是要在增加人力资本数量的同时努力提高人力资本的质,使质和量同步提升;三是要不断优化人力资本结构,使人力资本结构既与区域的经济结构相适应,又能够满足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需要;四是要把人才的自主培养与引进相结合,以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为目标,以自我培养为主,引进为辅,形成适合区域自身特色的人力资本累积模式。

(四)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绩效评价指标界定

无论是人力资本运营还是一般意义上的资本运营,其目的都是为了获得现实收益和潜在收益最大,观察分析其收益的大小也是评价运营优劣的主要依据。人力资本的运营收益取决于运营后的收益和运营成本的差额,人力资本运营收益表现为经济收益和社会收益两个方面,其中经济收益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运营主体预期或实际获得的货币收入,从区域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的增长;社会收益主要体现为人力资本运营主体或所有者社会地位的提升、社会生活环境的优化、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升等,从区域角度看主要表现为区域经济社会的发展。当然人力资本运营的主体不同,追求的收益目标和具体衡量指标也不尽相同。人力资本运营的主体主要是家庭、企业和政府。从家庭的主体看,人力资本的运营收益主要表现为人力资本所有者工资收入、社会地位的提升以及预期的发展前景等;企业作为人力资本的运营主体,其收益主要体现其利润的增加;政府在参与人力资本运营时则更侧重于关心社会效益。

人力资本的运营成本从人力资本运营的全过程来看,包括人力资本价值形成阶段发生的成本和价值实现阶段发生的成本。承前所述,在价值形成阶段主要是通过对人力资源的投资开发,为在人体内形成符合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力资本所发生的成本。但是,并不意味着在人力资源开发阶段所发生的所有成本都可以看做是人力资本的运营成本,因为从人力资本运营的角度看,这一阶段的着眼点在于要在人体内形成符合经济社会需求的人力资本,因而是个在市场需求和个人偏好的指引下有选择地对人力资本进行投资的过程,以期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选择性投资是人力资本运营在这个阶段发生成本的标志,主要是选择有高投资回报的异质型人力资本进行运营投资。因为异质型人力资本具有专有性和高增值性的特征,即他们掌握的知识和技术别人在短期内是无法获取和模仿的,从而在短时期内难以被取代,从而才使其所有者或运营者拥有强劲的竞争优势,保持资本高速增值的特点。所以,人力资本的运营是特指对异质型人力资本的运营,而不是对通用型人力资本的运营。

那么基于以上观点,人力资本运营在人力资本价值形成阶段所涉及的成本,主要是形成异质型人力资本的投入,其中主要是专业教育的费用支出。在我国现阶段主要是义务制教育后,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教育所发生的成本和机会成本。即:

人力资本运营成本(价值形成阶段)=职业技能培训的支出+大学教育支出+机会成本

经过第一阶段的选择投资后,人力资本运营进入价值实现阶段,因为在前一阶段投资尽可能积累较多的人力资本并不是人力资本运营者的目的,因为投资的目的在于追求收益最大化,而人力资本累积的增多并不意味着收益最大,必需把人力资本配置使用到相应的社会生产部门中去,才能实现投资者预期的收益,这是让人力资本有运营者最终看到运营结果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所发生的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本流动过程中发生的成本,主要是迁移成本;维护延长人力资本使用期限所发生的成本,主要是医疗保健等的支出等;进一步增加人力资本的追加投资,主要是在职培训的支出等。即:

人力资本运营成本(价值实现阶段)=流动成本+维护成本+追加投资成本

综上所述,人力资本运营的总成本就是人力资本价值形成阶段和价值实现阶段所发生的成本总和,从运营后的收益中减掉运营过程中所发生的成本后获得的就是人力资本的运营收益。和一般意义的资本运营一样,运营主体获取的收益越多,其运营的积极性就越高。当然,这仅是从一般意义上笼统地对人力资本运营收益进行分析,主要针对的是人力资本运营的微观主体而言。从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角度看,一定区域范围内,人力资本运营的微观主体收益的提高并不意味着区域收益就一定提高,不当的人力资本运营有可能会使区域收益受到损害。所以区域人力资本的运营绩效不能以区域微观人力资本运营的主体收益为标准,而要以是否有利于整个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为目标。所以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绩效评价指标应该涵盖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区域人力资本存量总体水平,即当地劳动者所拥有的知识、技能、健康等,它从宏观的角度反映了区域内人力资本总体拥有水平,但是区域人力资本的总量水平只是构成了区域人力运营的前提和基础,对区域经济发展并不产生绝对的影响。

二是区域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状况。区域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反映了区域内不同类型人力资本的空间分布和配置状况,它从微观的角度体现了区域所拥有的人力资本的质量水平。区域人力资本的分布结构要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相适应,才会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动力,否则不但起不到人力资本应有的作用,还会造成区域人力资本的流失和闲置浪费,从而降低了区域人力资本投资效率。

三是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强度,它是衡量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核心目标。人力资本作为一项生产要素,首先必须被投入到生产过程,才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然后再通过观察计算投入产出比来衡量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强度。如果人力资本都没有进入到生产过程,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强度就无从谈起。因此,人力资本在区域经济活动中的利用效率反映了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推动力强度。

四是人力资本运营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在评价区域人力资本运营的绩效时,不仅要考虑当前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还要考虑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即人力资本的未来发展的潜力。要重视区域人力资本运营战略的长期性和前瞻性。

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取性和可比性,目前关于人力资本存量和水平的度量方法,主要采用教育存量法度量人力资本的存量和水平。教育存量法是指通过对劳动者所受教育年限或学历层次的不同来表征劳动者所蕴含的人力资本水平的差异。其一般计算模型为:Hi=∑Hei×hi,其中Hi为第i地区的人力资本总量,Hei为该地区第i层次的从业人员数量,hi是对第i个层次从业人员赋予的价值权重,按照舒尔茨的不同层次劳动者的劳动力折算系数为权重,即文盲、半文盲、小学、初中、高中(含大专)和大学(含大专)等不同劳动者的劳动力折算系数分别为1.0、1.6、2.28、2.92和3.98;人力资本在区域内的分布结构用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比重来反映;对人力资本利用效率和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计算,理论依据是经济增长理论,根据生产函数:

Y(t)=A(t)K(t)αH(t)β

其中Y代表总产出,K代表物质资本,H代表人力资本,t代表时间,其余是参数。将Y(t)对t求导,得到:

两边同时除以Y(t),代入原始公式,得到增长率公式:

由此就可以分离出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αfigure_0090_0001

式中Y(t)可以用历年GDP来代表,K(t)物质资本存量用固定资产存量来代表,H(t)为前面所计算出来的人力资本存量.α、β两个参数是未知的,需要利用历史数据进行回归分析得到其无偏最优估计值。即在生产函数两边同时取对数,通过线性回归法,估算出相应的参数α和β值。

人力资本对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力,主要考虑考虑人力资本的未来发展潜力,可以借助于区域GDP平均增长速度、教育投资增长比率以及研究经费占国民收入比例来衡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