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盛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盛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时间:2022-06-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盛唐时期的管理思想(一)唐太宗的管理思想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唐政权逐渐巩固,社会趋向安定,物质财富逐渐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开创了为后人所称道的“贞观之治”。唐太宗重视国家的管理,他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

三、盛唐时期的管理思想

(一)唐太宗的管理思想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一位君主,他在位期间任用贤能,励精图治,使唐政权逐渐巩固,社会趋向安定,物质财富逐渐富足,人民安居乐业,开创了为后人所称道的“贞观之治”。

唐太宗重视国家的管理,他的管理思想也非常丰富。首先,他对隋朝的行政机构和官员职位设置都进行了改革。隋朝末年的战争状态使得行政区划十分混乱,唐太宗即位后,改天下为十道,其下再分为二百七十九州,使得行政区划相对合理和清晰。在任用官员方面,唐朝宰相采用了委员制,也就是把相权分别操掌于几个部门,由许多人来共同负责,从而改变了自东汉以来相权操掌于皇帝之手的局面。唐太宗素以勇于纳谏著称,他积极鼓励臣子提出错误,唐太宗不仅不予处罚,而且还给以嘉奖,因此,大臣们大多敢于发表不同意见。唐太宗还十分重视法律建设,从他即位起,就开始组织专门人才编撰法律。在公元637年正式颁布的唐律有十二篇,共五百条,该律内容比较完整,条目比较简要,体式比较完整,司法机关职权范围比较清楚,办案人员的职责也比较明确。

唐太宗在经济管理方面推行均田制和租庸调制,根据不同的情况授予农民一定的土地,其中又分为世业田和口分田两种,前者占十分之二,永远归本人所有,后者则占到十分之八,但是农民没有所有权,死后要收归政府。凡是受田的男丁,必须交纳租赋和服徭役,不服役者可以实物代役,这就是租庸调。唐太宗还认为不可过分剥削百姓,否则会导致政权不稳,“天子者,有道则人推而为主。无道则人弃而不用,诚可畏也。”(19)正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他才会力戒奢侈,节省开支,对农民实行轻徭薄赋,使人民得以休养生息。唐太宗非常重视人才的培养、选拔和任用。他认为:“致安之本,惟在得人。”(20)他除了将京师学扩充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外,新设了律学、书学、算学三种学校,还大大增加了各种学校的人数。为了选拔人才,连十岁以下的童子中的人才也在考虑的范围之内。在用人问题上,唐太宗还提出“用人如器,各取所长”的见解,要求用人所长,充分发挥每个人的特点,形成一个效能很高的人才群体结构。

(二)武则天的管理思想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刚强机智,果断精明,在四十多年的执政生涯里使“贞观之治”的兴盛局面得到了发展。

武则天充分认识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例如,她曾经提出了“劝农桑,薄赋徭”(21)的主张,后来又规定州县境内如“田畴垦辟,家有余粮”则给以奖励,如“为政苛滥,户口流移”则加以惩罚(22)。她还编定农书,颁行天下。武则天也比较注意体察民情疾苦,她继承了唐太宗的轻徭薄赋政策,对于发生灾荒的地区都能及时派官吏巡查,开仓赈济。由于武则天重视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在她统治期间得以继续发展。为玄宗时的“开元盛世”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

武则天和唐太宗一样非常善于采纳他人的建议,可以算是一位广听劝谏、明察善断的皇帝。公元700年的时候,武则天想造大佛像,想让天下僧尼日出一钱以助其役,狄仁杰认为尽管僧钱“百未支一”,但是在边境未宁的情况下这样既费官财,又尽人力,一旦有难的话将无法相救。武则天听后,十分高兴,采纳了这个建议,停止修造大佛像。

在用人方面,武则天打破“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门阀专制,不以等级、门第、资历为限,广开门路,提拔重用了一大批能臣,如狄仁杰、张柬之、姚崇、娄师德等等。武则天还提倡自举,命内外九品以上官及百姓,都得自己举荐升官或做官。除了自举外,武则天进一步发展和扩大了科举制,她不仅开了贡士参加殿试的先河,还首开了武举考试。武则天不仅十分尊重和信任拥护自己的人,而且只要是有才华的人,即使身处敌对阵营中,她也十分爱惜。著名诗人骆宾王曾经参与造反,写过一篇声讨武则天的檄文,她看到后不仅夸赞文章写得雄伟有气势,而且十分惋惜骆未能为自己所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