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

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

时间:2022-06-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_公共管理简明读本(二)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群体的规模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群体规模即组成一个群体的人数的多少。艾门费尔的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较小时,领导行为不显著。当群体人数超过30人时,群体内部开始有了对领导的需求。由这种需要而产生的行为有同情他人、主动帮助他人。

(二)影响群体行为绩效的主要因素

群体的规模与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群体规模即组成一个群体的人数的多少。群体规模对群体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第一,群体大小与领导行为的关系。艾门费尔的实验结果表明:群体较小时,领导行为不显著。当群体人数超过30人时,群体内部开始有了对领导的需求。而且群体越大,则越容易出现集权式的领导。

第二,群体大小与成员之间的凝聚力及满意度。西修尔1954年在测量一个工厂中288个群体的凝聚力时,发现4~24人组成的小群体的凝聚力比大群体的凝聚力要大得多。小群体(7人以下)成员之间联系方便,关系亲密,达成一致较为容易。曼恩等人的研究发现,小群体中的成员对自己的群体的满意度较高,而大群体中的成员则存在着较多的不满。

第三,群体大小与生产量。杰伦对于工作群体的研究表明:如果在工作性质相同、成员素质接近的条件下,小群体的个人产量比大群体的个人产量要多。

第四,群体大小与决策参与。史蒂芬与米歇尔的研究表明:在讨论问题时,群体越大,群体中成员的发言机会各不相同,发言往往集中在少数人,而大多数人则没有机会发言。这样一来,少数人在群体中的地位就会越来越重要,少数人的观念往往会影响甚至取代多数人的看法。以上的研究表明:在群体规模与群体工作效率的关系问题上,小群体是最理想的群体。

在人们的交往中,每个人对待别人的态度和方式都有所不同,由此形成了个人特有的人际关系的基本倾向,表现出各不相同的人际反映特质。舒茨把人们对人际关系的需求分为三类:

1.相容的需要。个人表现出与别人建立交往关系、保持相互认同的和谐关系的意愿。由于这种需要而产生的行为有参与、交流、沟通、融合、主动归属。相容需要缺失的个人则表现出与人际交往相反的行为,如:沉默、排斥、拒绝、疏远、退缩。

2.控制的需要。个人希望在控制、影响他人的基础上维持与他人的合作关系。由于这种需要而产生的行为有借助权威、权力去影响、支配、控制他人。控制需要不强的人则表现出服从、追随权威、习惯于受人支配。

3.感情的需要。个人希望在情感上同他人建立和维持相互关心、相互爱护的关系。由这种需要而产生的行为有同情他人、主动帮助他人。人际感情需要不强的人则往往对他人较为冷淡、疏远,甚至于厌恶、憎恨。

群体的凝聚力与群体之间的人际关系

群体凝聚力指群体对群体成员的吸引力以及群体成员之间的吸引力。群体之所以能够存在和发展,关键就在于群体对所有的成员和群体成员之间有着一种吸引力。群体凝聚力是维系群体存在、增强群体功能、实现群体目标的前提条件。费斯廷格认为,群体的凝聚力是“为使得群体成员留在群体内而施加影响的全部力量的总和”[4]

凝聚力强的群体,其群体成员之间交往频繁,沟通自由,相互之间传递的积极信息多,内部人际关系融洽和谐,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凝聚力强的群体,其群体成员为自己在群体中工作而感到骄傲。凝聚力强的群体,其群体成员对群体的归属感较强,积极参加群体活动,而且他们不愿意离开自己的群体。凝聚力强的群体,其群体成员有较强的责任感和义务感,他们积极关心群体,努力维护群体的荣誉。凝聚力强的群体,其群体成员团结一致、同仇敌忾。至于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主要有:

第一,群体成员在价值观、工作态度、生活兴趣方面的一致性。群体的目标对群体凝聚力的大小有重要的影响。当群体成员普遍认同并接受群体的目标时,群体的凝聚力就会增强。而群体成员对群体目标各持己见时,群体的凝聚力就会降低。

第二,群体领导与群体成员之间的关系。良好的领导与成员间关系,会导致凝聚力的增强。领导者与群体成员关系紧张,则会削弱群体凝聚力。与专制的领导方式相比,民主的领导方式更能活跃群体的气氛,群体成员之间交往会更加频繁,凝聚力也就愈强。

第三,群体的绩效。一个成功的群体更容易形成强大的内聚力。成功能够增进成员之间的好感,失败则会导致相互埋怨。群体事业的成败对群体的凝聚力的影响是非常直接的。当然群体的奖励方式也会影响群体的凝聚力。

第四,群体外部的威胁。群体外部的压力会增强群体之间相互合作的需要,从而提高群体的凝聚力。当群体之间相互竞争时,客观上就会促成群体成员同舟共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