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圈层结构模式理论的实践意义

圈层结构模式理论的实践意义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由渔港经济区的圈层结构模式,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对渔港经济规划和建设实践有重要价值的启示。中国的渔港、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广大渔区的镇域,以镇域为依托发展渔港经济区,不仅能够为渔港经济区提供更充分的资源和政策保障,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渔港经济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二是渔港经济区发展宜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考虑。

由渔港经济区的圈层结构模式,可以得到以下几点对渔港经济规划和建设实践有重要价值的启示。

一是渔港经济区的规划建设宜从“镇”级层面重点考虑。这主要是由于,县级及以上级别经济体一般都要求建立起相对完整的产业体系,而渔港经济区是一个在产业上相对专业化的开发区类型,所涉及的产业门类比综合性开发区要少,产业类型又以传统产业为主,产业链条相对较短,做大产业规模的难度大,从而很难在大的产业和地域范围内发挥辐射带动作用。加上县级及以上级别经济体一般建设用地都比较紧张,很难为渔港经济区这类以传统产业为主、影响力又相对较弱的开发区类型提供充足的发展空间。而镇域经济不同,在中国,镇域经济当前主要以解决周边农村农民就业和带动周边农村发展为主要目的,它们对产业的综合性、高端性要求不高,发展现代高端产业的条件也不具备,反而是那些以专业化为主、能够充分发挥地方资源和区位优势的传统产业在这里能够找到肥沃的生长土壤。加上受到国家的政策支持,近年来,镇域经济在中国蓬勃发展,各种“专业村”、“专业镇”不断涌现,发展活力充沛,它们已成为中国推动农村城市化现代化的重要载体。中国的渔港、渔业资源主要分布在中国广大渔区的镇域,以镇域为依托发展渔港经济区,不仅能够为渔港经济区提供更充分的资源和政策保障,也能够更充分地发挥渔港经济区的经济和社会价值。

二是渔港经济区发展宜与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考虑。不论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还是进一步推进中国城市化,都要求加快中国广大渔区的城镇化进程。然而,渔区的城镇化需要有产业支撑来为其提供发展资金和推动渔民转产转业、实现人口集中。在这方面,渔港经济区就是一个很好的平台,它能够为广大渔区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并吸引渔民向小城镇聚集。反过来,渔区小城镇的发展也能够为其依托的渔港经济区在人力资源、政策、基础设施等方面提供有力支持。因此,将渔港经济区发展和渔区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进行对两者都大有益处,是一举两得的举措,今后应跳出“就区论区”的渔港经济区发展思维,依托渔港经济区大力发展小城镇,通过加强两者在资源、规划、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共享与对接,全面推动两者一体化发展。

三是对各圈层产业应结合地方实际灵活考虑。按照渔港经济区的圈层结构模式,理想的渔港经济区建设应是分圈层规划、分产业布局。但是现实中,渔港经济区的发展经常会受到来自多方面的限制,如用地的限制、资源的限制、城市发展战略的限制等,并且不同地区面临的限制条件也不同,从而导致很难完整地打造出理想的圈层模式。这要求,各地区在发展渔港经济区时不能盲目地复制理论模式,而是应充分结合地方实际,探索适合自身的特色化的发展道路。其中,有两个方面尤其值得注意:一是有的地区土地缺乏,没有空间打造完整的产业圈层,这时可以考虑只发展渔港指向性强的产业和必要的产业圈层,渔港指向性较弱的产业则放到镇域内其他区域甚至分散到全域发展;二是在产业门类上也不能一味地追求大而全,而是应根据地区实际,对地区有优势、有潜力的产业重点发展,没有优势的产业则少发展或不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