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基于增加值视角的出口产品结构及评价指标

基于增加值视角的出口产品结构及评价指标

时间:2022-06-2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基于增加值的角度,借鉴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高度化[5]概念,本书把一个国家(部门)出口产品重点由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向比较收益优势产品逐步升级的过程,称为出口结构高度化。该指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个部门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应看该部门更多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

如前文所述,基于增加值的角度,在同一部门的双边贸易中,如相对于进口国(地区)而言,出口国(地区)的出口产品更加靠近全球价值链上游,在创造本国(地区)增加值方面具有相对优势,故称之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反之,如相对于进口国(地区)而言,出口国(地区)的出口产品更加靠近全球价值链下游,在创造本国(地区)增加值方面具有相对劣势,故称之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

仍以电子及光电设备产业出口为例,如表4.1所示,在该部门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双边出口中,中国大陆的全球价值链定位仅优于墨西哥,因而中国大陆对墨西哥出口的电子及光电设备产品属于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而对其他国家(地区)出口的电子及光电设备产品则属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

从这个角度而言,一个部门的出口产品可分为两类:相对于全球价值链更加靠近下游的进口国(地区)而言,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即单位出口产品包含相对更多的本国(地区)增加值;而相对于全球价值链更加靠近上游的进口国(地区)而言,出口的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即单位出口产品包含相对更少的本国(地区)增加值。

基于增加值的角度,借鉴产业经济学的产业结构高度化[5]概念,本书把一个国家(部门)出口产品重点由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向比较收益优势产品逐步升级的过程,称为出口结构高度化。进一步构建出口优化度指数(export optimization index,简称EO指数),用以衡量一个国家(地区)或行业的出口产品结构,即更多出口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根据研究对象的不同,出口优化度指数又分为行业出口优化度指数和国家出口优化度指数。

1.行业出口优化度指数(行业EO指数)

(1)行业EO指数的内涵及度量。

行业EO指数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以行业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某个部门在双边贸易中的出口产品结构,其公式表示为:

其中,EOit表示i国(地区)t部门的EO指数,EXit1表示i国(地区)t部门在双边出口贸易中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总额,即该部门对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低[6]的国家(地区)的出口总额;EXit2表示i国(地区)t部门在双边出口贸易中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出口总额,即该部门对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更高的国家(地区)的出口总额;EXit表示i国(地区)t部门的出口总额。

通常,行业EO指数介于-1与1之间,t部门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大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则EOit>0;t部门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小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则EOit<0,如两者相等,则EOit=0。如果t部门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则EOit=1;反之,如果t部门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则EOit=-1。

该指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个部门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应看该部门更多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较高的行业EO指数意味着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其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有利,单位出口产品创造的本国(地区)增加值越高;反之,较低的行业EO指数意味着更多的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其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不利,单位出口产品创造的本国(地区)增加值越低。

(2)行业EO指数的实证分析。

WIOD数据库中包括39个国家(地区)及其他国家(地区),时间跨度为1995—2011年,出于研究需要,本书把其他国家(地区)视为一个经济体,根据40个经济体的双边贸易数据,可以计算出各国(地区)分行业的EO指数。考虑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对国际贸易的冲击,以及各国(地区)贸易保护政策对国际分工及贸易流向的影响,采用2007年的数据进行实证。表4.8、表4.9及表4.10列出了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业部门的EO指数。

表4.8 2007年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EO指数(一)

续表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表4.9 2007年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EO指数(二)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表4.10 2007年全球价值链分工下的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EO指数(三)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首先,从行业层面看,仍以电子及光学设备产业为例,行业EO指数较大的国家(地区)为日本、美国、意大利、韩国,EO指数较小的国家(地区)包括墨西哥、中国大陆和加拿大(见图4.3),这正好也与其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应。表明在该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中,日本、美国等国家(地区)从事品牌研发及市场渠道运营,处于价值链上游,其行业EO指数较大;韩国、英国等国家(地区)进行关键零部件制造,处于价值链中游,其行业EO指数适中;而中国大陆、墨西哥等国家(地区)主要完成加工装配的工序,处于价值链下游,其行业EO指数较小。

其次,从国家(地区)层面来,在主要出口国家(地区)中,美国、日本及英国大多数制造业部门的EO指数较高,表明其全球价值链定位较为有利,更多出口比较收益优势产品。

德国EO指数较高的行业集中于电子及光学设备、交通运输设备、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化学原料及制品等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而造纸纸制品及印刷、皮革毛皮及制鞋、食品饮料烟草、橡胶和塑料制品、纺织及制品等初级制品行业的EO指数较低,更多表现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较为明显。此外,法国、荷兰、意大利等欧盟国家也表现出类似的特征。

图4.3 全球价值链定位与行业EO指数关系的散点图(电子及光学设备产业,2007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中国大陆EO指数较高的行业主要包括交通运输设备及造纸纸制品及印刷、金属压延及制品、食品饮料烟草、纺织及制品等初级制品行业,以上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相对有利,更多为国外提供中间品,表现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而电子及光学设备、通用及专用设备制造等机电产品及橡胶和塑料制品、皮革毛皮及制鞋、木材及制品、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等资源型生产部门的EO指数较低,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相对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加拿大和墨西哥大多数制造部门的EO指数相对较低,这应该与其区域贸易分工及对美出口依赖度较高有关。在北美自由贸易区(NAFTA)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中,美国居于价值链上游,更多生产和出口核心零部件等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因而行业EO指数相对较大;而在与美国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中,加拿大、墨西哥更多从美国进口中间产品,经过加工组装并出口回美国,居于价值链下游,因而行业EO指数相对较小。

进一步以美—墨区域价值链分工为例,随着北美自由贸易区的成立,美国成为墨西哥最大的贸易伙伴国和投资来源地,北部、西北部的美—墨边境地区和墨西哥城周围成为装配型产业(如汽车)或者转包型产业(纺织业)的优选地点,形成了汽车、纺织和电子产品的生产和组装基地。大批美国跨国公司如通用、克莱斯勒、福特、GM、IBM等在此安营扎寨。

然而,墨西哥的加工贸易与国内其他配套产业的关联效应比较低,外贸部门和国内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不高,加工贸易企业当地平均采购率为12.7%,其中中型外资加工企业、小型外资加工企业的当地采购率分别为29%和35.8%的水平,而大型外资加工企业的本地配套水平更低,当地采购率仅为10.19%。由于墨西哥加工贸易的外资主要来自美国,加工贸易中间投入品的供求链建立在美国母公司和在墨西哥的分公司之间,没有实现墨西哥国内企业的供给替代。

通过以上事实分析,可以说明美墨双边贸易中,由于美国居于价值链上游,其出口产品更多的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而墨西哥居于价值链下游,其出口产品更多的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加之墨西哥出口的绝大部分面对美国市场[7],因而决定了其主要制造业部门的EO指数相对偏低,相应地,美国主要制造业部门的EO指数相对较大。

此外,从区域贸易分工的角度,行业EO指数恰恰可以反映出每个贸易集团内部正形成明显的区域价值链分工。本节选取的12个出口国家(地区)至少包括两个区域贸易集团: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自由贸易区3国(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以日本为中心的东亚4国(地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及中国大陆)。

以东亚经济体为例,表4.11显示的是东亚四国(地区)区域贸易中制造部门的EO指数,与表4.8、表4.9及表4.10所示全球贸易范围内的EO指数相比,区域内贸易的行业EO指数分布更加极端,表明东亚地区已形成更加明显的价值链分工。总体看来,在制造部门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中,日本更多生产和出口核心零部件等中间品,居于价值链上游,大多数行业(除资源综合利用、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交通运输设备外)的EO指数相对较大;而与之进行生产配套的韩国、中国大陆、中国台湾地区则更多的从日本进口中间产品加工组装并出口,居于价值链下游,大多数行业的EO指数相对较小。

表4.11 东亚区域价值链分工下的制造部门EO指数(2007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就具体行业而言,电子及光学设备、纺织及制品、皮革毛皮及制鞋等部门明显表现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的价值链梯度分布,表明在以上部门的区域价值链分工中,中国大陆更多扮演的是加工制造角色,成为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的生产加工基地。

而在以汽车业为重点的交通运输设备部门,中国大陆的EO指数高于其他东亚国家,这由其行业特征所决定。在中国大陆巨大的市场需求刺激下,汽车行业跨国公司纷纷把生产环节转移到中国大陆,并由此带动了一大批国内配套企业,中国大陆成为汽车第一生产大国和销售大国(地区)。与电子及光学设备部门不同的是,汽车行业跨国公司对大陆投资更多是为占领大陆市场而本地化生产,而不是简单加工出口,为此包括宝马、通用、大众等跨国公司纷纷把发动机、变速箱等核心生产环节在中国大陆布局,在对中国大陆市场销售的同时也对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等东亚国家(地区)出口。因而表现为在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东亚区域价值链分工中,中国大陆更多的对其他国家(地区)提供中间品,流入要素的生产和出口能力显著促进了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出口产品结构优化。

综上所述,通过行业EO指数核算,在度量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出口产品结构的同时,可以大体呈现各国(地区)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的位置,日本、美国大多数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靠近上游,而中国大陆、墨西哥大多数行业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更加靠近下游。此外,行业EO指数可以反映区域贸易集团正形成的区域价值链分工,这点在电子及光学设备等部门尤为突出。与其他制造部门相比,中国大陆交通运输设备部门的EO指数较高。

2.国家出口优化度指数(国家EO指数)

国家EO指数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分析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为区分双边出口贸易及总出口贸易,本节把国家EO指数分为双边出口EO指数及多边出口EO指数。

(1)双边出口EO指数。

双边出口EO指数侧重分析双边贸易,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在双边贸易中的出口结构状况,其公式表示为:

通常,双边出口EO指数介于-1与1之间,在i国(地区)对j国(地区)的出口总额中,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大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的份额,则EOij>0;比较收益优势产品的出口份额小于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的份额,则EOij<0;如两者相等,则EOij=0。如i国(地区)对j国(地区)所有的出口均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则EOij=1;反之,如i国(地区)对j国(地区)所有的出口均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则EOij=-1。

该指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双边贸易中的出口结构优化程度,应看该国(地区)更多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高的双边出口EO指数,更多的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低的双边出口EO指数。

另一方面,全球价值链分工意味着国家(地区)间大量的双向中间品贸易,双边出口EO指数还能反映进出口国家(地区)在全球价值链中的分工合作关系。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双边出口EO指数为正,表明i国(地区)更多的为j国(地区)提供中间产品;反之,双边出口EO指数为负,表明i国(地区)更多的依赖从j国(地区)进口中间产品。

表4.12显示了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的双边出口EO指数,可以反映各国(地区)双边出口的产品结构。如中国大陆对墨西哥、意大利及加拿大出口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比重相对更大,表明中国大陆更多地对以上三国出口中间产品,因而双边出口EO指数为正;而对其他国家(地区)双边出口EO指数为负,表明中国大陆更多地从以上国家(地区)进口中间产品。事实上,中国大陆在电子及光学设备行业存在对墨西哥大量的中间品出口,2007年中国大陆对墨西哥电子及光学设备中间品出口48.85亿美元,占墨西哥该行业中间品进口总额的26.86%;而对意大利的中间品出口主要集中在电子及光学设备及纺织及制品行业,2007年中国大陆对意大利以上部门的中间品出口分别为32.3亿美元及32.2亿美元,占意大利电子及光学设备及纺织及制品行业中间品进口的比重达到58.4%和61.97%。

(2)多边出口EO指数。

多边出口EO指数侧重分析多边贸易,是指一个国家(地区)在对其他所有国家(地区)贸易中的出口结构状况,其公式表示为:

表4.12 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双边出口EO指数(2007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通常,多边出口EO指数介于-1与1之间,如EOi>0,表示i国(地区)的出口更多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如EOi<0,表示i国(地区)的出口更多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如i国(地区)所有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则EOi=1;反之,如i国(地区)所有的出口都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则EOi=-1。

该指标的主要思路是,基于增加值的角度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优化程度,应看该国(地区)更多出口的是比较收益优势产品还是比较收益劣势产品。更多的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高的多边出口EO指数;反之,更多的比较收益劣势产品出口意味着较低的多边出口EO指数。

根据表4.13显示,按照多边出口EO指数的大小,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较高的多边出口EO指数,如日本、美国,该类国家(地区)更多地出口比较收益优势产品(如国内附加值相对较高的核心零部件等中间品);第二类是较低的多边出口EO指数,如墨西哥、加拿大、中国大陆及荷兰,该类国家(地区)的生产对进口中间品的依赖程度相对较高;第三类国家(地区)的多边出口EO指数介于前两类之间,如德国、法国、英国、意大利、韩国及中国台湾地区。

表4.13 主要出口国家(地区)制造部门多边出口EO指数(2007年)

资料来源:作者根据WIOD数据库测算而得。

多边出口EO指数差异很大程度上仍然是由全球价值链分工的角色决定。如日本多边出口EO指数偏高与其在东亚区域价值链分工的角色有关,在电子及光学设备、纺织服装等部门的东亚区域价值链分工中,日本更多地提供高附加值的关键零部件等中间品,韩国、中国台湾地区提供附加值含量稍低的零部件及中间品,而中国大陆主要从事加工组装,因而造成了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中国大陆在多边出口EO指数方面的梯度差异。

同样,墨西哥、加拿大的多边出口EO指数偏低,主要是因为两国更多地以美国为中心开展区域价值链分工。美国更多生产和出口核心零部件,居于区域价值链上游,而加拿大、墨西哥更多地通过从美国进口中间产品,经过加工组装后出口回美国,居于区域价值链下游,加之两国出口过于依赖美国市场[8],因而大多数出口产品均表现为比较收益劣势产品。

综上所述,通过国家EO指数核算,可以发现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一个国家(地区)的出口产品结构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其出口部门的全球价值链定位。日本、美国在全球价值链分工中占据有利地位,并主导着各自区域贸易集团的价值链分工,其大多数出口产品的EO指数相对较高。对于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而言,出口产品结构仍然相对落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