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广东商帮对当时中国的贡献

广东商帮对当时中国的贡献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那时的广东不仅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品集散中心。广东商帮对于国内市场空间的拓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广东商帮对于推动“银本位”制度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其次,广东商帮对于中国早期的银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第三节 广东商帮对当时中国的贡献

广东商帮的商业活动不仅促进了广东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也推动了当时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广东商帮不仅对扩大我国市场空间作出了重要贡献,而且对我国的近代工业、航运业及金融业等诸多行业和领域的发展也起到了推动作用,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一、拓展了市场空间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市场的空间较小,大部分商品通过家庭自给性生产来满足消费需要,市场交易的规模不大,商人活动的市场空间较小,广东商帮的商人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和敢于冒险的精神不断拓展市场空间,为自己的商品寻求了更多的市场,也获取了巨大的商业利润。他们不仅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对国内市场的开拓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一)积极拓展海外市场

在广东商帮的商人类型中已经说到,海商是广东商帮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商业活动逐步扩展到世界各地。

有关资料显示,在西汉时期,存在着由广东去往斯里兰卡的海运路线,也有学者将其称为海商的“丝绸之路”;南北朝时期,广东去往印度和波斯湾的航线也被广东商人拓展出来,广东的商品可以集散到中东和南亚地区;明朝时期,郑和下西洋以后,从广东可以去往非洲东海岸和南欧的巴尔干地区,全球化的商品销售网络基本形成。

地理大发现的推动,使得广东去往西欧的航线得到了开发;清朝前期,广东去往中美洲的海路经常也有商船出没,鸦片战争时期,从广州到澳洲的海商路线已经开通,这些海运路线,使得广东商帮的活动空间极大地得到了拓展,形成了广东商帮全球化的商业网络和市场空间,为中国的商品经济的发展作出了极大贡献。

(二)国内市场空间的拓展

广东商帮不仅积极发展海外贸易,对国内市场网络体系的形成也作出了积极的贡献。明清时期,广东商帮西进、北上、东拓,将“洋货”和广东本地的土特产销往全国各地,并将全国其他地方的产品运往广州,经广州销往世界各地。以清朝道光年间为例,各地与广东的商品往来的主要产品如表8-1所示。

表8-1  清道光十三年(1833年)广东与全国其他地区的商品往来

资料来源:根据姚贤镐的《中国近代对外贸易史资料》相关内容整理而得。

从表8-1中可以看出,当时广东不仅是中国国内市场与国外市场联系的纽带,也是全国商品重要集散地之一,广东商人将广东的商品和进口商品销往全国各地,同时又将全国的商品运回广东,或进行海外贸易,或作为当地的消费品。可见,那时的广东不仅是中国对外贸易的中心,也是全国的商品集散中心。广东商帮对于国内市场空间的拓展也作出了巨大贡献。

二、推动了中国诸多产业的发展

(一)推动了金融业的发展

广东商帮推动金融业的发展首先体现在推动了货币制度的变迁上。循着货币制度演化历程,从贱金属向贵金属转变是商品交易内在矛盾运动的必然产物。广东商帮对于推动“银本位”制度有着重要的历史贡献。白银作为一般等价物进入流通领域始于我国的唐朝末年,到明朝时期,白银已经成为我国主要货币。广东商帮经营范围广,不仅在国内市场上十分活跃,在海外市场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寻求便于携带的一般等价物成为当时广东商帮进行贸易的必然选择。到了清朝,广东成为了白银广泛流通的区域,中国与西方国家的贸易中,广东人以生丝、药材、瓷器等换取英国的棉布,纺织品、鸦片等,在中英贸易中,中国长期处于“出超”地位,引起了英国白银的大量流入中国。广东地区白银的广泛使用,推动了“银本位”制度在中国的确立。

其次,广东商帮对于中国早期的银行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随着广州作为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为了满足与中国进行贸易的需要,国外的银行也开始在广东登陆中国,如英国的东方银行公司在广州设立分公司,取名为“银房”,咸丰年间,还在广东开设了汇隆银行、有利银行、麦加利银行;同治年间,开设的还有汇丰银行、渣打银行、大英银行等。晚清时期,美国在广东开设了万国通宝银行、法国开设了法兰西银行、德国开设了德华银行等。随着外国银行业在广东地区的发展,广东也开办了具有现代意义上的银行或类似的货币融通机构,如1904年,开设的广东官银钱局;1909年,在广东开设了大清银行广东分行等,银行业在广东的勃兴,是商品交换内在的要求,也是广东商帮为当时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作出贡献的一种表现。

(二)推动了近代工业的发展

广东商帮的商业活动引导着近代工业的发展,尤其是鸦片战争以后,广东失去了中国对外贸易的独特的地位,传统的广东商人开始向买办商人转变,他们中的一部人还投资兴建现代工业,如商人陈启沅新办的继昌隆缫丝厂。此后,广东的缫丝产业迅速发展,到了光绪年间(1887 年),仅顺德县就有缫丝厂42家,到了清朝灭亡时,已经达到了100余家。

缫丝业的发展推动了机器制造业的发展,如陈联泰号机器厂就是一个例子。该厂早期是手工作坊的形式,修理“洋枪鬼锁”,鸦片战争后,逐步发展成为一家能够模仿外国机器修理的工厂,工厂的工人们学会了一些制造安装机器的技能。此外,广东还出现了广昌隆机器厂、艺兴机器厂、均和机器厂等一批近代的机器制造业。

机器制造业的发展也推动了纺织业的发展。光绪十二年(1894年),广东南海出现了一家纺织厂,雇用工人达500多人。1907年,广华兴织造公司,公司的机器大多从国外进口,能够日产洋袜100打、棉袜20打,具有了相当规模和生产能力。此外,广东商人还兴办了电灯厂、造纸厂与发电厂等一大批近代工业。

(三)推动了交通业的发展

交通是商业发展的基本条件,广东商帮对近代中国交通业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贡献。从秦汉开始,广东商人就在不断地开拓海上航线,他们对航运业的发展贡献颇大。尤其到了近代中国,广东商帮对航运业的发展起到了更加突出的推动作用。同治十二年(1872年),广东商人与法国人合作,购买了一艘小火轮,开辟了广东去往佛山的航运业务,为两地商人的贸易往来提供了巨大的便利;光绪七年(1889年),广东商人还经营广东至海外的航线,为广东商人出海贸易作出了巨大贡献;光绪十三年(1895年),由广东商人兴办的平安轮渡公司,专门经营民船拖引业务等。

广东商帮对交通业的发展不仅体现在航运业上,他们对近代铁路运输业的发展也有着巨大的贡献。到了清朝末年,通过广东商人和外国合资修建的铁路共有五条,即粤汉铁路、广三铁路、广九铁路、潮汕铁路和新宁铁路等。这些铁路的修建,为广东商业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

三、推动了文化科学事业的发展

(一)广东商帮对文化事业发展的贡献

明清时期,广东商帮的发展推动了文化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良好的商业氛围和文化,使得一部分儒生士人弃儒业贾,从事商业活动。另外,一些富裕的商人由趋附士林,学习文化,投资教育,从而促进了广东地区的文化和科学事业的进步。

广东商帮对文化教育的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兴学育才。明清时期,不少商人在经营商业的过程中,学习儒学;在退出商业舞台以后,甚至拿起教鞭,从事教育工作,为当时的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第二,他们还集资兴办书院,为人们学习和思想交流提供场所。据史料记载,到道光二十年(1840年),仅广州就有商人兴办的书院30间。在这些书院中,学海堂书院不仅教授中国传统的训诂、音律、大学等中国传统课程,还教授西方的课程,开设了自然科学的课程,如数学、天文、地理、历法等,开启了中国书院学习自然科学知识之先河,历史上有名的康有为、梁启超等人都在该书院学习过。清朝末年,在“废科举、兴学堂”的浪潮中,广东的书院改名为学堂,后来还创办了如培正中学、培英中学等,推动了全国的教育改革。第三,广东商人还热衷于出版图书,对文化的传承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不仅保存了传统文化,传播了思想,在出书贩书的过程中,还取得了不菲的经济利润。这些对文化事业的发展是大有裨益的。

(二)广东商帮对科学技术发展的贡献

广东商帮对医学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在全国的推广作出了巨大贡献。1798年,英国人琴纳发明了牛痘接种预防天花的医术,这种医术通过海商“丝绸之路”传到广东,后经广东商人在我国进行传播。1806年,英国人皮尔逊在澳门为人们施种牛痘,因人手不足,请了广东商人梁辉、张尧、谭国等人作为助手帮忙。这些商人在帮忙过程中,从皮尔逊那里学会了接种牛痘技术。这些商人后来在广州十三行街行商公所开设诊所。1828年,广东商人潘仕成在北京外上斜街南海会馆开设牛痘局,为预防天花的牛痘接种医术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巨大贡献。第二,广东商人协助创办眼科医院。1834年,美国传教医生彼得·派克(PeterParker)在得到广州十三行行商的支持下,在广州开设了“眼科医局”,这是中国最早的眼科医院。1835年,协和商行又把丰泰行7号楼免费租给彼得·派克,供其开设分院。

广东商帮还对制造新式船舶和水雷技术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林则徐在广东禁烟期间,出于战争需要,要求广州商人筹集经费,购买新式船舶,于是“洋商武敦元购买美利坚夷船一艘,潘绍光购买吕宋船一只”。1842年,潘仕成还投资制造水雷等,为中国的新式船舶的制造和水雷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总的来说,广东商帮对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交往,对于科学技术发展,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都作出了巨大贡献,其形成的经商氛围和文化深刻地影响着广东和中国。当前,广东成为我国经济发达区域,与广东商帮留给后人的商业智慧和商业文化有着一定的联系。广东商帮在当时社会发展进程中对中国的贡献,理应在中国商业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注释】

[1]黄启臣.广东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10-13..

[2]子月.岭南经济史话(上册).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0:62-65.

[3]《粤海关志》记述:“设关之初,番舶入市者,仅二十余柁,至则劳以牛酒,令牙行主之,沿明之习,命曰十三行。”十三行产生于粤海设关的第二年(1686年),是清朝愚昧自大、固步自封,认为自己物产丰盛,无所不有,不用再向别的国家进行交流了,实行禁海政策的产物。

[4]曹芳,申明浩.粤商组织演化路径及其动力分析——兼论粤商的传承与发展.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学报,2013(01): 20—23.

[5]韩小林.浅析清代粤商在内地的拓展.嘉应大学学报,1994(4).

[6]黄启臣.广东商帮.合肥:黄山书社,2007.

[7]刘权.海外广东人的情结.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200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