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

国民收入等于消费加储蓄

时间:2022-06-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波动根据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章运用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模型讨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消费、储蓄和投资关系的细节,本章的目的是对国民收入的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行探讨。因此,收入是影响消费和储蓄的重要因素。也表示消费随收入增长而以递减速度增长的关系。

第九章 国民收入的波动

根据历史和逻辑相一致的原则,本章运用凯恩斯的简单国民收入模型讨论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以及消费、储蓄和投资关系的细节,本章的目的是对国民收入的波动和经济周期的原因进行探讨。

第一节 凯恩斯的45°线模型

凯恩斯的45°线模型也称国民收入决定模型。它是宏观经济学第一个总量分析模型。它形象、直观地表达了凯恩斯主义一些主要的宏观经济思想,也是西方学者用来分析宏观经济学重要理论问题的一个基本工具。下面介绍一下这个模型的基本含义及运用。

一、45°线模型的含义

把国民收入总公式C+ I+G+X≈GDP≈C+S+T+M标在45°线坐标曲线图上就是凯恩斯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图9-1中,横轴代表总产出或总供给,即C+S+T+M总额,纵轴代表总支出或总需求,即C+ I+G+X总额,45°线把坐标平面平分为两半,线上任一点到横轴和纵轴的距离相等,所以45°线上任一交点都有均衡国民收入,即总支出与总产出相等的国民收入。均衡国民收入就是国内生产总值GDP。

图9-1中,C为消费曲线,它与45°线的交点对应的纵轴上的刻度代表总支出中消费支出的数额,在C曲线上加上投资支出I的数额就是C+ I曲线。在C+ I曲线上加上政府支出的数额即为C+ I+G曲线。在C+ I+G曲线上加上出口的数额即为C+ I+G+X曲线。该曲线即为总需求曲线或总支出曲线。

从图9-1中看到,如果只考虑消费支出C的数额,C曲线与45°线相交于E1点,均衡国民收入为Y1的水平;加上投资支出总额,C+I曲线与45°线相交于E2点,均衡收入达到Y2的水平;加上政府支出总额,C+I+G曲线与45°线交于E3点,国民收入达到Y3的水平;加上出口,国民收入达到Y4的水平。观察图9-1要注意两点:一是总需求支出增加或减少,即总需求曲线上移或下移,会导致45°线上均衡点上移或下移,其对应于横轴的均衡国民收入会增加或减少。这表明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总需求的支出水平。二是总需求曲线中的各项:C、I、G、X,其增加或减少都会导致总需求曲线上移或下移,从而导致均衡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

图9-1 凯恩斯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通过上述简单的分析可以看到,该模型直观地表达了凯恩斯主义一些重要的宏观经济思想:

(1)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总需求(即有效需求)的支出水平。凯恩斯认为,均衡国民收入(即国民生产总值)不取决于产出总额,而取决于有效需求支出总额。即有效需求支出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有效需求支出减少,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下降。凯恩斯的这个思想可以概括为:需求创造产出和供给,这也被称为凯恩斯定理。这与古典经济自由主义的萨伊定律供给创造需求,正好相反。

(2)政府支出政策能有效地影响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即政府支出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提高,反之,则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下降。由于政府支出G是总需求曲线中的一项,政府支出增加或减少会导致总需求曲线上移或下移和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上升或下降。

(3)消费、投资和出口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即消费、投资、出口额增加,能有效地提高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总需求中的各项除去政府支出G,就是消费、投资和出口。因此,凯恩斯认为,促进消费、投资和出口额的增加能有效增加总需求和促进GDP的增长。

以上从总体上介绍了45°线模型的含义及表达的凯恩斯主义的一些主要经济思想。下面说明如何运用45°线模型这个工具讨论两部门国民收入的决定及消费、投资、储蓄关系的细节。

二、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所谓简单的国民收入决定模型是说暂不考虑政府的经济活动和进出口贸易。政府的收支活动是相对独立社会市场经济活动的政府行为。它将作为政府的财政收支政策对经济活动施加影响。可见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考察的是一个没有政府经济活动,没有国际贸易的简单经济社会的国民收入循环运动。由于政府的收支活动总是存在的,进出口贸易活动也是存在的,但是正如在分析两部门循环模型时指出的,在政府收支平衡的前提下,模型循环的价值总量不变;在假定外汇汇率为1∶1,进出口贸易平衡的前提下,模型循环的价值总量也不变。因此也可以说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考察的是在政府收支平衡、进出口贸易平衡前提下的一个简单经济社会的GDP的运动。

与简单国民收入模型对应的国民收入总公式为C+ I= Y=C+ S。用Y代替GDP是因为从GDP到PDI指标有差别,因此准确地说用Y是代表个人可支配收入PDI。相应的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的图形如图9-2所示。

图9-2 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

从简单国民收入公式和简单国民收入模型中看到,在一个简单的经济社会中,C、I、S三个因素决定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第二节 消费、储蓄和投资

一、收入与消费、储蓄的关系

Y=C+S的式子表示,个人可支配收入最终分为消费和储蓄两种用途,而且Y-C=S。因此,收入是影响消费和储蓄的重要因素。对许多家庭消费模式的研究和统计资料显示,随着国民收入的增长,社会消费总额和储蓄总额都在增长。但消费的增长相对于收入的增长来说是以递减的速度增长,而储蓄的增长相对于收入的增长是以递增的速度增长。这种随着收入增长,消费和储蓄增长中呈现出的不同趋势,凯恩斯把它称为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见表9-1。

表9-1 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表

注:该表数字是假定的。假定个人可支配收入以1000单位增长,是为了便于用数字的例子说明收入与消费、储蓄的关系,及掌握如何测算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的方法。

从表9-1中看到,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和储蓄都在增长。但二者增长的趋势是不同的,它表现为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由0.80~0.61)和边际储蓄倾向递增(由0.20~0.39)。这种不同趋势在西方工业社会工业化的初期和成长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边际储蓄倾向(MPS)是指储蓄增量与收入增量的比值。它表示增加一单位收入中用于增加的储蓄部分的比率,也表示储蓄随收入增长而以递增速度增长的关系。用公式表示:

MPC和MPS表示消费和储蓄随收入增长而变化的依存关系。这种关系用数学语言讲就是函数关系,所以MPC和MPS用数学语言表达就称为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其数学表达式分别为:

1.消费函数:C=a+ bY

式中,a表示必不可少的消费部分,即收入为0时举债或使用以前的储蓄(如表9-1中的负储蓄)也要有的消费;b表示边际消费倾向,b与Y的乘积表示所增收入中消费占的部分或收入引致的消费。所以C= a+ bY表示的经济含义为:消费等于自主消费与引致消费之和。

将表9-1收入和消费两栏的数字标在45°线坐标曲线图9-3上,可以得到消费函数曲线,它可以直观地反映边际消费倾向的性质。

图9-3 消费函数曲线

从图9-3中看到,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随着收入增长,C曲线越来越偏离45°线,消费曲线与45°线的垂直距离显然是储蓄的部分。在收支平衡点A的左边,C曲线处在45°线的上方,它表示社会存在负储蓄。在A点收入和消费支出相等,过A点随着收入的增加,消费的增加呈递减的趋势,这就是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在图形上的表现。

2.储蓄函数

由于S=Y-C=Y-(a+ bY)=-a+(1- b),所以储蓄函数表达式为:

S=-a+(1-b)Y

把表9-1收入和储蓄两栏的数字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可得到储蓄函数曲线(图9-4)。

图9-4 储蓄函数曲线

从消费函数和储蓄函数的说明中,可以看出这两个函数为互补函数。表9-1数字中,边际消费倾向和边际储蓄倾向之和永远等于1,就说明了这种关系。

二、消费和储蓄的关系

Y-C=S的式子表明个人可支配收入减去消费等于储蓄,这个关系是很重要的。一个经济社会如果消费较少,那么一年收入中剩下用于储蓄的部分就较多。储蓄较多意味着社会新资本形成较多,国民收入就能较快增长。反之,储蓄少,新资本形成就少,经济增长就慢。从这个意义上说储蓄率是经济潜在增长能力的一个重要参考指标。

随着收入增长,消费和储蓄增长的不同趋势是凯恩斯对19世纪西方工业国家的研究提出的,也基本上符合工业化初期阶段和成长阶段的情况。随着西方发达国家进入后工业化社会,特别是20世纪中期以后,这种情况发生了变化。以美国为例,根据萨缪尔森的研究,美国战后国民储蓄率一直在6%~8%之间徘徊。20世纪80年代以后持续下降至4%~5%之间。国民储蓄率的下降趋势引起美国经济学家的关注,因为如此低的储蓄率不要说新资本形成缓慢,就是旧资本的更新也很困难。因为,4%~5%之间的储蓄率意味着美国国民资本的更新周期在20年以上。而且,在这20年间没有任何新资本的形成。因此它对未来的经济增长将产生严重的影响。

许多西方学者认为,发达国家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是国民储蓄率下降的重要原因。根据生命周期学说,人们在工作时期储蓄是为了为老年不能工作退休后储备一笔基金。而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则消除了个人储蓄的必要性,使人们的储蓄观念淡化。

还有的西方学者认为,储蓄率下降是经济增长率下降的自然产物,在收入快速增长时期,社会自然会形成可观的储蓄和净投资。相反,在一个停滞的经济社会,储蓄率和净投资自然会下降。

还有的学者认为,国民储蓄率下降是由于累进个人所得税的高税率。这种看法也有道理,高税率使政府拿走了私人用于储蓄的部分,从而使社会的资本投资日益成为政府行为,这是否是社会发展模式变化的一个信号呢?

三、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从消费函数曲线图9-3上看到,随着收入的增长,消费曲线与45°线之间的缺口越来越大。这个缺口的垂直距离就是储蓄。如果储蓄能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则总需求与总供给相等,国民收入的均衡就处在45°线上的B点,如果S不能全部转化为I,I<S就会出现失业,国民收入只会处在一个较低的均衡水平上。所以储蓄和投资的关系是很重要的。

自由主义的、古典的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和投资总是恒等的,因为供求机制会自动调节储蓄和投资,使之趋于相等。凯恩斯和萨缪尔森否认了这种一致性,他们认为储蓄和投资是不同的人出于不同的目的和动机各自独立进行的,所以二者不一定正好相等,这是造成总量失衡、过剩、失业的重要原因之一。

1.储蓄和投资的差异

国民储蓄是指个人、企业和政府储蓄的总和。企业储蓄的动机是投资,但储蓄的主要来源是个人或家庭,其动机是各种各样的,或者为了应付不测之需,或者为了养老等。萨缪尔森认为,不论其动机是什么,个人储蓄往往和企业的投资机会没有直接的关系。

投资是指新资本的形成。经济生活中,某人买了一幢房产,他说他是在“投资”。这种说法从微观经济学个人行为的角度讲是对的。但从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看,这只是资产转移,只是房产从房产公司转移到个人手里,并没有出现新资本的形成或增加。宏观经济学所讲的投资是指实际资本物品的生产和形成。因此投资是企业和公司的行为。什么因素决定企业的投资行为呢?首先是经济的景气度,或者说是整个经济活动的收益率。如果企业的经营收益率在上升,企业就会产生扩大投资的冲动。其次是投资的成本。投资成本包括贷款利率的高低,以及贷款的难易程度。最后是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对未来收益的预期则涉及更多的因素,政治经济环境是否宽松,经济是否能继续成长等。可见决定企业投资行为的因素很多,而且和储蓄没有必然的联系。

历史统计资料表明,投资在不同年份的波动性是很大的。通过分析造成投资波动的各种原因,萨缪尔森把造成投资变动的原因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经济体系以外的因素,如战争、自然灾害、新技术、新产品发明、政治动荡、新资源新机会的发现等。第二类是经济体系以内的因素,如收入的变动、利率的变动都会对投资变动产生影响。萨缪尔森认为,历史事实表明,第一类因素是引起投资数量剧烈变动的主要原因。由于这些因素是经济体系以外的因素,又是不可预测的因素,所以投资的变动目前尚无规律可循。当然如果出现新技术发明,可以预测投资将会有很大的增长,不可预测是指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出现新技术发明,等等。因此,企业的投资机会与储蓄也没有必然的联系。

2.储蓄和投资的关系

由于影响储蓄和投资的各种因素是独立的、多方面的,所以二者的关系比较复杂,但还是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尽管储蓄和投资各自具有独立性,但投资仍然受到储蓄的限制。在任何时期,投资的规模都受到储蓄所能提供的资金限制。

(2)由于投资的剧烈变动主要由经济体系以外的因素引起,尚无规律可循。一方面,西方学者认为投资的剧烈波动是造成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另一方面,经济学者由于还没有完全了解投资变动的规律,只能根据已知的条件预报和调节经济波动,还不能完全消除经济周期。“经济预报还只是凭直觉的艺术,而非凭观察的科学。”

(3)尽管收入和利率不是投资变动的主要因素,但它们对投资变动还是有一定的影响。一般来讲,收入增加,投资会增加,收入减少,投资也会减少;利率提高,投资会减少,储蓄会增加,利率降低,投资会增加,储蓄会减少。因此,运用某种政策手段调节利率,通过利率来影响储蓄和投资,使之趋于平衡在一定程度上还是有意义的。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传统的自由主义的经济学者认为,经济体系内部存在自发调节的机制,使投资必然等于储蓄,即储蓄和投资恒等。依据这一观点,在C+ I=Y=C+ S的公式中,等式两边就是恒等的,总需求和总供给自然是平衡的,国民经济会均衡、稳定地运行,政府干预就没有必要,宏观经济学也没有必要建立了。显然,经济危机和波动的事实不支持这种见解。

第二,GDP是市场价值概念,因此经济体系内部的供求机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调节投资和储蓄,从而调节均衡收入水平。但投资和储蓄是相互分离、由不同的人各自独立进行的行为,市场供求机制并不能保证二者必然相等。更重要的是投资的剧烈变动主要来自于经济体系外力的作用和影响,而经济体系的内部机制不可能决定和调节外部因素。因此,当投资的波动超过一定程度时,经济体系内部没有良好的自发调节的机制使投资和储蓄必然相等,必须通过政府采取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进行调节,这是凯恩斯主义强调政府干预经济必要性的一个重要的理论依据。

萨缪尔森认为“除非执行适当的宏观经济政策,否则自由放任的经济制度不能保证投资的数量会处于正好维持充分就业的水平;不小到造成失业的地步,也不大到造成通货膨胀的地步。就总投资和货币支出能力而论,自由放任制度没有良好的自动调节设备”。[1]

3.投资函数

利率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投资和储蓄。所谓一定程度是指利率只能部分地影响投资的变动。所以据此还是可以建立投资与利率之间的函数关系。

投资函数的表达式为:I=e- dr

式中:e表示不受利率影响的企业自主或自发投资部分,也就是说这部分投资主要受经济体系以外因素和收入的影响;d表示受利率影响的投资部分,即利率每上升或下降一个百分点,投资会减少或增加的数量:“-”号表示投资与利率存在反方向变动的依存关系。

假定,投资函数为:I= 1500- 300r(单位:亿美元),可以做出投资函数的曲线图形。

投资函数曲线又称投资需求曲线,也称投资边际效率曲线,投资边际效率是从资本边际产出率概念引申出来的。

由于投资是指实际资本物品的形成,也就是资本的需求,所以把投资函数曲线图中横轴I换成K(资本),投资函数曲线就是资本需求曲线。资本需求曲线的背后是资本的边际产量曲线或资本边际产出率曲线,凯恩斯把它称为资本的边际效率(MEC)曲线,只是换了个称呼而已,实际上是一个概念。

图9-5 投资函数曲线表明,投资I与利率r成反方向变动

资本净产出率表现为一般(平均)的市场利息率。凯恩斯把资本边际效率(MEC)定义为一般市场贴现率。贴现率是指如果一笔在数年后才可以兑现的资产收益现在要兑现,银行要依据利息率扣回这数年间的利息收益,才能兑现。现在的兑现值银行称为贴现值,利息率称为贴现率。所以这不过是利息率的另一个角度的说法。

讨论利息率,资本的边际产出率或边际效率是为了解释投资为什么与利率成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理论上分析的资本净产出率体现为一般无风险的市场利息率,是一种抽象分析。它是社会实际生活中千差万别的各种资本项目不同的净产出率的一个平均值。而且还不包括各种风险因素。当企业与公司选择投资机会与项目时,它们会把该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该资本项目的净产出率加上各种风险因素的考虑和折扣)与一般市场利息率进行比较,因为贷款利率是投资成本,只有收益高于成本才值得投资,所以当利率高时,投资成本较高,许多项目就不值得投资了,投资就会减少;当利率降低时,投资成本降低,许多项目又值得投资了,投资就会增加。

第三节 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

本节运用凯恩斯简单国民收入决定模型讨论一个简单的经济社会均衡国民收入的决定问题。联系上一节消费、储蓄和投资关系,通过这个模型的讨论可以理解凯恩斯均衡国民收入水平取决于有效需求支出水平的思想,以及有效需求不足,国民收入只能均衡在较低水平,社会会存在生产过剩和失业的思想。

图9-6中横轴代表国民收入或总产出Y,纵轴代表有效需求支出总额,即消费支出与投资支出之和。

一、用消费和投资说明均衡收入的决定

图9-6 均衡国民收入决定于有效需求(实际总需求)的支出水平

消费曲线C代表社会消费支出总额,在消费曲线上加上投资支出额就得到C+ I的总支出曲线。C+ I曲线与45°线的交点E就是国民收入的均衡点,可见有效需求支出额决定均衡国民收入的水平。

显然,只有当纵轴代表的居民、家庭的实际消费支出和企业的实际投资支出之和与横轴代表的企业的实际产出相等时,国民收入才处于均衡的E点,这时既不会有生产过剩和失业,也不会有通货膨胀。但是成千上万各自独立的家庭支出和企业投资支出又怎么能正好与企业的产出相等呢?下面就进一步分析当总支出与总产出出现较小程度的差异时,市场供求机制如何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国民收入达到均衡水平。

第一种情况,假定居民、家庭和企业的C+ I支出总额小于企业的产出总额Y,如图9-6上均衡点E的右方F点所示,C+ I曲线低于45°线。在这种情况下,显然企业的存货会增加,销售量会减少,企业能收回的支出小于它生产GDP的各项开支,利润率下降,企业将被迫缩减产量,GDP或Y会收缩至均衡点。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C+ I<Y时,会导致国民收入收缩。

第二种情况,假定居民、家庭和企业的C+ I支出总额大于企业的产出总额Y,如图9-6上均衡点E的左方G点所示,C+ I曲线高于45°线。在这种情况下,市场需求旺盛,企业存货减少,销售量增加,企业会开足马力增加产量,产出的增加会使国民收入扩张至均衡点E。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当C+ I>Y时,会导致国民收入扩张。

进一步推论,当C+ I=Y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由于C+ I=Y=C+S,所以也可以说,当I>S时,国民收入扩张;当I<S时,国民收入收缩;当I=S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但上述分析只适合于总支出和总产出存在较小程度差异的情况,或者说,当总支出和总产出存在较小程度的不等时,或者I和S存在较小程度差异时,市场供求机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调节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

当总支出和总产出,或者I和S出现较大程度的差异或不等时,市场供求机制就没有能力调节国民收入了。这时的国民收入仍然是均衡的(因为GDP是个市场价值概念),只是均衡的水平低于实际产出或高于实际产出,就会存在失业、过剩或通货膨胀。如图9-7所示。

图9-7 均衡收入与失业和通货膨胀

图9-7中,C+I曲线为实际总支出曲线或有效需求支出曲线。Y1和Y2两条垂直的虚线代表实际产出或充分就业的潜在产出水平。先假定第一种情况,即社会实际产出为Y1的水平,但社会有效需求支出C+I水平很低,二者的差距如G所示,C+I支出曲线与45°线相交,均衡收入为Y的水平,社会存在大量的产品过剩,即Y与Y1数量的产品卖不出去;从而导致企业流动资金无法收回,工人大量失业。第二种情况,假定社会实际产出为Y2的水平,但社会有效需求支出即C+I支出水平却大大超过了实际产出水平,如F点所示,C+I曲线大大高于45°线,这时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仍然由有效需求支出水平决定,即在E点达到均衡,名义GDPY的水平超过实际GDPY2,这表现为社会物价上涨,通货膨胀。

由于GDP是一个市场价值概念,即市场买卖双方成交值的概念,所以萨缪尔森说,即使在社会存在失业或通货膨胀的情况下,GDP也是均衡的(只不过是均衡水平是高于实际产出,还是低于实际产出水平而已)。讨论均衡收入的决定问题意义不大,宏观经济学探讨的是造成国民收入波动、失业和通货膨胀的原因。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和投资收益率的不确定性,社会有效需求支出水平总是低于实际产出水平,因此,失业和生产过剩是经济社会经常出现的情况。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均衡国民收入水平由有效需求水平或实际的C+ I支出水平决定。有效需求水平增加,均衡国民收入水平提高;有效需求水平减少,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下降。

第二,当有效需求支出水平与总产出水平存在较小程度的差异时,市场供求机制在一定程度能自动调节有效需求和产出水平。当C+ I>Y,或I>S时,均衡国民收入扩张;当C+ I<Y,或I<S时,均衡国民收入收缩;当C+ I=Y,或I= S时,国民收入达到均衡状态,经济社会不存在生产过剩、失业和通货膨胀。

第三,当有效需求支出水平与总产出水平存在较大程度差距时,或I和S出现较大程度差距时,市场机制就没有能力自动调节有效需求和产出水平。这时,均衡国民收入水平仍由有效需求支出水平决定。当有效需求支出水平大大低于实际产出水平(或潜在产出水平)时,均衡收入水平低于实际产出水平(或潜在产出水平),社会存在生产过剩和失业;当有效需求支出水平大大高于潜在产出水平时,均衡收入水平(名义国民收入)高于潜在产出水平,就会存在通货膨胀。

二、用消费函数预测均衡收入水平

由于消费和收入之间存在依存关系,可以用消费函数来预测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解上述联立方程,就得到均衡收入公式:

如果从社会统计资料中得到社会必需的消费额a,边际消费倾向b,社会投资总额I,就可以预测当期的均衡国民收入水平。

例如,假定消费函数为C= 900+ 0.8Y,投资为200(单位:亿美元),则当期的均衡收入大约为:

这个预测值只考虑了C+ I支出,还没有考虑政府和对外贸易活动的影响,所以只是大约。考虑上述两个因素的影响,还要加上政府支出净值(政府支出减去政府税收收入)×支出乘数和净出口(出口减去进口)×支出乘数,预测就会更精确些。

第四节 国民收入的波动

萨缪尔森认为,对宏观经济学来说,均衡国民收入决定并不重要。由于GDP是市场成交值概念,无论均衡水平高低,或者说无论是否出现生产过剩、失业或通货膨胀,GDP都是均衡的。宏观经济学关注的是国民收入的波动,即失业或通货膨胀的原因和对策。下面讨论国民收入为什么会出现波动。为此还需要了解收入和投资相互作用的机制,即乘数原理和加数原理。这两个原理是大多数西方学者解释经济波动原因的理论组成部分。

一、乘数原理

表9-2 投资乘数模型

1.投资乘数

从图9-6中可以看出投资对国民收入水平的作用和影响,即投资增加会引起国民收入增加或均衡收入水平提高;投资减少则会引起国民收入减少。乘数理论是要进一步说明增加一笔投资,引起的国民收入增量将是投资增量的数倍,就是说投资增量对收入增量具有乘数的作用。

假定,由于新技术、新产品发明引起社会投资增加了1000亿美元,即表9-2所示投资增量ΔI为1000亿美元。这对国民收入会有什么影响呢?首先第一轮,当社会增加1000亿美元的投资,就意味着对资本物品的购买增加了1000亿美元,这1000亿美元就会转化为生产这些资本物品的厂商支付给各要素的收入,即Y就有1000亿美元的增量(ΔY)。假定边际消费倾向MPC为,那ΔY的 1000亿美元中又会有800亿美元转化为消费增量(ΔC),200亿美元转化为储蓄增量(ΔS)。这就是第一轮各栏的数字。而收入增量的循环才刚刚开始,再看第二轮。

第二轮,消费增量的800亿美元又构成对社会最终消费产品800亿美元的购买额,这个购买额又转化为生产这800亿美元消费品的厂商及各要素的收入,从而使Y又增加800亿美元。根据边际消费倾向,这800亿美元的收入增量又分解为640亿美元的消费增量和160亿美元的储蓄增量。

第三轮,640亿美元的消费增量又导致收入增加640亿美元……如此循环,读者可以自己计算第六轮、第七轮等的数字,最后进行加总,就会看到1000亿美元投资增量导致了5000亿美元的国民收入增量。就是说国民收入增量的倍数是5,或者说乘数是5。

进一步思考为什么乘数是5呢?显然这与边际消费倾向有直接的联系。如果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为

如果用K代表投资乘数,则:

投资乘数可定义为:投资乘数是边际储蓄倾向的倒数,它表示投资的增加或减少所导致的国民收入增加或减少的倍数。

乘数原理的分析告诉人们,投资的波动会导致收入更大幅度的波动,或者说收入波动的幅度大于投资波动的幅度,这就是乘数原理的经济学意义。

乘数公式是依据数字推理抽象分析概括出来的,从逻辑上讲是成立的。而且,在实际的经济运行中,增加一定数量的投资确实对国民收入增量有倍数的影响,但是这个倍数是否就像乘数公式计算得那么准确就不一定了。例如,美国国民储蓄率不到10%时,假定是10%,那么根据乘数公式美国的投资乘数应该是10,但根据萨缪尔森的研究,美国的投资乘数只是3。这么大的差距原因是什么,有些因素还说不清楚,但收入多轮循环中的漏洞肯定是存在的。这个例子表明,对乘数公式不能机械地运用,要依据具体情况进行测算。但是乘数原理表明的投资波动会导致收入更大幅度的波动这一点是肯定的。

2.支出乘数

如果将表9-2投资乘数模型中的投资增量ΔI换成政府支出增量ΔG或净出口增量ΔX,或消费增量ΔC,通过同样的数值推理分析,可以看到政府支出增加、净出口增加,或消费增加,对国民收入增量都具有倍数的影响,其收入循环的原理是相同的。因此,萨缪尔森认为,总支出中各项,C+I+G+(X-M)的增量,对国民收入增量都具有乘数作用,萨缪尔森把它们统称为支出乘数。就是说,投资乘数、政府支出乘数、净出口乘数,可以统称为支出乘数,其收入循环的原理是相同的,其公式与投资乘数公式相同。

我们可以把乘数原理的要点归纳如下:

(2)投资乘数是一把“双刃剑”。因此,乘数原理的重要经济意义在于表明投资波动会导致国民收入更大幅度的波动。

(3)总支出各项的增量对国民收入增量具有相同的倍数或乘数影响。因此,政府支出乘数、净出口乘数和投资乘数统称为支出乘数。

二、加速原理

乘数原理说明了投资波动对国民收入的波动具有倍数的影响。加速原理则要说明收入的变动对投资的变动具有加速的影响。就是说,收入的增加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增加,收入的减少会引起投资的加速减少。

1.加速原理模型

加速原理是萨缪尔森首先提出并加以说明的,下面引用萨缪尔森的模型加以说明。

加速原理模型的建立有三个假定条件:

(1)一个典型的制造纺织品的厂商,它的资本产出比为2∶1。即生产1美元产量,需要2美元设备。

(2)该企业的资本设备总值6000万美元,它由20台新旧不同的机器构成,每台价值300万美元。

(3)每年磨损一台,需重置投资一台价值300万美元的设备。

假定该厂商的产品为最终产品,厂商的年销售额的变动也即收入的变动。加速原理模型将收入的变动率与投资变动率联系起来,见表9-3。

表9-3 加速原理模型

第一阶段,厂商每年的产销额稳定在3000万美元的水平,产销额的变动为0,这由每年6000万美元的20台机器生产,每年只需重置一台300万美元的机器,所以每年净投资为0,重置投资为300万美元,每年的总投资也稳定在300万美元的水平。

第二阶段,假定第四年年产销额增加到4500万美元,也就是说年产销额比上一年增加了1500万美元,增长率为50%,那么设备需要增加多少呢?按2∶1的资本产出比,需要增加1500×2=3000(万美元),即10台机器的设备投资。所以第四年资本存量增加到9000万美元,净投资增加了3000万美元,重置投资仍是一台300万美元的机器,那么总投资就增加到3300万美元,比上一年增加了1000%;可见年产销额或收入50%的增长,引起总投资1000%的增长。或者说,收入小幅度的增加,就引起了投资的大幅度加速增加,这就是加速原理这一名称的来源。

但在第二阶段要保持每年的总投资稳定在3300万美元的水平,不发生波动(因为投资的波动会引起收入更大幅度的波动)。那么每年的年产销额都必须增加1500万美元。这样就骑在了老虎背上,必须不停顿地奔跑,使年产销额每年不停顿地增加1500万美元。然而经济发展的每个时期都不可能有需求和消费的不停顿的增长,它总有个阶段性的尽头。一旦年产销额停止增长,那么会发生什么事情呢?我们来看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假定第七年年产销额停止增长,仍然是7500万美元,那么投资会发生什么变动呢?从表9-3中看到,由于销售额没有增加,也就没有必要增加设备投资,这样净投资下降为0,总投资就由上一年的3300万美元下降为300万美元。可见,销售额或收入的零下降,就引起了总投资90%的下降,而且根据乘数原理知道,投资的下降或减少,又会引起国民收入成倍的下降或减少。

所以,萨缪尔森认为,即使销售额或消费维持在一个很高的水平,没有下降,只是停止增长,衰退也会到来。经济运行就像一架飞机,一旦升空,就必须不停地加油飞行,一旦停止,就会掉下来。

第四阶段,销售额只下降了150万美元,就使总投资下降为0。

从加速原理模型的分析中我们看到,该模型是用数字推理的方法就收入变动对投资变动的影响进行的一种抽象分析。

2.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分析的经济学意义

加速原理模型的分析表明,就收入变动对投资的影响来看,社会对于资本品的需求,不论是存货还是设备,主要取决于生产销售或收入增长的水平。净投资的增加,只有在销售收入增加时才会出现。随着销售额和收入增长,投资会以更快的速度加速增长。根据乘数原理,投资的增加又对收入产生倍数的影响,从而展开增长的循环。一旦销售额和收入停止增长,投资又会以更快的速度加速下降。投资的下降又导致收入以倍数下降,从而展开下降的循环。可见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说明的收入和投资的相互推动作用是经济运行中产生波动的一个内在的重要机制。

是什么因素决定产销额和收入开始增长,从而展开增长循环;又是什么因素扭转了增长的趋势,使产销额和收入停止增长,从而展开下降的循环呢?显然是社会消费水平。当社会消费需求增加,才会推动产销额、收入、投资的增长循环;当社会消费需求停止增长,才会导致产销额和收入停止增长,趋势发生逆转。

那么又是什么因素影响社会消费需求增长的速度呢?

(1)人口数量。其增长速度是非常缓慢的。

(2)人们的消费习惯或生活方式,人们消费习惯和生活方式的改变需要一代人一代人的更替,其速度也是很慢的。老年人往往很难接受新产品的广告宣传,社会倡导的新生活方式、消费方式往往是年轻的一代容易接受。

(3)财富和收入分配的不均等。在经济增长中,财产的收入占据了新增收入的大部分,而富人的人数很少,消费也有限。低收入者人口众多,而收入增加有限,消费也就受到收入的限制。这也是社会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和收入增长的一个重要因素。

理解了限制消费增长速度的因素,就可以理解当消费开始增长就会推动产销额、收入、投资的增长循环。由于消费增长赶不上生产和收入的增长速度,因此消费水平总会在一个阶段停止增长。趋势开始逆转,产销额、收入、投资开始下降的循环,直至谷底。沉寂一段时期,消费又开始复苏,经济又开始第二轮起伏波动的循环。

理解了消费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和收入增长的速度,就可以理解为什么19世纪发达国家过剩的生产能力总是试图向外扩张,开发海外市场。本国消费市场的狭小,是过剩资本和生产能力向外扩张的经济动力和原因。

同时还可以理解20世纪30年代凯恩斯革命以后,发达国家通过改善收入分配不均等程度以提高社会消费水平,通过扩大政府在公共基础设施等方面的支出以提高社会有效需求,来推动经济增长的努力是有意义的。

第五节 经济周期和预测

一、经济周期的定义和一般特征

经济周期也称商业周期,它是指经济运行中周期出现的复苏、繁荣(峰)、衰退、萧条(谷)、再复苏的起伏循环。一个周期包括上述四个阶段,在没有政府干预以前,自然周期的时间长度一般是8~10年。经济学家一般认为上述四个阶段是经济周期的典型特征。

要描述每个阶段的特征还要回到政府干预以前的自然状态。

图9-8 经济周期的特征

复苏的典型迹象是消费增加使销售额开始上升,销售额的增加使生产和收入开始增长,失业率下降投资增加,价格上升。然后是收入和投资的相互推动使经济增长加速,银行信用膨胀,价格迅速上升,直至峰顶。峰顶的典型特征是严重的通货膨胀。然后是暴跌和恐慌,银行信用紧缩,经济开始衰退。衰退的典型特征是销售额开始下降,价格出现下降,通货膨胀消失,失业率开始上升。生产出现过剩,经济落入谷底。谷底的典型特征是广泛的失业、生产过剩和设备闲置。低迷和萧条一个时期,消费又开始复苏,经济又开始下一轮循环。

自从生产和消费以交换为纽带的市场经济取代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以来,二百多年中,商业周期成为世界各工业国家的普遍特征。萨缪尔森根据对数十次经济周期的实证研究认为(把数百年几十次经济波动或实际GDP的波动标在坐标曲线图上,它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峡谷),没有任何两次经济周期是完全相同的(指波动幅度和时间)。如图9-9所示。因此,不存在像月亮运行和钟摆摆动那样准确的公式,以被用来预测将来的周期。就其表现形式和缺乏规律性来说,就像流行病和天气一样,变化无常。

图9-9 经济周期的波动

对照萨缪尔森的经济周期实证研究的结果,有意思的是,有些学者竟然奇思妙想,从乘数模型和加速模型这两个抽象分析模型中居然概括出数学公式,并且还计算出经济周期。计算出的经济周期:两年复苏,两年繁荣,两年衰退,两年萧条。摆动得像钟表一样精确。不知道这种计算结果符合哪个国家经济周期的事实?是否经过事实的检验?还有的西方学者,由于他们用数学公式计算的结果无法接受经济周期波动事实的检验,于是他们就干脆宣布不存在经济周期。这种逻辑就是说,事实必须符合数学公式计算的结果,如果不符合,事实就不存在。连经济周期的事实都不承认了!

萨缪尔森指出,值得注意的是在凯恩斯以后的时代,由于西方各工业国家普遍采取了反危机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干预经济运行,经济周期尽管没有绝迹,但其特征发生了变化:

首先,严重的萧条已不再出现,衰退时间也缩短了。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社会的年轻人已感受不到20世纪30年代的大恐慌了。

其次,同一次经济周期在一切国家同时出现的情况没有了。20世纪70年代的能源危机,90年代的金融危机只出现在局部地区,没有扩展到全世界。

最后,今天谈论衰退的标准也提高了。衰退不仅表示经济活动绝对量的下降,而且也表示经济增长速度小于充分就业的增长速度。这种成长中的衰退开始于1973年。

这些特征的变化是人类对市场经济体系认识进步的结果。尽管人类还没有完全解开经济周期之谜,从而消除经济周期,但人类已认识到了造成经济波动的部分原因和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缩小经济波动的幅度,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今天已经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了。

二、关于经济周期原因的研究

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经济周期波动?数百年来,西方学者进行了苦苦的探索,提出了几十种经济周期理论。下面介绍有代表性和影响较大的几种观点并进行分析和探讨。

1.消费不足论

认为消费或有效需求不足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原因的学者很多,但对消费不足的原因又有不同看法。

凯恩斯认为,由于边际消费倾向递减,公众随收入的增加,消费支出只以递减速度增加,剩余的部分则转为储蓄。同时,由于资本边际收益递减和资本收益预期的不确定性,这部分储蓄不一定能全部转化为投资支出。这就决定了有效需求支出,即C+I支出总是不足。有效需求支出不足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造成生产过剩、经济波动或危机。

霍布森、斯威齐等人认为,由于收入分配不均等,富人收入过多而人数较少,消费支出有限,低收入者人口众多,但收入较少,购买力有限,从而导致社会消费不足和生产过剩。

2.技术创新论

熊彼特认为,技术发明和创新导致投资高涨和繁荣,但技术创新过程不是连续的过程,有高潮和低潮,从而导致经济的上升和下降,形成经济周期。

3.货币和信贷的扩张和收缩导致经济周期

货币学派的弗里德曼认为,银行货币和信用的扩张导致利率下降,从而引起投资增加,走向繁荣;银行货币和信用紧缩导致利率上升,投资减少,走向衰退。因此,消除经济波动的途径是稳定增加货币供给量的政策。

4.太阳黑子论

该理论认为,太阳黑子的周期性活动引起气候异常,导致农业周期,农业周期又引起工业周期。

5.资本和耐用品的更新周期

萨缪尔森认为,在所有部门中,耐用品和资本品部门的周期性波动是最大的。他说,如果我们做出生铁产量和香烟消费量的图形加以对照,我们很难在后者中看出经济周期的痕迹,然而,在生铁的产量中,除了经济周期以外,几乎什么也没有。为什么如此?因为香烟是非耐用消费品,无论年成好坏,人们的消费量是一样的。而生铁是各种资本品和耐用品的主要原料之一,如工厂设备和耐用机械、厂房和住宅建造、汽车……以及其他耐用品都要用它作原料。耐用品的需求天然具有猛烈波动的性质。在坏年成,人们可以无限期推迟购买新耐用品,在好年成,大家可以突然同时决定买进可用十年之久的耐用品。

萨缪尔森的这个看法类似于马克思的看法。马克思认为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是经济波动的物质基础。因为固定资本的更新周期一般在8~10年。

6.政治因素论

波兰经济学家卡莱斯基认为,执行凯恩斯主义政策的政府在取得接近充分就业的成效时,也会导致“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因为工资上涨,从而推动价格上升。政府制止这种通货膨胀的唯一办法是人为制造一次停滞和衰退。但是民主政体的选民们不会长期容忍这种停滞。于是政府又重新开始推进充分就业以及成本推动的通货膨胀,从而不可避免地导致另一次人为的衰退。总之,混合经济制度本身会产生出由于政府主动制止和推进经济而造成的新类型的周期,这并不是由于政府官员的愚蠢,而是由于充分就业和价格稳定之间存在着基本的矛盾。政府往往处在一个两难选择的境地。

7.乘数—加速原理导致经济波动

萨缪尔森认为,收入和投资的相互推动作用是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内在机制。萨缪尔森把西方学者的几十种研究理论分为外因论和内因论两类。凡认为经济体系以外的因素如战争、技术创新、太阳黑子等导致经济波动的被称为外因论。凡认为经济体系以内的因素如投资、收入、消费不足等导致经济波动的被称为内因论。内因论认为经济体系内部存在自我推动的机制,每一次扩张为收缩创造条件,每一次收缩又为扩张创造条件。过程的进行是循环往复有规律进行的。乘数—加速原理就是内因论的一种典型理论。现在大多数经济学家相信乘数—加速原理导致的投资和收入的相互推动机制是经济周期的主要原因。萨缪尔森认为,在各种解释周期原因的理论中,每一种理论都有一些合理的因素,但又没有一个能放之四海而皆准。因此,周期之谜仍没有完全解开。

以上介绍了西方经济学关于经济周期原因探讨的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以下是对周期之谜做的一些探讨:

第一,探讨经济周期之谜应该在经济周期的自然状态下,确定一个周期的起点和终点。从谷底开始复苏是周期的起点,然后至顶峰,再回到谷底这个终点,为一个完整的经济周期。

第二,明确了起点和终点,应该把影响经济波动的各种因素区分为必然因素和偶然因素。必然因素决定周期的启动、增长循环、逆转、下降循环至谷底,一个完整的过程。偶然因素只影响每一个周期波动幅度大小、波动时间长短上的千差万别。表现在图形上如萨缪尔森所说,呈现出千姿百态的山峰和峡谷。导致经济周期波动的根本原因,只能从必然因素中去寻找。

第三,消费的增加是周期启动的原动力。消费增加、销售额开始上升,才引起销售收入和生产的增长,经济走出谷底,失业率下降。销售收入增加才引起净投资的增加,净投资的增加才会引起收入成倍增加,从而展开收入和投资相互推动(乘数—加速原理)的增长循环。这时,生产和收入增长加速,信用开始膨胀,价格快速上升,同时,消费增长速度与生产和收入的增速拉开距离。差距的拉大表现为消费增长相对于生产和收入的增长显得缓慢和停滞,生产过剩最终爆发,市场上堆满了销不出去的产品,企业的流动资金收不回来,银行的贷款收不回来,发生信用危机和恐慌,价格出现暴跌、银行出现紧缩,失业迅速增加,经济跌至谷底。这就是一个自然状态的经济周期的典型过程。这个过程清楚地表明,消费增长和生产、收入增长速度上的差距是导致趋势逆转、经济衰退的根本原因。

第四,消费增长速度与生产和收入增速的差异是由于两个方面原因。一方面,生产和收入具有一个相互推动的加速机制,乘数—加速原理。另一方面,消费的增长没有加速机制。收入的增加会拉动消费增长,但这种拉动作用是十分有限的。这是因为消费增长速度受两个因素制约:①自然因素,即人口增长速度和消费习惯改变十分缓慢。②社会因素,即收入分配不均等,使收入增长部分的相当比例不能转化为消费支出。

第五,消费增加是周期启动的原动力,消费停滞是趋势逆转的根本原因。因此,导致一个周期启动和趋势逆转的是消费而不是投资。熊彼特看到了新产品、新技术的发明所引起的投资高涨和经济繁荣,但他没有进一步思考新技术发明为什么会引起投资的高涨?这是因为新技术、新产品发明引起了人们生活方式、消费方式的革命。比如电灯、电话、汽车等的发明,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开辟了人们新的消费领域,从而使消费迅速增长,消费的增长才会引起生产和投资的高涨。对人们的生活没有意义的技术发明是没有市场的,也不会引起投资和生产的增长。

第六,综上所述,消费增长、乘数—加速机制、消费增长速度慢于投资和收入增长速度、趋势逆转是导致经济波动的必然因素。此外,各种偶然因素则引起一个周期在幅度和时间上的千差万别。例如,影响投资波动的偶然因素很多,战争、自然灾害、人们对未来的预期、政治动荡等。但这些偶然因素只是影响各个不同的经济周期在波动幅度的大小和波动时间的长短存在不同差异。

三、经济周期的预测

由于人类还没有完全解开经济周期之谜,只能依据对影响经济周期变动的有关变量的认识程度来预测经济周期的变动,把握经济运行的脉搏。经济预测对于政府宏观经济政策的运用是一个有意义的参考和帮助。

一般来讲,经济预测学家们关注以下几项指标的变动来预测经济变动趋势:

1.社会零售总额的变动

月销售额的上升或下降是对社会消费需求变动的一个灵敏的反应指标。从加速原理模型分析中知道这一指标变动对经济影响的意义。

2.重要的存货和投资的变动

销售额上升,企业存货会减少,投资会增加;销售额下降,企业存货会增加,投资会减少。

3.失业率和通货膨胀率的变动

经济复苏和上升,失业率会下降,通胀率会上升;经济下降,价格会下降,失业率会上升。

4.每季的GDP、PI的变动

在经济增长中,GDP和个人收入总额总是增加的;当趋势发生逆转,则GDP 和PI都会下降。

现代的经济预测学家用两种方法预测经济周期。一种是人工预测,他们利用统计资料,建立社会零售总额、重要的存货和投资、通货膨胀率、失业率、GDP等几十个重要指标变动的曲线图,再加上经验和感觉,用来预测宏观经济变动的趋势,到目前为止,预测的准确率在40%左右。另一种是用经济计量和预测模型预测,计量经济学家建立了几万个方程,把相关变量代进方程,运用高速计算机计算模型的成千上万的变量来预测经济变动趋势,到目前为止,预测的准确性比人工预测提高了几个百分点。尽管经济预测的准确率还不到45%,计量经济学家还在努力,经济预测学也将发展成为一个专门的学科。

本章总结和提要

经济学家通过对消费、储蓄和投资关系细节的分析,认为投资波动是导致国民收入波动的主要因素。通过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这两个抽象模型的分析揭示了收入和投资的相互推动作用是经济运行中产生波动的一个内在的重要机制。现在大部分经济学家接受这个看法。但是,由于导致经济波动两个拐点的原因还说不清楚,经济周期之谜还没有完全解开。尽管人类还没有完全解开经济周期之谜,从而消除经济周期,但人类已认识到了造成经济波动的部分原因和机制,通过政府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调节,缩小经济波动的幅度,提高经济运行的稳定性,在今天已经是可以做到的事情了。

思考题

1.什么是凯恩斯定理?仔细分析45°线模型表达的经济思想。

2.有的经济学家认为储蓄和投资必然恒等,凯恩斯主义认为二者不一定恒等,你同意哪一种意见?为什么?

3.什么是均衡国民收入?它和GDP是一回事吗?

4.说明乘数原理和加速原理分析的经济学意义。

5.用你的经历说明经济周期的特征。

6.你同意经济学家对经济周期原因的解释吗?你对经济学家的哪一种解释更感兴趣?为什么?

【注释】

[1]萨缪尔森:《经济学》第10版,上册,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292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