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与文教界著名人士座谈,共谋文化繁荣

与文教界著名人士座谈,共谋文化繁荣

时间:2023-06-1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文教界著名人士座谈,共谋文化繁荣上海文化事业得到中央特别重视和关注,早在于伶从香港转经北平去丹阳时,周恩来总理就亲自找他谈过上海文化界接管问题:“不要看上人家大光明电影院,不要接管,不要抢过来。主要是人,把人都团结起来就好办了。”1949年6月5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了文教界著名人士座谈会。

★与文教界著名人士座谈,共谋文化繁荣

上海文化事业得到中央特别重视和关注,早在于伶从香港转经北平去丹阳时,周恩来总理就亲自找他谈过上海文化界接管问题:“不要看上人家大光明电影院,不要接管,不要抢过来。主要是人,把人都团结起来就好办了。”

华东局随第三野战军进入上海的时候,陈毅亲自兼任文化教育接管委员会主任。

陈毅正是贯彻了这一意图,特别重视对知识分子的统一战线工作,采取“保存下来,逐步改造”的方针。

上海解放后第六天,市委宣传部、统战部、文管会和文化局向陈毅汇报文教工作,其中提到有些文化人难以处理。

陈毅听了以后,说:“你们提的这些认为难以处理的人,都是知名人士,这些人一不跟蒋介石去台湾、二不去香港、三不去美国,表明他们还是有爱国心的。有爱国心,只要他们没有具体反共行动,都应该用,有的还可以重用,而且还要考虑到他们生活上、学习上、研究工作中的具体问题。”

陈毅要求宣传部和统战部共同拟出一个名单,把上海文教界有代表性的人物都请来,召开文化界座谈会,他准备出席。他说,这个会应该早些开,参加的人要包括科学家、学者、专家、教授、作家、艺术家,还有中小学教师也要请来,人多一点不要紧。所有在上海的文教界有代表性的民主人士都要请到。

宣传部和统战部拟好名单,夏衍和周而复把100多人的名单交给陈毅。他亲自审阅,问了一些人的情况,又补充了少数人,并说:“不要遗漏任何一位应该邀请的人,一人向隅,则举座为之不欢。”

周而复又提出了几位代表性稍差一点的人。

陈毅点点头说:“把这些人都补上,宁可多请十位,不可少了一位。”

1949年6月5日下午,上海市人民政府召开了文教界著名人士座谈会。162位上海文教界著名人士参加了大会,其中有:陈望道、周谷城、吴有训、茅以升、金仲华、杨卫玉、冯德培、巴金、谢冰心、梅兰芳、周信芳、赵丹、黄宗英等。

陈毅早早地在周而复的陪同下到了八仙桥基督教青年会九楼,等候大家。与会人员都到齐后,一些人私下议论:“快开会了,怎么还没见陈市长来?”

当主持会议的夏衍向大家介绍陈毅市长时,人们看到身边这位身穿褪色黄军装的中年人,面带笑容地站了起来。

人群中顿时爆发出一阵暴风雨般的掌声。不认识陈毅的人谁也没有想到,这位声名远扬的将军、共产党的高级干部竟然像一个普通战士,和蔼可亲,平易近人。

陈毅亲切地说:“我这个共产党人,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我也算知识分子出身,翻译过波德莱尔的诗,写过小说、诗文。”他这样一说,一下子就把彼此之间的距离拉近了。

陈毅用谈心的方式讲话,一口气讲了4个小时。他没有用讲稿,完全是即席讲话,但他的话风趣、幽默,妙语连珠,也很有针对性,说到了与会人士的心坎里,使人折服、使人信任。

最后,陈毅对大家说:“欢迎文化界人士团结合作,协助上海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设新上海、新中国。”

历史学家周谷城教授因参加反蒋爱国斗争,曾经遭到国民党当局的关押,他站起来激动地说:“感谢解放军打进上海,把我们解放了!”

周谷城话音未落,陈毅接上去说:“不要说解放,是会师,解放军从外面打进来,你们从里面打出来,我们是共同会师!”

会场再一次响起热烈的掌声。

通过这次座谈会,初步消除了文教界著名知识分子的思想顾虑。

陈毅除了出席文教界集会,还对著名人士一一登门拜访,和他们谈话、谈心。

他首先拜访了沈尹默。沈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之一,曾担任过《新青年》杂志编委,提倡并创作白话诗,是著名的诗人和书法家。他担任过北京大学教授、北平大学校长、中法大学教授等职务。陈毅同志曾在中法大学学习了两年,可以说和沈尹默有师生之谊。

见到了沈尹默,陈毅亲切地对他说:“党和政府需要像你这样的知识分子。我进城后,访问知识分子,你是第一个。”

陈毅还和他谈了当前的形势与党对知识分子的政策,希望他到北京去看看,并且问他想做什么工作。沈尹默希望在文教方面工作,于是陈毅就请他担任了上海文物保管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人民政府委员、上海市政协委员等职务。

6月9日,陈毅拜访任鸿隽并出席了“中国科学社”会议。任先生是著名化学家,与留美同学胡适、赵元任等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这次集会在枫林桥原国民党中央研究院举行,参加集会的科技界人士有任鸿隽、张元济、竺可桢、茅以升、秉志、顾颉刚、罗宗洛、周仁、冯德培、王家楫、赵九章等。

陈毅充分评价“中国科学社”与上海学术界、科技界的成绩后,非常坦率地指出:“过去有些科学工作者有一种偏向,认为科学只属于少数人,养成科学工作者孤高自傲、脱离群众的偏向,今后必须加以克服。另一种偏向,就是把科学与政治分开,认为科学与政治无关,这是错误的。科学工作者必须有进步的人生观、进步的宇宙观和正确的政治头脑,才能有更大的成就。上海的解放,中国的解放,就是科学的解放。中国共产党对于为人民服务的科学工作者,不但不加干涉,而且加以保护和扶持。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摧残、屠杀有学问的人是完全相反的。中国共产党愿意和科技界人士一起,共患难,同欢乐,为建设新中国而奋斗。”

张元济先生代表大家讲话,表示上海学术界、科技界要协助人民政府建设新上海。

张元济先生当过清刑部主事,戊戌变法那年的4月28日与康有为共同被光绪皇帝召见。戊戌政变后,六君子被杀,遂被牵连,革职永不任用,于是脱离仕途,回沪,参加商务印书馆经营成立的编译所,任第一任所长,后任商务印书馆董事长。

不久,张老先生得了瘫痪症。陈毅便到花园坊张老先生住处探望。张老先生见陈市长亲往探视,兴奋不已,自从回到上海定居半个世纪之久,没有一位上海市长登门拜访,这是第一位,也是唯一的一位,叫他如何不感慨万千呢?

陈毅坐在他病榻旁边,关怀地抚摩着他的手,亲切地低声询问他的病情。

张老认为瘫痪是不治之症,没有痊愈的希望了。

陈毅安慰他:“现在是新中国,和过去旧社会完全不同了。像张老先生这样的人才,是国家的瑰宝,一定要想法抢救治疗。”

张元济紧紧地握住陈毅的手,久久不愿松开。

在陈毅的亲自关怀下,卫生部门尽一切可能给张老先生治疗。经过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张老先生的身体逐渐有了起色,不但神志清醒了,还可以在床上整理书稿。

上海是个文化都市,有几百家戏院、书场以及其他游艺场所,直接或间接以此为生的人大约有30万。解放初,上海电影院上演的多数是美国片子,剧院、书场里上演的都是旧剧目。从解放区来的文教接管人员理所当然地看不惯,有人主张禁一些戏、有人赞成取缔一些场所、有人希望杀一儆百、有人主张停演旧戏,搞接管关闭,都埋怨夏衍手软。

陈毅知道这件事后,特意在一次部队文艺干部会议上说了这样一番话。他说:“不要对什么都采取绞杀态度。在剧团、影剧院等整顿改造问题上,有些人批评夏衍手软,是很不妥当的。如果现在就把什么都反掉,痛快是痛快,却会使30万人没有饭吃,人家就会到市政府来请愿,打破你的脑壳!(笑声)把什么都反掉,是容易的,从实际情况出发逐步地改,就不容易。”

上海租界工部局有个铜管乐队,逐渐发展为上海交响乐团,全团有1/3成员是外国人,首席指挥是意大利的音乐家,第一小提琴手是匈牙利人,这个交响乐团在中国是第一流的,在远东也是首屈一指的。接管人员认为成员复杂,对外籍人员很难处理,又是工农兵听不懂的洋玩意儿,“花钱养这么个洋玩意儿没用”,没有请示,擅自解散了。陈毅听到这件事,立即把夏衍找去,严肃地说:“交响乐团是个好东西,这个乐团为啥子要解散嘛?交响乐是文化、是艺术、是武器,就看你演奏的是什么东西。用一些外国人怕啥子?这些人也都是艺术家,你可以让他们为我们服务嘛。交响音乐是全世界共同的艺术财富嘛,上海这样的城市应该有一个自己的乐团。你是主管文教接管的,你就有责任。要赶快下命令,把它收回来!”夏衍马上查问,把解散了的交响乐团收了回来。老乐团楼下是个嘈杂的菜场,不利排练,在陈毅关心催促之下终于搬进了一所幽静的花园楼房。青年音乐家黄贻钧作为乐团的第一个中国指挥登台演出,陈毅热情支持、祝贺。甚至在一次为中共的党代会演出时,有的人听不懂交响乐而中途离场,陈毅下令锁上剧场门不许退席,告诫大家要尊重演员的艺术劳动——艺术家们闻此非常激奋!自1881年建团以来从未演奏过中国乐曲的交响乐团,第一次演奏了《新四军军歌》和《秧歌舞曲》。

当时上海民乐界的第一把琵琶,当数早年留学美国的卫仲乐先生,人说他性格怪僻,陈毅却与他相处甚洽,秦筝赵瑟,胡笳羌管,陈毅似乎都有兴趣。知音难得,卫仲乐找到陈毅这样一位知音,终身引以为幸。而陈毅正有心要成为各种艺术家、文化人的“知音”。他很明确:上海文化界千富万富,最珍贵的财富还是人才。著名学者们,有的比陈毅年长数十,有的当时对共产主义并无信仰,诸如沈尹默、张元济、熊佛西等,陈毅都与他们交了朋友,既从他们身上汲取知识智慧,又从生活、工作上给予关心,与此同时引导他们不断弃旧图新,自觉、自愿改造某些旧的观念。

新成立的上海电影制片厂想搞中国第一部彩色片,苏联专家摇头,大家仍决心上映《梁山伯与祝英台》。陈毅大力支持,灯光设备不够,便下令将防空部队探照灯调来,但必须每晚拉回以防空袭,胶片洗印发生困难,一位年轻大学生发奋研究,反复试验,终于成功。

他们请陈毅去看,只见银幕上花红叶绿,彩蝶双飞。陈毅热烈鼓掌,不胜高兴,晚餐时端起杯子亲自跑去与这位青年碰杯:“谢谢你,小万同志!帮助我们解决大问题了!”这种对于发展繁荣文化事业的满腔热忱,自然变成了对广大文艺工作者的召唤、激励和推动。

陈毅对电影特别注意,他看过不少电影和戏,从没有用行政手段处理任何艺术节目。但是他有什么意见,都会坦率地提出来。有一次,电影界在白杨家里宴请周总理和陈毅,谈到当时上演的电影中的领导干部,陈毅收拢手里的大折扇,激动地说:“我憋了好久喽,没得机会说。你们电影里演的那些领导干部,我一看就有气,他一出场就把手背在身后,说话装腔作势,总是端着个架子。”这时他站了起来,模仿演员的动作,认真地说:“领导干部只会板起面孔训人,专整人家的思想,他自己就没有思想问题?也没有感情?也不通人情?共产党的领导干部像这样还了得?打起仗来谁来掩护你?不打你冷枪才怪哩!”

陈毅对上海的文物博物馆事业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还是在战争时期,陈毅就命令部队将在战场上收集到的文物装了两大车随军移动,这些文物后来成为上海博物馆馆藏的一部分。

上海市文史馆、参事室,原先安排了30多人。陈毅说:“太少了,人数加个零。”扩大10倍,上哪找人呢?向下要,各区统战部迟迟报不上来,这个不合条件,那个历史有问题。最后陈毅发了火:“你们这些人,连蒋介石都不如,蒋介石还把段祺瑞一家养起来呢!怎么会没有人?上海三教九流、遗老遗少,国民党的军政人员多的是,一人每月给八九十或100多元生活费,我们养得起的。每月组织他们学习两次,来受你的教育,有什么不划算?我看这样做有个最大的好处——可以减少一些反革命!”

1950年4月筹建上海市博物馆,陈毅亲自为之选定馆址;在财政困难的情况下,千方百计地解决征集收购珍贵文物所需的经费。1950年8月筹建上海鲁迅纪念馆,陈毅亲自参加开馆仪式。1952年1月,经陈毅提议,中共上海市委决定修缮中共“一大”会址,筹建上海革命历史纪念馆。到今天,上海的文博事业有了很大的发展,其中上海市博物馆拥有55万件文物,成为国内外具有一定声望的博物馆之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