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时间:2022-06-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1.2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1.“黄帝铸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永康五金冶炼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学者和官员认为“黄帝铸鼎”是永康五金冶炼的起点。

7.1.2 永康五金产业集群的发展历程

1.“黄帝铸鼎”到新中国成立之前

永康五金冶炼的历史源远流长,许多学者和官员认为“黄帝铸鼎”是永康五金冶炼的起点。南朝虞荔在《鼎录》中记载:金华山黄帝作一鼎,高一丈三尺,大如十石翁,像龙腾云,百神率缡兽满其中。春秋战国的青铜器制作,汉代的铁刀、铜弩机等武器以及神兽镜、铜碗等生活用品的生产,五代的锡器工艺都表明永康五金冶炼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日益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重要技术。新中国成立之初,永康每年外出“行担”的农民近4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约15% ,多从事打铜、打铁、打锡、铸锅、钉秤等的五金“行担” ,足迹遍布全国各地,因而“打铜打铁走四方,府府县县不离康”的说法广为流传。

2.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末

1950年冬,永康开始引导个体手工业走合作化道路。 1956年,永康全县手工业合作社(组)发展到148个,社(组)员6113人,占全县在家手工业的92% 。到1960年,永康全县的手工业者被整编为40个企业,其中县属6个,公社所有制企业34个。[1]公社所有制企业多为五金企业,并且农机厂居多。到1978年,全县社队企业总数达到100多家。[2]1949年至1978年的30年间,永康工业虽然发展缓慢,但为之后五金业的发展打下了基础。社队企业的实行为五金产业区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人才和技术基础。

3.20世纪70年代末到90年代中期

1979年至1984年,家庭企业开始兴起。 20世纪70年代末,政府对农村人口流动管制逐步放松,永康政府也默许和支持非农产业的发展,一些能工巧匠萌发了创办家庭企业的意识。对一把菜刀、一个顶针的需求就能铸就一个像样的企业。 1984年永康五金机械类企业达1400多家,主要产品有拖拉机、电动工具、阀门、活塞、菜刀等[3]。与1978年相比,永康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65.7% ,生产企业数量从1979年的239家增加到1400多家。

1985年至1991年,个私企业迅猛发展。五金企业数量和产值产量有了显著增长,部分乡镇还出现了乡级和村级工业区。 1991年,永康的国内生产总值比1985年增长了4倍多,其中第二产业比重提高到了49.8% 。

1992年至1996年,企业向现代化企业发展。这一时期,永康的工业发展迅速,企业数量快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相当一部分企业摆脱了依靠传统技术和手工工艺为主的手工工场形式,向使用机器的现代工厂转型,兴起了自建厂房和各级工业区的浪潮。至此,永康五金产业区基本形成(林承亮, 2005)。

4.20世纪90年代中期至今

该时期是发展和演变时期。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一是由传统五金向现代五金、小五金向大五金转变。 “十五”期间,永康市通过产业结构调整,做大做强五金产业,五金产业升级和产品升级不断加快,以汽车整车和轮毂、电机为代表的汽车及汽车零配件的大规模生产标志着永康市小五金已向大五金大跨步迈进。铁牛集团在钣金件生产基础上向汽车整车制造方面迈进。 2005年,众泰汽车下线投产,成为我国首款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休闲车。众泰2008汽车不仅在国内热销,还成功销往30多个国家和地区,这一成功举措,使永康小五金向大五金发展起了带头示范作用。泰龙集团、郑泰集团等公司生产的汽车轮毂大规模投产,其中泰龙集团年产轮毂80万只,郑泰出口轮毂60万只,销往20多个国家和地区。 2008年全市汽车及汽摩配生产企业达720多家,产值达117亿元,占全市工业总产值12% 。[4]

二是打破行政区域界限,打造跨区域产业联盟。随着永康五金产业的迅猛发展,辐射带动效应不断显现,形成了一个包括武义缙云等周边市县的五金产业集群,被列为全省第一批21个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示范区之一。但受不同行政区域的限制,整个五金集聚区面临产品同质化、低端竞争、规模大而不强等问题。经过各方努力, 2011年1月,浙江永康、武义和缙云三地政府正式订立“盟约” ,抱团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五金产业“航母” 。今后三地政府将实行联席会议制度,以共同认定的章程建立跨地区产业联盟的长效合作机制,强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和政策一体化,致力于共同围绕“永康五金”品牌,共享平台,共创质量,使之成为能代表中国五金产业水平的现代产业集群。

三是打造总部经济,实现企业价值链与区域资源的最优空间耦合。永康发展总部经济的重点就是建设服务于五金产业发展的区域性总部、产业特色总部。总部经济让更多需要扩张生产规模的企业到武义、缙云等周边地区建立生产加工基地。企业可以不再受永康土地资源的限制,把企业做大。同时,吸收众多在武义、缙云等周边地区的企业在永康设立总部,享受永康总部中心各种配套服务,弥补这些企业在人才、技术、信息等方面资源供应的不足,通过两地企业在资源配置上的互补,避免两地“非此即彼,争项目、争企业”的不和谐行为,实现区域间互惠互利的合作局面。[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