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赫鲁晓夫在哪里

赫鲁晓夫在哪里

时间:2022-06-2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事情:小偷偷东西,即便很多人看见,也没有谁会开口喊抓贼,或者伸出仗义之手;面对持刀的歹徒,满车几十名乘客却无动于衷,任其把所有人的钱财洗劫一空。这在博弈论中,这可以看作是个人利益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博弈。

在我们生活当中,经常听到或者看到这样的事情:小偷偷东西,即便很多人看见,也没有谁会开口喊抓贼,或者伸出仗义之手;面对持刀的歹徒,满车几十名乘客却无动于衷,任其把所有人的钱财洗劫一空。

面对这样的情形,大多数的看者都慨叹人情冷漠,指责在场者的软弱和无情。但是从博弈论的角度来看,作为非当事人,这样的指责未免有些太过苛刻。

举一个真实的例子,或许大家都深有体会。

故事发生在1956年2月14日,苏共第二十次代表大会在莫斯科召开。24日,大会闭幕。这天深夜,赫鲁晓夫突然向大会代表们作了《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即所谓《秘密报告》),系统揭露和批评了斯大林的重大错误,要求肃清个人崇拜在各个领域的流毒。报告一出,顿时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

后来,在党的代表大会上,当赫鲁晓夫又就这个话题侃侃而谈时,听众席里传来一张纸条,上面写着:当时,你在哪里?

要知道,赫鲁晓夫曾是斯大林非常信任的人,当他如此批判斯大林时,很多人心里都有个疑问:你既然知道他的错误,为什么在斯大林生前和掌权的时候你不提出意见,而要在今天才放“马后炮”呢?

这个问题简洁,却是咄咄逼人。可以想象,当时赫鲁晓夫是何等尴尬和难堪,如果回答,等于自暴其短,而如果不答,把纸条丢到一边,装做什么也没发生,那只会表明自己怯阵了,结果必然会被在场的人们看不起,丧失威信。从台下听众的一双双眼睛中,他知道,这个疑问也代表着在场大多数人的疑问。

赫鲁晓夫不愧是机智过人,他很快就镇定下来,想了想,便拿起纸条,大声念出了上面的内容,然后向台下喊到:“写这张纸条的人,请你马上从座位上站起来,并走到台上。”台下鸦雀无声。赫鲁晓夫再重复了一遍,但台下仍然是一片死寂,没有人敢动弹一下。于是赫鲁晓夫淡淡地说:“好吧,就让我告诉你,当时我就坐在你现在所坐的那个位置上。”

赫鲁晓夫巧妙地以大众自身的体验,来化解自己的危机,他意在说明: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站出来,确实需要极大的勇气。

这是一种什么情况呢?就是在面对可能造成的威胁或者危害时,做出挺身而出的决定是非常困难的,它意味着有可能付出惨重的代价,赫鲁晓夫虽是一个凡人,但他深明此理。

这在博弈论中,这可以看作是个人利益与公共道德之间的博弈。当个人利益与公共道德之间产生矛盾,或者说,要想维护公共利益,必定会损害自己的利益时,一般人都会退却。前面说到的为什么面对小偷、歹徒,大家不敢站出来就是如此。不是他们不愿意,因为一旦站出来,这个歹徒很可能会对他下毒手。

大家又要说了,那么多人在,歹毒怎么敢如此放肆?确实,如果所有的人都站出来,歹毒很容易就被降服,但问题在于,在当时那种情况下,大家要想沟通和合作会非常困难,而且,如果第一个站出来的,歹徒很可能会首先对他下狠手,甚至可能危及生命。而他得到的呢?也许是人们的感激和怀念,但用如此沉重的代价来换取所谓的“公德”,并非多数人所能接受,也并非要提倡的。

换个角度来说,歹徒之所以如此猖獗,不就是利用人们的这一心理吗?

面对这种情况,我们是不是就对罪犯束手无策呢?其实我们会有很多隐蔽性的办法,《北京晚报》曾报道,在该报与北京市公安局公交分局于2004年合办的“我为反扒支一招”活动中,“短信报警”这一建议荣获一等奖。短信报警最大的优点是人们能在不动声色的情况下报警,因此不失为平衡公共道德和个人理性保护自己的一个好办法。

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这些办法的共同特点在于,既要保证个人利益,又需无损于公共道德,只有二者都把握平衡好,才能达到惩恶扬善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