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史密斯与丹尼尔

史密斯与丹尼尔

时间:2022-06-2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弗农·L.史密斯 ,美国 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市乔治·梅森大学史密斯的贡献在于,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从此史密斯对经济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并决定转向从事经济学方面的学习。史密斯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

弗农·L.史密斯 (Vernon L. Smith)

(1927年~ ),美国 弗吉尼亚州费尔法克斯市

乔治·梅森大学

史密斯的贡献在于,为实验经济学奠定了基础。他发展了一整套实验研究方法,设定了经济学研究实验的可靠标准,并利用实验展示了选择性市场机制的重要性。

——瑞典皇家科学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奖者史密斯教授最大的成就就是:向全世界证明经济学也是一门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因为经济学的原理也可以通过实验证明。他通过在可控实验环境下对经济现象和经济行为的分析,检验并完善传统的经济学理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作为实验经济学领域最重要的奠基者之一,有人说弗农·史密斯是走近现实的经济学家:尽管他同样用了实验方法,但他并没有脱离现实。

一、生平简介[1]

长长的金色马尾辫束在脑后,还有一大堆刻着神秘图案的戒指,这么酷的造型,往往使他的听众产生要听音乐会而不是经济学讲座的错觉,这位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的得主看上去更像是一个艺术家,他就是实验经济学派得开山鼻祖弗农·史密斯。虽然,他的孩子们说他的装扮像一个人老珠黄的嬉皮士,让他剪去长发,他却我行我素,在不经意间,在自己的造型和学术上都特立独行,独辟蹊径。

1927年1月,正是美国经济大萧条年代开始的这一年,弗农·史密斯在堪萨斯州平原上的小镇威奇托降生。“和许多那个年代的人一样,我在那个糟糕的环境中诞生,并成为在灾难中成功存活的例子。”这样的叙述来自他深刻的记忆。

史密斯的母亲在第一任丈夫因火车意外事故离开人世之后搬到外祖父家,并在俄亥俄州遇到当工程机械师学徒的弗农·切斯曼·史密斯——史密斯的生父。史密斯说:“当父亲遇到母亲,命运才开始向我们微笑。”弗农·切斯曼·史密斯给了史密斯母亲一个温暖的家。

史密斯在农场接受初级教育。九年级的时候,史密斯开始打工。他在西区的一家老药店送药上门,现在史密斯还保存着他的第一张社会保险卡,上面写着年龄:

13岁。老药店有时下流行的冷饮柜,在等待顾客与运送货品之间,他学会了如何在冷饮柜台工作,调制苏打水等,送药品的工作每6小时55美分。

1941年,史密斯结束了初中课程,开始读高中。随后,暑假和周末他给一家名为OK的小酒店打工,14岁的史密斯在冷饮柜台工作。1943年夏天,弗农·史密斯16岁,他申请参加波音公司飞机制造的最初级工作。史密斯17岁那年,波音公司终于让他做真正的“工作”,史密斯的工作是系统检查员。在波音的工作持续了15个月,直到1944年8月,史密斯开始他的大学生涯。

史密斯从此立志要进入加州理工大学学习,但是以他C等级的分数,恐怕过不了入学考试,史密斯深明此点,他在家附近的“Friend’s University”(位于堪萨斯州的一所私立学校)报名读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学和文学等课程,以一年时间积极准备加州理工大学的入学考试。“我还记得其中某个考试题目是:一个雪球被丢向墙,它的融化速度在撞击之下将有多快?”史密斯的回忆向来精确,通过加州理工大学入学考试他记得更是清楚。

1945年9月,史密斯从堪萨斯州东部牛顿市乘火车横跨整个美国前往洛杉矶,开始了他的大学之梦。然而大学学习的艰难远远超出了他事前预想,为通过数百次大大小小的测验,史密斯必须没日没夜地读书。“加州理工大学犹如一台‘人肉打磨机’。”史密斯在回忆他的大学生活时这样说。

史密斯在大学选择物理专业,但大四时他为了避开物理专业必修的令学生们望而生畏的“司密斯课程”而转读电子工程,并选修一些经济类的课程。从此史密斯对经济研究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并决定转向从事经济学方面的学习。

1952年,史密斯选择了在哈佛大学读取宏观经济学博士学位。当他在哈佛大学求学之时,师从著名经济学者张伯伦。1948年哈佛大学的张伯伦教授在课堂上通过对被实验者(学生)指定价值和成本参数,建立需求与供给曲线,进行对市场机制的检验,但他本人当时并未意识到这是经济学一个分支学科产生的开端。

弗农·史密斯有关实验经济学的第一篇论文是1962年发表在《政治经济学期刊》上的“竞争性市场行为的实验研究”,1965年又在该刊发表“实验性拍卖市场与瓦尔拉斯假定”,从而奠定其实验经济学开创者的地位。

1971年,史密斯与同事和好友一同钓鱼时进行了卓有成效的讨论,他们认识到实验方法不仅可以应用于经济学,而且还可应用于公共选择理论、公共经济学和政治学等诸多领域。一直到20世纪70年代,实验经济学方法仍无法得到主流经济学家的认同。

史密斯为创立实验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他开创了一系列实验方法,为通过实验室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他揭示了替代性研究机构的重要性,他还是“风洞实验”理论研究的先驱,因此,史密斯的研究成果对确立把实验方法作为经验主义经济分析中的一个必需的工具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

1979年,史密斯与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共同提出了“期望理论”。该理论是行为经济学的重要基础,能更好地说明人的经济行为。他们通过实验对比发现,大多数投资者并非是标准金融投资者而是行为投资者,他们的行为并非总是理性的,也并不总是回避风险的。投资者在投资账面值损失时更加厌恶风险,而在投资账面值盈利时,随着收益的增加,其满足程度速度减缓。期望理论解释了不少金融市场中的异常现象:如阿莱悖论、股价溢价之谜以及期权微笑等。

史密斯奠定了实验经济学的基础。他将经济分析引入实验室,发展了一系列的经济学实验方法,并为通过实验进行可靠的经济学研究确定了标准。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密斯就发展了经济学领域的“风洞实验”,提倡在实施经济政策前可以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运作,例如在决定是否放开电力市场、是否对公共部门实施私有化等问题上进行实验等。“由于社会经济行为十分复杂,仅凭传统经济理论很难评估它们的效果,因此这种实验方法很有用。”他的选择性市场机制实验表明,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不一定要有大量买主和卖主;一个拍卖者的预期收入依赖于他选择的拍卖方式等。他的许多实验被奉为经验经济学的典范。

二、学术贡献[2]

史密斯对实验经济学的贡献主要表现在三方面:第一,他成功地把实验用于经济学的研究,开创了经济学中的实验方法新纪元;第二,他提出了许多重要的实验经济学的研究方法;第三,他把实验经济学运用于市场机制的研究,尤其是拍卖理论的检验上。

1.对竞争价格机制的检验

史密斯最早(1956年)的经济学实验是对竞争价格形成机制的验证。当时他将22名学生均分为两组,随机确定一组为卖方,另一组为买方。实验采用了类似于证券与商品交易所的交易规则,即“复式口头拍卖”程序。“买方”和“卖方”在模拟市场上进行虚拟的商品交易。但对每个买者提供一个“清偿价值表”(最高限价)以作为激励报偿,买者的利润或报偿取决于清偿价值与购买商品支出的价差。对每个卖者也提供一个“成本表”(最低限价),卖者的利润取决于卖出商品的收入与成本的价差。显然,在利润最大化的动机支配下,供需双方都有强烈的交易动机,因为在试验完成后要按个人利润支付等比例货币。实验的结果表明双方竞争性购买或出售会使价格向竞争性均衡回归,但不能保证市场一定能出清,市场交易价格会逼近理论上的均衡价格或商品出清价格。因此他总结道:从严格意义上讲,在任何时期,市场均未达到竞争均衡,但是竞争均衡理论的精确度可以与无数物理过程的精确度相比拟。

从1956年起,史密斯运用不同的供给与需求条件、单个或多组商品、实验参与者数目的多少、有经验和没有经验的对象及不同的交易制度等作了一系列反复的实验后,确定了上述结果的重复性及完善性。

2.对拍卖理论的检验

在1980年,史密斯与考格尔(Coppinger)和蒂塔斯(Titus)设计了一个卖者开价而买者竞价的实验,重点考察英国式拍卖、荷兰式拍卖、密封的第一价格拍卖和 密封的第二价格拍卖等四种拍卖行为之间的差异。其中英式拍卖(English auction)是指拍卖商向众多的潜在买家征求一个初始报盘,或者(拍卖行为规则允许的)宣布一个买主的底价,即从低价位开始,相互竞争的潜在的买者不断向上报价,直到最后一个买者的报价不再有人超出为止;交易就在那个价格上实现。在荷式拍卖(Dutch auction)中,价格在开始时被定在一个高于任何买者所愿意支付的水平上,随后拍卖商就从高到低喊价,直到有第一个买者通过喊“我的”而接受这一价格为止。密封的第一价格拍卖(firstƽprice sealedƽbid auction)是要求所有潜在的买者在规定期限之前呈交“密封报价”,然后打开所有的密封,其中最高价竞买者以等于全额投标出价的价格得到拍卖物(标的)。第二价格拍卖同样是密封报价,出价最高者得到标的,但以第二高竞价得到拍卖物(标的)。

微观经济理论还把拍卖分为私人价值拍卖和共同价值拍卖两种形式。在这两种类型中,个人对标的的估价被认为是随机变量。而对于私人价值情况下做了三个预测:(1)英式拍卖和第二价密封拍卖等价;(2)荷式拍卖和第一价格密封拍卖等价的;(3)在风险中性的假设条件下,四类拍卖都是等价的。史密斯的贡献在于,首创了检验这些拍卖理论定理的实验,并通过实验得到了很多不同的结论。实验结果显示,由于英式拍卖中买者不断报价,所以拍卖成交价格趋向于均衡价格,多次试验的成交价格在均衡价格附近密集分布,而荷兰式拍卖成交价格与均衡价格有着更大的随机偏差,呈现出均值显著低于均衡价格的非正态分布。密封的第一价格成交价明显高于英式拍卖成交价,反映出人们在不完全信息条件下追求利润会导致竞标拍卖价上升。类似的,密封的第二价格拍卖价会系统地低于竞争均衡价格。上述实验表明,只有在英式拍卖机制中,由于信息公开化使成交价格接近于均衡价格。

3.风洞实验

风洞(windtunnel),原指在一个管道内,用动力设备驱动一股速度可控的气流以对模型进行空气动力实验的一种设备。研制飞机须首先在风洞中进行大量试 验,以测试试验飞机能不能飞起来、能飞多高多快和多远以及其他各项飞行性能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史密斯就发展了经济学领域的“风洞实验”,提倡在实施经济政策前,可以先在实验室里进行模拟运作。例如在决定是否放开电力市场、是否对公共部门实施私有化以及对提供公共物品的激励相容机制设计等问题上进行实验。他的选择性市场机制实验表明,一个运作良好的市场不一定要有大量买方和卖方;一个拍卖者的预期收入依赖于他所选择的拍卖方式等。

4.设计实验的五项规则

作为实验经济学的奠基人,史密斯提出了几个确保经济实验的科学性、规范性,从而达到结论的可靠性的五项规则。史密斯说:“假如实验室实验要帮助我们了解那些我们想要知道的东西的话,那么必须满足有关一个有效可控微观经济试验的若干规定。”这规定具体表现为五项规则:(1)报酬的单调性:参与实验者愿意接受报酬激励做出真实的行为反应;(2)显著性:在实验中,实验参与者的行为与其报酬变动有显著性关系,足以向外界传达其信息;(3)支配性:在实验中,实验参与者支付自己所做出任何决定的费用;(4)隐私性:如同真实世界所做出的经济决策一样,在实验中每人仅获得自己决策的报酬;(5)并行性:在一个实验室所做的实验结果一定可以在另外同样的实验中重现,其设计实验的主要方法也可以在类似实验中应用。

三、社会影响

弗农是一位相当低调的学者,很少参加社会活动,其影响力也是体现在学术研究上面。他在分享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之后,立刻计划把约50万美元的奖金全部捐献给他1997年创立的实验经济学研究国际基金会。

1.低调的学者

200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弗农·史密斯现在乔治·梅森大学任职经济学和法律教授,是经济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研究学者,同时是弗吉尼亚州阿林顿中心的成员。他在资本理论、金融学、自然资源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方面独自创作或与人合著200余篇文章及书籍。

他曾经或仍在《美国经济评论》、《加图学报》、《经济行为与组织》、《科学》、《经济理论》、《经济设计》、《对策和经济行为》,以及《经济文献》杂志等担任编辑工作。

1991年,剑桥大学出版社发表了他的《实验经济学论文集》,在2000年又出版了他的第二本论文集《谈判与市场行为》,书中汇集了他近些年的作品。他获得了普度大学管理学荣誉博士学位,是计量经济学会、美国科学促进联会会员,还是美国艺术与科学研究院院士。

他是美国经济学会杰出会员,1995年获得私营企业教育协会颁发的亚当·史密斯奖,1996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杰出校友称号。他曾为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电力私有化咨询,并多次参与美国能源放松管制的讨论。1997年,他成为了国家电力安全理事会特别小组的成员。

2.美国泡沫的抨击者

弗农对于美国经济泡沫破灭是持较为悲观的态度。他认为美国房地产在2006年就已经呈现拐点。房地美和房利美在资本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仍然贸然签发着高风险的抵押贷款文件。财政部过于乐观,各方也觉得政府有充足的资金可以避免这一切。而政府一系列错误的做法导致了金融系统风险更加严重。

3.全球化的支持者

弗农很推崇一位法国学者曾经说过的一句话:如果不把商品推向全球,士兵就会遍布全球。弗农认为这就是全球化的本质:商品、劳务市场、分工国际化。而这一切,都应该基于共同意愿之上,遵循互惠规则。中美贸易亦是如此,双方经济有高度的互补性,应该积极促进而非阻止双边的贸易和分工。

四、代表著作

弗农的文笔优美,著作颇丰。其研究方向集中在个人购买倾向、试验经济学、公用理论等问题。

(一)代表论文

现将他最有代表性的学术论文摘录如下:

1. Economic Equipment Policies: An Evaluation,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 No. 1,Oct., 1957.

2. Engineering Data and Statistical Techniques in the Analysis of Production and Technological Change:Fuel Requirements of the Trucking Industry,Econometrica, Vol. 25, No. 2,Apr.,1957.

3. Problems in ProductionƽInvestment Planning Over Time,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 1, No. 3,Sep.,1960.

4.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0, No. 3,Jun., 1962.

5. Models of Production and Investment: A Repl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 3, No. 3,Sep., 1962.

6.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Competitive Market Behavior,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0, No. 2,Apr., 1962.

7. Depreciation, Market Valuations, and Investment Theory,Management Science, Vol. 9, No. 4,Jul.,1963.

8. Minimization of Economic Rent in Spatial Price Equilibrium,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30, No. 1,Feb., 1963.

9. Tax Depreciation Policy and Investment Theory,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view, Vol. 4, No. 1,Jan.,1963.

10. Experimental Auction Markets and the Walrasian Hypothesi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73, No. 4,Aug.,1965.

11. Measuring Nonmonetary Utilities in Uncertain Choices: The Ellsberg Urn,The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3, No. 2,May, 1969.

12. Economics of Production from Natural Resources:Repl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1, No. 3, Part 1,Jun.,1971.

13. On Models of Commercial Fishing: The Traditional Literature Needs No Defenders,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80, No. 4,Jul.- Aug., 1972.

14. General Equilibrium with a Replenishable Natural Resource,The Review of Economic Studies, Vol. 41,Symposium on the Economics of Exhaustible Resources,1974.

15. The BorrowerƽLender Relationship,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6, No. 3,Jun., 1976.

16. An Experimental Comparison of Three Public Good Decision Mechanisms,The Scandinavian Journal of Economics, Vol. 81, No. 2, Measurement in Public Choice,1979.

17. Microeconomic Systems as an Experimental Science,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2, No. 5,Dec., 1982.

18. Experimental Economics: Reply, 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75, No. 1,Mar., 1985.

19. Theory, Experiment and Economics,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3, No. 1,Winter, 1989.

20. Rational Choice:The Contrast between Economics and Psychology,Th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Vol. 99, No. 4,Aug., 1991.

21. 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 Economics in the Laboratory,The 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 Vol. 8, No. 1,Winter, 1994.

22. The Two Faces of Adam Smith,Southern Economic Journal, Vol. 65, No. 1,Jul., 1998.

23. Constructivist and Ecological Rationality in Economics,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93, No. 3,Jun., 2003.

24. Experimental Economics: Induced Value Theory,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Vol. 66, No. 2, Papers and Proceedings of the Eightyƽeighth Annual Meeting of the American,2007.

(二)代表学术论著

弗农出版的学术专著包括以下五本:

1. Bargaining and Market Behavior: Essays in Experimental Economics,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2. Experimental Economics: How We Can Build Better Financial Markets, with Ross M. Miller,Wiley. 2005.

3. Papers in Experimental Economic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6.

4. Rationality in Economics: Constructivist and Ecological Forms,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7.

5. Discovery—A Memoir,Author House. 2008.

弗农在中国出版的中文学术专著是:

实验经济学论文集,李建标译,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丹尼尔·卡纳曼 (Daniel Kahneman)

(1934年~ )美国 新泽西州普林斯顿市 普林斯顿大学

卡纳曼因卓有成效地把心理学分析方法与经济学研究融合在一起,而为创立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奠定了基础。其主要研究成果是,他发现了人类决策的不确定性,即发现人类决策常常与根据标准经济理论假设所作出的预测大相径庭。他与已故的阿莫斯·特沃斯基合作,提出了一种能够更好地说明人类行为的期望理论。

——瑞典皇家科学院

一、生平简介

丹尼尔·卡纳曼1934年3月5日出生在现在的以色列特拉维夫。和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斯彭斯的情况相仿,卡纳曼出生在以色列其实是一个巧合。他的家庭长期居住地是法国,之所以会出生在以色列,是因为其母亲当时正在探访居住在当地的家族成员。

卡纳曼的父母是立陶宛犹太人,20世纪20年代早期移民到法国。其父在一家大型化工厂担任研发负责人职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纳粹阴影密布的年代,身为犹太人后裔的卡纳曼度过了惴惴不安的童年。1940年德国入侵法国,其父在第一次大清洗中被捕,最后在就职公司的干预下才获得释放。1944年,父亲因为糖尿病无法接受适当治疗去世,同年卡纳曼全家移民到了当时的巴勒斯坦地区。

卡纳曼后来回顾,自己成为心理学家与母亲的引导有很大关系。他母亲总喜欢说,人是复杂迷人的。而作为犹太人的卡纳曼和德国占领军党卫军士兵之间的一次偶然经历更是使得卡纳曼确认了这一点。

1951年卡纳曼17岁,按照以色列法律,适龄男子都必须服兵役。卡纳曼联系到一个单位可以等待他读完第一个学位。随后,卡纳曼进入位于耶路撒冷的希伯来大学学习心理学,并辅修了数学。1954年卡纳曼拿到了心理学和数学学位,到军队服役,最初是作为排长、随后进入以色列国防部心理咨询处。在这里,年仅21岁的卡纳曼设计了一个军队面试系统,并被以色列军方采用了数十年。

1956年,卡纳曼离开军队。希伯来大学给予卡纳曼奖学金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学习,以便他能获得博士学位之后回校任教。1958年,卡纳曼在伯克利的博士求学生涯开始。卡纳曼在马萨诸塞州的斯托克布里奇的奥斯丁瑞格斯诊所参与了一系列心理学分析。1961年,卡纳曼完成博士论文,回到了希伯来大学心理学系。

1961~ 1978年先后任希伯来大学心理学讲师、高级讲师、副教授、教授, 1978~ 1986年任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心理学教授,1986~ 1994年任美国加州伯克利大学心理学教授,1993年起至今任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心理学教授和伍德罗威尔森学院公共事务教授,2000年起兼任希伯来大学理性研究中心研究员。

卡纳曼始终认为自己是一名心理学家而非经济学家。2002年10月9日,当他得知自己获奖消息后,十分激动,以至于把自己反锁到屋外,后来不得不破窗而入。他认为得奖是对行为经济学研究者的认可。

二、学术贡献[3]

行为经济学是一门介于心理学和经济学之间的边缘学科,它试图根据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对传统经济理论假设进行修正,将非理性等复杂的人类行为分析融入标准的经济理论之中。丹尼尔·卡尼曼运用认知心理学中关于心理过程的深刻见解,更好地理解了人们制定经济决策的行为。

1.人类决策的非理性和风险偏好问题

行为心理学家通过大量实验研究发现,人的决策并非都是理性的,其风险态度和行为经常会偏离传统理论的最优行为模式假设,并得出结论认为人在决策过程 中不仅存在直觉偏差,还存在框架依赖偏差(frame dependence biases),经常会在不同的时候对同一问题做出相互矛盾的不同选择。1979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在大量社会学、心理学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充分展示人类决策行为复杂性的期望理论(prospect theory)。他们提出,人们在风险环境下的决策与诺依曼—摩根斯坦效用理论(NeumanƽMorgenstern theory of utility)的原理相一致。

卡纳曼和特沃斯基的理论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确定性效应(certainty effect):人们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选择表现出一些与传统的效用理论不符的特征。在特定情况下,人的效用函数低估一些只具有可能性的结果,而相对高估确定性的结果,卡纳曼称之为确定性效应。反射效应(reflection effect):人们对盈利前景的选择和对亏损前景的选择是等价的,在亏损前景间的选择就好比是在收益前景间选择的一个镜面反映(a mirror image)。分离效应(isolation effect):人在分析评估不同的待选择前景时,往往会暂时剔除各种前景中的相同因子,而通常情况下剔除方法并不是唯一的,处理问题的方法的多样性也会导致人的偏好与选择不一致,这就是所谓的偏好分离效应。分离效应推翻了预期效用理论中效用仅仅与事件的最后状态(概率分布和事件结果)有关的结论。

卡纳曼通过大量的实验发现,人们的决策行为往往会背离传统的理性行为者模型。首先涉及显性知识,因为人类认知能力是有限的。直觉会在很多背景下发挥作用,这就增加了对理性行为者模型的系统性背离。比如,理性行为者模型中预测决策者应该会忽略沉淀成本(即不会“把大把的钞票继续扔到水里去”),但实际上决策者会受到沉淀成本的强烈影响,而采取非理性抉择。另外,人类动机的复杂性也会导致 决策行为背离理性行为者模型。理性行为者模型以其最广泛的应用形式假定个人仅仅由狭隘的自我关注所驱动,这与我们观察到的人类实际行为大相径庭。

2.锚定效应、后悔理论和过分自信现象

(1)锚定效应

1973年,卡纳曼和特沃斯基指出,人们在进行判断时常常过分看重那些显著的、难忘的证据,甚至从中产生歪曲的认识,这种现象被称为锚定效应(anchoring effect)。许多金融和经济现象都受锚定效应的影响。比如,股票当前价格的确定就会受到过去价格影响,呈现锚定效应。证券市场股票的价值是不明确的,人们很难知道它们的真实价值。在没有更多的信息时,过去的价格(或其他可比价格)就可能是现在价格的重要决定因素,通过锚定过去的价格来确定当前的价格。锚定效应同时发生在商品定价的其他经济现象中,它类似于宏观经济学中的“黏性价格”,只要把过去的价格作为新价格的一种参考(建议),那么新价格就会趋于接近过去的价格。如果商品的价值越模糊,参考就可能越重要,锚定就可能是更重要的价格决定因素。

(2)后悔理论

卡纳曼认为,当人们犯错误时,哪怕是很小的错误,也会有后悔自责,而不是从更远的背景中去看待这种错误。同时会为了避免或拖延这种后悔感的采取一些非理性行为。后悔理论可用来解释投资者为什么延迟卖出价值已减速卖出价值已增加的股票。投资者延迟卖出价值已经减少的股票是为了不想(犯错误)这一事实,从而不感到后悔。投资者及时卖出价值已经增加的股票是为了避免随后股价可能降低而导致的后悔感,而不管股票价格进一步上涨扩大盈利的可能性。

(3)过分自信

行为经济学在研究过程中还发现一种现象,那就是人们对自己的判断都过分自信(overconfidence)。比如,在瑞典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在被调查的汽车驾驶员中,有90%的汽车驾驶员认为自己的驾驶水平要高于平均水平。特别是有研究发现,在实际预测能力未改变的情况下,人们更倾向于相信自己对较熟悉领域的预测。过分自信与某些深层心理现象有关,它一般会导致错误。当错误的结果重复出现时,人们就会从中学习,其市场表现就是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

3.对效用最大化模型的质疑

卡纳曼和塞勒认为,人们错误地判断了他们的决策结果,即使人们能够正确地觉察到决策的实际结果,还会系统地错误估计这些结果的效用水平。这就说明人们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决策时,其实无法真正实现效用最大化,从而对效用最大化模型的合理性提出了质疑。

决策效用(decision utility)与体验效用(experienced utility)不一致。事实上,在决策时,人们需要估计的是决策的各种结果和这些结果能带来的体验效用,追求的是体验效用最大化。而在传统经济学的预期效用最大化模型中,效用的计算以决策效用为依据。因此,传统的效用最大化模型是不正确的,人们在决策时不能正确估计各种结果的体验效用,所以也无法实现体验效用的最大化。

决策结果的权重不能正确分配。1991年卡纳曼指出,在不确定条件下的效用最大化模型中,各种决策结果的权重也非常重要,它的恰当与否直接影响到决策者的决策质量。而在现实中,人们往往不能正确分配各种决策结果的权重,往往加大损失在决策中的权重,而相应地减少收益在决策中的权重,结果会导致效用最大化模型失效。因此,人们应该对损失实际赋予的权重进行调整,即适当降低损失的权重,这样有利于作出正确的估计决策。

回顾效用(recollected utility)和体验效用的不一致。回顾效用是指人们在决策时对过去所经历的事件进行回顾时所感受到的效用。卡纳曼认为,由于回顾效用和体验效用的估计方法不同,根据回顾效用来预测体验效用的方法是不恰当的。

基于以上分析,卡纳曼和塞勒认为,对人们决策行为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对效用函数的修正上,还应寻求一些能对决策结果的体验效用进行正确估计的方法。

三、社会影响

卡纳曼一直将自己定位为心理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但事实上他在经济学理论发展到一定阶段出现进展缓慢的情况时,引入心理学分析方法,从而进一步的开拓了经济学的研究领域。

1.经济学理论的进一步开拓者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西方经济理论中主流的新古典经济学假设和分析方法开始受到质疑和挑战,经济分析的应用对象大幅延伸,几乎涉及所有的人类行为;同时,学科之间的交流和渗透也在加深。卡纳曼和已故心理学家特维斯基大胆创新,修改了传统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开创了行为经济学的全新领域。

另外,行为经济学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也受到了另一门边缘学科——实验经济学的影响。实验经济学的一些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被直接应用于决策行为研究。这两门学科这几年的发展趋势显示,它们的研究成果在进一步渗透和融合。就如波士顿大学经济学教授威布尔所说的那样:“目前,经济学家往往在实验室里运用实验方法来测试卡纳曼有关决策的理论。”其实,行为经济学的影响力并不局限于经济学本身,其基本研究方法已经被管理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政治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所借鉴。

2.低调的心理学家

卡纳曼在专业领域成就斐然。除了着重介绍的2002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他的奖项包括杰出科学贡献奖和美国心理学协会颁发的杰出终身贡献奖、实验心理学家学会颁发的沃伦勋章和专门为心理学者颁发的希尔加德职业成就奖。

卡纳曼担任的学术职务包括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美国哲学学会成员、美国心理学会研究员、同时也是计量经济学会、国家科学院、实验心理学会会员。值得指出的是,卡纳曼同时也是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的名誉教授。

然而,卡纳曼却不喜欢抛头露面,除了一些交流项目,几乎很少出现于公众面前。卡纳曼一直认为自己是心理学家,而非经济学家,虽然他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卡纳曼担任着一系列公司的董事职务,如泰勒—塞勒资产管理公司等,同时担任着不同调查组织的学术顾问,如盖普洛公司等制定调查内容。

四、代表著作

卡纳曼擅长心理学与经济学交叉的行为决策领域分析,还探索了公共物品的估价问题,开发了科学地研究快乐与痛苦的新颖且有价值的方法。

(一)代表论文

卡纳曼在自己的学术生涯中曾经发表的代表论文主要包括:

1. With Ghiselli,E.E. Validity and Nonlinear Heteroscedastic models.Personnel Psychology,15.1962.

2. TimeƽIntensity Reciprocity in Acuity As A Function of Luminance and FigureƽGround Contrast.Vision Research,6, 1966.

3. With Onuska, L.,& Wolman, R. Effects of Grouping on the Pupillary Response in A ShortƽTerm Memory Task.Quarterly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 1968.

4. With Tversky, A. Belief in the Law of Small Number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76, 1971.

5. Cognitive Limitations and Public Decision Making. In Science and Absolute Values:Proceedings of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the Unity of the Sciences. London:International Cultural Foundation. 1974.

6. With Tversky, A. Causal Thinking in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In R. Butts& J. Hintekka( Eds.),Basic Problems in Methodology and Linguistics (pp. 167- 190). Dordrecht, Holland: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7.

7. With Tversky, A. Prospect Theory: An Analysis of Decision Under Risk.Econometrica, 47, 1979.

8. With Tversky, A. Evidential Impact of Base Rates.In D. Kahneman, P. Slovic & A. Tversky (Eds.),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2.

9. With Tversky, A. Extensional vs. Intuitive Reasoning: The Conjunction Fallacy in Probability Judgment.Psychological Review, 90,1983.

10. With Thaler, R.H. Economic Analysis and the Psychology of Utility: Applications to Compensation Policy.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81,1991.

11. With Snell,J. Predicting a Changing Taste.Journal of Behavioral Decision Making,5, 1992.

12. With Lovallo, D. Timid Choices and Bold Forecasts: A Cognitive Perspective on Risk Taking.Management Science, 39,1993.

13. With Tversky, A. On the Reality of Cognitive Illusions: A Reply to Gigerenzer’s Critique. Psychological Review,103,1996.

14. With Green, D., Jacowitz, K.,& McFadden, D. Referendum Contin-gent Valuation, Anchoring and Willingness to Pay for Public Goods. Resource and Energy Economics, 20,1998.

15. With Ritov, I.,& Schkade, D. Economic Preferences or Attitude Expressions? An Analysis of Dollar Responses to Public Issues. Journal of Risk and Uncertainty,19,1999.

16. Experienced Utility and Objective Happiness: A MomentƽBased Approach. In D. Kahneman& A. Tversky (Eds.), Choices, values and frame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0.

17. With Frederick,S. Representativeness Revisited:Attribute Substitution in Intuitive Judgment. In T. Gilovich, D. Griffin& D. Kahneman (Eds.), Heuristics and Biases: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2.

18. A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 on Economics.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3,2003.

19. With Krueger A.B., Schkade D., Schwarz, N.,& Stone, A. Toward National WellƽBeing Accounts.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94, 2004.

20. With Riis J. Living,and Thinking About It:Two Perspectives on Life. In F.A. Huppert, N.Baylis& B. Keverne(Eds.), The Science of WellƽBeing.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5.

21. With Krueger, A.B. Developments in the Measurement of Subjective WellƽBeing.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s,20,2006.

22. With Frederick S.. Frames and Brains: Elicitation and Control of Response Tendencies.Trends in Cognitive Sciences, 11, 2007.

(二)代表学术著作

卡纳曼作为第一或者主要参与人,出版的学术著作包括:

1. Gilovich, T., Griffin, D.,& Kahneman, D.(Eds.). Heuristics and biases: The psychology of intuitive judgment.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2.

2. Kahneman, D.,& Tversky, A.(Eds.). Choices, Values and Rrames. 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and the Russell Sage Foundation,2000.

3. Kahneman, D., Diener, E.,& Schwarz, N.(Eds.). Wellƽbeing: The Foundations of Hedonic Psychology. New York:Russell Sage Foundation,1999.

4. Kahneman, D., Slovic, P.,& Tversky, A.(Eds.). Judgment Under uncertainty: Heuristics and Biases.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82.

5. Kahneman,D. Attention and effort.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ƽHall, 1973.

【注释】

[1]资料来源:走近现实的经济学家弗农ƽ史密斯,《中国商界》2009(4). URL:http:// finance. sina. com. cn/20090401/17546053941. shtml。

[2]资料来源:费瑶瑶:经济学是可以实验的——弗农·史密斯和实验经济学简介,《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4)55- 58。

[3]资料来源:刘兵军、欧阳令南:行为经济学和现代经济学发展趋势研究,《外国经济与管理》2003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